1
《蜡烛》教案
最新《蜡烛》教案精选3篇
最新《蜡烛》教案精选1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
上的不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
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
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
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
酷迫害。
教学过程:
2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通过课前预习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说说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
了解多少?谁来汇报一下你掌握的资料。(生交流)
2.师小结。
3.在法国,人民忘记不了这样一件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
的课文——《半截蜡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剧本
1.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这课文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看法。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的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
神态等。
4.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一
种新的文体──剧本。
电影、电视剧等,都是根据剧本拍出来的。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读剧本,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指名回答。
3.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谁(怎么做),(结果怎样)。
3
4.故事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四、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同学们想不想根据剧本来演演一家人巧妙与德军周旋这一幕
呢?可是要想把它演好,先得认真地研究一下剧中人物的形象,怎么
来研究呢?
2.引导学生可以抓住剧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测心
理等来研究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细读剧本,选择文中的一个人物,进
行深入研究。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4.集体交流,尝试表演
(一)伯诺德夫人:
(1)语言: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
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要说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关键读好哪个词?为什么?
(学生各自试读后指名朗读,评价)
[教师提示:只要能不引起德军怀疑,巧妙熄灭蜡烛,你的朗读
处理就都是允许的。]
(2)动作:(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吹熄了蜡烛)。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
思考:你认为是急速吹灭还是轻轻吹灭?为什么要轻轻吹?
(3)神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
4
怎样才是“不动声色”?为什么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
(4)揣测心理:在敌人面前,伯诺德夫人如此镇静,她心里是
怎么想的呢?
(可回顾前文伯诺德夫人说的“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
来理解她的爱国思想。指导朗读这句话。)
(5)尝试表演,评价。
(二)杰克:
(若无其事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
些柴火来生个火吧。
(杰克无奈地去柴房,下)
(1)引导思考:杰克的言行巧妙地哪里?
(“若无其事”才能避开敌人的怀疑,“天真冷”是“去柴房抱柴
生火”的'理由,这样才有可能拿走蜡烛。)
(2)揣测心理:杰克为什么能这样勇敢呢?
(3)尝试表演,评价。
(三)杰奎琳
(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司令官先生,天晚
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去楼上睡觉吗?(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
光下显得异常可爱)
(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
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1)引导思考:她的说话、动作、神态有什么巧妙之处?
5
(语言上,她称少校为“司令官先生”,满足他的虚荣心,“天晚
了,楼上黑”、“我实在太困了”,把拿灯上楼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
她特意说是“拿一盏灯”而不是“拿蜡烛”,避免怀疑;动作上,她
“打了个懒懒的哈欠”,一副极困的样子让人可信;神态上,“宝石般
的眼睛”、“笑容像百合花”让人感受到孩子的天真可爱,纯洁无瑕,
顿生怜悯之心。)
(2)揣测心理:杰奎琳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3)尝试表演,评价。
(四)德国:(略)
五、小组组合表演
六、拓展想像(任选一题):
1.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机智
勇敢、热爱祖国)
2.想像: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故事还
会怎样发展呢?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七、布置作业: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阅读交流战争故事。
最新《蜡烛》教案精选2
教学目标:
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6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
2。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
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
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
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
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
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
3、作者简介
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7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
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
对蜡烛的6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
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
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
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
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
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
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写法,揣摩感悟:
1、再读全文,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
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原因的说明
言之成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8
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
光。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
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
的意义。
2。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
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
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
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
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
两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
投影思考题:
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齐读或分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
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推想。
五、教师小结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
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
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
9
六、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300字左右
即可。
最新《蜡烛》教案精选3
教学目标
1、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
血凝成的情谊;
2、细细揣摩探究意蕴丰富、意味深长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通过默读、朗读,深入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世界。
2、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揣摩文中意味。
教学准备
1、预习生字词。
2、查阅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间最美是真情。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上演着无数的美好情感的
故事,例如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
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更给我们震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蜡
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10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
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
《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
《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课文是一篇战地通讯。
2、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瓦砾(lì)地窖(jiào)舀(yǎo)鞠(jū)躬名副其实颤巍巍
3、课文配乐朗读。
4、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这篇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
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品读课文
1、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⑴炮火:11次
⑵蜡烛:6次
⑶黑围巾:4次
⑷老妇人的“跪”、“爬”:各3次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⑴多写炮火连天,说明环境危险,让人一直为老妇人揪着心,而
11
老妇人在炮火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⑵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
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
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⑶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哀悼
之情。
⑷“爬”:说明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跪”:说明老妇人庄严肃穆,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3、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
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
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
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
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第五段,展开
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1、教师启发。
⑴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⑵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2、学生齐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
五、布置作业
12
1、完成练习。
2、把你想象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
不少于二百字。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使用
本文发布于:2023-01-28 00:12: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90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