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观潮教学实录

更新时间:2023-01-27 23:54:25 阅读: 评论:0

一对一辅导宣传语-知悉是什么意思


2023年1月27日发(作者:玫瑰花茶价格)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1课观潮

备课资源包,包括

相关资料

说课稿

课堂实录

教案1

教案2

类文

相关资料

钱塘江大潮是三大涌潮之一,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

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浙江省海宁盐官镇为观潮第一胜地(最佳观潮胜地),故亦称"海宁潮"。

钱塘江大潮:钱塘潮(QientangBore)——最壮观的海潮。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涌潮

地有三处:山东青州涌潮、广陵涛和钱塘潮。而在世界上,钱塘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这

三潮分别是印度恒河潮,巴西亚马逊潮与中国钱塘潮。

诗云:“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潮头初

临时,江面闪现出一条白线,伴之以隆隆的声响,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

如雷,顷刻间,潮峰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观潮始

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清费饧璜(1664-年)《广陵涛辩》云:“春秋时,潮盛于山东,汉及六朝盛于广陵。唐、宋

以后,潮盛于浙江,盖地气自北而南,有真知其然者”。

钱塘潮比广陵涛出现的时间晚一些,至迟在东汉就已形成。王充《论衡·书虚篇》提到“浙

江、山阴江、上虞江皆有涛”。又说当时钱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

也”。但是,王充只说“广陵曲江有涛,文人赋之”,没有说赋钱塘江潮。可见,东汉时,钱塘

潮远没有广陵涛出名。估计,当时还未形成钱塘观潮风俗。

第1课《观潮》说课稿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

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

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

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

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

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说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

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

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

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

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

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

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

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

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

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

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

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

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

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

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

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

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

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

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

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

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

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

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

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

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

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

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

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

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

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第1课《观潮》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

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

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生查字典:“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

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

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

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

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

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

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

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

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

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

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

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

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

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

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

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

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

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

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

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

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

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

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

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

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

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

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

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

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

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

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

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

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

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

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

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

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

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

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

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1课观潮(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

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

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

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

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

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

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

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

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

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

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

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

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

“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

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

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

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

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

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

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

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

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

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

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

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

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

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

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

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

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

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

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

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第1课《观潮》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

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

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

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评析: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

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

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

意思?

(评析: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从而

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

“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评析: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

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评析: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要给

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生疑,并最终达到在读中释疑。)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

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见附

文),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

天下奇观?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评析:变换身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和新奇,同时也有效地调

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充满了探究,利

用资料来解决课文当中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感觉到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

了解课文的内容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

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评析: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

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

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

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

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

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

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

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评析: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

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

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

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

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

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评析: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

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

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

示文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

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

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

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

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评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要就教材

而讲教材,应该把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语文学

习的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

渠道,长此以往,学生将受益终生。)

(5)播放录像。(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

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

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

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

采访学生)

(评析:录像的播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这种视觉的

冲击会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震撼,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

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

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

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评析:第二段和第五段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准重点,防止面面

俱到。)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

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

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录像)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J=-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

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

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评析: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

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

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

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附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观潮潮来时:齐头并进山崩地裂(远—近)

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抒怀钱塘潮

钱江口,杭州湾,东望大海,烟

波浩淼,水天相接,浑然一色;西望

上游,波光粼粼,帆影点点,柔波如

语,真是江阔天高,让人心旷神怡。

谁能想象,如此平静温柔的江面,会

突然掀起滔天的排浪——钱江潮。

杭州湾出海口处宽达上百公里,

到澉浦,江面收缩到二十公里,再往

上到了盐官镇附近,江道又猛地收缩

到三公里左右。因此,杭州湾就形成一种口大里小的状态,由于外宽里窄,形状

尤如一只大喇叭,海潮来时,以每秒十多米的流速,簇拥着大量海水,向内江迅

速推进。由于内江江面骤然变窄,故大量潮水被两岸夹堵住,海水互相拥挤、堆

积,以它激起一道高达数米的浪涛水墙,于是就形成了这千古称绝、闻名中外的

自然奇观。

据记载,钱江观潮的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汉朝时期就开始了,晋代大画

家顾恺之曾作有《观潮赋》,北宋时期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就作有咏颂钱江潮

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天下壮观无,鵾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

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至南宋时,定于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为“潮魂生日”,千百年来,江潮忘不

了钱江两岸的吴越儿女,人们也忘不了江潮,每年总是如期而至,每当此时,杭

州城内万家空巷,倾城而出。

观潮的最佳位置当然是海宁的盐官镇,每年此时这里是人声鼎沸,比肩接踵。

到了盐官镇,跨过一座小桥,便登上了观潮大堤,一登上大堤,感觉天地豁然开

朗,开阔的江面,一望无垠,远处烟波浩淼,水天一色。弯弯曲曲的防波大堤,

临江一面,用大块的方石砌成鱼鳞状石塘,以减轻江潮对江堤的冲击,大堤里侧

是一排排石砌的梯形坐位,专供观潮的游人或坐或站。石阶后面是那延绵数百里,

随风摇曵的芦苇墙,宛如一道绿色的屏风,隔开了喧器的道路与市镇,使这江堤

上显得分外静谧、洁净。

宽阔的大堤上,有观潮亭,观潮台,尤其显目的是那座七层砖砌的“镇海

塔”,孤孤地屹立在江堤上,远远看去就象一位久经沧桑的老人,在那里日夜注

视着江面,并低声地在向游人讲述江潮千百年来的传奇。我不知当年为何要造这

样一座镇海塔,当我看着眼前的防潮大堤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可能是过去海潮

来了,人们无法阻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些不便或是麻烦,人们希望修一

座塔来镇住海潮。中国是佛教为主的国度,造塔是佛教的传统,当人们无力战胜

自然时,往往会求助神灵的护佑。资料上说,这镇海塔明朝万历年间就矗立在这

里了,塔到是飞檐重角,由于塔周围没有任何建筑物,使这塔显得格外特别,观

潮的人们在潮汐未来之前只有议论那塔了。有人说塔象风度翩翩的汉子,有人说

它象亭亭玉立的少女。有人说它潚洒俊逸,有人说它风韵神秀,府瞰百媚秋色,

威镇千里大江。对这样的无聊议论,我却大不以为然。过去,由于人们对这宏伟

壮观的大自然奇观无法解释,就用中国传统的神话传说来演绎海潮。这样的故事

现在这里到处都有那种小册子,不必多说。

其实,世界各地的江海,因月亮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都有潮汐现象。

钱塘江潮之所以在世界各地的江、海潮中显得特别宏伟,甲冠天下,那是因为钱

塘江出海口——杭州湾得天独厚的特殊地形之缘故。

风平浪静,侧耳细听,此时千里大江没有一丝声息,举目远望,一江秋水静

静地泛着白光。我也自由地呼吸着清凉的空气,穿过密集的人群来到一处亭子前,

寻找着手册上介绍的一处当年孙中山先生在此观潮时的亭子,面对这亭子,我不

禁肃然起敬。同时这亭子也让我思绪万千,不说这海潮汹涌了千百万年,就是当

年孙中山先生到此观潮也不过百年,可是世事沧桑,仿佛潮水不变,人间已千年。

“潮来了,潮来了”,正思绪飞扬间,人们惊叫起来,向着东方望去,只见

白云飞渡间,一条白光微微泛起,有一种声音从远处传来,嘤嘤的如同蚊蝇嗡叫。

这时人们争先恐后,左呼右喊,扶老携幼,跳着、跑着,一起涌到了江边。只见

远处江面上黑蒙蒙的水天之间,一条白色的素练似合似散地横江而来,观之好似

月碎云散,寒气逼人,煞是壮观。就在人们惊叹未已时,潮头已经挟着雷鸣般的

声响铺天盖地来到眼前,惊湍跳沫,大者如瓜,小者如豆,也似满江的碎银在狂

泻,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在了一团,

水和天相撞在半空中,沙鸥惊窜,鱼儿哀号。远处的潮水就象千万头雄狮踏江怒

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最后一起化着那水烟细沫,付之东

流。

这钱塘大潮,这连天的波涛,好象要和九天上的银河相汇,这汹涌的淘沙大

浪,好象要淘尽人间的一切污秽,这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

的世界。此时我觉得这世界的天地间三分是水,三分是云,还有三分是一种博大

的气派。在这壮观的钱塘潮面前,突然我觉得我的身躯在散开,我的心胸在升华,

感觉大江、大潮也涌入我的胸膛,让人豪情万丈。

两岸的观潮人群发出震耳的叫声,许多年青人追赶着潮头狂奔,欢叫,腾跃。

我突然想起几年前电视上报导的钱塘江观潮的人群出现惨剧的情形,急忙将家人

带到一边。也有人在向江中抛洒着各咱种物品,这是人们情不自禁的举动,这也

应算作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吧。

潮水很快就从我们的面前奔涌而过,不一会它又匆匆地回顾而来,那天际的

飞云已经在遥远的烟波中了。真有一种:“银涛耀日,雪浪吞天,声若雷霆,势

不可御”的雄壮气势。

江潮易退,心潮难息。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在想,现实,往往是以历史来充

实的,而历史又是靠现实来生辉的,就象这钱江之大潮,它也是多因素的综合,

才能有如此壮观的景象。忽然,我想以这样两句诗:“岁月消磨人自老,江山壮

丽我重来”。我沿着江岸,随着人潮,念着古人的诗句,走在回家的路上,也算

是对钱江潮的良好祝愿。

明年,我还会再来。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23:54: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89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