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迁徙的鸟影评

更新时间:2023-01-27 23:38:49 阅读: 评论:0

初中政治历史怎么学能拿高分-经济的近义词


2023年1月27日发(作者:渔歌子古诗翻译)

【影评】镜头下的《家园》——中国⾃然类纪录⽚中的故事化叙事

作为“第七艺术”,电影既是现代化的⼤众传播媒介,也是有着巨⼤影响⼒的⽂化⼯业,更是⼈类⽣存活动与⽂明进程的

镜像反映,它折射或反映着不同国家、民族、⽂化属性的多元化样貌,是⼈类表达集体记忆和主体意识的集中体现。从

1895年电影诞⽣,卢⽶埃尔兄弟就从“记录⽣活⽚段”开始探索影视艺术的表现题材和外显功能,格⾥菲斯完善并发展着

流畅化叙事结构,第⼀次现代主义电影运动带来了个性化影像风格的“先锋派”,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在镜头组接的技巧和

功能上下⾜了功夫,安德烈·巴赞⽤长镜头与场⾯调度理论强调电影的纪录本性,法国电影新浪潮风格化的将“作者”推到

台前……从电影艺术出发,跟随不同的创作理念,故事⽚与纪录⽚很快⾛上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但随着影视艺术的发

展,两种创作类型⼜在叙事和艺术表现⼿法上互相借鉴,逐渐合拢。故事⽚中开始出现⼤量纪实性极强的“⽣活流”叙

事,⽽在纪录⽚创作中也将“讲好故事”作为镜头组接的指导思想。

本⽂将从这个有趣的现象出发,聚焦我国⾃然类纪录⽚《家园·⽣态多样性的中国》(以下简称《家园》)中的故事化叙

事特点,分别对⽐《微观世界》和《森林之歌》,从蒙太奇剪辑⼿法和视听元素综合运⽤的⾓度分析主观叙事在⾃然类

纪录⽚中的优势,以及现阶段仍存在的⼀些问题,以期更好地促进中国⾃然类纪录⽚的发展。

纪录⽚⾃诞⽣以来,影⽚类型始终保留着“⾃然”与“⼈⽂”两⼤主流传统分类,随着拍摄题材和⼿段不断更新,在两⼤分类

下⼜产⽣了更加多样和细分的类型尝试,相关理论也在与实践的相互对照中不断完善和创新。其中,⾃然类纪录⽚按照

其主要表现题材和功能的不同⼜分为⾃然科普类纪录⽚、⾃然⼈⽂类纪录⽚、⾃然地理类纪录⽚等。这些细分类型虽在

表现题材上各有侧重,但它们的共性在于都将⾃然作为重点记录对象。

纵观世界⾃然类纪录⽚的创作群落,⼀⽅⾯以英国BBC、⽇本NHK和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为代表的优秀创作团队⽣产出

了⼤量兼具科普性和可看性的电视纪录剧集;另⼀⽅⾯以雅克·贝汉为代表的法国纪录⽚⼈主打环境保护与⼈⽂情怀,创

作出如《迁徙的鸟》《微观世界》《帝企鹅⽇记》《海洋》等⼀系列⼤银幕纪录电影。播出渠道虽有不同,但现阶段的

⾃然类纪录⽚叙事已经发展出相对统⼀的特征:充分利⽤视听语⾔的优势,综合运⽤不同⾓度、不同景别的镜头组接,

形成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的主观叙事体系。

回看我国,⾃然类纪录⽚创作起步较晚,规模不⼤。在20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电视荧屏上并⽆真正意义上的本⼟⾃

然类纪录⽚。纪录⽚在中国的发展已有六⼗余年,尽管中国的纪录⽚市场有了长⾜发展,但受到资⾦设备、传播渠道、

受众群体等因素制约,发展速度仍相对较为缓慢,特别是以⽣态环境为题材的国产纪录⽚更是鲜有佳作,仍有很⼤的上

升空间。

随着改⾰开放进程的逐渐深⼊,境外⾃然类纪录⽚制作机构与中国的联系逐渐加强,这在⼀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然类

纪录⽚的发展。我们的创作者也在与国际创作团队的合作中积累经验,创新思路,学习和完善⾃⼰的叙事话语技巧。当

代中国⾃然类纪录⽚主要由传统电视媒体投资拍摄,其中也有少量中外联合摄制的作品,如2008年与BBC联合摄制并

播出的《美丽中国》,获得了第30届美国电视艾美奖新闻与纪录⽚类最佳⾃然历史纪录⽚摄影奖、最佳剪辑奖和最佳⾳

乐与⾳效奖的殊荣。从1981年中央电视台引⼊《动物世界》开始,富有情趣、画⾯唯美的⾃然类纪录⽚就备受中国观众

的喜爱。近年来,中国⼤⼒推⾏绿⾊发展理念,⽣态问题成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然类纪录⽚作为展现⼈与⾃然最

直接的⽅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2008年开播的《森林之歌》可谓是中国⼤型⾃然类纪录⽚的开⼭之作,该⽚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历时四年精⼼打造,通

过故事化叙事展⽰了森林的神奇与美丽,以及⼈、动物和森林的和谐共⽣关系。以《森林之歌》为代表,中国的⾃然类

纪录⽚也随着整个纪录⽚发展的春天⽅兴未艾。在此之后,⼤量优秀作品纷纷与观众见⾯。陆川导演的《我们诞⽣在中

国》于2016年开播,在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纪录⽚,同时把国内观众对于“中国制造”的⾃然类纪录

⽚的关注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度;之后的《⾮洲》(2013年)、《隐秘王国》(2014年)、《野性的终结》(2014

年)等都赢得了⼴泛关注和良好⼝碑。[1]

让我们先来关注中国⼤型⾃然类纪录⽚的开⼭之作《森林之歌》。这部作品与《微观世界》⼀样主打故事化叙事,其品

质之⾼⼏乎与国外⾃然类纪录⽚不分伯仲,当时收视率达到了0.76%。[2]

⾸先,《森林之歌》的导演在加强故事冲突性时灵活运⽤了“跌宕”的策略,即设置了冲突后却延迟冲突的解决,并不断

切换故事,叠加信息量,以达到保持观众观看兴趣的⽬的。例如,在《北国之松》这⼀集中,⽚头就设置了主要冲突

——在严酷⽣长环境中的红松如何繁衍?但导演丝毫不着急揭晓答案,反之不断切换其他故事⽚段:森林⾥不同种类动

物的活动,⼈类采摘⼈参,成熟的松⼦被五⼦雀和灰松⿏等动物分别享⽤等。中途导演两次切回红松这⼀⽚段以推动这

⼀集主要冲突,最后冲突才得以解决。跌宕策略有助于将纪录⽚的故事性最⼤化,并在叙事过程中使观众始终保持⼀定

的紧张感。

其次,对特写镜头的运⽤是《森林之歌》的⼀⼤特⾊,其众多特写镜头⽤得都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在

《森林之歌》中,特写镜头⼀⽅⾯被⽤来捕捉昆⾍的肢体细节,另⼀⽅⾯被⽤来捕捉动物的⾯部表情。对动物⾯部表情

的细节捕捉给予了拍摄主体更多灵性,起到拟⼈化的效⽤。除此之外,《森林之歌》中局部特写镜头的运⽤更是增加了

的细节捕捉给予了拍摄主体更多灵性,起到拟⼈化的效⽤。除此之外,《森林之歌》中局部特写镜头的运⽤更是增加了

其视觉叙事的美感,使画⾯更加精致。在呈现⿊熊吃松塔这⼀画⾯时,镜头并不是直接定位在⿊熊的正⾯,⽽是将焦点

放置在⿊熊的右⽿上,通过其头部的剧烈晃动体现它的狼吞虎咽,通过局部呈现整体,具有独特⽽精致的韵味。

最后,在蒙太奇⼿法⽅⾯,《森林之歌》注重时间的连续性和故事的完整性,以时间为线索,主要运⽤连续蒙太奇将故

事的开端、发展、⾼潮和结局都完整地呈现出来。《森林之歌》除前三集的总论之外,每⼀集都有⼀个动植物的故事主

线贯穿始末——秦岭⾦丝猴争夺王位之战;长⽩⼭上红松繁衍更新;塔⾥⽊河旁胡杨⽣息繁衍;南迦巴⽡地区⼤云杉树

绝境⽣存;海南岛热带森林中幼苗相互依赖和竞争;云贵⾼原上云杉同其他物种共⽣;武夷⼭脉峡⾕⾥⽑⽵笋开展⽣长

竞赛;红树林中幼苗落地⽣根,每⼀集都凸显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特点。

在对《森林之歌》这⼀国产⾃然类纪录⽚现象级作品的故事化叙事进⾏了⼀定梳理后,让我们将注意⼒转到2018年新鲜

出炉的另⼀部作品上。2018年4⽉2⽇,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的五集电视纪录⽚《家园》是中国国产⾃然类纪录⽚

的⼜⼀次探索,以展现中国⽣态多样性为切⼊⾓度,从海洋、森林、草原、湿地、城市五个⽣态系统来设置分集主题,

通过故事化叙事,加上⽣动的解说词,将发⽣在这五个⽣态系统⾥有趣的故事呈现给观众。《家园》制作周期达四年之

久,囊括了五个⽣态系统、众多中国稀有物种,运⽤了最新的拍摄技术和现代科技,可以说它是⽬前中国⾃然类纪录⽚

的集⼤成者,体现了中国⾃然类纪录⽚的最新发展⽔平。⾃播出之后,《家园》便取得了良好反响,不同领域的专家纷

纷对其作出积极评价,中国视协名誉主席认为该作品“有⼀种开创的感觉”,并指出在中国像《家园》“这样系统、完整、

全⾯地展现中国⽣态多样性的纪录⽚并不多”,表⽰《家园》“不仅科普了科学知识,也传达了⼈的⽣存、社会的发展与

⾃然环境息息相关的理念”。[3]

《家园》第⼆集《森林》主要讲述了⽣活在中国喀斯特⽯⼭森林中不同物种的⽣活,这⽚森林拥有充沛的⽔量,同时⼜

极度⼲旱,⽣活在这⾥的⽣物每天都在与这种极具挑战性的⽓候环境作⽃争。导演⾸先讲述的是⽟斑凤蝶、胡蜂、叉尾

太阳鸟争夺同⼀蜜源的故事。导演使⽤微距摄像机完整、真实地捕捉了这⼏个物种在同⼀朵饱含花蜜的芭蕉花上竞争的

过程,遵循“讲好故事”的指导思想,运⽤⽭盾冲突的叙事技巧栩栩如⽣地讲述了⼀个适者⽣存的故事。在导演的微距摄

影机下,⼀开始,⽟斑凤蝶勤奋地⽤它像吸管⼀样的⼝器纵情地汲取花朵深处的花蜜(图1),但很快,它的竞争对⼿

就出现了。作为森林中宝贵的蜜源,这朵芭蕉花早已被胡蜂盯上了,⽟斑凤蝶还没吃上⼏⼝,虎视眈眈的胡蜂就前来夺

蜜了(图2)。⾯对⽓势汹汹的胡蜂,⽟斑凤蝶迅速离去,宝地被两只胡蜂占据。同时,不远处的叉尾太阳鸟早已蓄势

待发(图3),趁着⼀个对⼿离开擂台,它迅速加⼊竞争。可胡蜂凭借其体积⼩的优势,死死坚守着它的宝库,谨慎的

叉尾太阳鸟不断转换进攻⾓度(图4),最终毫⽆收获,黯然离去。如果没有⽭盾冲突故事⼜如何能被称为“好故事”呢?

在这短短两分钟内,导演作为第三⼈称的叙述者构成了两对⽭盾冲突:⽟斑凤蝶和胡蜂、胡蜂和叉尾太阳鸟,使叙事更

加故事化,蕴含着极端⽣存环境中物种适者⽣存的深远主题。

“从叙事功能上讲,特写⼀般是对某⼀事件中的细节,对某⼀整体形象中的局部作出刻画,起到⼀种微观的聚焦作⽤;

并可以在不同景别的镜头组合中,建构出⼀种错落有致的节奏感。”[4]同时,特写镜头将叙述对象动作放⼤,在画⾯构成

上具备了突破四⾯景框的张⼒,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故事性,具有独特的审美魅⼒,主要发挥创造⾓⾊、参与叙事的作

⽤。在⾃然类纪录⽚中,⼤量使⽤特写镜头是⾮常重要的视听语⾔特点。与《森林之歌》相似,《家园》的拍摄也将特

写镜头的作⽤发挥到了极致。第⼆集《森林》除有⽟斑凤蝶、胡蜂、叉尾太阳鸟的⽃争之外,还讲述了另⼀场激烈的争

夺战——⿊叶猴种群对猴王宝座的争夺。在这段叙事中,导演灵活运⽤了不同⾓度、不同景别的镜头组接,并着重发挥

了特写镜头的叙事优势,构造了猴王、猴王妻⼦、哨兵、挑战者四个各具特⾊的⾓⾊,栩栩如⽣地讲述了挑战者对猴王

发起攻击,并经过激烈的扭打最终逼迫猴王告别妻妾落荒⽽逃的故事。其中两个包含特写镜头的镜头组构成了两个耐⼈

寻味的情节点:

在⼀个段落(图5~图8)中,特写镜头的拍摄主体是猴王宝座的挑战者,镜头从中景转向特写再转向远景,形成了⼀个

情节点,即挑战者⼩⼼谨慎接近猴王准备偷袭。其中挑战者的特写镜头将它这⼀个体与猴群分开,起到强调、突出作

⽤。同时,也刻画了挑战者对王座的野⼼及其等待偷袭过程中的谨慎。这⾥的特写镜头服务于叙事的⾓⾊刻画,对故事

发展起到推动作⽤。

在另⼀个段落(图9~图13)中,特写镜头的拍摄主体是被挑战者打败的⽼猴王和它的妻⼦,镜头经过远景、中景逐渐拉

近拍摄主体,构成了⼀个情感丰富的情节点——⽼猴王被打败落荒⽽逃,情意深切的猴王妻⼦想要随它离去,嘴⾓带伤

的⽼猴王和妻⼦安静地对视,享受最后的相处时光。导演的特写镜头,尤其是⼤特写镜头,给⾃然⽣态景观注⼊了⼈⽂

情怀,允许观众进⼊⽼猴王和妻⼦的亲密空间,给予观众⼀种⾝体及情感上的亲近,唤起了观众对⽼猴王和妻⼦被迫分

离这⼀事实的同情。特写镜头在这⾥主要起到拉近观众⼼理距离、引起观众情感共鸣、深化影⽚主题的作⽤,有助于观

众理解导演想要传达的情感与观念。

每⼀部影⽚都有其独有的节奏,影⽚的质量就取决于这些节奏,⽽剪辑的⼯作范围则包括了节奏的处理。蒙太奇来⾃法

语,原意为建筑学上的构成、装配,借⽤到电影艺术中有组接、构成之意[5],表⽰镜头的组合,可以理解为有意识进⾏

的拼接、剪辑⼿法。蒙太奇控制着影⽚的内在、外在节奏。导演通过蒙太奇,对镜头去粗取精,只留下最重要的细节,

构建⽣动的故事,表现其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图。通常,要实现叙事功能,包括了六种技巧:平⾏蒙太奇、交叉蒙太

奇、重复蒙太奇、连续蒙太奇、颠倒蒙太奇、积累蒙太奇。[6]

连续蒙太奇是最常见的镜头组接⽅式,镜头之间连接的依据是镜头之间的连贯性动作和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家

园》中,导演关注于故事化的剪辑⼿法以服务于叙事的故事化,⼤量使⽤了连续蒙太奇的⼿法,构建了⼀个⼜⼀个呼应

主题的故事。例如,在第⼀集《海洋》⾥,科学家从海洋深处收集珊瑚断枝,并寻找合适的修复地建⽴“珊瑚树”帮助珊

瑚恢复⽣长;在第⼆集《森林》⾥,世界上最珍稀的鸟类朱鹮⾟勤育雏,教会了孩⼦飞翔;在第三集《草原》⾥,栖息

在草原⾼处岩壁中的⼤因为⾷物资源短缺,发起⾷物争夺战,⽣长在天鹅洲的江豚鹅母⼦在饲养员的悉⼼照顾下健康成

长,等待最终离开隔离保护回到长江中去;在第五集《城市》⾥,⽣长在北京的北松⿏避开喜鹊和⼈类的阻挠成功储藏

过冬的⾷物……这些围绕着适者⽣存、⼈与⾃然和谐相处主题的故事在影⽚中⽐⽐皆是,导演主要运⽤连续蒙太奇⼿

法,关注于故事讲述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向观众呈现了发⽣在五个⽣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故事,真实记录了中国五

个⽣态系统中的⽣物多样性以及⼈与⾃然之间不断改善的关系。

不得不指出,《家园》作为中国⾃然类纪录⽚的新近佳作,值得肯定的是,其摄影技术、创作题材、视听表达和运作模

式等各⽅⾯都实现了很⼤突破,达到了国际化⽔准。但如果拿来和国产⾃然类纪录⽚经典之作《森林之歌》对⽐,依旧

式等各⽅⾯都实现了很⼤突破,达到了国际化⽔准。但如果拿来和国产⾃然类纪录⽚经典之作《森林之歌》对⽐,依旧

没有令⼈⽿⽬⼀新的突破,进步速度较缓慢,最新作品《家园》在故事化叙事⽅⾯对⽐⼗年前的《森林之歌》仍有不

⾜。在冲突设置、特写镜头运⽤⽅⾯,《家园》缺少更加灵活的技巧,只是保证了最基本的叙事完整和故事性体现。反

观《森林之歌》,通过跌宕策略、局部特写等精妙技巧将其叙事的故事化⽆限放⼤。但同时,如将这两部国产纪录⽚与

《微观世界》做对⽐可以发现,在“视”与“听”两个系统上都存在着共同的不⾜之处:两部纪录⽚都是以解说词为主导配以

画⾯叙事的模式,从优势⾓度来看,这种模式具有科普性,作为⼀种明⽰的传播技巧有利于观众吸收、理解影⽚中蕴含

的科普知识和拟⼈化的故事。但解说词只是对画⾯内容的简单说明,并没有发挥视听觉表意的作⽤,限制了观众的想象

⼒,缺少悬念的设置,从⽽降低了观众对故事发展的期待与渴望。同时,这⼀明⽰的传播技巧将导演的主观态度、观念

直接展现,具有⼀定的强制性,未免落⼊传统俗套,容易产⽣反作⽤。

另外,解说词在影⽚的“听觉系统”⾥不经意间⼲扰了其他听觉因素,例如,⼤⾃然本⾝的声⾳、具有艺术感染⼒的配

乐,在“听觉系统”这⼀⽅⾯留下了遗憾。⽽在“视觉系统”中,两部纪录⽚中蒙太奇⼿法多以连续蒙太奇为主,只注重完整

地交代情节、讲述故事,对平⾏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颠倒蒙太奇和积累蒙太奇等多种蒙太奇⼿法的综合

使⽤较少,导致缺少灵活性、创意性。这种叙事“由于缺乏时空与场⾯的变换,⽆法直接展⽰同时发⽣的情节,难以突

出各条情节线索之间的队列关系,不利于概括,容易产⽣拖沓冗长、平铺直叙之感”,[5]情感的代⼊及饱满程度因此受

限。可见我国⾃然类纪录⽚在通过精妙的视听艺术语⾔讲出惟妙惟肖的⾃然故事这条长路上,仍旧任重⽽道远。

作者简介

毕苏⽻,北京外国语⼤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艺术学博⼠。研究⽅向为视觉传播、纪录⽚创作、欧洲电影史论及

视觉、影像⼼理学。发表《国际纪录⽚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法国纪录⽚的政策优势与产业环境》《中国纪录⽚发展报

告(2012)》等论⽂多篇。同时参与多部纪录⽚和各类企业宣传⽚的编导及拍摄⼯作。

艾⼼,北京外国语⼤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硕⼠研究⽣,国际传播⽅向。

参考⽂献

[1]贺建飞.⾃然类纪录⽚的发展综述[J].西部⼴播电视,2017(07):95.

[2]程济安.探析中国⾃然类纪录⽚何以迎来⼤发展时期[J].新闻传播,2018(03):56-57.

[3]赵志伟.纪录⽚《家园·⽣态多样性的中国》:典型动物展⽰⽣态之美[N].中国艺术报,2018-05-16(06).

[4]李显杰.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M].⽂化艺术出版社,2005:95.

[5]林雪.蒙太奇式的叙事策略——浅析群像电影中的叙事结构[J].东⽅艺术,2012(24):116-119.

[6]莫钧.蒙太奇在电影中的运⽤研究[J].电影⽂学,2015(16):22-24.

《科普创作》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以刊登科普科幻原创作品及评论为主,刊物为季刊,每年3⽉、6⽉、9⽉、12

⽉的20号出刊,欢迎投稿订阅。投稿邮箱:*********************;联系⼈:姚利芬。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23:38: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88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