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8页
第二单元导读
【单元导教】
本单元是继三年级上册“预测”之后出现的第二个阅读策略单元,核
心内容是“提问”。单元语文要素一个指向阅读——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
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另一个指向习作——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
最深的地方写出来。
从编排上看,提问策略单元体例和阅读单元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
本单元完全以“阅读策略”为主线进行编排,三篇精读和一篇略读课文虽
文体不同,但内在之间的目标训练具有层级递进性:“针对全文与局部提
问”“从不同角度(内容、写法、启示等)提问”“借助问题理解课文”“能
对问题分类,并筛选出有助于理解和引发思考的问题”。之所以编排“提
问”策略,旨在唤醒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敢于提问的勇气,改
变被动的阅读状态,借助“提出问题”理解文章,从而提升阅读能力,最
终成为积极的阅读者。
本单元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整体把握、梯度落实;二、尊重
学生,重视合作;三、梳理总结,用好支架(导读提示、课后练习、学习
伙伴、对话泡泡);四、思维纵深,实践体验。
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板块
教学关注点
语文要素分解教学策略设计课外拓展链接
一个
豆荚
里的
五粒
精读
积极思考,
针对文章的部分
和整体提出问
从学习范例到仿照
范例,整理全班共同的
问题,再通过对比分析,
初步分辨出针对部分和
安徒生的其他童
话,如:《拇指姑娘》
《夜莺》《坚定的锡
兵》。
第2页共18页
豆题。全文两个角度提出的问
题。
儿童优秀读物中题
目能够引发思考的
单篇故事,例如《阿
里巴巴和四十大盗》
等。
夜间
飞行
的秘
密
精读
从不同角度
(内容、写法、
启示)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
发现提问的三个角度,
即“写法”“内容”和“启
示”,从而促使学生更全
面深入地理解文章,提
高从多角度进行阅读思
考的能力。
类文推荐:
《青蛙和电子蛙眼》
《苍耳和尼龙搭扣》
科教纪录片:
《人与自然》
呼风
唤雨
的世
纪
精读
给问题分
类,筛选出对理
解课文有帮助的
问题。
以课后问题清单为
例,帮助学生从“理解”
的角度出发,筛选出最
能帮助理解文本的问
题,引导学生关注提问
的质量。
科普纪录片:
《走进科学》
科学实验节目:
《加油!向未来》
综合实践活动:
“我身边的高科技”
第3页共18页
蝴蝶
的家
略读
提出问题,
筛选出值得思考
的问题,并尝试
解决。
综合运用前三篇文
本积累的学习体验,放
手让学生阅读思考,讨
论解决。
延伸阅读科普读物:
《森林里的秘密》
《故宫里的博物学》
等
习作
1.能抓住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写出家人的特点。
2.能主动与同学和家人分享习作,修改不通顺的语句,体验表达
的乐趣。
语文
园地
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以及运用策略进行阅
读的好处,知道在阅读中要自觉运用提问策略。
2.能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认识“驻、钞”等12个字。
3.能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4.能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
5.朗读、背诵有关“提问”的名句。
【单元教学目标】
字词句:
1.认识47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的字音,会写54个字,正确读写55
个词语。
2.能运用形声字的规律主动识字。
3.能体会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第4页共18页
4.能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
阅读:
1.阅读时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能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2.能自主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养成积极思考
的习惯。
3.朗读、背诵有关“提问”的名句。
书面表达:
1.能抓住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写出家人的特点。
2.能主动与同学和家人分享习作,体验表达的乐趣。
3.能修改不通顺的语句。
【特别说明】
策略单元设计中的“预设”仅为编者所在班级的学情,教师在借鉴使
用的过程中,务必要基于自己学生真实的问题、真实的课堂,随机灵动地
应对调整。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课前解析】
关注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提出自己的问题”。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同角度”,二是“提出
问题”。作为单元开篇,本篇文本承载的任务是提问的切入视角,即“全
文和部分”亦是“整体和局部”。
关注文本特征:
第5页共18页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共有
24个自然段,1600余字,属于第二学段中的长文。正因如此,这篇童话
故事不适合逐句逐段理解剖析,而应该从整体着手解决问题,十分符合用
来训练学生对故事发展脉络以及某些具体情节进行提问的教学。
关注策略衔接:
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单元的编排和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预测”
相衔接,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提问策略进行自我阅读的意识和阅读的基本能
力,是相对于“预测”一种更为理性、更高阶层的思维活动。通过提问加
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一目标与课标第二学段“尝试运用语文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相一致。
关注任务支架:
课前导语“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是第
一次在教科书中正式要求学生读课文提出问题。课后练习一“读完课文,
把你的问题写下来”相较于导语提示,要求更高。课后练习二为学生提供
了一组小组提问清单,并要求仿照样子对问题进行整理,说说自己的发现。
清单中的三个问题隐含了两个提问的角度,旁边的泡泡给予提示,正是引
导学生初步学会针对“课文整体和某一部分内容”提问的方法。教材中的
各类“支架”,是完成教学任务重要抓手。
【教学目标】
1.认识“豌、按”等9个生字,会写“豌、按”等18个字,会写“豌
豆、按照”等19个词语。
2.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的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自主提问,梳理问题,知道可以针对课文的部分内容提问,也可以针
对全文进行提问。
【教学难点】
梳理问题的类别,知道哪些是针对局部提问,哪些是针对全文提问。
【课前准备】
第6页共18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豌、按”等9个生字,会写“豌、按”等18个字,会写“豌
豆、按照”等19个词语。
2.整体感知故事大意。
3.阅读时能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借助单元导读,明确学习任务。
1.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进第二单元的学习,先来看看单
元页,了解学习任务和主要内容。首先,一个大大的问号出现在眼前,一
起读读旁边宋代理学家陆九渊的这句话:“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这
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出示课件1:
预设:做学问最怕的是没有疑问和困惑,有疑问才会有进步。
2.明确人文主题:第二单元的学习主题是“提问”。(板书:提问)
3.关注语文要素,勾画关键词,了解目标任务。
4.“交流平台”渗透学法。
出示课件2:
第7页共18页
请同学们打开第31页,翻到语文园地,自读对话泡泡里面的四句话,
然后说一说哪句话对你很有启发?
预设1:我认为首先要敢于提问。
预设2:提问时应该提出对理解文章有价值的,值得思考的问题。
预设3:提问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教师过渡: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单元第一课,丹麦著名童话
作家安徒生的作品《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出示课件3:
(设计意图:“提问”这一策略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因此先对整
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做以了解,并将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
前置,旨在围绕提问策略,引导思考的方向,做好心理铺垫,鼓励学生在
后面的学习中积极思考,大胆提问。)
二、初读课文,认字识词。
教师引导:对于安徒生,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自传式童话《丑小鸭》
以及《海的女儿》等作品可谓享誉全球,故事中曲折的情节,鲜活的形象
令无数读者为之着迷。《一粒豆荚里的五粒豆》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
的故事呢?
出示课件4:
第8页共18页
1.初读课文,认字识词。
2.检查字词,扫清障碍。
出示课件5:
(1)同桌互读,纠正错音。
kuàngjiǎn
强调:框(四声)笕(三声)
(2)指名朗读,交流记字方法。
出示课件6、7:
第9页共18页
预设1:“豌”的右半边“宛”表发音,左边的豆字旁表意思,说明
这个字是和豆子有关,是豌豆的豌。
点拨:借助形声字的规律来识记汉字是一种高效的记字方法。
预设2:“囚”字非常形象,就像一个人被关进了牢房之中,很容易
就能记住这是“囚犯”的“囚”。
点拨:汉字家族中的象形字和会意字,都可以采用这种直观想象的办
法来记忆。“囚”是个会意字,能看出是把人圈禁在围墙或囚笼里,乃囚
禁之意。
(3)认读词语,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出示课件8:
预设1:遇到“水笕”这个词,我感到非常陌生,于是在“百度”中
进行了搜索,了解到水笕是屋外用于收集雨水的竹管,旁边还配有插图,
一目了然。
点拨: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词,我们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或网络搜索
的方式来自主解决。
预设2:“洋溢”这个词,两个字都是三点水,我推测它的本意跟水
有关,但是根据词语所在的位置来判断,在这儿指小姑娘的脸上充满着健
康的光彩。
点拨:联系上下文,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
十分重要!
(4)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出示课件9、10、11:
第10页共18页
强调:豌,豆字旁,横变提;右半边左下角是“夕”,里面只有一点;
倒数第二笔是横折钩,不要写成横钩。
硬,左小右大,撇捺舒展。
耐,左短右长,比例要协调。
恐,上下结构,上宽下窄。
三、再读课文,思考提问。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学习单上记录下自己的问题。
出示课件12:
2.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情,适时点拨。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1)通过读文,你了解到什么?
预设1:简述故事大意。
预设2:交流初读感受。
(2)在读文的同时,你提出了哪些问题?
指名提出自己的出问题,若是字词方面的,可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提问意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提
第11页共18页
问,整体感知。在交流和梳理的过程中,随机识记生字,初步了解课
文的主要内容。)
四、组内合作,筛选问题清单。
1.小组交流,汇总问题。
出示课件13:
小组成员依次发表自己的问题,有雷同的不再重复。
2.组内互助,解决部分问题。
组内成员互相协作,尝试解决问题。
3.汇总整合,形成小组问题清单。
解决不了的或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小组问题清单上。
4.全班交流,合并重复问题,整理班级问题清单。
(1)选派一组代表展示问题清单。
(2)其余小组倾听,合并同类问题,补充不同的问题。
(3)形成全班问题清单。
(设计意图:在重视提问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善于讨论交流的习惯,从而筛选出困扰学生的“真问题”。)
五、布置作业
1.本课生字,描二写二组两个词语。
2.把这篇童话读给家人听,问问他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尝试回
答,解决不了的可以拿到我们的课堂上继续研究。
出示课件14:
第12页共18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可以针对课文的局部和整体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导入新课。
1.了解作业完成情况。
出示课件15:
(1)你的家人提出了哪些问题?
(2)你为他/她解答了哪些问题?
(3)产生了哪些新问题?补充到问题清单。
2.过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识记了生字词,也提出了自己不懂
的问题。课后又和家人一起补充了新问题。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问题清
单,看有什么发现和收获?
出示课件16:
第13页共18页
二、依托课后习题,明晰提问角度。
1.出示课后练习第二题
出示课件17:
(1)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小组问题清单》和对话泡泡,说说有什
么发现?
(2)全班交流。
预设1:对话泡泡提示我们,提问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既可以针对文
章的某一部分,也可以针对全文提出。
预设2:清单最下面有省略号,说明还能提出许多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圈画关键词,同时板书。(板书:部分全文)
(4)追问:书上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提出来的?你是怎么
判断的?
预设1:第一个问的是第五粒豌豆生长,是针对“部分”提出的问题。
预设2:第二个问的是母亲说的某一句话如何理解,也是针对“部分”
提出的。
预设3:第三个问题,需要把五粒豌豆进行对比思考,我认为是针对
“全文”提出的。
教师小结: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针对文章的部分提出问题,也可
以从全文的角度提出问题。(板书:部分全文)
2.讨论如何判断提问的切入点,即针对部分和全文提问的区别。
(1)学生自主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总结:针对部分提出的问题,往往关注的是某一个词、一
句话、一个段落或一处片段;读完整个故事,需要联系前情和下文提出的
问题,则是从全文角度出发。(板书:字词、句段、片段……整体)
3.梳理问题清单,区分问题类型。
第14页共18页
(1)结合班级问题清单,区分哪些问题是从部分提出的,哪些问题
是从全文提出的。为什么?
出示课件18:
预设1:五粒豆为什么一会儿以为世界是绿色的,一会儿以为世界是
黄色的?——针对“部分”的提问,因为读完1-3段就能知道,豌豆这样
认为,是因为它们前期住在绿色的豌豆荚里,后来豆荚成熟了,变成黄色,
自然以为周围的世界变黄了。
点拨:解决这个问题,不需要用读完全文,因此是针对部分提问。
预设2:为什么随着第五粒小豌豆的成长,小女孩的病也慢慢好了起
来?
——这是针对“全文”的提问,因为只有读完整个故事,将小姑娘的
病情和豌豆的生长进行对比联系,才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从学习范例到仿照范例整理全班共同的问题,通过对比
分析,初步分辨针对部分和全文两个不同角度提出的问题,为进一步学习
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打下基础。)
三、细读文章,研讨解决部分问题。
1.师生筛选出几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讨论。
问题一: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这
是为什么?
出示课件19:
第15页共18页
预设:从第12段这粒豌豆的话中,我能感受到它十分顽强,还是努
力地生长。
点拨:结合课文,想象最后一粒豌豆的表情和语气,朗读这句话:“该
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问题二:为什么小女孩的病慢慢好了?这和小豌豆有什么关系?
出示课件20:
(1)默读12—24自然段,女生关注并勾画出小女孩病情变化的词语,
男生关注并勾画出第五粒豌豆生长变化的词语。
出示课件21:
(板书或贴图:豌豆女孩)
(2)分类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板书:囚犯→生长→开花躺→坐→健康)
(3)对比观察,发现二者的内在联系。
(5)学生发言,组织讨论。
预设1:小豌豆顽强的生命力,鼓舞了小姑娘,给了她“活”的希望
和勇气。
预设2:小姑娘看到像“囚犯”一样的豌豆苗都能茁壮成长,自己也
变得坚强起来。
点拨:教师抓住学生发言的关键点,结合插图,激发想象小姑娘每一
第16页共18页
次看到豌豆苗变化时的表情、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问题三:……
(5)教师小结: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深入思考,就能更好地理解课
文。因此,我们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善于思考,敢于提问,从而找到答案。
2.课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下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同伴讨论、
请教他人等方式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与文本对话,透过角色的动作、语言、神态体
会人物性格,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回顾学习过程,谈谈收获和感受。
思考回答:关于“提问”和阅读,你有哪些收获呢?
出示课件22:
预设1: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提问的角度可以不同,既可以
针对部分提问,也可以针对全文提问。
预设2: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行阅读,是理解文章的好方法。
五、课后作业。
用课上所学的提问方式,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或者你喜爱的有趣的小
故事。
出示课件23:
六、板书设计
第17页共18页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豌豆:囚犯→生长→开花
部分(字词、句段、片
段)提问
全文(整体)
女孩:躺→坐→健康
【资料链接】
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
学的太阳”。安徒生的代表作有《坚定的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
《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安徒生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于圣库努德教堂受洗,
童年生活贫苦。父亲是鞋匠,母亲是佣人。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
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从小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
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17岁发表诗
剧《阿尔芙索尔》,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
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
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
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
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的编写剧本。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
熟。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1835年出版长篇小说《即
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安徒
生童话》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在全球各地发行和出版。
【教学反思】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
问题、整理问题清单,说出自己的发现,然后交流解决相关问题。学生对
这篇童话故事很感兴趣,提问的角度更加广泛,并在对比阅读中,理清了
五粒豌豆的愿望与命运,同时对第五粒豌豆的命运也更加感兴趣。学生们
也能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小女孩在小豌豆的鼓励下产生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鼓励
第18页共18页
她的病也渐渐好了。在阅读中,有一些关键语句的体会稍有难处,如“它
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这一天
简直像一个节日”等。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结合上下文内容来理解,通过朗
读来表现,通过揣摩心理活动来感悟语句的含义。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02:46: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8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