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计算机 论文

更新时间:2023-01-27 22:18:57 阅读: 评论:0

防城港北部湾高中2019招生-写柳的诗句


2023年1月27日发(作者:郊游歌)

[计算机论文范文【1】]计算机论文范文大全集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技术作为现代技术的标志,已成为世界各

国许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计算机论文范文【1】1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技术作为现代技术的标志,已成为世

界各国许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计算领域也已成为一个极其活跃的领域。

计算学科正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展,并大大延伸到传统的计算机科学的边界之外,成为

一门范围极为宽广的学科,人们对计算学科的认识,已从知识层面上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

[1]。

1989年1月,美国计算机学会(简称acm)和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计算机分会(简

称ieee-cs)联合攻关组在《acm通讯》杂志上刊登了他们历经4年的研究成果——“作为学科

的计算科学”的报告[2]。

该报告围绕计算机的主要现象,从学科的三个基本形态,即理论、抽象和设计入手,结

合科学与工程科学两大学科门类的基本特征,完成了计算学科的“存在性”证明,首次给出了

计算学科的定义,为“计算”作为学科及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计算已不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它已成为“各门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视角、

观念和方法,并上升为一种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征的哲学范畴”[3]。

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计算科学的内涵与外延从学科的角度得到进一步诠释,acm

和ieee-cs以及计算机界关于计算学科认知问题的研究不断取得重要成果,其中,cc1991(“计

算学科教程1991计划”的简称)和cc2001(“计算学科教程2001计划”的简称)报告为计算学科

建立了现代课程体系。

随着计算科学的不断发展,其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2004年11月,acm、ais和ieee-cs

又联合公布了新的计算学科教程cc2004,文[4]对该课程体系做了分析与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行业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世界上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均设立了计算科学或

与之相关的专业,国内的高等院校也不例外。

为了有效地推行国内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同时又能与国际接轨,中国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学科教程研究组于2002年提出了“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

computingcurricula2002,简称ccc2002)[5],该教程从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的发展、计算机

学科的定义、计算机学科本科生能力培养、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演变、计算机学科课程体系

结构、计算机学科课程的教学计划与组织方法等方面全面阐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

与课程体系的外延与内涵,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本科生能力与素质

培养的基本要求,为国内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制定培养方案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

程体系提供了指南,对中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ccc2002给出了中国计算学科课程体系的描述,但如何围绕这一课程体系概括的知识领

域和知识点来组织知识内容仍然具有随机性,特别是在幅员辽阔、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存在

地区差异的中国,这种随机性尤为突出。

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ccc2002的特点,理解其精神实质,根据地区的特点和各高校

自身发展的水平与特色合理选择或组织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不断强化

课程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课程目标的实现建立良好基础。

2ccc2002的基本特点

ccc2002的特点在于,它既有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又融合了国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科教育研究成果;由体系到课程,自顶向下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按基础课程(包含部分核心

知识单元)、主干课程(包含大部分核心知识单元)、特色课程(发挥各校特长,培养学生个性,

体现地区特色),提出了课程分级实施策略;指出在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描述及核

心课程的设计方面,应充分体现“课程体系设计组织与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密切相关”

的理念。

ccc2002强调教学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同时又要注重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该教程提倡研究型教学,进一步明确了教学向教育转变的重要思想。

在cc2002教程的引导下,国内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广大学者对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诸多问题,如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类型、教学计划、教学实施、

实践设计、教学评价等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探讨[6,7,8,9],并根据学科体系要求,编写出版

了一大批教材,丰富了计算学科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的内容,推动了计算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

进程。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虽然我们一直都在强调课程与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但是究竟什么是当代学生经过学科课程教育应当具有的综合素质,仍然是一个值

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就目前国内较为普遍存在的教育理念而言,近代课程与教学理论凯洛夫(b)的

“捷径主义”思想仍旧占据着主导地位,受这一思想的影响,教材内容通常比较“经典”,教学

过程各个环节围绕这些经过验证的、可靠的和基本成型的知识而进行,至于这些知识的形成

与发展却少有问津。

所谓“捷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是科学上可靠的知识而不负有发现真理的任务,走的

是教师引导的捷径而避免前人在历史上曾走过的弯路”[10]。

虽然这一思想“发扬了传统教学论的优点,纠正了适用主义教育忽视系统知识偏向”,在

目前高校教育的某些方面仍然具有积极作用,但就总体而言,它与ccc2002倡导的研究型教

学、教学向教育转变理念有不相协调的方面。

因此,高校计算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理当受到人们的关注。

3基于知识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教改研究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

到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注重学生在知识点掌握基础上知识结构的形

成,越来越感受到学生关于学科综合素养的内涵,在理工学科课程体系中引入越来越多的与

学科有关的人文科学的内容,可以说是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的一种进步,是教学向教育转变

的一种必然。

然而,要真正做到教学向教育转变,仍然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工作要去完成。

其中,如何根据计算学科教程描述的学科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在教材或教学

过程的知识内容安排与讲授过程中,打破传统方式,在现有基础上推陈出新,就是一项非常

有意义的工作。

我们是否可以做这样一种尝试,在课程知识的组织与传授过程中,把知识的来源即知识

产生的背景有机地融入其中,使之成为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或补充,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

同时,了解知识的背景和来源,更多地知晓与学科知识有关的人和事,更深地理解知识的内

涵,更好地把握知识的运用与发展趋势,使学生在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学科意识

和学科素养得到培养与发展。

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有益的但却并非易事,有大量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和实践活动,其

中以教学内容改革为先导的课程教学改革将成为学科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它涉及教育理念

的更新、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等等,同时对

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也将产生新的要求。

它不仅要求人们具备学科知识,而且还要有学科思想史和学科方法论的知识。

因此在学科教育中应该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科学和学科思想史研究。

就计算学科而言,计算学科思想史研究是基于背景知识计算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

3.1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

现代计算科学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的伟大成绩,是人类长期从事社会生产实践的结

果,是无数致力于计算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工作者们共同智慧的结晶。

计算科学是整个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计算知识、计算理论及其应用的

科学,是关于计算学科知识体系和与之相关领域知识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总和。

而计算科学思想史则是研究计算科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科学,其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

对计算科学发展过程中各个事实、各种现象和思想的分析,总结计算科学的历史经验,揭示

计算科学的发展规律,促进计算科学的发展。

计算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并非计算科学本身,它是以哲学、历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

析计算科学的发展历史。

作为一门科学,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涉及计算科学、

工程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

计算科学思想史是以计算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形成与发展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思想史研究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分析人类历史上计算科学重要成果

和重要学术理论的诞生过程,其思想与方法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科学与哲学意义。

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将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进一步的发明与发现而不断变化并

日趋完善,是一门极富发展性的科学。

文[11]中,作者对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的特点、内容、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3.2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

所谓基于知识的课程教学就是把学科知识与知识背景有机结合,使之成为课程教学内容

的统一体进行施教与学习的过程。

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感知知识背

后隐藏的思想与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与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提高

学生学科文化水平。

知识背景的内容可以是对知识产生过程的叙述,也可以是对学科知识未来发展前景的展

望;可以是直接的背景知识,如与学科知识有关的知识进程、事件、理论、思想方法和人物

等,也可以是与学科密切关联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可以是正史中真实的故事,也可以是传说

和轶事;可以是知识成功应用的经典,也可以是正在实践中的探索。

知识背景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课程设置的方法整体阐述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思想与方

法,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等;也可以是针对具体课程的知识

背景叙述,如关于课程的导论、绪论、前言等;还可以是关于课程单元知识背景的描述,如

每个章节的前序、引导等;甚至可以是涉及知识点的知识背景,如有关概念的形成,概念与

概念之间的关联等等。

把知识背景作为课程教材的内容,或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与课程知识相关的知识背

景,在目前高校的计算学科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加以应用,

但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基于背景知识的课程教学。

从基于课程知识的教学到基于知识与知识背景有机统一的课程教学,并非一门计算学科

导论所能解决的问题,它涉及整个计算学科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课程教学

模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运用,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建立等一系列与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有关

问题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是一项需要广大的计算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

和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实施并不断取得进展的系统工程项目。

如果说基于知识的计算学科课程教学是围绕计算科学的知识体系及其发展过程中不断

取得的最新成果而进行的知识与技能传授,那么基于背景知识的课程教学则是在此基础上的

学科意识培养和学科素养教育,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兴趣的提高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指人们探究事物的心理倾向和获得知识的原动力。

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们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极为重视。

中国古代教育大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德国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rweg)在其倡导的“全人教育”理念中就阐述了教

育的任务主要是发展学习者自身的能动性思想,认为:“我们的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瑞士现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更加强调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并明确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情感意向和动力,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

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

要。

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风格、教学态度、教学评

价等等,其中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也不失为一重要因素。

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对“知识背景”感兴趣的程度要比对“知识”本身更高。

因此,如果能够在课程教学内容编排中将与课程知识有关的人物、事件以及相关的理论

与方法实例有机的融入其中,就能够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激励”和“唤醒”学生的学习

兴趣,并通过兴趣的延伸,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并掌握知识。

(2)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学习知识内容的理解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过程,应遵循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即是一个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官与认知事物接触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生动和直接的映像,包括事

物的具体特性、表面现象、各个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等;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

上,进行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对认知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通常有概念、判断和推

理三种基本形式。

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22:18: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85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