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1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
度。
资料袋:
1、了解“说”这种文体
"说"就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
可用来抒发感情。*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周敦颐,宋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
的谥号。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
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
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
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
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
写下了的《爱莲说》。
二、学习过程:
(一)、读准字音。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噫()陶后鲜()有闻
(二)课堂探究
1、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蕃:独:染:濯:益:植:
亵:鲜:宜:
2、重点句子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合作探究:(一)
1、作者把莲花比作-------------
2、*从生长(),体态(),气质()三方面写莲的。
3、---------------(句),赞美了莲--------------------.
合作探究:(二)
1、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和()花,分别比作()()。
2、*运用了()写法,抒发了作者()情感。
三、思维拓展:
联系莲花,,谈谈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
品行修养的启示。
四、当堂检测: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的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
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
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
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9、*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
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
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
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2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把书翻到__
页。这篇*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边
讲边板书:爱莲说周敦颐dūnyí)注意这个“颐”字的写法,左边
中间是个“口”字。“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
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学生纷
纷举手)请前热电厂的这位同学。
生(1):课本注释⑩告诉我们: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
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师: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我们知道,“说”
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
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2):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师: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
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
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
师: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
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显示字幕)
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
上注音。上讲台来的同学一位注前面的五个字,另一位注后面的
四个字。
(屏幕显示)
(学生注音,注错了一个,“鲜”注为xiān)
师:大家看黑板,有没有注错?(学生纷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
生(3):“鲜”应该读xiǎn,不读xiān。
师:为什么这里读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
生(3):“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组——(语塞,其他同学
举手)
师:这位请说。
生(4):很好。“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ǎn。我们看着屏
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
(学生齐读生字词)
师: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加点字的写法及它们的意思。“颐”的
左半边不能写成“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
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
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
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
(学生齐读句子)
师:好,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
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爱莲
说……”预备——读!
(学生齐读课文,音准较好,有个别同学仍将“鲜”读作xiān)
师: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
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xiǎ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
读两遍。
(学生齐读)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
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小声议论,气氛活跃,纷纷举手)
生(5):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众笑)
师:对!样子怎样呢?
生(5):摇头晃脑的。(众又小声议论)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
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
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我们不妨来理解一下文中有八个
“之”,它们的用法体会一下,我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
师:注意前后两组“之”的用法,哪一组可理解为“的”,哪一
组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呢?请听老师读一遍。(师读八句子,明显
读出后一组的“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学生举手)请这位同学说
——
生(6):是后面一组。
师:对,“予独爱莲之……”的“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
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一起读后面的四句,认真体会。
(学生读幻灯映出的后一组句子)
师:接下来我们再齐读全文,注意慢一点,舒缓语气。(学
生第二遍齐读课文,语气有所舒缓,但显得平。)好!有点儿古人
读书的味道了,但语气舒缓之后,稍显得平了些。读文言文,还
要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我们来看练习二。编者告诉我
们,相接的两句子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骈句。“骈”读pián(板
书:骈,pián)我们画出练习上的这句话,再回到课文里找一下骈
句。(学生看书后举手)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7):“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好!再请后边的那位男同学——
生(8):第二段开头有三个排比句。还有第一段中的“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师:噢,古人的排比句宽一点说,也是骈句。但“中通外直”
以下的几句不是骈句。骈句要求上下意思相对。我们注意骈句,
读起来,一顿一挫,一抑一扬,非常有节奏和韵味。“出……不染,
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再看排比句,语
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
段的排比句,请这位女同学。
(学生读,体会了朗读指导要求。)
师:读得不错。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
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
读。下面我们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同
座位同学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和读中提示。时间为五分钟。
(学生小声读注释,小声讨论。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大家很认真地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了读
中提示。有不懂的地方吗?还有疑难吗?(学生陆续举手。)这位同
学先说。
生(9):“中通外直”,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知道,回答他。你说——
生(10):应该是指莲花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看是笔直的。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11):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翻译不通。
师:不一定要一字字翻译,理解大意就行。这句的意思是:
水上与陆地上的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这位同学还有问题,站
起来说吧——
生(12):(小声地)“陶后鲜有闻”的“闻”是不是“闻到”的意思?
师:“闻”应该是“闻到”还是“听到”?
生:(齐)听到。
师:应为“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的了。”没有问题了吧?(生
点头)老师再提两个,“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一
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学生踊跃举手)
生(13):“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
初一时学过。
师:对。还有“不蔓不枝”,这儿的“蔓”和“枝”是作什么词用
的?请那位同学说。
生(14):动词。书上解释为“牵牵连连,枝枝节节”。
师:对,也可说成“生藤蔓”、“生枝丫”。好,我们理解了课
文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爱莲花了,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
的感情来读。这次请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读第二段。女同学
的声音应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铿锵有力的。比一比谁读得
更好。“水陆草木之花……”预备——读!
(分男女同学齐读,学生兴趣浓厚。齐读课文。)
师: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
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地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
会。课文中哪些句子着重写莲花的呢?作者写出莲之美。你认为
哪些句子最好?写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之美?
(学生举手)
生(15):我认为主要是“予独爱……”这句长句子写莲,这个句
子里的内容都很美。
(学生小声笑)
师: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
生(1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突出它非常——
非常干净,没有染上一点儿污泥。
师:对洁净之美,还突出了莲的庄重,是吗?生于水,该是
水淋淋的,却很端庄。(边说边板书:莲:不染、不妖)莲还美在
哪里?
生(17)还很美的,是因为它有香,我感到它是清香,很清新
的香味。
(师板书:香,清)
师:莲花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所以可远远地
观赏而不可靠近玩弄它。
(师板书:不可亵玩)
师:我们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仅因为
莲花姿态美丽,而且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
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
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予独爱……”预备——读!
(学生齐背这一长句)
师:我们已经说了,“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第二
节他议论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
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这位同学读一下。
(一位女生朗读第二节)
(学生举手)
师:你说,是哪句议论的莲花?
生(18):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
师: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生(18):是品德高尚的人。注释上有的。
师:对。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
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我们画下来。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
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边板书: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
学过托物言志的*吗?
(学生纷纷举手)
师:一齐回答。
生:(齐)《荔枝蜜》。
师:对了。我们再看课文。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
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
丹,想想写菊和牡丹为了什么?
生:(齐)陪衬。
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
(板书: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
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
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
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我们
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
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
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
还有两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
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
环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
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
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我们联系
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
呢?
(学生踊跃举手)
生(20):不跟坏人同流合污。
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还有呢?
生(21):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香气远播,说明名
声很好。还有吗?
生(22):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众笑)
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
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
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生动形象,含
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学生齐背)
师:我们再看下文,“噫!”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
看一下读中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
生:(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师: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
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对
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
的主题多深刻啊!我们齐背这一节。
(学生背诵第二段)
师: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
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课后
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
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
志这种写法的特点。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
(学生背出课文)
师:下课!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3
师: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
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
坛名流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
师:周敦颐,字茂叔,因为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
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后代的人由于这个原因称他为“濂
溪先生”谥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代表作
《周元公集》他一生酷爱莲,为了与莲花朝夕相处,他在做南康
郡守时曾经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并在池中建有赏莲亭那么莲花
究竟有何魅力,让理学宗师如此痴迷,还是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
去寻找答案
师:范读课文(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背诵全文)
生:听准字音和节奏,标记在书上
生:准确读出文中重要字词的音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
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师:哪个句子的节奏读不准,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
生1:老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怎么断句?
生2:我觉得应该读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师:很好,通常情况下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之间会有
逻辑断句;在连词“而”之前会有语气停顿
生3:老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怎么断句?
生4:我觉得应该这么读“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下面大家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
生:毛遂自荐,动情的朗读课文
师:朗读的真棒下面让我们对照注释自由译读课文,疏通文
意不懂的词语和语句圈点出来,彼此交流讨论
生:自由翻译,讲不动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出来(教师在同学
间巡视)
师:在刚才的译读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与大家探
讨交流
生1:老师,请问“中通外直“怎么翻译?
生2:我来解释,我觉得应该翻译成“莲花露在水面的部分是
直的,水下的根部是空的”
生3:不对,我觉得应该是“莲花的茎是直的,而且里面是空
的”
师:大家认为谁说的对?显然第三名同学的理解是正确的,
这句话可以翻译成“莲花的茎中空外直”好,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
题?
生1:请问“不蔓不枝”中的“蔓和枝”怎么解释?
生2:我认为根据书下对这个句子的翻译,可以推断出“蔓”
翻译成“牵连”;“枝”可以翻译成“枝节”
生3:我觉得这两个词应该是同一词性,可是刚才同学的翻
译显然不是,所以我觉得不对,但是我也说不好应该怎么翻译(众
生笑)
师:其实这两个词语确实为一种词性,它们都是名词活用为
动词,意思是“长藤蔓,长枝节”前者在文中语意又进一步引申为
“牵连”其实*中还有一个词是词类活用,你能找到吗?
生:我知道是“香远益清”的“远”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
为“向远处传播”
师:你的反应很快,请大家将这个词的用法在书中标记出来
还有问题吗?
生:老师我想问一下文中几个“之”字的用法分别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很好,可以看出你在学文言文时善于发现问题
和积累知识,“之”字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用法,举例说说
生1:代词,例如“学而时习之”;动词“去、到”例如“送孟浩然
之广陵”
生2:助词,翻译成“的”,但例句我想不起来了
师:很好,温故才能知新,大家看看*的几个“之”有没有我
们学过的用法?
生:有,“水陆草木之花”和“莲之爱”中的“之”用法都是助词,
翻译成“的”其他的我叫不准
师:其实*中“之”的用法很特殊在“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
的作用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因为
在古汉语中没有宾语从句,所以当宾语是个句子时,就要在宾语
的主谓之间加一个“之”字取消这个句子的资格,这样才能作宾语;
而在“莲之爱”中“之”的用法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莲是爱的宾语,而宾语前置到谓语之前,就要用“之”做连接至于
“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确实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言是“助词,翻译
成“的”请大家讲这两种用法积累到书上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想大家都对文意了然于胸了,那么
回到我们开课时那个问题,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
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生1:应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
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2:还有一点是第二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
师:很好,从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
莲花一方面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莲花
身上具有君子的美德,所以作者才倍加喜爱它,那么下面我们来
品析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
请大家齐读“予独爱……亵玩焉”
生:齐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一段文字
师: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概括
生1:我从“出淤泥而不染”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的美德
生2:我从“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谦逊质朴”
的品德
生3:我从“中通外直”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正直,心胸坦
荡“的美德
生4:我从“不蔓不枝: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不攀附权贵、
阿谀逢迎”的美德
生5:我从“香远益清”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君子美名远扬”
的品德
生6:我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出莲花具有“自尊自重”
的美德
师:大家概括的非常好刚才我们是从语句角度来赏析,现在
我们不妨再从词语入手,看看哪些词语用得妙,一字点出君子的
美德?
生1:我觉得“染”用的好,但是我又说不太好好在哪里
师:那老师可以给你一个建议,你不妨试试换个字品品,体
会原文用词的妙处,比如我们将“染”字换成“污”字试试,让我们
齐读“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污”感受一下它们表意的不同
生:齐读两遍
生1:我感到染是个动词强调被沾染,而污是个形容词,强
调脏了染更具有一种动态感
生2:我觉得“染”字能写出君子主动不受沾染,更能体现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的美德(其他学生频频点头)
师:你的理解很深刻,大家都被你的观点征服了还有哪个字
用得妙?
生3:我觉得“中通外直”中的“通”用得好我们可以把它换成
“空”字再来读,就会发现“通”其实带有褒义色彩,而“空”具有贬
义色彩这样“通”字更有利于表达作者对于君子通达事理,心胸坦
荡的美德的赞扬之情(生鼓掌)
师:很好,通过大家的换字品读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的用
语之妙,可谓“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换一字则意境全无”《爱
莲说》不愧是千古名篇
师:*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
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生1: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生2:写着两种花是为了写两种人,就像作者写莲花是为了
写君子一样,写菊花是要写像菊花一样的隐逸者,写牡丹是要写
像像它一样的世人,用这两种人来衬托作者
师:那老师想知道作者想要衬托什么?
生3:作者是想用这两种人来衬托作者的君子般的美德
师:你的回答语言不严密,能用人来衬托美德吗?
生3:我知道了,应该是用这两种人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
的态度和追求
生4:我觉得还应该再具体一些,我认为作者是用陶渊明追
求隐逸和世人追求富贵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师: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的理解确实深刻了那大家看看同
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生:陶渊明是对作者的正衬,世人是对作者的反衬
师:很好其实作者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
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
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这种写作手法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
叫做“托物言志”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作者所托之物是什么?所
言之志是什么?
生:所托之物是莲花,所言之志是作者淡泊名利,不同流合
污的志向
生2:老师我想问一下*有没有借物喻人的手法?
师:你问的很好,大家齐读一下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思
考有没有借物喻人
生:齐读第二段两遍
师:大家说有没有?
生:我认为有,因为第二段前半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
分别把三种花比作了三种人,由此可见*肯定有借物喻人的写作
手法
师:很好,大家还有异议吗?如果没有,老师想问问大家第
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
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来让我们齐读第二
段,体会不同的情感
生:齐读第二段两遍
师:大家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感受
生1:我觉得其中包含了对陶渊明和世人的不满,以及对自
己的赞扬(生笑)
师:看来你觉得周敦颐在自夸了你们笑,是否表示有不同意
见?
生2:我觉得作者对陶渊明和世人的情感不是一样的对陶渊
明是不满,对世人是恨。
生3:我认为对陶渊明是赞赏,对世人是厌恶,对自己是一
种孤独
生4:如果作者赞赏陶渊明,为什不爱菊花,却独爱莲花所
以作者对陶渊明不是赞赏,只能是同情和理解
师:看来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了,大家想想作者不
欣赏陶渊明的哪一点?
生:我想应该是不欣赏他逃避现实的态度,陶渊明一生追求
隐逸,而作者虽然也看不惯官场黑暗,但是作者仍然积极做官,
力求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一方百姓做贡献,所以不逃避现实的作
者对于陶渊明只能是一种理解和惋惜
师:很好,其实作者确实对陶渊明饱含着一种惋惜之情,作
者在心中说道:陶渊明是个多么正直的人,也一定是个好官,但
是可以他在黑暗的官场面前选择了逃避,而没有选择勇往直前大
家想想是不是这种情感而对于世人痛恨似乎有些重,厌恶更为准
确一些那么对于爱莲者到底是什么情感呢?我们不妨再来读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
生:反复读这句话几遍
师:大家从句式和修辞角度思考
生1:这句话是个反问句,意思是说像我一样的人还有谁呢?
实际意思是像我一样的人几乎没有当时北宋王朝社会腐败,很多
官僚都贪污腐化,不为百姓办事像作者这样的人太少了,字里行
间流露的是一种愤慨
生2:我觉得这样说来,说情感是愤慨不如说更是一种无奈
和悲哀,像作者这样的好官几乎没有,应该说是北宋王朝的悲哀,
更是社会的悲哀
师:我很同意你的观点,北宋王朝是一个段短命朝,建国之
初就战争不断,军队腐败尤其严重,乱世之中真正为国分忧、为
百姓着想的人少之又少,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确实是一种悲
哀这样看来一个“噫”中不仅包含了作者对于陶渊明的惋惜、对世
人的厌恶,更流露出作者对于社会中君子少之又少的社会现实的
无奈和悲哀
师:好,让我们再一次朗读第二段,读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
露的多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生:深情诵读第二段
师:*讲究前后照应,那刚才你在朗读第二段时,有没有发
现什么问题?
生:第二段前半部分顺序是菊花——牡丹——莲花;“噫”之后
顺序变为菊花——
莲花——牡丹
师:你的眼睛太锐利了,大家看到了吗?思考作者为什么要
在结尾时将莲花和牡丹对调?
生1:也许作者写的时候没有注意到
生2:既然对调,我想应该是要强调莲花或者是牡丹
师:对,作者确实是要强调,联系全文思考,作者是要强调
什么?
生1:强调喜爱牡丹的人太多了
生2:强调当时社会的风气太不好了
生3:强调当时社会上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了
师:其实正如你们所言,作者对调顺序就是要突出表达作者
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批判和鄙弃从而进一步
深化了*的中心
师:对照板书小结本课主要内容作业: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描写一种植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师:这节课即将结束,但是我们对于《爱莲说》的解读才刚
刚开始,毕淑敏有一篇*叫《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生中不
同时期阅读同一*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希望大家在那今后的人
生道路上能够将《爱莲说》常读常新,知道我们的生活,创造我
们自己的精彩人生下课!同学们再见!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4
一、导入新课
(上课前按“播放”键播放音乐,上课开始按“停止”键停止音
乐,开始导入。)
同学们,今天是我和大家的第一次合作,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字,课题是《爱莲说》。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
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请同学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
里。(按“导入新课”键放莲花组图)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回答,一律加以肯定)
解说:莲花确实是诗意盎然的。历来就有许多咏莲的名句,
如姜夔的名句“一一风荷举”;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
日荷花别样红”。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
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
内在的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
质,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二、体裁作者
在讲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的体裁和作者。(按放图像)
1、同学读“说”的介绍。
*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偏重于论述道理。
那么我们课文这个标题“爱莲说”就可以怎么解释呢?
明确: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
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
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的作者。
2、(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
教师补充: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
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
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
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
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
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
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前提测评
在读课文之前,先请大家对照屏幕上映出的生词,把它在课
文上画出来,并能正确朗读。(放注音,并请同学读,点“问号”
播放“答对了”,如答错了可点上面的小天使动画,可播放“不对
哟”声。正音并全班读,注意“鲜”的读音,可用现代汉语组词来
区别,并读一下该词所在)
四、朗读训练
1、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按
“读”放课文录音)课文读完后,按椰树上方可回到界面。
2、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
读文言文。(课文朗读中有两个错别字,可让同学边听边找)
3、请同学们轻声的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
通课文。
4、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
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总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
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
呢?(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
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
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
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五、思考讨论
1、下面就请同学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释,理解句意,读
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
2、请同学来根据课文注释,把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一遍。(按
图中书上的小按钮放图像,分页指名复述,并解释加点字)(解释
课文的最后一页是巩固练习,如时间不够可跳过,直接按右下角
的按钮即可进入下一步。)
3、现在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
的感情来读,这次我们请女同学来读第一段,男同学来读第二段,
女同学的声音应当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应当是铿锵有力,
我们比比谁读得更好。(同学读)
4、总结: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
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的读出来,我们还要仔
细体会。我们一起看课文的内容。
5、看课文分析题。(问题三个)
⑴问题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
表现了莲花哪些品格?(课文分析的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按下面的
向右的箭头即可)
答:比作君子。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
(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同学
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
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
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朗读一下这个长句。(予独爱……)
⑵问题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我们来讨论一
下。君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人?(课文注释: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
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总结打出: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呢?(课文注释: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
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
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打出: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
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
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打出:贪慕荣
华,追名逐利)
那么,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呢?用
作陪衬。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
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
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
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
背这三个排比句。(予谓菊……君子者也)
⑶问题3。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
态度?
答:“菊之爱……宜乎众矣。”在这三句之前,作者有一个表
示感叹的词“噫!”表示作者要发表感慨了。他的感慨是什么?生答:
感慨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总结:对,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
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
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
发人深省,*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点拨:第二段的句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
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
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六、能力训练
1、了解托物言志。(按图中的红球,放概念)
2、按下面的红箭头,略作解释,放范例。
解说范例:梅花不畏霜雪,高洁不俗,有独特的风范,这正
是作者本人这样一个革命的女性的象征,作者以梅自喻,梅花抒
写了傲岸不羁、有随俗俯仰、追求平等自由的高尚情操和坚强意
志。
3、练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解说:请同学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放图像)大家可
以参照我屏幕上放出来的各种花木,也可以任意地另找一种。可
以在纸上写一下,然后先说给你的同桌听,然后我们再一起交流。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这篇课文。
2、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
笔本上。
八、退出课堂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5
1、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疏通文言语句,理
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
结合。
3、了解*对比烘托的写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
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学法点悟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
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篇散文精品却独辟
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整体感知
“说”,古代文体之一,既可以说明、记叙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
的文体,它与“论”无大异,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
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
佳作。作者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
荣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疑难解析质疑:*的题目是“爱莲
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
的用意是什么?解惑:*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
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
度。质疑:*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解惑: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
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质疑:“我”爱莲
花什么呢?解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质疑:*
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解惑:菊花比喻
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质疑:
怎样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解惑:*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出
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
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
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
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
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语言揣摩1.作者对“爱菊”“爱
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提示: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
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
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
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
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2.莲
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提示:莲花是*主
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
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出淤泥而不染,
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
美名传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这里
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
含着自律自况。)3.“陶后鲜有闻”一句中,“鲜”应该读iǎn,还是
iān?(提示:“鲜”在这里应读“iǎn”意思是“少”的意思。)4.“香远益
清”的“益”是什么意思?请你找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
思相同的。(提示:“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
样意思。)5.你怎样理解“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提示:作者
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
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6.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又怎样表现了莲的品
质?(提示: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
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
烘托,作者抒情议论。)研究课题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22:12: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84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