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

更新时间:2023-01-27 20:40:08 阅读: 评论:0

中考辅导班-腻的成语


2023年1月27日发(作者:八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注册城乡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

复习重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1.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

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1.2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1.3城市是工商业活动聚集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

1.4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

1.5城市是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它包括了自然环境却又是以人造物和人文景

观为主额一种地理环境。

1.6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厨余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社会复合巨系统。

1.7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

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

统。

2.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城市与乡村)

2.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城市的集聚效益是其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2.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2.4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

3.1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

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镇化

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美国是最早采用大都市区概念的国家,后称大都市统计区。

加拿大-国庆调查大都市区,英国-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大都市经济劳动区,澳大利亚-国

庆调查扩展城市区,瑞典-劳动—市场区,日本-都市圈。

3.2大都市带,法国戈特曼首先提出:有许多都市区连城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

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叫做大都市带。

3.3全球城市区域,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其

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空间现象。这种发

展趋势是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包括发展中国家。

二、城市与乡村

1.1聚落因其基本只能和结构特点以及所处地域的不同,基本被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

落,其差异有:聚集规模的差异,生产效率的差异,生产力结构的差异(非农业人口与

农业人口),职能的差异(城市一般是一定地域的政经文中心),文化观念的差异。

1.2城市与乡村是一个统一体,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其联系有:物质联系(路网、生

态),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作用联系(走亲访友、社会团体等),

服务联系(教育、医疗、交通、金融等服务),政治行政组织联系。

2.1我国市镇设置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标准:聚集人口规模与城镇的政治经济地位。

①50万以下:小城市(20万以下:Ⅱ型小城市,20-50万:Ⅰ型小城市)

②50-100万:中等城市

③100-500万:大城市(100-300万:Ⅱ型大城市,300-500万:Ⅰ型大城市)

④500-1000万:特大城市

⑤1000万以上:超大城市

(注:此知识点有更新,根据《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总结。)

2.2我国市制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地域类型划分:直辖市、省(或自治区)辖设区市、

不设区市(或自治州辖市);从行政等级上划分: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

2.3我国采用广域型市制,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双重性。

3.1城乡关系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系统中最重要的一堆关系。我国目前整出在一

个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迈进的历史转折点上。

3.2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三、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1.1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

展的结果。

1.2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

1.3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

1.4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经济发展诞生新兴产业,使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节点建立起更大

尺度上的全球性联系网络,从而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1.5城市文化特质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2.1城市发展的历程是连续变化的,发展阶段分为:农业社会城市(政治、军事、宗教

中心,农业时代),工业社会城市(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心,工业时代),后工业社

会城市(服务业地位上升,制造业地位下降,生态时代)。

3.1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从平面

空间到立体空间环境;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

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3.2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经济与技术因

素、政策制度因素。

四、城镇化及其发展

1.1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人口的集中,空间形态的改变,经济

社会结构的变化(一产向二、三产)。

1.2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城市生活方式的

扩散,农村意识/行为/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行为/生活方式,农村居民逐渐脱离乡

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化的生活态度/方式。

1.3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将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反映城镇化过程的

最主要指标。城镇化率PU=城镇常住人口U/区域总人口P

(常住人口:指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

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

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来源百度。)

2.1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农业剩余贡献(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推进,比

较利益驱动(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制度变迁促进(显著加速或滞缓),市场机制

导向(推动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配置),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城乡规划

调控。

2.2城镇化四个基本阶段:集聚城镇化阶段,郊区化阶段,逆城镇化阶段,再城镇化阶

段。

3.1新中国城镇化总体历程:1949-1957城镇化启动阶段,1958-1965城镇化的波动

发展阶段,1966-1978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79以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3.2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过硬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商品短

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市场经济早起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

镇化模式;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3.3我国城镇化的现状特征:大起大落后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区域重点

由西向东转移,总体上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

发展加速;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3.4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但中西部将不断加

速;以大城市为主题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城市群、

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

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五、城市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的关系

1.1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2.1城市经济一般可以分为基本经济部类与非基本经济部类,基本经济部类是促进城市

发展的动力。

2.2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空间载体,成为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动力。

3.1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4.1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健康的城市发展有利于资源环境的集约利

用。

(资料为参考2011版计划出版社教材所整理)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20:40: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80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