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更新时间:2023-01-27 20:35:25 阅读: 评论:0

初一英语上册重点归纳-什么风残月


2023年1月27日发(作者:发布新闻稿)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习目标: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重点)3.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表形态的变化。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分类

迅速剧烈的内力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内力作用。

3.表现形式及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根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层的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垂直于地表

岩层变化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

凹陷

对地表的影响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

褶皱山脉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

陆变迁

(2)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上下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态的根本格局。

[温馨提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紧密相关的,这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相互

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二、外力作用

1.概念

地球外表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能量来源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是指在温度、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

经常发生的崩解和破碎。

(2)侵蚀作用:是指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

物的破坏作用。

(3)搬运作用:是指风化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等转移离开原来位

置的作用。

(4)堆积作用:是指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外力

减弱或遇到障碍物,导致物质逐渐沉积的作用。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特别提醒]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

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作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那

么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

的概念。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概念

地壳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

新岩浆的产生,这一变化过程就是岩石圈物质循环运动过程,其实质就是三大

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2.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由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固结成岩作用而成。

(3)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经变质作用而成。

3.物质循环过程

(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根底物质:A岩浆、B喷出型岩浆岩、C沉积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a外力作用、b变质作用、c重熔再生、d

冷却凝固。

(1)内力作用只在地下发生,对地球外表影响不大。()

(2)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不能同时发生,有先有后。()

(3)风化作用就是风力起主导作用。()

(4)三大类岩石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5)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主要有()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搬运

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

提示:(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塑造地球外表根本形态。

(2)×内外力作用往往相伴而生,有时以内力作用为主,有时以外力作用

为主。

(3)×风化作用是外力作用的一种形式,日照、流水、温度变化、生物等

都能引起风化。

(4)×三大类岩石中,岩浆岩、变质岩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

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5)B[气候干旱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以侵蚀、搬运、沉积为

主。]

内力作用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

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河口,向北穿过埃塞俄比

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河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这

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拟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

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

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

问题1(区域认知)这一巨大的裂谷带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是裂谷两侧的地壳发生背离的水平张裂运动形成的。

问题2(综合思维)材料中众多的火山是哪种内力作用形成的?

提示:岩浆活动。

问题3(综合思维)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

提示: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归纳总结]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

垂直运动,具体表现如下:

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概念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外表

的方向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

球外表的方向运动

运动方向水平挤压水平张裂地壳抬升、地壳下沉

对地表的

影响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

形成裂谷或海

引起地表上下起伏和海陆变

运动形态

举例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

斯山等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红海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三根

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

相互关系

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指点迷津]判断内力作用的方法

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

是内力作用所致,应抓住两点:①必须是自然作用;②能量必须来自地球内部。

1.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的最新测量高度为米,比之前的米。矮了米,专

家大致认为是雪降岩升。2021年四川地震后,专家称地震致喜马拉雅山长高数

米,而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历史上原来是一片海洋。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A.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B.内力作用——地壳运动

C.内力作用——变质作用

D.内力作用——岩浆活动

(2)关于2021年四川地震后,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

A.喜马拉雅山长高是以地壳的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为辅

B.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而人们却没有发觉。说明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

缓慢,人类不易感知

C.在地売运动过程中既有岩浆活动也有变质作用

D.喜马拉雅山的增高说明了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1)B(2)B[第(1)题,喜马拉雅山的崛起是内力作用——地壳垂直上升运

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伴随着外力作用,但在这个时期,内力作用

为主,外力作用为辅。第(2)题,岩浆活动比拟剧烈,喷出地表后短时间内就会

形成火山,改变地表形态,所以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说法是错误的。]

外力作用

2021年7月30日,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老师带着学生在新疆

开展野外地质考察途中,突遇泥石流灾害,4名师生不幸遇难,泥石流是指在山

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要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

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破坏力极强,危害巨大。

问题1(综合思维)此次导致师生遇难的泥石流反映出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

么?

提示:泥石流为特殊洪流,表达出的是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

问题2(区域认知)西南石油大学位于四川,考察地在新疆,这两省区的主

要外力作用类型有何差异?

提示:四川位于我国湿润地区,以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为主,而新疆

位于我国干旱地区,以风力的侵蚀、搬运、堆积为主。

[归纳总结]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

生物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具体如下表所示:

1.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

菇等地表形态

干旱地区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

“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

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溶蚀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

等石地区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地貌滨海地带

2.搬运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

风力搬运“飞沙走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区作用强烈

流水搬运“泥沙俱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搬运物质迁移冰川活动地区

海浪搬运物质迁移滨海地带

3.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

冰川堆积

堆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

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

区和高纬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

积平原

堆积物颗粒大

的先堆积,颗

粒小的后堆

积,具有分选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

动沙丘)和黄土堆积

枯燥内陆及邻近地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地貌类型的分析方法

(1)根据不同地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根据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的地貌不同分析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

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以下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

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2.蛇形丘是一种冰水堆积地貌,隆起如堤,弯曲如蛇,两坡陡峭。其延伸

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

发育的冰川)。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冰川地貌最可能发育在()

A.中国B.巴西

C.加拿大D.澳大利亚

(2)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

A.湖泊B.冰面河

C.塌陷沉积D.冰下河道

(3)蛇形丘接受堆积的季节主要是()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1)C(2)D(3)B[第(1)题,由材料可知,蛇形丘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

因此该地主要为纬度较高、温度较低的陆地区域,加拿大纬度较高,存在大陆

冰川;中国和巴西、澳大利亚纬度相对较低,不存在大陆冰川。第(2)题,在冰

川消融期间,冰融水很多,沿着冰裂隙渗入冰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

隧道。在隧道中的冰融水流会携带着许多冰碛物不断搬运、堆积;当冰体全部

融化后,这种隧道堆积出露地表,成为蛇形丘,因而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

冰下河道。第(3)题,受冰水补给的湖泊沉积,因夏季冰水流量大,带入湖泊的

物质以沙为主,堆积量较大;冬季冰川停止消融,冰水断流,湖泊沉积主要为

黏土和有机物,堆积量较小。]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021年1月,古生物学家在史前湖底发现灯笼西红柿的化石,大约来自5200

万年前,其叶脉纹路仍然清晰可见。

问题1(地理实践力)你能推断形成灯笼西红柿化石的岩层属于哪类岩石

吗?

提示:沉积岩。

问题2(综合思维)该类岩石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崩解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外力搬运后沉积下来,在沉积过程中,一些灯笼西红柿被掩埋

在下面,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归纳总结]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与三大类岩石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

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

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序号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

①岩浆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

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

堆积)

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

质岩

变质作用(高温、高压作用)变质岩

④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岩浆

2.三大类岩石比照

3.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判读方法

(1)关键是判断岩浆与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

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

指向它。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

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3.图1为某校学生游学途中在甘肃省敦煌市附近拍摄的地貌景观。读图1

和图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3)题。

图1图2

(1)塑造图1所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冰川侵蚀B.流水搬运

C.风力侵蚀D.风力沉积

(2)图1中的岩石类型应为图2中的()

A.甲B.乙

C.丙D.丁

(3)图2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选项是()

A.①——变质作用B.②——重熔再生

C.③——沉积作用D.④——固结成岩

(1)C(2)A(3)B[第(1)题,甘肃省敦煌市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多大风;

图1景观比拟突兀,说明以侵蚀作用为主。第(2)题,图1景观岩石分层说明为

沉积岩;图2中甲由外力作用形成为沉积岩。第(3)题,丁冷却凝固形成乙,说

明丁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由此可判断出①为外力作用,②为重

熔再生,③和④为变质作用。]

区域认知:桂林山水甲天下喀斯特地貌挺桂林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殊不

知桂林山水的“魂〞在于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

我国的桂林地区早在数亿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有大量含有石灰质的

沉积物,经过漫长的时间,最终形成了3000多米厚的石灰岩。后来受内力作用

影响,桂林地区地壳抬升形成陆地,石灰岩出露地表。这一地区石灰岩厚度大,

岩性纯,空隙发育广泛,可溶性和透水性好。而桂林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气候温暖,降水充分,且当地地势东、西、北面高,中南部较低,导致地

表水和地下水在此积聚。在流水的溶蚀、冲刷等作用下,当地地表物质不断被

带走,留下岩石裸露的峰林景观;地下的裂隙在地下水的溶蚀下也逐渐加宽加

深,形成复杂的地下洞穴系统和地下河道。

象鼻山

地下“神宫〞

读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答复(1)~(2)题。

图例

①上层岩穴②下层洞穴

③石钟乳、石笋④岩石

(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B.③①④

C.④②①D.④①③

(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A.风蚀现象显著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1)D(2)C[第(1)题,由图中的石钟乳、石笋等景观可知该地为喀斯特地

貌。可溶性岩石最先形成,然后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溶蚀岩石,产生洞穴;由于

溶蚀由表及里,上层洞穴形成的时间早于下层,溶洞形成之后,含有碳酸氢钙

的水从洞顶滴落,产生碳酸钙沉淀,形成石钟乳、石笋等。因此,图中的岩石

和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③。第(2)题,喀斯特地貌位于石灰岩山区,水蚀

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所以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教师独具)

2021年11月26日7时57分在台湾海峡发生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福建全省有感,其中厦门、漳州等地震感强烈。据此答复1~2题。

1.有关本次地震的成因,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火山活动引起

B.地壳运动引起

C.山崩和滑坡引起

D.人类活动诱发而成

2.从地质作用方面分析,以下地质现象的成因与该次地震相似的是()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B.崇明岛的形成

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

D.约旦地沟的形成

1.B[第1题,地震的发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属于内力作用,虽然火

山活动也能引起地震,但地震发生时并没有火山喷发。第2题,云南路南石林

是流水侵蚀、溶蚀形成的地貌,属于外力作用;崇明岛是流水携带的泥沙沉积

而成;澳大利亚大堡礁是生活在热带地区的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的;约旦地沟

处于大陆板块内部断裂下陷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读以下图,完成3~4题。

3.图中地貌常见于()

A.东北平原B.青藏高原

C.四川盆地D.塔里木盆地

4.这种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A.海浪侵蚀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D.流水侵蚀

3.D[第3题,图示景观是风蚀蘑菇,是干旱地区的典型景观。第4题,

风蚀蘑菇是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下面两图中,左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右图为“巨蟒出山〞景观图。

“巨蟒出山〞是江西三清山的标志性景观,海拔1200多米,相对高度128米,

是由风化作用和重力崩解作用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结合相关知识答复5~6

题。

5.形成“巨蟒出山〞景观的岩石属于左图中的()

A.甲B.乙

C.丙D.丁

6.该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有()

①岩浆侵入②地壳运动③外力作用④火山喷发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5.B[第5题,由材料可知形成“巨蟒出山〞景观的岩石为花岗岩,花

岗岩属于岩浆岩,左图中乙为岩浆岩,甲为变质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岩浆。

第6题,依据材料可判断其形成过程,首先岩浆侵入形成岩浆岩,然后岩块随

地壳运动出露地表形成高山,最后受外力作用形成此景观。]

(教师独具)

教材P70活动

1.从公元79年到公元15世纪,那不勒斯海湾处于下沉运动中,判断的依

据是三根大理石柱建成时底部的横纹雕刻看不见了。

2.从公元15世纪到公元18世纪,那不勒斯海湾处于上升运动中,判断的

依据是三根大理石柱上有被海水长期浸泡和海生物钻孔的痕迹(图中石柱上的斑

点)。

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地壳运动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

教材P72活动

(1)照片中的地貌景观从左向右,分别是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的

结果。

(2)这些地貌景观分别位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西北沙漠地区、西北昆仑山和

祁连山等地。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20:35: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80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