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 王 静
中、美、日动画电影比较
近十年来。动画片异常红火,美国迪斯尼公司接连推出“年度动画大片”。这类影片巨
大的投资、精美的制作,吸引着许多孩子和成人。国际市场上,能与美国动画相抗衡的也就
是日本动画,日本电影业虽在好莱坞进攻下节节败退,但其动画片却在严酷的市场环境中站
稳脚跟。尤其是动画大师宫崎骏,他每年一部的作品不仅常登日本年度票房冠军宝座,还进
军美国市场,收益颇丰。2002年,奥斯卡新增“最佳动画电影”奖项,更表现出动画电影
现今的巨大影响。反观中国的动画片,虽然仍有人津津乐道于六七十年代曾经的辉煌,满足
于《三个和尚》、《金猴降妖》捧回的国际大奖,但实事求是地说,与美日动画电影的繁荣相
比,我国的动画片质量在滑坡。创作鲜有力作,国际大赛也空手而回。近年来,几乎只有一
部《宝莲灯》引起国际国内的关注。如何复兴中国的动画产业已成为紧迫的难题。笔者认
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为此,笔者尝试将中、美、日三国动画电影做一个分门别类
的对比,希望能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实践有所帮助。
在正式行文前,我有一点要说明一下。所谓动画片,并不就只是一张张的图画连缀而
成,它的本质是非真人拍摄,所以除美术片外,像木偶片、剪纸片和三维电脑动画片等都包
括其内。因此,动画可开发的类型相当广阔,有待发掘。
内容:题材选择和表现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由美而求真的生命感悟过程,是将真理置入艺术作品的同时赋予世
界和人生全新意义的创作活动”,动画电影中自然也包含了创作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表
现了他们对美和丑的审视和审美价值观念的表达。其中,文化传承与社会现实都对创作过程
施加了影响。
首先,从故事的题材和来源看,因为中国的各类传统故事非常丰富,很多动画电影直接
取材于此,比如,《金色的海螺》、《长发妹》、《一幅壮锦》、《火娃》、《孔雀公主》取材于少
数民族传说,《九色鹿》由敦煌壁画故事而来,《鹬蚌相争》是成语故事,《金猴降妖》、《哪
吒闹海》、《天书奇谭》、《宝莲灯》都是根据神话传说改编的。而且这些二度创作都非常忠实
于原有故事,与美国动画的现代价值改编完全不同。另一部分故事则是创作者自编的,以小
动物或小朋友的主人公的简单故事为主。
美国动画电影与中国类似,早期改编了很多童话故事,像《白雪公主》、《小红帽》、《美
人鱼》、《美女和野兽》、《绿野仙踪》等,现在则多从世界各国的文学名著和传说故事中提取
素材,再加以美国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包装,突出爱情、友情等所谓全人类的母题。《埃及王
子》、《花木兰》、《钟楼怪人》都属于此列。
日本的动画电影在题材上可谓独树一帜,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来战争、侦探故事、
少年的冒险、童年往事的追忆,动画的无穷想象力和表现力被充分挖掘,被作为无所不包的
创作方式参与各类题材。而且,在影片的内涵和深度上,日本动画也远远超过了中国和美
国。《再见萤火虫》中战争给人类带来苦难的细腻描绘、《千与千寻》对现代文明下人类异化
的反思和《幽灵公主》、《风之谷》中人类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审视都相当深刻和震撼。
其次,透过故事的外表,笔者试着进一步挖掘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和价值判断。我们可以
看到,中、美、日三国带给我们的动画世界是如此的不同。中国的动画片一般人物、故事都
很简单,主干清楚,篇幅不长,几乎没有背景和第二条线索,只以说明一个道理为主要目
的。像《小刺猬背西瓜》,就是描写刺猬妈妈坚持用背上的刺背东西的观念与小刺猬认为也
可以用手摘的想法产生了矛盾,在背西瓜的过程中,妈妈的办法失效了,小刺猬摘到了西
动
画
视
界
9
瓜。妈妈最终认识到了墨守成规的害处。在这类故事里,小
刺猬也可以变身为小白兔、小松鼠或是小朋友,主要就是说
明道理。比如,《咕咚来了》要求小朋友胆大心细,《没头脑
和不高兴》指出了小朋友中不好好学习知识和骄傲任性的危
害。即使是传统故事改编类的动画,创作者也是选择表现中
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题材。比如,《九色鹿》鞭挞了恩将仇报的
坏人,《孔融让梨》赞扬先人后己的思想。总之,在中国创作
者的意图中,儿童是动画片的唯一观众,而动画片的作用就
是以较为生动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道理,起到知识传播和品
德教育的功用。
美国动画电影也标榜它的教育性和提高儿童情操的作用,
但它的说教显然不像中国动画那么直白。在美国动画里,故
事性和趣味性被提到了第一的高度,道理是隐含在故事之中
的,没有中国动画最后“我明白了这个道理”这样十足的说
教意味。而且美国动画里人物角色不再从属于故事,不是说
明道理的工具,而是成为了主体,是明星。像米老鼠、唐老
鸭和高飞狗,它们的活泼调皮中结合了美国人开朗幽默的个
性,再加上令人发笑的故事,获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其弘扬
的主题也大多是光明积极的人生哲理,励志故事,融入了美
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能成为抚慰人心、激发斗志
的精神力量。还有王子公主之类甜蜜浪漫的故事,呈现了人
工化的温情愉快的世界。观看美国动画,就像经历轻松神奇
的梦境,温馨友爱,不用开动脑筋,带给你片刻的松弛与开
怀大笑。
要是看日本动画,带来的情感体验就多样化。因为创作
者表现出对世界的认识是成人化的,纷繁复杂的。既不像中
国动画那么简单,主旨鲜明。也不像美国动画善恶分明,经
过人工的过滤剔除深刻的东西。日本动画具有不同的风格和
流派,总之都是带有创作大师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动画只是
一种创作手段,和其他电影没有不同。
美育和接受美学的问题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客体的交流和统一,尤其是电影,其
中必然包含主体向客体传播的有意的价值观念。比如战后,
美国政府有意力捧迪斯尼,将他的影片作为文化宣传,推销
到全世界去,因为迪斯尼影片一向标榜“博爱”和“正义”,
与美国致力于世人的印象正好相符。
但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客体经常被忽视。实际上,因
为很多人在头脑中默认动画电影只是给小孩子看的,就只是
强调动画电影德育、美育的作用,没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
观众本体予以关注和重视。
笔者个人认为,审美客体是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必要因
素,也是决定审美价值实现的决定因素。客体是主动的去认
识,从他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去理解的,而不是单向度的,
创作主体想表达什么,他们就能接受什么。姚文放在《当代
审美文化批判》中指出,“审美教育作为一种个性教育和发展
教育在施教形式上也有其天然的长处,它是不限制、训示和
灌输,而是引导、启发和劝诱,它不是将某种预成的价值观
念和价值规范强加地人,而是在价值体系的生成过程中贯彻
一定的美学原则,使人在精神的自我建构中发展个性和完善
人格。”笔者非常同意他的观点,中国动画想要上一个台阶,
就不能只是简单的灌输,应该向美国动画和日本动画学习。
尤其是现代社会,主体意识苏醒,个性被强调,当人们面对
大量信息的冲击时, 意识过强的灌输必然会加强人的反感。
同时,阿尔温・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说过,“超工业社会
的教育者必须尽量避免把一套死板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但
他们必须系统地组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活动,使学生明确他
们形形色色的价值,使之具体化并加以检验。”动画正是这样
确定价值的好媒介。
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分不开的一体两面。在艺术作品中,形
式更是被认为是“不可重复的,无限的”,是使艺术具有“有
意味的形式”而区别于非艺术的重要因素。动画电影也是如
此,内容之美和形式之美共同组成的审美的两个方面。
工具不同对动画风格造成的影响
在前文已经说过,动画有多种类型,主要是根据使用工
具的不同来分类的,比如,电脑动画、手绘动画、木偶动画、
赛璐璐动画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作为“器”,
甚至能起到创造风格的作用。
美国动画以数字化的电脑制作为主,号称“美国没有动
画绘制人”。电脑使得美国可以实现动作捕捉等高数字技术,
创作出完美无缺的人物动作,也使得一些特效达到了逼真的
效果。从最初的平面动画到最新的三维动画,美国不停地追
逐着数字化现代科技的脚步。虽然因美国人直率爽快的性格,
人物造型和动作还有夸张之处,但美国动画在真实感和现代
感上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而日本的动画以赛璐璐和喷绘笔绘制为主,体现的是一
种唯美的风格。赛璐璐质感细腻,可以反映出丰富的色彩层
次和细微的笔触变化,有利于创造复杂优美的人物造型。所
以在日本动画中,动辄出现漫天的鲜花,主人公也总穿着华
丽繁复的服装。这点在《机械战警》、《新世纪》中表现得非
常明显。
在动画工具的创造性运用上,中国的动画可谓对动画电
影的发展作出过突出的贡献。建国初期,老一辈艺术家将各
种中国传统艺术借鉴嫁接到动画中来,探索出水墨动画、剪
纸动画等民族艺术特色精品。而且每一种动画类别都创造出
全新的风格,国际动画艺术界也因此称誉我国民族动画片为
“中国动画学派”。
水墨动画片的创造曾使动画界惊叹。中国水墨画虽然只
有黑白二色,但用墨的浓淡干湿枯焦使画有了分五色的明暗
光彩,加上毛笔点线皴擦的用笔,富于无穷变化。尤其是它
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专属艺术形式,所谓画中有诗,
情景交融,其中包含了中国最纯粹的天人合一的意境。代表
作《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完全继承了水墨画的艺术特色,
尤其是《牧笛》,每一格图像都可以作为单独的山水田园画。
当牧童骑着水墨淋漓的老水牛从柳树中穿出,走过夕照中的
动
画
视
界
10
动
画
视
界
稻田,走向村庄时,细腻的动作、含蓄的感情,完全是
中国格调的动画片,具有中国宁静和谐芙蓉出水的独特
审美享受。
中国的彩色剪纸片有别于西方很早就有的完全以黑
色剪影形式出现的剪纸卡通片,创作者“汲取了中国皮
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使各种类型的剪纸人物或
动物在银幕上传达出各自的喜怒哀乐。”代表作有《老
鼠嫁女》和《金色的海螺》。剪纸比较适合侧面剪影,所
以人物一般都是侧过脸,可能有些单调,却也是剪纸片
独特的魅力所在。
另外,中国民族动画大家庭里还有拉毛动画片《鹬蚌相争》,全部以竹子为素材创作的
《鹿和牛》等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些动画新形式的创作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美学精
神,至今仍具有指明方向的作用。
美术片在角色造型、画面背景和动作的艺术传统
木偶片、剪纸片等动画形式虽然也很重要,但在动画作品中,占主体和最重要位置的
仍然是以连缀图画为基础的传统美术片。总的来说,中国和美国动画都是简单造型复杂动
作的代表,而日本动画重造型,动作相对简单。不过,在具体的画法上,区别还是相当大
的。
(1) 块状和线条
单线平涂是应用最普遍的动画片创作方式,也就是先勾勒外形,再填充颜色。在美国
动画中,线条被鲜艳的色块包裹,画面是被块状分割的,画面上看不到空白,只有色块。
中国美术片不同,“中国画是点与线的交响”,流畅的线条才是描绘形体的本质。像《三个
和尚》和《没头脑与不高兴》,即使去除色彩,人物也是完整的,不会造成艺术魅力的缺失。
这个区别的根源应该在中西绘画传统的不同上。西洋油画是用笔刷的,光影效果和浓
丽的色彩是他们用来表现世界的方式,而中国画用的是毛笔,从最早的战国帛画到顾恺之
的人物,都是讲究的线条。
(2) 具形与抽象,形似与神似
所谓具形与抽象,形似与神似的差异,其实追根溯源,仍然是中西画法的不同造成的。
西方绘画为写实,即使角色造型再简单,像米老鼠,还是有鼻有眼有腿有手,拟人化,焦
点透视也都是默认的前提条件。但在中国画里,形似的束缚被打破了,只要能让人理解,一
个人可以简单到只有两根线条仍然保持生动的神态。写实通向形似,虚灵趋于神似。宗白
华先生说,“引书法入画乃是中国画第一特点”,中国书画同源,象形字本身就是图画。举
个极端的例子,美术片《三十六个字》中,就只以三十六个象形字讲述故事,抽象到了极
限,更谈不上透视。就写实来说,是不合格,可是这些象形字那么有生机活力,“神”凌驾
到了形之上,反而具有了现代的美感。
(3) 真实动作与气韵
美国动画是讲究动作捕捉的,也就是完全的仿真动作,中国动画反其道行之,从再现
的一端走向表现的一端。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首要一点,也是中国美术片人物动作的要决。
《天书奇谭》中蛋生和狐狸精的斗法,还有《金猴降妖》里孙悟空和白骨精的周旋,构图、形式与节奏都表现出生命内部最
深的动。“一切的艺术都是趋向音乐的状态。”可以说,中国动画就艺术性来说,是远远胜过美国动画的。但是曲高和寡,需要
欣赏者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感受到这份美。而且,文化的差异也妨碍了全球观众的欣赏能力。
互相影响
从动画电影的发展史来看,美国的动画电影开始最早,影响最广。日本动画可以说是在学习模仿美国动画的基础上,开创
出自身风格然后和美国相抗衡的。而中国因为意识形态的影响,建国后只受东欧和苏联的动画传统影响比较多,但也努力做到
了消化吸收创新,开掘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但80年代后,中国动画在徘徊,原有的传统没有完全继承,照搬美
国和日本也有主客观条件限制。97年的国产巨片《宝莲灯》,就是这样审美折衷化的产物。中国动画应该何去何从?作为关心、
喜爱中国动画的人,笔者希望本文的一些分析可以有所帮助。■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18:56: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76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