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党的历史简介

更新时间:2023-01-27 18:46:16 阅读: 评论:0

四上英语课件-修复英文


2023年1月27日发(作者:研究生考试时间安排)

1927年——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简述 2014年9月

1927 1 937年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简述

郁庆芳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16卷第5期

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都很不成熟,理论和实践中均出现了不少失误。通过八七会议、遵义

会议和瓦窑堡会议这三次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和日本的策略方针有了重大转

变,对自身党内问题和与共产国际的关系问题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幼稚一步步走向成熟,为之后的

抗日战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4.05.05

文章编号:1009—6922(2014)05—2O一03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面对强大的敌人和

不利的革命形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如何从幼稚走

向成熟,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八一”南昌起

义拉开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序幕,之后整整十

年,中国共产党经过反复探索,经过长征的锤炼,

逐渐锻炼出了依据中国国情自主制定战略和方针的

本领。其中,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和瓦窑堡会议这

三次重大会议对中国共产党解决自身党内问题、处

理与对手国民党的问题以及应对日本外来侵略的政

策问题,均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依靠自己的力量

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

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转变,也

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八七会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反抗国民

党反动派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有力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

试图独自掌握武装力量以反抗武汉政府叛变行径的

决心,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诞

生。但它还不是典型意义上的能够真正将革命引向

胜利的群众性武装暴动,最大限度上只能说是在中

国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了军事力量因素。

随后召开的八七会议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转折点。这是一次在湖北汉

口秘密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告全党

党员书》、 《最近农民斗争的议决案》、 《最近职

工运动的议决案》、 《党的组织问题议决案》等决

议,成立了一个九人的临时政治局作为党的核心,

年轻的瞿秋白成了实际上的中央负责人,毛泽东被

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负责领导湘赣

边秋收起义。八七会议本身的文件并没有我们日后

常提的“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

杀政策的总方针”的说法,但作为八七会议的精

神,这种概括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大大小小的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意味着

中国共产党执行的共产国际“新路线”存在严重问

题,在城市中心发动革命暴动显然并不适用于中国

的特殊国情。此时,早就有了“上山”思想的毛泽

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通过“文家市决策”和“三

湾改编”,开始向湘南撤退,并于1928年4月与

朱德顺利在井冈山会师,开始了艰难的根据地开拓

岁月。利用国民党政府内部各派系之间的争权夺利

以及中国农村的政治真空和自治状态,农村武装割

据变为了现实。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的一元化领导,这是多

次革命失败得出的基本教训之一,唯此才能表明与

国民党决裂和开展斗争的决心,才能更好地领导指

挥军队,团结人民群众。创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

队,并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支部建在连

上”,这是开展武装斗争的必要条件。认识到中国

革命中农民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潜力后,土地革命蓬

勃发展。虽然在对待中农和富农的问题上,中国共

产党领导层一直存在争议,导致不少相互冲突的土

地政策的出台。但是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平均分

配给贫苦农民这一基本原则却从未改变。需要注意

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土地运动中最为关心的

是如何利用土改问题创造一个有利于实现自己政

治、军事目的的社会群众坏境。而提高农民的生活

【收稿日期】2014—08—25

【作者简介】郁庆芳(1988一),女,江苏太仓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20

Sep.2014

Vo1.16.N0.5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

OFTHEPAR13'SCItOOLOFLESK ̄IblE ̄ICIFALC0MMIrrEEOFC.P.C

水平和促进苏区生产力的目的只能放在其次。各根

据地工农民主政权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使农

村根本秩序得以建立,社会动员也得以有效进行。

二、遵义会议i从“革命浪漫主义”到“政治

现实主义”

在共产国际的操纵下,以王明、博古为代表的

国际派在六届四中全会后独揽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领

导大权。1931年,江西中央苏区正式建立,毛泽东

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成为了握有军权的实力派

人物。随着中央委员会从上海迁到苏区,中央领导

人和毛泽东之间产生了新的冲突,中央苏区内呈现

出一种多极权力的状态。第五次“围剿”中,由于

博古、李德的指挥失误,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占领贵州省北部重镇遵

义,并在此召开了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史

称遵义会议。会议的最后阶段,毛泽东掌握了会议

的主动权,从政治局委员增选为常委,并成为拥有

实际军事领导权的周恩来的助手。遵义会议决议否

定了博古的报告,明确指出反“围剿”失败的主要

原因是“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由此可见,遵

义会议后毛泽东进人中央领导核心,首次成为党的

五个最高领导人之一并获得了决定全党全军重大行

动的权力,但他仍不是党的最主要的负责人。遵义

会议的总态势对毛泽东是有利的,因为毛成了过去

党的正确路线的唯一代表,是将来能领导党和红军

取得胜利的唯一人选。

遵义会议的召开成为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

熟的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成熟的起点。

这是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独立自主地对自身错误进行

认真反思,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是中

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此之

前,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行动都由共产国际说了算,

而共产国际的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如果革命进程受

阻,那一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误解和误用了。这

种失败责任转嫁的权宜之计,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

人从陈独秀到瞿秋白、从李立三再到王明的不断更

迭也没有改变党内教条主义的盛行,严重妨碍了中

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精神的发挥。因而,在中国共产

党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寻求摆脱莫斯科

巨大身影的笼罩。1932年中国共产党开始自筹相当

部分的活动经费,经济上的逐渐独立也为中国共产

党政治上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从建党初

期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到瑞金期间一名普通的

党和红军领导人再到延安时期支配全党全军的核心

人物,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

如果说毛泽东奉行的是一种政治现实主义的思维方

式,那么他与中国共产党之前的领导人之间的矛盾

分歧也许是必然的。不管是李立三的革命理想主

义,还是博古、王明的革命浪漫主义,都与毛泽东

有着极大的区别,注重现实的稳健路线和热心革命

的激进路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而在毛泽东和张国

焘这两位都注重现实的政治家之间,他们的矛盾则

主要集中在党的领导权上,即谁服从谁的问题上,

这个问题更难以解决。经过十年理论积累和斗争实

践的双管齐下,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

地位毋庸置疑。在未来的日子里,毛泽东的战略也

将成为全党的战略。总而言之,在寻找生机下的溃

逃过程中,毛泽东找到了明确的方向:即工农武装

割据,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这是当时中

国共产党唯一的生存选择,因而完全不同于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设想,也与苏联的现实示范迥异。

三、瓦窑堡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落脚陕北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了解了在长征

路上已经陌生了的国际国内形势。1935年l2月

末,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召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

议,主要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

化,讨论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

联军和国防政府等问题。会议通过了三个重要文

件: (一)政治决议《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

的任务决议》:当前时局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

义“正准备并吞全中国,把全中国从各帝国主义的

半殖民地变为日本的殖民地”。要与“不同的个

人,不同的团体,不同的社会阶级与阶层,不同的

武装队伍”联合,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

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El本帝国

主义与蒋介石。政治决议的另外一个显著内容是将

“左”倾关门主义看作是党内最危险的敌人。

(二)军事决议《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

议》:红军行动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

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力量,但最重要的

依旧是保存并扩大共产党军队的实力。 (三)毛泽

东的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进一步

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方针,是一份纲领性文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瓦窑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解决了

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策略问题,制

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有力地推动了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

国内战争战略的一个转变,即由土地革命战争向抗

日民族战争转变,也证明了共产党总的精神取向的

转变,即从盲目听从苏共、相信书本教条到依靠自

身努力,壮大军事力量来应付各种政治现实。早在

江西苏区时代,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外交政策”。

1932年4月15日,中国共产党对日宣战,同时鼓

励自发的抗日动员。中国共产党对日本侵略都始终

(下转第25页)

21

Sep.2014

Vo1.16.N0.5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

NAL0FTHEPARTY SCHOOLOFLESHANMONICIPALCOMMITTEE0FC.P.C

参考文献:

【1】肖东波,曹屯裕.新中国成立初期执政党建设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先俊.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J】.中共党史研究,2007,(05).

【3】杨丽梅.新中国成立初期川北区整党建党运动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2,(04).

【4】李庆刚,论建国初期的整党运动【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8).

【5】张励.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对党的纯洁性内涵的丰富与发展【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09).

【6】程光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01).

f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一l978)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8】周敬青.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嬗变与现实思考【J】.求实,2012,(05).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O】王海军.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考察(1949—1956)【J】.理论学刊,2009,(04).

【11】胡倩燕、俞小和.建国初期党的组织建设对执政基础的巩固【J】.宁夏党校学报,2004,(04).

【l2】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90年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回顾与总结【J】.党建研究,2011。(09).

【13】陇贤君.共产党党员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fJ】.学术探索,2004,(07).

【14]刘颖.建国初中共执政党组织建设思想【J】.重庆社会科学,2006,(O6).

(15】宋一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措施【J】.探求,2009,(O6).

【l6】汪曙光.建国初期整风整党的历史经验【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02).

【l7】赵志宇,杜君.浅谈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内团结教育【J】.理论学刊,2011,(01).

【18】杨洪.略论建国初期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会议。2001,(06).

【19]曹普.建国初期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2001,(O6).

责任编辑:秦利民

(上接第21页)

坚持一种大事声张的反对态度,高举“民族主义”

大旗,不仅使其拥有了合法性,也获得了更多民众

的支持,从中足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整体的政治成

熟。

“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最初支持

张、杨,要求对蒋介石进行公审,但是经过利弊权

衡,最终有条件地促成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既维

持了已获得的实质地位,又从国民党方面取得了正

式的合法地位。之后卢沟桥事变爆发,国共第二次

合作真正得到实现,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反蒋抗

日”到“逼蒋抗El”再到“联蒋抗日”的三部曲。

国共两党的“合作一分裂一再合作”表明,共同的

强大的敌人压力使得联合行动成为可能,而共同敌

人的消失和联合行动的完成则意味着新的政治分

裂。在第一次合作中,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

期,虽然不断强调思想上的独立性,但在实际上却

始终处于不独立的地位。而第二次合作时中国共产

党经历了长征的锤炼,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看似

迫切希望放弃革命性质而统一于国民政府,实则坚

定地维护其政治和军事上的自治地位,关键问题上

丝毫不让。

自此,拥有了好的理论和相当力量红军的中国

共产党发动了广大群众,开展根据地建设而拥有了

足够给养的经济力。同时通过八七会议理清了和对

手国民党之间的关系;通过遵义会议的召开认清了

中国的政治现实,一定程度上处理了党内各派系之

间的明争暗斗,奠定了毛泽东的地位,与苏联的关

系也有了新突破;而瓦窑堡会议则在全社会宣扬了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赢得了民众更多的好感和

支持。此后共产党获得了持续的长足发展,几乎没

有任何中断。在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各种经

验教训,调整了与竞争者、党内战友、国际盟友和

外来侵略者关系的方针和政策后,中国共产党不断

走向成熟,完成了逆境中的华丽转身,最终赢得了

革命的胜利。

参考文献:

【1】杨炳章.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蒋博英.毛泽东的非常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李振.社会进步运动的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发展历程的当代反思【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

(6】刘颖.论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及几点思考——从土地革命战争的失败和抗日战争的兴起谈起【J】.实事求是,2007,(2).

(7】杨奎松.关于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史研究的进展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责任编辑:康璇

25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18:46: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76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干部考核材料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