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设计【篇1】
《望岳》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
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
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
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
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
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
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
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
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
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
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
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
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
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
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
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
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
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
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
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
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
(八)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
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
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八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
力;理解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
科学依据。
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
察生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两张幻觉图片导入
二欣赏落日谈谈感受
三基础知识
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吟咏绮丽绚丽殷红
3、小组代表听写词语比赛。听写了:幻觉、吟咏、变化多端、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夕阳无限好
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四我读我画我赏(1-3)
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
图。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6、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7、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五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
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完成课后表格.
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六课堂拓展延伸
1、结合《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
2、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段描写文字。
七
人生的启迪?比如:幻觉带来灵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仍
是水等
板书设计
八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设计【篇3】
学习目标:
了解太空生活的有关情况,积累相关太空知识。
能够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太空知识,并能适当拓展,增强知识面
学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学习太空探索者的探索、牺牲精神,以及藐视困难、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重点: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太空知识以及*采用的“总-分-总”的结构
难点:学习太空探索者的探索、牺牲精神,以及藐视困难、以苦为乐的乐观
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__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
伟带着中国人的千年企盼,实现21小时的神奇之旅,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今
年10月12日,费俊龙、聂海胜又驾驶神舟六号飞上太空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
中国稳稳当当地坐到了国际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把交椅上。
那么大家想知道这些宇航员们乘坐飞船在太空中遨游时是怎样生活的吗?今
天让我们与美国宇航员杰瑞?利宁杰共同体验《在太空中理家》。
二、教学步骤
1.析题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的标题,大家知道“理家”主要指的是什么吗?
衣食住行,在太空中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活动
考虑:*中的“理家”指的是那些事情?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跑步长高穿衣洗漱睡觉
3.这些看似很平常的事情,在太空中做这些事情与在地球上有哪些不同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然后小组合作,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然后交流讨论。(生
朗读课文并讨论)
1)跑步:跑步时必须“穿上铠甲”,开始训练时“肩上像坐着什么人”,脚
底“针扎”似的痛苦,肩膀、臀部的疼痛与摩擦发热不断加重。
2)长高:既没有什么力量将我往下拽,也没有什么来压迫我的脊椎,所以在
太空中长高了。
3)穿衣:没有配套,颜色难看,质量低劣,数量不多,一套衣服得穿两星期。
4)沐浴:设备缺乏,缺水。洗澡、洗发、刷牙、刮胡子都极为不易,浪费时
间
八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设计【篇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学习本课应完成的
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
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
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2、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
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
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
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
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三、学法指导
⒈理解——品味——感悟
说明:学生学习*,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
文内容的理解掌握。其次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
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
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感悟课文,
欣赏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⒉采用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
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擅长从平凡
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
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
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要学的《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这样的一篇小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速读课文,积累词语:
示例:拮据栈桥褴褛狼狈不堪
(2)理解
再读课文,然后概述故事情节。(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大意和
口语表达能力。)
(三)品味
(1)学生讨论:本篇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
了悬念,构思也很巧妙。请找出小说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提示:他们一家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
什么样的人?于勒曾是他们的灾星,现在为何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
梦境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
(设题目的:以此理解*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
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为此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
之后笔答,以此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用幻灯片展示以下内容)
①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们的个性特征怎样?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
怎样变化的?从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语句、语段中可以看出?
(设题目的: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②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为《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妇》
等等?为什么?
(设题目的: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
以及“我”、菲利普夫妇、于勒在*中的作用。)
③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他们的结局怎样?这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
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在那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实现发财梦?
(设题目的:以此达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归纳。)
方法设计:学生先独立思考以上问题,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最后在班内交
流质疑,并逐步明确。
(四)感悟
学习了这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课堂迁移训练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个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
的?请设想一下。用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六)推荐作业
1、写一篇作文,反映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题目自拟。
2、阅读莫泊桑的其它作品,并体会其作品的特点。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初二语文说课稿我的叔叔于勒范文,努力提高自己
的学习成绩。
八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体味*准确的语言,学习几种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和卢沟桥是石拱桥的杰作,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了解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清*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习几种说明方法,体味准确、
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对说明方法的区分
【课前准备】
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2、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课题引入生活中,你见过很多桥,这些桥各有各的特点,现在,请同学们
看两幅图片,说说这两座桥各有什么特点?(投影拱桥和梁桥的画面)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一篇介绍中国桥梁的*《中国石拱桥》。学生讨论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
点。
小结:桥梁有两种形式,桥洞呈弧形,中间高起的叫拱桥;桥洞并不弯曲,
桥身与水平面平行的叫梁桥。拱桥承受的压力比梁桥大。就外形看,拱桥具有曲
线美;梁桥桥式单调。我国的拱桥大多是用石块砌成的。石拱桥具有外形美观、
桥身坚固、取材方便等优点,所以我国桥梁很多是石拱桥。1、激发动机运用
投影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
动性。
二、作者:茅以升。
看注释①,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
三、交代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教师进行学法指导:这是一篇说明文,阅读说明文应从哪些
方面入手?
学习说明文的方法,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语言。
检测字词的预习情况。
2、教师范读课文,并投影下列问题。
①中国石拱桥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②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段意,理清*的说明顺序。
③中国石拱桥很多,*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重点说明的例子?
3、提问、启发、归纳以上问题,并板书。
①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②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顺序。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典型杰
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
③这两座桥是我国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又具备石拱桥的共同特点,而
且又各有各的特色。所以以这两座桥为例很有代表性。前者是独拱,后者是联
拱,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选择两者可以互相对照,互相补充,说明中国石拱桥
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特点。
五、重点研读“赵州桥“段落
*先概括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又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做了具体说明。那么作为杰出代表,赵州桥和卢沟桥各
有什么特色呢?作者怎样说明的呢?
问题:
①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赵州桥的?
②赵州桥有哪些特点?
③假如你是导游,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设计一段话,然后向游人介绍
赵州桥的有关情况。
学生齐读课文课文第4、5段,思考左边的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完成。
归纳:
①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抓住“著名”“最古”两个词语,先概括介绍桥
的地理位置、建桥时间;再介绍桥的长和宽;然后逐一分析桥身的结构特点及其科
学原理。
②弓形独拱;拱肩加拱;拱圈拼成;结构匀称。
③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六、课堂小结:通过学习和研讨,我们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理
清了*的说明顺序,领略了赵州桥这座独拱石桥的独特魅力。那么作为联拱石桥
的代表,卢沟桥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魅力呢?下节课探讨。
七、布置作业:
A(学优生):识记说明文知识,深入领会本课内容。
B:(中等生):识记说明文知识。
C:(后三分之一学生):字词小卷。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为了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以赵州桥和
卢沟桥为例进行说明。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赵州桥部分,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赵
州桥的特点?
过渡: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杰出代表,那么我们今天来看看作为联拱石桥的
杰出代表——卢沟桥有什么特点?(播放卢沟桥的图片,投影本课时目标)学生回
忆上节课内容,回答提问。
二、合作探究:
1、小组内交流所查找的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相关资料。
2、对照图片,参照课文内容,小组研讨卢沟桥与赵州桥的异同点。学生齐
读第6、7、8段卢沟桥部分;小组内交流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相关资料。思考左边
的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3.探讨“卢沟桥”的特点及说明方法。
三、拓展延伸——齐读课文后半部分
解放后,中国石拱桥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桥梁的
画面。
四、布置作业:
A(学优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自己设计一座桥梁,画出示
意图,并写出简要的介绍。学生设计桥梁,画示意图,写出介绍文字。
B:(中等生):完成练习册。
C:(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第三课时
一、探讨说明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教师讲授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
状貌,引用。
2.*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教师引导
(1)举例子:*在我国的石拱桥中,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最具有
代表性。
(2)列数据:第4、5、6、10段都列举了数据。
(3)引用古籍:第7段,马可·波罗的游记,赞美卢沟桥唐代张鷟《朝野佥
载》写卢沟桥的外形,唐代张嘉贞《安济桥铭》写桥设计。“旅人桥”
(4)作诠释:第5段“大拱的两肩上……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5)作比较:第6段“永定河发水时……足见它的坚固”。
(6)打比方:第1、5段
(7)摹状貌:第6段最后一句
3.小结:
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阐明整
理,使人们对事物有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这就是说
明文的特征。*就是说明文特征显著的典范。
二、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说明文要准确说明对象,语言运用要做到恰到好处。举例说明:
(1)第2段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是由外表到内在,
是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来写的。它们之间是递进
关系,词语次序不可移动。
(2)第3段中说到旅人桥,用“大约”“可能”,是根据写*时仅能占有的资
料,还不可能有更确凿的证据,如果去掉“大约”“可能”,就变成绝对的结论
语气了。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是对“到处都有”的限制,意思
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这里用语准确。
(3)第5段“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可算”一词表示估计,
作者在说明事物特点时,既有一定的资料作依据,但又有资料掌握不全的顾虑,
故必须留有余地。这是从时间上相对的说,不犯绝对的毛病。
2.数字的精确,是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第6段对卢沟桥的介绍,从修建年代、长度、宽度、石拱数、甚至每个石
拱的`长度,都运用数字说明,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了更精确的了解。
3.第9段“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省”“巧”“高”三个字不仅
用得准,而且用得精,位置绝不能变动。
△说明文中要准确运用词语,这样才能保证*内容的严密性,达到预期的说
明效果。
三、布置作业:
A(学优生):完成课外说明文语段。
B:(中等生):书后习题
C:(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板书设计:中国石拱桥
说明对象:赵州桥和卢沟桥
对象特征:
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限制性词语的使用:(大约、几乎、左右……)
2.运用数字说明
八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设计【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体味*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朗读和勾画圈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
教学难点:
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
也
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5分钟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
以就此导入,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二、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15分钟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
屏,上面有书有
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
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
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20分钟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或许你也喜欢上屏
风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
声朗读课文,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
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
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
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
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
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
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
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
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
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四、课堂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
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
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
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完成练习册基础部分。
B组(中等生):完成书后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10分钟
1.陈从周:
(1918—20__),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
绘画。
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2.作者对“屏”的感情:
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
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
的赞赏之情。
3.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的说明对象——屏
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二、授课过程:20分钟
1.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
全班交流,
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
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
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3.研读赏析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三、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10分钟
将《说“屏”》与《文房四宝》比较阅读。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
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B组(中等生):完成练习册。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分类→设置
八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赏析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2、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美丽乡愁。
3、课外拓展,感悟从古到今乡愁中的故乡情结。
4、联系生活体验,寻找每个人心中的故乡情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和学生交流当地家乡话开始。
乡音总是萦绕在我们心中最美的语言。许多年后,当你走在异乡的土地上,
耳畔听不到这声声熟悉的乡音,眼中见不到这张张亲切的面容,那时你会用什么
样的方式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呢?
(学生回答)
是啊,故乡是许多人心里魂牵梦绕的地方。台湾作家琦君她对远离了几十年
故乡的思念,不是一首诗,也不是一曲歌,而是斟上了一杯故乡的“春酒”,就
让我们去细细品尝这杯故乡的“春酒”。
二、整体感知,为“春酒”取名
听教师配乐朗读,要求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能否取一个合适的酒名来
体现自己所品尝到的“春酒”的味道。
师:从学生取酒名的角度板书:童心酒母亲酒乡情酒。
三、赏读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1、问:端起这杯童心酒,你觉得哪些细节能体现儿时“我”的童心童趣?
(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几处细节,感受春酒中“我”童年最纯真的快乐。)
例子:⑴“其实我没等她说完,……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这里的“偷偷地”写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胆怯与好奇;一个“舔”字活画出
一个嘴馋可爱的小女孩的样子,充满童趣。
⑵“母亲给我在小酒杯里只倒一点点……也是个酒仙呢。
“只”“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感到不满足,充满孩子气的天真与可爱。
“端、闻、走来走去”说明对酒的珍惜。
说小花猫是酒仙以我当时孩子气的心理去揣摩小花猫,可见我也一样馋得要
命,足见我可爱的童心童趣。
⑶我是母亲的代表……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问:这个比喻恰当吗?用像小猪像皮球像企鹅不是更可爱更能突出“鼓”的
形象吗?(因为蜜蜂采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因为形体小更见我的可爱。)
另外,如“总是”“一马当先”“眼巴巴”等说明我对喝春酒的急切心情。
2、师:
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纯真的快乐,那是留在作者心
中一份美好的怀念。而在琦君的记忆里最值得怀念的是她的母亲。
问:如果把文中描写母亲的细节拍摄成一个个特写镜头,你最想选择哪个细
节?为什么?
同桌交流。提示人物的特写镜头往往要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可
以抓住表现这些特点的词语。看哪组同学拍摄得最到位,能给大家留下最深刻的
印象。
⑴学生讨论交流。
⑵回答时尽量引导学生去品读细节中母亲的不同侧面,每个镜头所蕴涵的美
好的母性。
如:聪明能干──母亲酿的酒喝。
热情好客──让出花厅、捧酒助兴、分给别人吃自己不吃等
纯朴贤惠──得到别人夸奖,脸红红的
温柔慈爱──对我善意的提醒。
教师可问学生“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这里把母亲的神态拍成“腼
腆”不是更能表现母亲的淳朴吗?“得意”是得到别人夸奖后一种甜蜜的神态,
更能突出母亲的质朴和贤惠。
小结:感谢这几位同学为我们从不同侧面突现了“母亲酒”的涵义。母亲身
上的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这正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它承载了
琦君对故乡最温情的怀念。
3、问:
琦君怀念的仅仅是她的母亲吗?品析“乡情酒”时可明确:
⑴花匠阿标叔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善良纯
朴的他正是故乡淳朴浓厚人情的体现。
⑵乡邻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时的融洽的气氛
⑶“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才过瘾。”(大家如此喜爱这个小姑
娘,邻里之间亲密随和温馨融洽的气氛令人向往。)
小结:醇厚的乡情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处处充满温馨充满融洽充满快乐的
故乡。这正是琦君永远记忆中的故乡。
四、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美丽乡愁
1、师:
故乡的春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快乐。故乡的春酒,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
芒;故乡的春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此时你品出了春酒真正的味道吗?(道
地家乡味)这些蕴涵在春酒中最美好的情感正是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啊。光阴
荏苒,她还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吗?
关注最后两段。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了。
2、了解作者生平。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
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
“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20__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
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
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
让学生带着这份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深情和淡淡的感伤,齐读结尾。
师:那份挥之不去的美丽乡愁正是萦绕在作者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
结。它借春酒让这份乡愁在温馨的怀念中透着一股隐隐的怆痛。
五、拓展感悟从古到今乡愁中的故乡情结
1、师:
从古到今,因为漂泊,因为远游,因为战争,因为心中的理想而远离故土的
人,都会对故乡怀有深深的思恋。因此思乡成了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诗
人作家们往往借用丰富的事物(即意象)来表达对故乡无尽的情思。
问:琦君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甜美的春酒中,除了酒,在思乡作品中常常
借助哪些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明月、笛、乡音、秋风等)。让学生吟诵有关乡愁诗句。
2、小结:
故乡情结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念,是崔灏“日暮乡关何
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忧思,是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的沧桑,是余光中隔着一湾浅浅海峡的呼唤,是席慕容心中一棵没有年轮永不老
去的树。明月、暮日、乡音、秋风、老树等这些不同的意象赋予了乡愁更丰富的
内涵,更深沉的情感。故乡情结已沉淀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从古至今,多少人为谋生存图发展,背井离乡,羁旅天涯,但不管走到哪里,
走得多远,也不管春风得意、事业有成,还是惨淡失意、穷困潦倒,生育自己的
故土总是像影子一样紧紧相随,让人魂牵梦绕。求学海外的学子学成归国,客居
他乡的华人华侨或回大陆寻根认祖,或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慷慨解囊,
这都是缘于那份深沉的故乡情结啊。故乡情结成为了具有强烈凝聚力的`中华民
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精神之根。
六、联系生活体验,编织每个人心中的故乡情结
师:故乡情结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对我,一个普通的人而言,故乡情结是
飘漾在空中的番薯糕的香味。童年时最喜欢吃母亲做的番薯糕。记得母亲把蒸好
的番薯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放在一个大筛子上,在阳台上晾晒。那金黄的色
泽伴着阵阵香味对我充满了无限的诱惑。我总是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每当这时,
母亲总会轻轻拍一下我的手,嗔怪着说:看你急的,番薯糕要晒才好吃,甜
甜的嫩嫩的,嚼起来才有味道。“现在我偶尔从超市买回一袋地瓜干,却再也嚼
不出童年那甜甜的嫩嫩的滋味。多年以后当我身居另外一个城市,我依然会想起
童年的番薯糕,因为它是我对故乡一段最本色最温暖的回忆。
那么当故乡和你渐行渐远的时候,当它在你心中成为了遥远的回忆时,萦绕
在你心中的那份故乡情结又会是什么呢?你也像老师那样试着写下一两句话,为
自己编织一份美丽的故乡情结。
示例:故乡情结是飘漾在空中的番薯糕的香味;
是童年嚼在嘴边那甜甜的嫩嫩的滋味;
是生命中一段最本色最温暖的回味。
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结束语:故乡是一道永远也看不厌的风景,故乡是一段永远也忘不了的过去。
那融入生命的故乡情结不仅镌刻在每个游子的心中,它也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
血液里。无论走得多远,故乡这个生命的根,精神的根会依然在我们的心中。让
我们记住:心灵的故乡永远是我们心中一座丰饶博大的精神家园。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18:22: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75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