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除非否则

更新时间:2022-11-14 01:53:21 阅读: 评论:0

初三如何冲刺-caoh


2022年11月14日发(作者:猫 郑振铎)

认知参照点与条件性假转句“除非……,否则……”

张小兰

【摘要】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理论及典型事件模型视角下,阐释条件性假转句

“除非……,否则……”强调功能的赋得及其事件概念化过程.研究发现:作为标记性构

式,“除非……,否则……”句式的语用功能倾向于强调,强调功能的赋得在于依托关系

标记形成两套“参照体—目标”的构式;事件概念化过程“施事-动作-受事”是基

于参照点关系的有序列性的心理通达路径;“除非”“否则”及分句的主语是认知

主体识解的参照点;相较于以往的研究,认知参照点视角下的解释更关注句式内部成

分和句式整体的认知关联.

【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9(034)001

【总页数】7页(P150-156)

【关键词】参照点;关系标记;“参照点-目标”构式;“除非……,否则……”句式

【作者】张小兰

【作者单位】广东培正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8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

条件性假转句“除非……,否则……”句式是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句式之一,

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以往的研究主要探讨该句式的语义特点、句法和语用功能。

学者们侧重研究这一句式前、后项分句的语义特点[1][2],句法特征[3][4],以及各

自的语用功能[5][6]。近年来,有学者从认知语法的角度研究该句式的语义建构及

认知动因。朱斌[7]从认知辖域的视角阐释“除非……,否则……”句式的语义关联

及相互制约。王英泽[8]从主观推测层面和客观反映层面探讨该句式的认知过程及

语用功能。王春辉[9]应用“知域”“言域”对该句式的“双条件”进行解读。从

认知辖域、认知主观性以及“知域”“言域”角度的研究有助于阐释该句式的句法

特征、语义建构及内部认知机制。然而,在认知参照点理论及典型事件模型视角下

的阐释更凸显该句式内部成分和句式整体的认知关联。

鉴于目前少有学者从这一角度研究,本文应用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理论和典

型事件模型来阐释该句式强调功能的赋得及其事件概念化过程,主要关注两个问题:

1.条件性假转句“除非……,否则……”强调功能的赋得在于依托关系标记“除

非”“否则”构成的两套“参照体—目标”构式;2.该句式的事件概念化过程是基

于参照点关系的“施事-动作-受事”的有序列性的心理通达路径。

一、“除非……,否则……”句式强调功能的赋得

Langacker认为在认知参照点语法下,话题结构、句子主语是认知参照点能力在

语言中的表征,因而都是认知参照点结构。[10]“除非……,否则……”句式作为

标记性话题结构,其强调功能的赋得及事件概念化过程的深层理据与认知参照点有

关。

(一)认知参照点理论

心理学家Rosch(1975)[11]首次提出认知参照点这一理念,此后有MacWhinney

(1977)[12],Langacker(1991)[13],Chafe(1994)[14]等学者对该理念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Langacker将这一理念引入了语言学界,并提出了认

知参照点理论。Langacker把人们依据参照点认知目标概念的能力,定义为“认

知参照点能力”[10],认为在特定的认知辖域内识解者C依托某一凸显的实体为

参照点R,在概念域D内激活与之相关的认知目标T,从而与认知目标T建立心理

接触。[15]为了进一步解释参照点关系,Langacker提出了参照点活动模式(如

图1所示)。[15]此外,概念化过程具有内在的动态性。一旦通达认知目标T,参

照点R就会淡出认知主体的注意范围,直至退为背景。此时目标T的凸显度不断

增强,为理解其它目标提供心理接触,继而成为新的认知参照点。

图1参照点活动模式(Langacker1999:171)

认知理论对于理据性的讨论主要关注构式内部成分和构式整体的认知关联。[16]在

认知参照点理论下阐释条件性假转句“除非……,否则……”强调功能的赋得及事

件概念化过程,主要关注该句式内部的关系标记、前后项分句的主语与该句式整体

的认知关联。

(二)关系标记与认知参照点

人们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目的是传递信息,言者往往运用各种语言手段来突出重要的

信息,以便引起听者对重要信息的高度关注,从而强化交际效果。在复句中关系标

记(又称关联词、关系词)是标识关系的一个重要构件,它既是复句句式中重要的

句法标记,又是重要的语义关系标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分句的语义,也影响着

层次关系的识别。[17]“除非……,否则……”句式是一个典型的话语标记,其话语

信息模式依托关系标记“除非”“否则”将语义焦点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通过“除

非”引导的条件小句来表达复句所传递的重要信息;二是通过“否则”推导出的结

果小句来凸显复句的重要信息。例如:

1.除非得到家长的许可,否则夏令营活动的计划很难推行。

2.除非天上掉馅饼,否则我们的愿望只会是“水中月”。

关系标记“除非”和“否则”配对使用时,是条件性假转句“除非……,否则……”

的典型标记。上述两个复句中的重要信息通过关系标记例1“除非”、例2“否则”

来传递的。“除非”强调“得到家长的许可”这一重要信息的必要性和唯一性;

“否则”凸显了重要信息——“我们的愿望只会是‘水中月’”的绝对性。显然,

复句所要表达的重要信息往往是依托关系标记,引起受话人的注意或重视,从而起

到强调作用。

在分析关系标记与复句之间的关系时,邢福义认为“从动态的角度来看,用关系词

语对隐性的逻辑基础主要有显示、选示、转化和强化的作用。‘显示’‘选

示’‘转化’和‘强化’都是由语言的内部语义到语表的过程”。[17]作为典型的

话语标记,条件性假转句“除非……,否则……”所要表达的重要信息依托关系标

记进行凸显和强调。而强调是语言的强势表达功能,具有“强化”和“凸显”两大

基本语义取向。[18]凸显又是Langacker认知参照点理论的核心理念。[10]由此

表明,条件性假转句“除非……,否则……”强调功能的获得是建立在参照点关系

的基础上。关系标记在该句式认知辖域内具有较高的凸显度,被识解为认知参照点。

(三)“参照体—目标”的构式

在参照点关系中认知主体以凸显的人或物为参照点,提取认知辖域内与之相关的认

知目标。[15]“除非……,否则……”句式依托关系标记“除非”“否则”为参照

点建立了两套“参照体—目标”的构式。在前后项分句各自的辖域内,以“除

非”“否则”为参照点激活相关的信息,形成“参照体—目标”构式,从而获得

前后项分句的语义。该句式强调功能的获得并不是由关系标记“除非”“否则”

本身的词义带来的,而是依托“除非……,否则……”的构式凸显和强调的。因此,

在整个“除非……,否则……”构式的辖域内,以前后项分句的语义为参照点,以

重要信息为目标组成更大的“参照体—目标”构式,达到对重要信息的强化与凸

显,进而赋予该句式以强调功能。例如:

3.除非得到学生的信任,否则许多班级工作会停滞不前。

4.除非地球倒转,否则我不回家。

认知主体首先以“除非”“否则”为参照点,在前后项分句各自的辖域内激活相关

的信息,从而通达认知目标——分句的语义。“除非”激活了例3、4的条件小句

“得到学生的信任”“地球倒转”;“否则”通达了目标结果小句:例3“许多

班级工作会停滞不前”、例4“我不回家”。在整个构式辖域内,依托“除

非”“否则”所通达的前后项分句的语义为参照点,结合语境激活相关的信息,从

而通达目标——重要信息。例3强调了“得到学生的信任”这一重要信息,以避

免造成“停滞不前”这样不良的后果。“地球倒转”这一虚假的极致条件,不具备

可实现性,因此例4不是表达条件是否必要,而是旨在表明“我不会回家”这一

结果,在任何情况下绝对不会产生。由此,强调并凸显了结果的绝对性。

“除非……,否则……”句式的强调功能的赋得是基于参照点关系的。而参照点关

系是概念化过程中最常见的认知处理模式,是语义内容的组成部分。[19]因此,我

们认为“除非……,否则……”句式的事件概念化与认知参照点相关。

二、“除非……,否则……”句式的概念化与认知理据

一个复句所表达的语义重心,就是把复句连在一起的两个事件或命题信息之间的内

在联系概念化为一种具体的事件关系。在参照点关系的概念基础上阐释“除非……,

否则……”复句的事件概念化过程,就离不开句子的语法关系。认知语法认为概念

化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心智活动和识解操作,其过程是复杂的、动态的,意义

即概念化,语法和语义是不可分割的,语法实际上是概念内容的结构化或者符号化。

[20]

从认知语法视角出发,Langacker提出了典型事件模型来解释句子中的语法关系,

认为人类基本经验的认知模式构成了小句结构类典型的基础。[21]人们对类典型行

为的观察不仅可揭示语言内部的动能传递,也可视作表征特定事件的意象图式。

[22]

(一)典型事件模型

在典型事件模型中(如图2所示),施事AG和受事PAT是两个突出的参与者。

V=view(观察者),Scope=MaximalField(范围)界定了观察者的最大视野,

虚线箭头代表舞台表演区内事件参与者接收到来自观察者注意力的感知关系,双箭

头表示施事与受事之间的能量传递,黑体表示舞台区中被特别突显的角色。典型事

件模型阐释能量从施事传递给受事,受事得到传递的能量后发生了性质变化的互动

关系,这一互动关系被人们识解为一个事件。

图2典型事件模型(Langacker2000:24-25)

在句法层面,Langacker提出施事为主语,受事为宾语,动词凸显了施事——受

事互动情况。而现代汉语基本句型的理想化认知模型是“施事+动作+受事/结果”。

[23]根据概念化的动态特征,序列式心理提取成了概念结构的重要内容,而参照点

关系就是一种有序的心理提取方式。[19]基于参照点关系的有序的识解过程“参照

点-过程-目标”投射至句法层面形成“施事-动作-受事”的事件概念化过程。

因此,施事(主语)成为概念化的起点即参照点。

(二)主语与认知参照点

VanHoek运用认知参照点理论分析句子层面上的照应现象时,提出决定概念参照

点的标准,首要是显著性。[24]他认为如果X在包含Y的语境中具有显著性,即

X比Y更有可能被选为参照点。[25]在句子内部,显著性大致符合以下的语法关系

等级体系:主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旁语。[26]由此可见,主语在句子的各成

分中具有最强的显著性,是参照点。

“除非……,否则……”句式中,前后项分句的主语有异同及隐现的情况。主语的

异同及隐现会影响句式内部成分和句式整体的认知关系。该句式中分句主语的隐现

呈现三种情况:前后项分句的主语都出现;前后项分句的主语都隐现;前后项分句

的主语中一项主语隐现。例如:

5.除非伊朗方面得到遣返被捕伊朗人的保证,否则伊朗将不派代表团参加双边和谈。

6.除非这位官员十分清楚手中的案件应依据哪一条规则处理,及他能确定这案件确

属其职责范围,否则他必拒绝采取任何行动。

7.除非这种趋势发生根本性的扭转,否则今后人类将只能见到囚禁中的北极熊。

上述三个例句的前后项分句的主语都没有隐现。例5前后项分句的主语都是“伊

朗”,语形及所指都相同。例6名词“这位官员”、代词“他”是前后项分句的

主语,语形不同但所指相同。例7前后项分句的主语“这种趋势”“人类”,语

形及所指都不同。决定概念参照点的另一个因素是线性语序,即在其它条件相等的

情况下,如果X比Y先被感知,X比Y更有可能被选为参照点。[25]例5、6、7

前项分句中的主语“伊朗”“这位官员”“这种趋势”最具显著性且最先被感知,

是参照点的首选。例5前后项分句的主语都是“伊朗”,在语义上是紧密相连的,

故它们的感知性与显著性一致。例6后项分句的主语人称代词“他”在句内回指

了该语境中最为突显的实体——“这位官员”,其显著性也随之增高,继而成为

参照点。在同一参照点辖域内,两个名词性词语参与同一个概念结构,那么它们之

间的概念关联性就高。[27]例7主语“人类”与“这种趋势”都是名词性词语并且

在同一概念结构内。因此,它们之间的概念关联性就高。随着前项主语的语义弱化

退为背景,“人类”进而凸显成为参照点。

8.除非让父亲提前退休,他去顶替招工,否则他永远也没指望入公家的门。

9.除非是时间较长的比赛(超过一个小时的比赛),否则中途尽量不要提供茶点,以

防评委分心。

例8前项主语隐现,后项主语是“他”,根据线性语序选择参照点,“他”先被

感知并被选为参照点。例9前后项主语都隐现,依据Keenan&Comrie句子内部

显著性的语法关系等级体系的观点,直接宾语——“时间较长的比赛”的显著性

最大,因而成为参照点。[26]代词突显事体,代词的可及性较高,它激活一个话语语

境,并同该语境中某个突显的实体相对应。[28]代词“他”在例8中激活“他去顶

替招工”以及“他永远也没指望入公家的门”两个话语语境,并同该语境中突显的

实体“父亲”相对应。表明这两个“他”是同指。增加了对于隐现的前项主语的感

知度,强化了其可及性,在前项主语位置上补出主语“他”。例9“是”为判断

动词,表达的是主语的“归属”,依托参照点(宾语)“时间较长的比赛”,可以

推断出前项分句的主语是“比赛”。同时,随着前项分句语义的识解,后项分句中

“茶点”“评委”等宾语的凸显度随之增高,继而被选为参照点。利用上下文等语

言的内部组织结构所提供的信息,对“否则”引导的后项分句主语进行推断及阐释,

“比赛”为主语且与前项分句主语同指。

主语是勾画关系中的射体,是主要对象,是认知主体最先感知的实体,因而是参照点。

事件概念化过程中,理想状态下,认知主体最容易感知到的概念是施事(主语)。

因此,施事(主语)成为了概念化过程的起点即参照点。

三、“除非……,否则……”句式的事件概念化过程

在认知语法的最新理论进展中,构式的概念语义操作更加逼近心智中实时的认知处

理,强调通用认知能力对表层结构概念基础的动态处置。[29]条件性假转句“除

非……,否则……”的事件概念化过程不仅是动态的心理提取过程而且是对语言的

内部语义到语表的概念化过程。遵循“参照点-过程-目标”心理通达路径,“除

非……,否则……”句式形成以施事(主语)为参照点,受事(宾语)为目标,以

动词来传递能量的“施事-动作-受事”的事件概念化过程。例如:

10.除非时光倒流回到童年,否则玛丽不可能再跳那支舞了。

11.企业对于往来的客户,除非是合作很久的朋友,否则不会透露任何机密的商业

信息,所以必须自己仔细地去寻找。

在典型事件概念化过程中,认知主体在前项分句辖域内最先感知是主语,例

10“时光”;例11因主语隐现,受事(宾语)的显著性最强,故“很熟的朋友”

成为参照点。施事(主语)是能量源,动作表示施事与受事之间的能量传递。能量

由事件参与者“时光”(例10)发出,经由事件的过程性——倒流回到”(动作)

最终传至行为链尾“童年”(受事),形成了一条“时光-倒流回到-童年”的心

理通达路径,完成对前项分句的事件概念化——“时光倒流回到童年”。例11中,

认知主体跟随受事的空间移动位置结合语境来理解勾勒事件,在心智中结合语境对

这一情景处理时采用了不同方向的心理扫描。[30]能量由动词“是”传至行为链

尾“很熟的朋友”,完成事件概念化——“是合作很久的朋友”。此时,前项分

句的认知淡出了认知主体的注意力范围,整个分句的语义不断虚化直至退为背景,

为认知后项分句提供心理接触。在后项分句辖域内,例10“玛丽”发出能量,动

作“不可能再跳”传递能量至“那支舞”获得后项分句的事件概念化——“玛丽

不可能再跳那支舞了”。例11同样,由于主语隐现,受事“商业信息”凸显为参

照点,认知主体依托受事结合语境来识解事件,能量由动词“不会透露”传递至受

事。通达后项分句的事件概念化——“不会透露任何机密的商业信息”。

语境的功能之一是利用言/听者、说话的时地、交际目的、文化背景等情境因素对

用例的语义概念化起到补足、支撑等作用。[31]认知主体依托“除非……,否

则……”构式结合语境对例10、11复句的前后项分句的语义概念化进行补足,从

而凸显复句的重要信息,继而达到对整个复句的概念化。例10提出“时光倒流回

到童年”这一不可实现的条件是为了凸显和强化“玛丽不可能再跳那支舞了”这一

焦点信息,同时赋予该复句强调的功能。Langacker认为,语篇中的先前事件和

后续事件都为话语意义提供概念基层。[30]从“除非……,否则……”句式的外部

语义关系来看,例11前后独立的语句“企业对于往来的客户”以及“所以必须自

己仔细地去寻找”,在语义上不仅对整个句式起补充说明、提示以及回指的作用,

而且还预设了认知主体的选择结果。根据语义“自己”回指了“客户”且语义重合,

同时结合语境,补充说明和提示后项分句的主语即“企业”。前项分句的“是”为

判断动词,表达的是主语的“归属”,结合“企业”“自己”以及“客户”等施

事与受事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所处的语境。可以推断出前项分句的主语是“这些客

户”。认知主体依托“除非……,否则……”构式结合语境强调了“这些客户是合

作很久的朋友”这一可实现的条件,凸显了该复句的重要信息并赋予其强调的功能,

从而达到对整个复句的事件概念化。

四、结语

条件性假转句“除非……,否则……”强调功能的赋得及事件概念化过程的深层理

据与认知参照点有关:首先,依托“除非”“否则”为参照点形成两套“参照体

—目标”构式;其次,认知主体依托这两套“参照体—目标”构式结合语境来凸

显复句的重要信息,从而赋予该句式强调的功能。该句式的事件概念化过程是基于

参照点关系的“施事-动作-受事”的有序列性的心理通达路径。

基于参照点关系对条件性假转句“除非……,否则……”强调功能的赋得及事件概

念化过程的阐释,不仅是一种动态的心理认知过程,而且是将表层结构直接还原到

概念语义层面的认知操作过程。较之以往的研究,在认知参照点下对这一句式的阐

释更凸显构式内部成分和构式整体的认知关联。同时,隐现了关系标记的条件性假

转句“除非……,否则……”能否用这一解释路径来完备地阐释其强调功能的赋得

及事件概念化过程,还需要我们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展开探讨。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郑荣华.“否则”和逆假句——兼论邢福义先生的“假言逆转句”[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7,(2):27-33.

[2]冶艳杰,高水云,冶慧颖.也说“否则”类复句[J].语言研究,2014,(4):85-88.

[3]胡丽珍,雷冬平.论“除非”的功能及其句式演变[J].中南大学学报,2007,(2):234-240.

[4]张蕾,李宝伦.副词“才”在复句中的语义及对相关格式的允准[J].世界汉语教学,2018,(1):

39-50.

[5]赵新,刘若云.“除非”条件句的语义和语用分析[J].语言研究,2006,(1):17-22.

[6]于宏.“除非”意义探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10):70-73.

[7]朱斌.“如果A,那么B,否则C”的语义关联及其“否”的辖域[J].世界汉语教学,2011,

(4):479-489.

[8]王英泽.“除非A,否则B”句式考察[J].黑龙江科学,2013,(10):216-217.

[9]王春辉.条件句中的“那/那么”[J].汉语学习.2015,(4):41-47.

[10]Langacker,ncePointConstructions[J].CognitiveLinguistic,l993(4):l-38.

[11]Rosch,ivereferencepoint[J].CognitivePsychology,1975,(7):532-547.

[12]MacWhinney,ngpoints[J].Language,1977,53:156-165.

[13]Langacker,tionsofCognitiveGrammar.V01.II: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Cal: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1:170-171.

[14]Chafe,r,Consciousness,andTime[M].Chicago:TheUniversityof

ChicagoPress,1994.

[15]Langacker,randConceptualization[M].Berlin:MoutondeGruyter,

1999:171-174.

[16]张翼.“他的老师当得好”句式:认知语法视角[J].外国语.2018,(3):23-30.

[17]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6-32.

[18]张辉松,赵琼.语言强调功能系统:强化及凸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5):134-137.

[19]张韧.参照点处理对概念内容的限制:“有”字句的证据[J].外国语,2012,(3):2-12.

[20]魏在江.转喻指称的认知理据及其语用意义——以“表哥”和“房叔”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

2013,(153):25-29.

[21]Langacker,randConceptua1ization[M].Berlin:WalterdeGruyter.

2000:24-25.

[22]胡扬.非典型致使移动构式的认知语用解读——基于典型事件模型的概念整合[J].浙江理工大学

学报,2017,(2):145-152.

[23]朴珍玉.现代汉语施事宾语句与基本句的偏离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J].2014,(4):33-

36.

[24]VanHoek,raandConceptualStructure[M].Chicago:TheUniversityof

ChicagoPress,1997:58-59.

[25]高原.从认知角度看英汉句内照应词使用的区别[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189-194.

[26]Keenan,A.&raaccessibilityanduniversalgrammar[J].

LinguisticInquiry.1977(8):63-99.

[27]VanHoek,tualReferencePoints:ACognitiveGrammarAccountof

PronominalAnaphoraaConstrains[J].Language,1995,71(2):310-340.

[28]李丛禾.认知参照点模型与英汉语后指构式[J].外语教学,2009,(5):10-14.

[29]Langacker,neandelaboration[J].CognitiveLinguistics,2016,(27):405-439.

[30]Langacker,turesonCognitiveGrammar:DimensionsofElaboration

[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archPress,2016:203.

[31]牛保义.认知语法的“语境观”.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J].2017,(11):78-86.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01:53: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6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倍比稀释
下一篇:交予
标签:除非否则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