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中国三大节日

更新时间:2023-01-27 12:13:58 阅读: 评论:0

优胜教育晋城校区-节水的古诗


2023年1月27日发(作者:中元节是什么节日由来和传说)

1

第二章中国民族民俗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民族的概念、民俗的概念、民俗的特点、民俗的类型及

民族的概况(人口、分布、语言、文字等)

教学重点

民族的概念、民俗的概念、民俗的特点、民俗的类型

教学难点

分布、语言、文字

教案

导入新课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的国家,同时56个民族及其祖先共同创造了我国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因此了解我国的民族民俗同样是我们应掌握的内容。

民族民俗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它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保护以及民族的

团结与繁荣等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团结,反对民族歧视与压迫,本书所指的”民族”应该为狭

义的”民族”,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生活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

确切地说,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

讲授新课:

第一节概述

一、民族民俗概念

1.什么是民族

民族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民族概念,是指人们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

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

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壮族等。广义的民族概念认为,民族一词的含

义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的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等;或者用以指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或者指一个地域

内所有民族的统称,如亚洲民族、欧洲民族。

2.什么是民俗

即民间的风俗习惯。泛指一个地区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在生产、生活和

社会活动中所表现的风俗习惯。它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

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事象,也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

组成部分。

民俗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从时间上看,民俗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中相沿积久,

约定俗成的产物;从空间上看,不论是往日处于落后、蒙昧、野蛮状态的氏族部落,还是今

日经济、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繁华都市,民俗都是它们重要的伴生物。

二、民俗的类型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事象,其范围十分广泛,外延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目前较全面科学的分类方法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1)物质民俗①物质生产民俗。②消费民俗。③流通民俗。

(2)社会民俗它包括: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令民俗、社会结构民俗等。

2

(3)口承文学民俗它包括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族史诗、

民间叙事诗、谚语、谜语、民间小戏等。

(4)精神民俗①意识民俗,②民间艺术民俗,③民间游戏娱乐民俗。

三、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是一种前往异地作短期停留的文化活动。异地的风光,特别是具有异地他乡情调的

民情风俗,正好满足了中外广大旅游者猎奇的心理需要,无不给旅游者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

享受,没有一种旅游行为能够游离于民俗文化之外而存在。

(1)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以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风俗独特著称于世。各个民族都有灿烂的文化、多彩的民俗风情。不同民族有不同民俗,同

一民族的不同地区,民俗也有差异。民俗文化的差异性吸引着旅游者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旅

游地去旅游,旅游地的民俗文化扩大了旅游者的视野,增加了旅游者的兴趣和愉悦度,成了

旅游者十分重要的观赏内容之一。

(2)民俗弘扬了民族文化通过了解各地区独特的民情风俗,可以使旅游者通晓各民

族、各地区的历史现状,在激励人们游兴的同时,可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珍视民

族文化传统,提高民族自强意识。

(3)民俗发展了旅游事业进入21世纪,中国旅游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

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建设新的旅游景点,成了各地迫切的任务。随着新世纪“文化旅游热”

的到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古老文化、传统民俗的形象再现,更能

激发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的好奇心。因此,我们更应重视发挥民俗在旅游业中的重

要作用,发展民俗旅游。

(4)民俗丰富了旅游文化内涵民俗属于乡土文化,它真实而直观地反映了一定地域

人民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民俗是旅游文化娱乐的主体,是旅游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

旅游者认知旅游地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民俗赋予旅游者以文化新鲜感,能给旅游者带来文

化奇特感。由于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构成了民俗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基础,

民俗文化便自然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四、中国民族概况

1.族称

即民族的名称。中国的民族在通过法律手续和程序,对民族进行鉴别后由国家统一命名,

命名的原则是“名的主人”的自愿原则。

(1)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其命名是在社会历史发展

中形成的。汉族的族称得名于汉朝。主要源于炎黄、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围的部

分苗蛮、百越、狄戎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的。汉族以先秦华夏族为核心,不断吸收

其他民族的血统和文化,使众多民族加入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如西域36国,东部的高

句丽、西部的西南彝、南部的百越等,到西汉时,汉民族正式形成。

(2)少数民族我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其族称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以本民族

自称为族称,如蒙古族、傣族;以他称作为民族称呼,如苗族等;以地名作为民族名称的,

如黎族、东乡族、独龙族;与本民族经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民族名称,如畲族、达斡尔族等;

与族源传说有关的民族,如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等。

56个民族名称:

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

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

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泊阿昌普米塔

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

赫哲门巴珞巴基诺

3

2.人口全国总人口共为129533万人:

汉族:115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

少数民族: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

3.分布状况

(1)中国民族的分布呈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2)中国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

(3)汉族人口居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

其中:汉族是主体民族,形成于汉代,主要聚集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

原。

少数民族的分布:

东北、内蒙古地区的少数民族(8个),包括:蒙古、满、朝鲜、达斡尔、锡泊、赫

哲、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

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13个),包括:维吾尔、回、哈萨克、柯尔克孜、裕固、撒拉、

塔吉克、乌孜别克、东乡、保安、土、塔塔尔、俄罗斯等少数民族。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25个),分布在云南、贵州、西藏、四川等省。

云南省:(15个)包括: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

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得昂族、独龙族、基诺族。

贵州省:(5个)包括: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

四川省(2个)包括:彝族、羌族。

西藏(3个)包括:藏族、门巴族、珞巴族。

中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9个),分布在广西、湖南、湖北、贵州、重庆、福建、浙江、

海南、台湾。

广西(5个)包括: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

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土家族。

福建、浙江:畲族。

海南:黎族。

台湾、福建:高山族。

4.语言

(1)中国民族语言分类我国各民族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和

印欧5大语系,共10个语族、16个语支、60多种语言。

在5个语系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藏语系,中国是汉藏语系的故乡。这个语系包括汉

语以及壮侗、藏缅、苗瑶3个语族,30个民族使用。

第二大语系是阿尔泰语系。我国境内使用该语系的有17个民族。

南亚语系,我国云南的佤族、布朗族、德昂族语言属于这种语系。

南岛语系,我国台湾高山族的语言属于这一语系。

印欧语系,我国俄罗斯族、塔吉克族属于此语系。

(2)汉语汉语是中国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成为跨民族、跨地区的全国通用语言。当

今世界已有1/4以上的人口在使用汉语,成为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英语、法

语、俄语、西班牙语并成为世界5大通用语言,并被联合国确定为官方工作语言之一。

5.文字

分为非拼音文字和拼音文字两大类。前者可分为图画象形文字、汉字及其变体、音节文

字三个分支;后者可按字母形式和来源分为印度字母体系(如藏文、傣文)、阿拉伯字母体

系(老维文、老哈萨克文)、回鹘字母体系(蒙古文、满文、锡伯文)、朝鲜字母体系、拉

丁字母体系和斯拉夫字母体系(俄文)。

4

第二节中国民俗简介

导入新课:提问民族、民俗的概念及民俗的特点?

讲授新课:

一、内地汉族地区民俗

1.汉族传统民俗概述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大陆汉族主要分布在松辽平原及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巨川

的中下游流域农业发达地区,并散居于全国各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

汉族通用的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可分为官话、吴、

湘、赣、客家、闽、粤七大方言。

汉族对各种宗教信仰兼收并蓄,天命祟拜与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有

一部分人信奉道教、佛教和基督教,但其信奉的传统思想仍然是一种儒家思想体系。以仁为

中心,重视伦理和教育的孔孟学说对其有着深远影响。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

汉族主食因地区而异,大致说来,北方人以小麦为主食,南方以大米为主食;南北副食

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辅以蔬菜、豆制品和鸡、鱼、猪、牛、羊肉等,而茶和各种酒则是

传统的饮品。汉族人特别讲究且善于烹饪,以炒、烧、煎、煮、蒸、烤、凉拌等多种方式,

加上各地不同的实践,以及调味品种的不同,习惯的差别,做成千姿百态的种种菜肴,正所

谓百菜百味,一菜一格。川、鲁、苏、粤、湘、浙、徽、闽等8大菜系,早已闻名于海内外。

汉族的服饰从古到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代服装到近现代几乎完全被淘汰,代之以长

衫和马褂,也有着西式礼服,女装则最初简化为上衣下裙,后来流行改良的旗袍,以连衣裙

为礼服。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则喜着中山装,城乡男女多穿对襟和大襟式的衣服。20世纪

50年代全国青一色的干部服,男女装的区别仅剩下领门和衣袋多少的差异;20业纪80年代

后呈现多样化和时装化,青年,尤其是女青年的服装更是以时尚和新潮为特点,实现了与世

界的接轨。

2.汉族主要传统岁时节日

(1)春节即农历年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起源于原始社会年头岁尾的祭

神祭祖活动,即“腊祭”。宋代时被称为“元旦”,即新年的第一个早晨。汉武帝时,司马

迁制定了《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自此,农历年的习俗保留至今。

从秦汉到魏晋,人们多把24节气中的“立春”定为春节,南北朝时期又有变化,整个春季

被称为春节。辛亥革命后,开始使用公历即阳历,把阳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

节”。

(2)清明节在每年的公历4月5日前后,一指节气,二指节日。清明是24节气之—。

清明前两日是寒食节,因此人们就把清明和寒食并称,24节气中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节。

(3)端午节又名“端阳节”或“重五节”,因古代“端”与“初”同义,“午”与

“五”音同,故称五月初五为端午。自汉代以来就定为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与春节、中秋

节是中国近代民间最为隆重的三大节日,也是整个夏季中惟一的重要节日。端午节有吃粽子、

赛龙舟等节俗活动,传说与纪念屈原有关。另外,民间还有浴兰、插艾、饮雄黄酒、戴香包

等习俗。

(4)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人们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因此,

5

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吃象征着团圆的月饼是节日的习俗,其他瓜果之类也都有讲究圆

满之意。

(5)重阳节为农历的九月初九,也称“重九节”。登高是重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内

容。我国政府与1988年正式规定九月九日为敬老节,届时各地会开展各种形式的敬老活动。

重阳节已由驱邪避灾变成了一个尊老敬老爱老的全国性节日。

二、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1.满族

(1)分布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聚居地是东北三省,但大部分则散布于

全国各地,尤以辽宁最多。

(2)服饰满族的服饰俗称“旗装”,包括帽、头饰、袍式衣、靴等。

发式:“两把头”是满族贵族妇女的典型发式,再套上一个“牌楼文”的装饰。

鞋,是满族社会中很是讲究,一般是“女履旗鞋男穿靴。”旗鞋鞋底高三五寸,形似马

蹄或花盆,称“马蹄底”或“花盆底”,女子至十三四岁才开始用高底。老年妇女则用平木

板做鞋底,称“平底鞋”。鞋底前部着地处稍尖,以便于行走。满族男子都穿靴,这种方头

靴有绒靴、革靴、等几种。靴头都绣头纹、或虎头纹。

(3)饮食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

头”。满族点心萨其玛是全国著名糕点。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

蔬菜,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此外,满族人嗜烟酒。

(4)居住满族的住房,其结构形似口袋,门开在东南方,三面设炕,西炕供奉祖先神

位,俗称“口袋房,曼子炕”,是沿袭满族先人穴居的结构而来的。

(5)礼仪及禁忌满族人十分重视礼节,抱腰接面礼是满族表示最亲密的大礼。满族生

活中有许多禁忌:不兴带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带狗皮帽进家来。西炕不许随便坐

人,更忌讳妇女在西炕上生孩子。忌在索罗杆(神杆)上拴牲口。

2.朝鲜族

(1)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吉林延边自治州是其主要聚居区,人口192.38万。

(2)服饰朝鲜族服饰尚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妇女的短衣长裙最具特色;男子

喜穿白色上衣、深色坎肩和裤脚宽大的长裤;儿童则穿用七色绸缎做成的七彩衣。

(3)饮食朝鲜族家常便饭包括米饭,汤,菜等。汤是日常饭食中必备的,种类多达

30多种。日常喜喝大酱汤。泡菜是他们冬季必备的副食品。特别的风味食品,还有打糕和

冷面。朝鲜族喜欢吃牛肉,鸡肉,海鱼等

(4)居住朝鲜族的房屋都以木搭架,屋顶用稻草瓦片覆盖,墙外多刷白色。室内平

炕,铺上席子,进门脱鞋,席地而坐。现在砖瓦结构的住宅日益增多,寝室设施多现代化了。

(5)其它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著名的舞蹈有农乐舞、扇舞、剑舞等。朝鲜

族男子酷爱足球与摔跤运动。延边是闻名全国的“足球之乡”。妇女最喜爱的运动是跳板和

荡秋千。每年春秋两季,朝鲜族人民都要举行盛大的运动会。

(6)节日朝鲜族的传统节日是“五谷祭”。

(7)礼仪及禁忌朝鲜族家庭“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父子关系是一切

人伦关系的基础,讲究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朝鲜族非常尊敬长者。路遇长辈要恭顺地

问安让路。晚辈对长辈讲话要用敬语,用餐时,一般老少不同席,要为老人单独设席,并先

给老人盛菜上饭,等待老人举匙后,全家方能用餐。忌晚辈在长辈面前喝酒、抽烟,实在无

法回避时,年轻人要背席而饮,以示尊敬。年轻人不能向老年人借火,更忌接火,否则便是

大不敬行为。

3.蒙古族

(1)分布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

6

黑龙江等省区。

(2)服饰蒙古族典型的民族服饰是蒙古袍,身长宽大,右衽,高领长袖宽腰带,在

领、袖口、袍边处镶以色彩艳丽的花边。夏天有单、夹袍,冬天有羊皮袍。服装颜色男子喜

欢棕色、深蓝色,女子喜欢橘红、浅绿和粉红,老年人则多着青色和灰色。喜用红、绿绸子

扎在腰里做腰带。足登船形立筒靴,里套毡袜。妇女喜欢帽饰、首饰和一种叫“哈布特格”

的制作精美的胸前饰物。

(3)饮食牧区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粮食为辅;农区以粮食为主,肉类、奶食为辅;

半农半牧区则二者并重。传统的吃法有手扒肉、烤全羊等。酷爱饮茶,尤其是用砖茶煮的奶

茶,而马奶酒更是蒙古族的传统饮品。

(4)居住居住在牧区多住蒙古包,农区现在定居,住砖瓦房,部分半农半牧区住外

形类似蒙古包的土木结构房子。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一大创造,也是蒙古民居的重要特点。有

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也能很好流通,采光好。冬暖夏凉,

遮风挡雨,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

(5)节日蒙古族最盛大的节日,是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一般在每年夏秋季

节举行。赛马、射箭和摔跤是必不可少的竞技。

(6)礼仪及禁忌蒙古族尚白崇九。习俗中有许多禁忌:骑马坐车接近蒙古包时,要

轻骑慢行,进包时要将马鞭放在门外。入包后坐在右边,离包时走原路,待送你的主人回去

后再上马或上车。主人献茶时,客人应欠身双手接过。忌讳坐蒙古包的西北角,睡和坐时忌

脚伸向西北方。不能在火盆上烤脚。忌讳吃虾、蟹、鱼、海味等食物。有产妇或病人,忌客

人来访。死者的妻子和儿子要服百日丧,在服丧期间,切忌唱歌跳舞,不准饮酒作乐。最忌

客人有遗尿症,如客人遗尿在床,会不客气的赶走他,并将弄污的褥子让他带走,还要泼凉

水在他身后,以示消除“丧气”,有的还要请喇嘛诵经消灾。蒙古族对守门的狗和猎犬都很

爱护和重视,禁止外人打骂,否则即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礼貌。

三、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1.维吾尔族

(1)分布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2)服饰花帽、袷袢和连衣裙是维吾尔族人民的典型服饰。四楞绣花帽是男女老少

必不可少的装饰。男女多穿袷袢。女子的连衣裙用“爱得来斯”绸缝制,连衣裙外罩西服背

心或上装,喜欢用项链、耳环、戒指作装饰。男女均喜穿皮靴。

(3)饮食维吾尔族以面粉、玉米、大米为主食,很少吃蔬菜,夏季多拌食瓜果。喜

喝奶茶,佐以玉米面或白面制成的馕。用大米、羊油、胡萝卜、洋葱、葡萄干做成的民族风

味的甜饭,因用手抓食,故叫“抓饭”,是节日和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过节或接待贵宾以

烤全羊招待。

(4)民居传统的民间住房多是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开有天窗。各户围成宅院,大门

忌朝西开。庭院内几乎都种有多种果木,绿树和花草。住室多坐北朝南,就地坐卧,不生火,。

冬季取暖用壁炉。

(5)其它维吾尔族属于绿洲灌溉农业的经济文化类型,善于在河谷、三角洲地带开

发绿洲,并开挖地下暗渠,称“坎儿井”。新疆是我国重要的产棉区,加之维吾尔族人民精

巧的植棉技艺,所产棉花纤维洁白细长,质地优良。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在唐代官制十部乐中,就有三部出自新疆,即《龟兹》《疏勒》《高

昌》。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十二木卡姆》,是古代维吾尔族人民创作的大型民族音乐舞蹈史

诗。民间乐器中,常见的有“独他尔”、“巴拉曼”和手鼓“达甫”等十几种弹拨、吹奏和

7

打击乐器。维吾尔族著名的舞蹈顶碗舞、盘子舞等,舞姿优美。集体舞“赛乃姆”最受人们

喜爱。

维吾尔族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其中,高空走绳最惊险、刺激。此外,摔跤、赛马、马术、

叼羊等激烈的竞技运动也颇为维吾尔族人民喜爱。

(6)节日维吾尔族的节日和伊斯兰教信仰有关,一年一度的肉孜节、古尔邦节最为

隆重。

(7)礼仪及禁忌维吾尔族具有信仰伊斯兰教民族所共有的饮食禁忌,此外,在麻扎、

清真寺、河坝、伙房等地,禁忌大小便、随地吐痰、携带、丢弃污浊物品。睡觉时忌头东脚

西或四肢平身仰面。在屋内坐下时忌双脚伸直脚底朝人。探望卧床病人时忌站在病人头和脚

的方向。衣忌短小,最忌户外穿短裤。吃饭时忌随便拨弄盘中食品或剩食物在碗中。接受物

品时忌用单手尤忌左手。婚姻、丧葬礼俗也完全遵循伊斯兰教的有关规定。

2.回族

(1)分布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

(2)服饰男女有别,老少有别。男的一般头戴白、黑色的圆顶无沿小帽,熟称“回

回帽”。回族妇女一般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把头发、耳朵、脖子都遮盖起来。盖头有

少女、媳妇、老人之分。少女戴绿色的,已婚戴黑色的,上年纪的人戴白色的。回族男女都

普遍穿青色坎肩。多有嵌线、镶色、滚边等。

(3)建筑清真寺建筑艺术是回族文化的重要方面。各地回族建筑已基本摆脱了阿拉

伯和中亚的建筑风格,而采纳了以中国传统的殿宇式四合院为主的建筑样式,但室内装修仍

保持了一些伊斯兰教习俗,喜在正屋中悬挂山水花卉等字画及用阿拉伯文书写的对联。

(4)节日回族三大节日为开斋节、宰牲节和圣纪节,都是宗教节日。伊斯兰教历九

月都要履行—个月的斋戒,斋月结束时举行开斋节。“花儿”是西北民歌的一种,花儿会更

是歌手们的狂欢节。

(5)饮食禁忌回族饮食禁忌较多,依《古兰经》只吃牛、羊、驼等反刍类的偶蹄食

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狗肉和动物血液、自死物,尤禁食猪肉,不吃一切凶猛禽兽的肉

和无鳞的鱼,禁食未经阿訇念经宰杀的牲畜。回族使用过的水井或水塘,忌非穆斯林教徒动

手取水,取水器中剩水忌倒进水井,忌在水井、水塘边洗涤衣物。忌到回族住房里洗澡。忌

说杀字,只说宰鸡宰羊。回族还有忌酒的习俗,也是根据伊斯兰教的教律演变而来。传统面

食炸油香,以鸡蛋掺入面中,擀成小饼用油炸,色泽金黄,香酥可口。

四、中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1.壮族

(1)人口分布与语言文字是由历史非常悠久的岭南百越民族的一支发展来的,现有

人口约1700万,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云

南、广东、贵州和湖南等省。壮族有自己的语言,50年代创制了拉丁拼音文字。

(2)信仰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佛教、道教对壮族有较大的影响。

(3)服饰壮族服饰尚黑色,是用土布做成款式多样的民族服装,妇女一般多穿无领、

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花围裙,男

子多穿唐装。此外,一些地区的壮人还有凿齿和纹身习俗。

(4)饮食特点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米粉较多。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

其特色习俗表现在节庆饮食方面:三月三吃的五色糯米饭是用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

藤等植物的汁液分别浸泡糯米,然后蒸制而成,取“五谷丰登”之意。而每到端午节和春节

家家户户都要包大个头的肉粽子,有的能重到二三斤,常用来馈赠亲友。妇女有嚼槟榔的习

俗。

(5)居住壮族的住房可分楼居、半楼居和地居三种类型。部分地区喜欢依山傍水而

8

居,建造干栏式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养牲畜。近几年有所改变,实行人畜分居。但无论

什么样的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招待客人等,两边厢房住人,

后厅为生活区。

(6)节日歌圩节,每年农历三月三。在歌圩活动中,还有抛绣球、碰红蛋、踢毽子、

抢花炮等一系列的游艺活动。

(7)其他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位于广西南部左江沿岸数千

里的“花山崖壁画”是壮族古代艺术的精华。壮族人民铸造使用铜鼓已有2000多年历史,

素有“铜鼓之乡”的誉称,是中国青铜文化的—株奇葩。壮锦是传统工艺品,与蜀锦齐名,

是壮族妇女独创的纺织工艺品。壮歌久负盛名,壮乡素有“歌海”、“铺满琴键的土地”美誉,

歌仙刘三姐,据史书记载就是唐代壮族民间歌手的典型代表。

(8)禁忌称“猪肝”称“猪湿”,不称“猪舌”称“猪利”,因当地汉语“干”与“舌”

即亏本之意。忌食牛肉和蛙肉,壮族自古至今以农业为主,耕牛是耕作的重要工具,故忌食

以示爱惜。忌讳用脚踩踏锅灶,禁止在灶上煮狗肉。忌筷子跌落地上,认为不吉利。吃饭时

忌用嘴把饭吹凉,更忌把筷子插到碗里。忌从晾晒的妇女裤子下走过。夜间行走忌吹口哨。

无论家人、客人,忌坐门坎中间。家有产妇,忌外人来访。

2.土家族

(1)分布现有人口802.81万,主要分布在湘鄂川黔毗连的崇山峻岭中,他们大概与

公元前后居住在湘西、鄂西的巴人有族源关系。以农业经济为主,种植水稻、粟米、豆类等

农作物。

(2)工艺土家族工艺方面,以土家锦最著名,为全国五大织锦之一。

(3)服饰土家族传统服饰以自织土布为衣料,多青蓝两色,在衣边、头巾上镶五彩

刺绣。女装多为短衣大袖,左开襟,镶边筒。耳、项、手、足多以金、银、玉等饰物相配。

男装多为对襟短衫,扣子很多,下着长裤。“改土归流”后,土家族服饰与汉族趋同。

(4)饮食土家族人最普及的食品是糯米糍粑、火炕腊肉、糖馓。油茶汤则是最具特

色的饮品。爱吃辣椒、花椒、山胡椒等调味品。

(5)居住土家族建造房屋,多在背风向阳、依山傍水之地。多住木屋,中间的房间

用于祭祖待客,左右两间为饮食起居,一般前为厨房,后为卧室。富裕人家还在正屋边上配

上吊脚楼,楼上作为“姑娘楼”,供姑娘们活动和陪客人聊天。

(6)传统节日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是赶年。就是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相传与土家族

祖先为了抗击外来侵略,提前过年做好迎战准备有关。

(7)其他土家族人爱好歌舞。《摆手歌》与摆手舞是土家族人的代表性作品。最有特

色的艺术形式是傩戏,与土家的“梯玛跳神”、“毛古斯舞”等都是古老的傩文化现象,被文

学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贵州铜仁土家族地区,则是我国的傩戏文化圈。

(8)禁忌客人不可与少妇坐在一起。忌在家里吹口哨或随意敲锣打鼓,因为这是死

人的象征。忌随意移动火炕上的三脚架。忌用脚踩灶或坐在灶上以及将衣裤、鞋袜和其他脏

物放在灶上。禁食狗肉。忌未婚男女吃猪蹄,儿童忌吃鸡爪、猪尾巴,怕一生落后,事事掉

队。忌吃年夜饭时用菜汤泡饭,否则来年下大雨会冲跨田土。

3.黎族

(1)分布人口124.78万,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中南部,遍布五指山腹地。以稻作犁耕

农业文化为主导,兼有狩猎、捕鱼、采集等经济类型。擅长植棉和纺织。

(2)服饰黎族服饰男子一般穿开胸、长袖、无领、对襟上衣,下穿一块布的吊筒裙,

喜戴穿铜钱的项圈。女子上身穿五角形遮胸布,外穿长袖或短袖衣,对襟、无扣、无领,下

穿筒裙,长不过膝。戴耳环、项圈、手镯、脚环等装饰品,有的地区妇女两耳戴多个沉重的

金属圈与耳环,致使两耳下垂至肩部,俗称“儋耳”。妇女有纹身、黥面的习俗,称为“雕

9

题”。

(3)饮食黎族人饮食简朴,以稻米、玉米、番薯为主食。竹筒烧米饭是黎族人独特

的野炊方法。喜欢吃腌制的生鱼、生肉以及一些渔猎之物。喜欢饮酒。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

(4)居住住房的形式比较古老,有代表性的是一种“船形屋”,形状象船蓬,半圆筒

式,用竹木扎架构成隆阔,盖以茅屋;屋子里一般不分间隔,用藤条或竹片编成地板,离地

越半米,并留有煮食用的火炉堂。一般地区的住房因受汉族地区的影响,以改成金字形屋顶,

上盖茅草,墙用竹条或树枝编扎成墙架,然后再湖以泥巴,屋内间隔成厅房。

(5)其他黎族虽无文字,但创造了丰富的口头文学,著名的有《五指山大仙》《鹿回

头》等。黎族人能歌善舞,民间音乐有传统乐器蛙锣、鼻萧等。黎族地区素有“歌乡”之美

誉。舞蹈来源于生产、生活及对祖先的崇拜,著名的有《招福歌》《打柴舞》。

(6)传统节日黎族的主要节日是“浮内浮”,节期为农历三月三,是预祝山地旱谷和

打猎丰收的日子,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

(7)禁忌黎族忌头朝门口睡觉,如过路人无意犯忌,主人认为有祸临头。妇女纹身

忌男人参与或偷看。

五、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1.藏族

(1)人口分布现有人口541.6万,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其余聚居在青海、四川、

甘肃、云南等地,以畜牧经济为主,农业也很发达。藏区还是丰富的药材资源区,著名的虫

草、雪莲、三七等都产在这里。

(2)信仰主要信仰藏传佛教

(3)服饰藏袍是藏族的传统服装,男子宽体长身,大襟广袖,穿时须从腰间提起,

以带束于腰间。妇女也穿长袍,领口、袖口、下摆处镶边,腰间围一种叫“邦单”的彩色围

裙。胸前挂“格乌”小金(银)盒,内装佛像,作为护身佛。不论男女,喜欢戴呢帽或皮帽,

绣以金银线,称藏式金花帽。穿氆氇或牛皮的藏靴。

(4)饮食藏族居民的主食是糌粑,伴以酥油,盐或糖食用;喜欢酥油茶,茶煮好后,

泌出茶叶,加酥油,盐在茶桶里打匀饮用,也可以再加上牛奶,核桃仁等。牧民的主食是牛

羊肉,不吃奇蹄类畜,兽肉。食品还有乳酪,酸奶,奶渣等。蔬菜与其他调味品较少,烹调

方法简单,嗜饮青稞酒。有些地区也食用面条和米饭。僧人不忌荤,可吃肉。主要餐具是碗

和小刀。

(5)居住藏族牧民使用方形或椭圆形帐篷,冬暖夏凉,便于游牧迁移。农区城镇则

多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造型及色泽质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6)其他藏族的医药、天文、历算、戏曲、文学、歌舞、“唐卡”、“热贡艺术”等都

有较高水平。《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藏族人个个能歌善舞,著名的舞蹈

有“热巴舞”、“果卓舞”,也有宗教舞蹈“羌姆”。藏族地区特有的交通工具是牦牛,牦牛体

大毛长,耐旱负重,被称为“草原之舟”。牛皮船是藏族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藏族的葬仪

分塔葬、火葬、天葬、水葬、土葬五种。

(7)传统节日望果节(藏)秋收之前(7、8月份)择吉日举行。这天农民男女老少

身着新衣,打着多色彩旗,手擎麦穗,边歌边绕四边地头转,还有演戏,赛马,射箭等活动。

雪顿节,按藏语的意思是吃酸奶的节日.藏历七月初开始.多地藏戏剧团集中到拉萨罗布

林卡会演各种剧目的藏。人们一边看戏一边喝奶,而且都穿上盛装甚为热闹。

(8)禁忌藏族的佛像、经书、钟鼓、活佛之体、念珠等被视为圣物,忌别人触摸。转

经筒、转寺院、叩长头要按顺时针方向进行。做奶制品的器具上禁放别的东西。接羔犊季节,

非亲属不能进入帐篷。拴牲口处忌大小便。忌食狗、驴、马肉,忌食尖嘴动物的肉、有爪动

物的肉及水生动物的肉。忌用脚踩踏锅灶,点火时忌烧不洁之物,忌把骨头扔入火中。忌用

10

破裂器具待客。互不熟悉的男女忌在一个碗里揉糌粑和吃糌粑,用的碗与茶具忌扣置。忌讳

当着当事人谈其婚事。男女入室后,男坐左,女居右,忌混坐。忌讳在家中吹口哨、拍巴掌。

忌从对方手中接扫帚,亲人出门后忌马上扫地。家中有病人或产妇时,忌客人来访。忌别人

过分夸奖自己的孩子。

2.彝族

(1)人口分布现有人口838.53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

(2)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云贵部分地区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3)服饰彝族服饰极具民族特色,男女上衣均为左开襟贴身式,袖口、领口、襟边

都绣有彩色花边。女下装为百褶裙,由不同颜色的布料连接,并贴有花边,还有被认为是自

由、幸福象征的花包头。凉山男子喜欢用青布包头,在前额处扎出一个长锥形结,称为“英

雄结”,也叫“天菩萨”。最具特色的是彝族人爱披羊毛披毡“擦尔瓦”,形似斗篷,既可防

寒,又可夜间当被,一物多用。

(4)饮食彝族主食为玉米、荞麦、大小麦、洋芋等,副食有牛、猪、羊、鸡肉,喜

切成大块煮食,称为“坨坨肉”。喜食酸辣味食品,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5)居住彝族传统民居被称为“土掌房”,一般以石块为房基,土坯砌墙,形成平台

屋顶。

(6)其他彝族地区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是副业。彝族的建筑技术也

很发达。2000多年前,彝族先民就创造了飞越大江与天险的笮桥,横架于金沙江、岷江、

大渡河等大江之上,可谓建筑上的奇迹。

彝族文化在历史上曾是西南地区较发达的文化,有成熟的语言文字,完备的历法,丰

富的彝文典籍。其中,彝族先民创造了我国最早历法《颛顼历》。其文艺作品中有百科全书

式的史诗《西南彝志》,也有情浓意切的文学作品《阿诗玛》等。

彝族人能歌善舞,民间有各种曲调,如爬山调、迎客调、娶亲调等等,乐器有葫芦笙、

笛、铜鼓及民族簧管乐器马布、巴乌等。

(7)传统节日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火把节,每年的农历6月24日这天,人们手

执火把围绕住宅和麦田游行,然后燃起篝火,唱歌跳舞。

(8)禁忌彝族忌外人骑马进寨子,到寨门前必须下马。到彝族家里做客,忌坐在火

塘的下方和左方。忌用脚踏三脚架。彝族人给你东西吃,你一定要吃,不然就认为你瞧不起

他们,但千万不能把彝族人给你的食品带走,后则认为你不讲义气。彝族人最忌别人叫他们

“老彝胞”,认为这种称呼是对他们的最大侮辱。彝族男子头上都蓄有一蓬头发,这是他们

最高贵的地方,忌旁人用手触摸。彝族有敬“神树”的习惯,严禁砍伐。祭祀时忌外人观看。

宰杀牲畜时忌外人在场。忌吃蒜。忌妇女看狗,传说妇女看狗将终身不育。

3.白族

(1)简介白族早在公元1世纪就分布在洱海一带,后与彝族等共建南诏国、大理国

白族早在公元1世纪就分布在洱海一带,后与彝族等共建南诏国、大理国

(2)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现有人口185.81万,80%以上聚居在大理白族自

治州。

(3)信仰信仰佛教,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

(4)服饰白族崇尚白色,大理男子喜欢穿雪白对襟上衣,套坎肩,下着深色长裤。

女子大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蓝色上衣、黑坎肩,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或白色宽裤,

脚穿绣花“百节鞋”。头上的帽子如今主要是导游或在盛大节日时戴,她们将其与大理有名

的上关风、下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相联系来解释其头饰,号称风花雪月俱全。

(5)饮食白族主食为大米和面,喜食酸辣味,喜糯米甜酒。著名食品有腌火腿、腊

11

肉、香肠、油鸡枞等风味菜,还有大米制作的饵块、饵丝等小食品及蜜饯和苍山雪炖甜梅。

最负盛名的菜是砂锅鱼。其三道茶既是饮茶,更是茶道艺术。第—道用沱茶冲泡苦茶,第二

道加糖成为甜茶,第三道放入核桃仁、蜂蜜、米花的回味茶,令人回味无穷。

(6)居住白族民居讲究布局,一般为庭院组合建筑群。有“一正两耳”、“三方一照

壁”、“四合五天井”等形式,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因楼上楼下有走廊相通,人们

称之为“走马转角楼”。

(7)传统节日“三月街”又名“观音街”是白族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3月15至

20日在大理举行,为该地区物资交流与民族文艺体育大会,但其民俗性质得以很好保留。

农历4月23至25日,大理白族还要举行朝拜金龟寺、圣源寺、崇圣寺三个佛寺的绕三灵活

动。期间,人们在寺前的草地上尽情歌舞,通宵达旦。

(8)禁忌白族人忌坐踏或站立在门槛上,认为违犯者会招致灾祸。在夏历7月15

接送祖先亡灵时,不能出门。火把节晚上,岳父不能接女婿来家中过节,否则被认为是不祥

之兆。

4.苗族

(1)简介相传苗族起源于5000多年前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后迁至长

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在漫长的岁月中,苗族迁徙的足迹遍及中国山山水水,而且漂洋

过海到达东南亚和欧美许多地区。

(2)人口分布贵州南部和湖南西部,云南、广西、四川、海南及湖北地区也有分布。

(3)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4)服饰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达百余种,色彩艳丽,被誉为“五溪衣裳共云天”。

较有代表性的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堪称中国民族服饰之最。女子一般上身

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挪

动人。便装则多在头上包头帕,附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副绣花围腰,

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有时银饰重达200两。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

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毛毡或布毯,头缠包头。

(5)饮食大多喜食酸辣味,而且酒文化相当丰富,常以酒示敬、传情,有问路酒、

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等等,不一而足。每逢节日,都要舂糯米粑粑,蒸糯米饭。

(6)居住苗族过去传统的房屋多为木结构,以吊脚楼(或称高脚屋)最具特色,一般

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7)其他苗族民间文学极为丰富,以诗歌最为发达,著名的有黔东南的《古歌》13

首。苗族人能歌善舞,以飞歌、芦笙舞最为普遍,其歌高亢嘹亮,其舞热烈壮观。湘西苗区

是苗族的武术之乡。

(8)传统节日以芦笙节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正月16至20举行。届时身着迷人服装、

佩戴银花首饰的姑娘与小伙子便从四面八方涌向笙堂。吹笙跳月场面,骤然翻腾。节日期间,

还举行斗牛、赛马、文艺表演、球类比赛等活动社交礼仪

(9)禁忌苗族忌吃牛羊肉、忌狗肉上灶、忌在家里煮蛇肉。忌刀口朝上,忌用凶器

指人。父母或同村人去世,一月内忌食辣椒。忌在夜间或家里打口哨。做买卖忌缺斤短两。

5.傣族

(1)人口分布主要聚居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两州,现有人口115.90万。

(2)信仰小乘佛教

(3)服饰傣族服饰淡雅美观。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

蓝布包头。女装基本上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短而紧,下摆

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有以金饰齿的习俗。

12

(4)饮食傣族人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糯米饭,为待客上品。喜食酸辣

味,菜肴有酸鱼、酸笋、酸菜等,嗜酒,有嚼槟榔的习俗。

(5)居住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近似方形,多建在依山傍水、翠竹

环绕的院落里。以数根大柱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

透光,楼顶两面坡度很大,呈A字形。一般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或用于堆放杂

物。

(6)其他傣族人喜欢诗歌,尤其是长篇叙事诗。其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多模

拟当地动物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著名的孔雀舞就源于模仿孔雀动作和傣族美

丽的传说。傣族还有专门的演唱歌手叫“哈赞”,在傣族中有重要地位。

(7)传统节日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这是傣历的新年,时间在傣历

的六月,约在公历4月份。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飘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

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后来用盆和桶,边泼边唱边舞,越泼气氛越热烈,

与锣鼓声和节日期间的各种娱乐歌舞活动一起把节日推向高潮。

(8)禁忌忌进傣族“寨神庙”、忌坐或脚踏寨心、忌砍伐“神树”及在树下拴马或大

小便、忌移动及触弄“神树”下的鬼匾、鬼盘等祭品。进傣族佛寺时要脱鞋袜、妇女进寺后

忌随意走动、忌随意敲寺里的鼓、忌摸神像及法品、忌摸小和尚的头。忌骑马进寨、祭寨时

忌外人出入。进傣族的住房时,要在楼口脱鞋,进门后忌跺楼板。房内中柱忌背靠及挂东西,

楼下房中柱忌拴马。忌从火塘上跨过和移动火塘上的三角架。忌客人进卧房,在傣族家中睡

觉时,忌头的方向朝向主人家的内室。忌在家中剪指甲或吹响乐器,认为能唤鬼入室。忌从

妇女脚上跨过或触摸妇女发髻。忌性别不同的人相互招待。

6.纳西族

(1)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西藏三省相邻的地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

江纳西族自治县及滇川间的泸沽湖畔。

(2)信仰普遍信仰多神的东巴教。

(3)服饰纳西族妇女服饰很有特色,上身穿宽腰大袖大褂外加坎肩,下身穿长裤,

系百褶围裙,脚穿绣花鞋。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服饰尚黑。劳动或出门时披黑羊皮

披肩,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图案,俗称“披星戴月”。男子戴牦牛皮帽,穿自织的麻布

衣,外披羊毛毡毯。

(4)饮食纳西族以玉米、小麦、大米、青稞等为主食,喜喝酥油茶,吃酸、辣、甜

味食品。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蒗的琵琶猪和泸沽湖的酸鱼、鱼干,是纳西族的特色食品。

(5)居住民间建筑,有“三房一照壁”的鲜明特点。正房略高,侧房稍低,加一照

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再加上深度“出檐”、曲度“面坡”,十分美观。

(6)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是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三朵节。三朵是纳西族千

百年来笃信的保护神。

(7)禁忌忌骑马进寨,忌将马拴在祭天之处,忌触大门两旁所立石头“门神”,忌手

摸门上方束有鸡毛草绳的松木叉“代口神”,忌砍伐“神树”。忌脚蹬架锅的三角架,忌翻弄

灶灰。忌外人观看祭祀活动。忌靠神位坐。忌在家里唱山歌。

六、台、港、澳地区民俗

1.台湾省

(1)简介位于中国东南海域,东临太平洋,西临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包括台湾

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火烧岛等岛屿,面积3.6万平方千米,其中台湾岛是我国

第一大岛。人口约2240万,主要是汉族和高山族,汉族大部分是广东、福建两省的移民,

通用普通话和闽南话。

(2)信仰主要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

13

(3)社交礼仪台湾汉族同胞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许多与大陆的闽、粤地区基本相

同,如见面保留着拱手、抱拳、鞠躬等中国传统礼节。此外还流行叩指礼。

(4)饮食基本与闽、粤地区相似。许多人喜欢吃家乡饭菜和各种点心,食品中以米

制品居多,且以甜为特色,如甜糕、棕子、炸鸡卷、蜜饯等。风味小吃有:木瓜牛奶、泡泡

水、鳝鱼面、山河肉、西施舌、四神汤等。口味清淡,喜食生鱼片、豆瓣酱汤,烹调喜放糖。

(5)禁忌禁以甜果送人;禁以粽子赠人;禁以手巾赠人;禁以扇子赠人;禁以剪刀

赠人;禁以雨伞赠人;禁以镜子送人;禁以钟送人;禁以鸭子赠送产妇。

2.香港特别行政区

(1)简介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外侧,北与深圳毗邻,是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素有“东方明珠”、“购物天堂”之美誉。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以及230多个岛屿组

成,总面积1011平方千米。人口有672万,居民以华人为主,大部分原籍为广东省,外籍

人主要是英国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和基督教。我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

行使主权,并成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一面中间配着五星花蕊的紫荆花红旗;区徽呈

圆形,其外圈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英文“香港”字样,中间的图案与

区旗相同;区花是紫荆花。香港人热衷的娱乐有些属博彩活动。如“打麻雀”(即打麻将)、

赌马、六合彩等。

(2)社交礼仪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行握手礼;他们向客人表达谢意时,

往往用叩指礼;对男士称“先生”,对女士称“小姐”、“太太”;商务活动和一般社交

宜约于茶室、酒楼或餐厅;接受礼品时,要按中式传统致谢,不要当面打开;不要给公务人

员送礼,被视为违法。

(3)饮食享有亚洲“美食之都”的美誉,中餐以粤菜为主,是广东“汤文化”的发

扬光大者,也是“茶文化”的开拓创新者。香港人还特别嗜好甜品,如牛奶、木瓜、莲子杏

仁等。香港人大多数家庭恪守粤式传统饮食方式,宴请时,客人要待主人说“起筷”才开始

进食。用膳食,手肘不能横抬,不能枕桌,不能“飞象过河”(取远处碟中菜),不能“美

人照镜”(将碟子举起倒菜),喝汤不要出声,餐毕碗中不要留食。喝酒吃菜时,不宜手不

离筷。上鱼时鱼头要对着客人的方向,吃鱼时不要翻转鱼身(有“翻船”之意)。

(4)禁忌说话办事讲究“好意头”,如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丈夫可称“我的先生”,

介绍自己的夫人可称“我的太太”,而绝不说是自己的“爱人”,因为“爱人”等同于“情

人”。由于“书”与“输”同音,所以有些人一般不太进书店,也不用书做礼物。因为“剑

兰”与“见难”谐音、“茉莉”与“末利”谐音,而“梅”与“霉”同音,故不宜送剑兰、

茉莉、梅花等给病人。香港人有喜“8”厌“4”的习惯,“8”谐音“发”,“4”谐音“死”;

逢年过节时,不能说“新年快乐”或“节日快乐”,因为“快乐”和“快落”听起来很相似,

而用“新年愉快”、“节日愉快”或“恭喜发财”代之。香港人喜欢红、黄等鲜艳的颜色,

不喜欢白、灰、黑等颜色,近年来流行金色。

3.澳门特别行政区

(1)简介地处南方珠江入海口的西侧,北与珠海市接壤,面积25.4平方千米,由澳

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组成,被誉为“东方赌城”。现有人口43.7万,其中华人占96%,

其余以葡萄牙人居多,其中还包括约11000名土生葡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天主教。我

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成立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一面

中间绘有五星、莲花、海水、大桥的绿色旗帜;区徽呈圆形,其外圈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

澳门特别行政区”和葡文“澳门”字样,中间的图案与区旗相同;区花是莲花。澳门博彩业

有悠久历史。20世纪初开始兴盛,成为世界著名赌城之一,有“东方蒙特卡洛”之称。

14

(2)社交礼仪澳门人以爽快诚挚、开朗热情而著称。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

般行握手礼;由于受欧洲人的影响,亲朋好友相见时,有些人常以热情拥抱并拍肩膀为礼;

向客人表达谢意时,往往也用叩指礼;他们在社交活动中说话干脆,喜欢直言,不拐弯抹角

绕圈子;善于结交朋友,喜欢相聚畅饮。

(3)饮食澳门菜分为葡式和澳门地道式两种。经过改良的澳门式葡国菜结合了葡萄

牙本土、印度、马来西亚及中国粤菜的烹饪技术,共冶一炉,特别照顾到东方人的口味。地

道的葡国菜最有名的是马介休(即鲨鱼,葡国人最爱的咸鱼)、红豆猪手、牛尾或牛胸和青

菜汤、非洲鸡。

(4)禁忌忌讳数字“13”和星期五;忌讳别人打听他们的年龄及婚姻状况,尤其对

女士、小姐,当面询问极不礼貌;澳门人不习惯在家中招待客人;忌讳别人打听他们的经济

收入、家庭住址等;一般都对吉祥话、吉祥物、吉祥数字有偏爱,“恭喜发财”、“鱼”、“6”、

“8”等在他们眼里都是吉祥的。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12:13: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60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