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怅望》马戴唐诗鉴赏
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
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
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
恐惊平昔颜!
马戴诗鉴赏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
(《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
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幸,所谓“格”,主要地是指
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可以说就是:
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
作的重要艺术手法。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映
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
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借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
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
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
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引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念我何
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
地闷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
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
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
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象
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
阳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
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增加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引
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
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
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衰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
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
溢着一种惆怅寂寞的心情,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全篇是写“落日怅望”
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
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引起
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
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
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入、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
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
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浑劲”
(见《瀛奎律髓》纪批。)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
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
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种分写绝
不是分割,而是彼此*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恒美。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11:48: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59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