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后一课都德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自学课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知道领土是一个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但是在国家主
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哪怕普通民众,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意识都是那么强烈、
那么震撼人心。今天我们来学习《最后一课》,去感受主人公那深深的爱国情怀。
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知识点回顾:作家、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
3、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所表现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自学成果:(知识点回顾)
作家作品简介(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强化)
(1)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
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
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
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
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
国精神。写于普法战争时期,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治执行
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
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
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作者和写作背景,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1.“最后一课”上的是一堂什么课?这堂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法语课,爱国课。
2.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主人公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所见所闻。
2
3.小组合作探究:
(1)本文可划分为几部分?(线索:故事情节的时间推移为顺序)
第一个阶段(1—6)开端。上学路上: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发展。上课前: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第三个阶段(11—23)高潮。上课中: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下课: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四、小组合作探究
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的具体行为表现的句子,并分析各阶段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生积极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解读)分析重点段落:
(一)朗读课文第l一6节(上课路上),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
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
-----②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
小结: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贪玩、幼稚、害
怕老师,但他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二)阅读课文第7-10节(上课前)
1、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请填写下表
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一部分为小说的发展阶段,介绍了上课前的情景,由最后一课与平时的不同氛围,可
以看出小弗郎士对这一切感到很诧异。
(三)阅读11至23段—难受、懊悔
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
变化?(用书上的原文回答)(小弗郎士心理描写11-15朗读)(韩麦尔语言描写)
-------"万分难过,坏家伙"、"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可怜的人,忘了他给我的惩罚"、
"现在我明白了"。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14段:“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懊悔。
平日上课最后一课
气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
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学生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
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
一点,静一点……”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
才穿的漂亮礼服。
3
总结:小弗郎士原来是个幼稚、无知的孩子。当他听到要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
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坏家伙";对祖国语言的眷恋--"我再也不能学
法语了";称先生是"可怜的人"。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明白了布告牌
前为何围了那么多人,今天教室气氛为何与往日不同,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
小弗郎士的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
迟"。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不珍惜时光学习,结果连自己的语言也不会说、不会写,而今又失去了
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先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3、老师讲到法语,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表现先生怎样
的思想感情?为什么小弗郎士这次听讲全都懂?
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
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全都懂,觉得挺容易。他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
好语言,听得特别细心,所以全懂。
4、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小弗郎土设身处地的想到老师将离开生活、工作四十年的地方多么伤心,他心疼老师、爱老师,又
发出了“可怜的人”的慨叹。由此可见,小弗郎士同情并理解即将被侵略者赶走的韩麦尔先生。听
到郝叟那古怪的拼读字母的声音,他想笑,但没有笑,因为他感到难过。他听出这声音中包含着悲
愤与痛苦。他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忘不了自己祖国的语言。
总结:从第11-23节是《最后一课》中心部分着重写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
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热情,从一个天真、贪玩的孩子转变成为一个懂事的学生,专
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四)第四阶段:——悲愤、懂事(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动作)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小结: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
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崇高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是
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高潮,十分感
人!
五、主题探究:
1.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贪玩,不爱学习------看到教室里种种不寻常情景后感到
吃惊------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万分难过-------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深懊悔--
明白学好祖国语言的深刻含义,憎恨普鲁士侵略者------被先生深挚的爱国激情所打动,
由衷地敬佩老师。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祖国被侵赂者践踏,人民失去自由实的残
酷现实震动了小弗郎土幼稚的心,激发了他朴素的爱国感情,韩麦尔先生的谆谆教导使
他朴素的感情走向成熟。另外,文章还写了郝叟等镇上的人们,不同身份的人以不同方
式表达了亡国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加深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原因:爱国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
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
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拓展延伸:举例爱国人士事件
思考: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做才算是爱国)
4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10:55: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57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