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
美意识。
教学设想
1.一课时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
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
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
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
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
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
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
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
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
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
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
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
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
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
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
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
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
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
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
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
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
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
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
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
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
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
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
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
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
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
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
画面叠印在一起。
4.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
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
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
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
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
诗主题的揭示。
5.合作探究: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
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
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
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
“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
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
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
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
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
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
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
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6.学生配乐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
恬静的诗风。
三、指导自读《夜》
1.资料助读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
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
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
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
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
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
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
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
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
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2.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
夜景。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
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
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
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
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
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
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
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
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
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
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
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4.拓展延伸: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
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
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
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
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5.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
四、作业
P16练习三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主题:
(冬)蛐蛐的歌儿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夜
叶赛宁
河水、松林、夜莺、秧鸡、静谧、美丽、溪水、月色(反复
吟咏)(安适、宁静的心境)、大河、小溪、青草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2
教学札记:
《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是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
诗歌。
俄国诗人莱蒙托夫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
祖国的“奇异的爱情”。全诗平实中见真情,最平常的景色,最
普通的农家生活,蕴蓄着的是诗人纯洁而真挚的情感。
《黑人谈河流》是豪放的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成名诗作。
诗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
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
先和故土的寻根。全诗在深邃中显自豪。
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如俄罗
斯风情、黑人种族的文明史。教读过程中,要结合两位诗人各自
国家和种族的特点,选用恰当的助读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
去认识和理解。把握诗中艺术形象的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
感情,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
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则是教学的难点。教读中,要
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生平著述。
2、认真体会两首诗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
点,感受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
涵,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3、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
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
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黑人谈河
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
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诵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
是诗人的永恒歌唱。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
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莱蒙托夫简介、生平
2、休斯简介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
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
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
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
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
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
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
4、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
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
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
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
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
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
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
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
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
气息。
5、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
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
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
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6、学生熟读全诗。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
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
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
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
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
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
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
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
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
“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
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
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
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
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老马选段阅读训练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
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
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
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
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
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
祖国的磅礴诗章。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
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皿豆的藤蔓缠绕着篱
笆。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抒怀短文。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
【教学思路】
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
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
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⑵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
⑵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⑶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
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型】
课内自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准备】
1、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的范读
诗歌、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
蝈蝈与蛐蛐
一、导入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
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
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
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配乐范读
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
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谈感受。
三、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放欢快的轻音乐)
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
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通过自由
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等会儿请同学讲讲,你在诗
歌情感表达上发现了什么。(抓住关键的情感词)
自由朗读──谈发现──齐读──评价──齐读。
落实问题:
1、感情基调:明朗欢快。
2、主要情感: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
3、对蝈蝈“乐音”、蛐蛐“鸣叫”的赞美。
四、个别朗读,找出不理解的诗句
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但如果深入品味,你可
能会发现一些疑问。我想请一位同学感情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
划出你不大理解的诗句。
细心的同学应该发现自己不理解的诗句了,请将你的问题摆
出来,让我们共同来研究,看看能否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如果同
学所提问题你能解答,就由你来为他解答,好吗?
(师生共同解答。)
落实问题:
1、以季节特点分为两层,各层特点不同:
景:盛夏(生机)──严冬(冷寂、温馨)
物:蝈蝈(喜悦)──蛐蛐(悦耳)
虽然景物特点不同,但全诗情感前后一致:明朗欢快,热爱、
赞美自然。
2、对比烘托:
昏晕──飘扬寂寞宁静──弹起
3、①⑨照应,点明主旨;末尾通过联想将两幅画面叠印,
生动表达“大地诗歌永不死亡”的主题。
4、选材以少胜多,大自然的其它歌声也不断,留下想象空
间。
问题储备:
⑴诗歌两层景、物有何不同?(答案见1)
⑵蝈蝈和蛐蛐的鸣唱声都非常突出,为什么?
环境安静:夏──昏晕飘扬。(但非死气沉沉──盛夏的豪
华、可喜的草丛──充满生机、活力,而蝈蝈是热烈的、活跃的,
所以更为突出。)
冬──寂寞宁静弹起。(悦耳,可以伴随入眠。)
⑶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
称为“大地的诗歌”?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
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
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
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虽然景物不同,但作者的情感却是一
致的,热爱、赞美大自然的情感贯穿全诗。)
五、个别朗读,整理收获,个性化赏析
大家都积极参与了诗歌的感悟,那么,你应该有所收获了,
将你对诗歌的理解再次还原到诗歌中,请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
细细品味。(可从内容、情感、结构、技巧、字词等方面进行赏
析。)
示例:
我最欣赏“盛夏的豪华”“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
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日白天蝈蝈“乐音”的
美妙。
(学生自由发言。)
六、朗读
男女生比赛。
七、小结
抓住诗中意象的特点,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蝈蝈与蛐蛐》
这首诗选取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蝈蝈和蛐蛐作为代表,表现了大自
然四季“歌声”不断的特点,构思巧妙、意境精美,这可算是诗
人济慈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吧,我们也可以深深感受到诗
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请同学们将刚刚学过的方法,迁
移到另一首诗歌上,请大家自学《夜》。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也是
一位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
通过对夜景的描绘,传递了自己的情感与对生命的体会。
夜
八、指导自读
九、学生自学,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自学问题:
1、诗歌抓住了“夜”什么特点?
2、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的异同:
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
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
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学生自由发言。)
十、总结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
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
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
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
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这有限的45分钟,
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能运用我
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十一、作业
1、大自然的“歌声”纷繁多样,请选择一种事物,寄托你
的某种思想感情,用诗歌的形式写下来。
2、去感受都市的夜色,抓住夜的特点创作一首短诗。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10:54: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56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