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白莲洞

更新时间:2023-01-27 10:37:14 阅读: 评论:0

中考冲刺辅导视频-曹植聪慧


2023年1月27日发(作者:给情人的短信)

漆招进作品集·史前篇

142

桂东北漓江流域的石器时代文化及其与周边地区

石器文化的联系

漓江是珠江水系西江干流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南岭山脉西段越城岭的主峰苗儿山,自北向南流经广西

东北部的兴安、灵川、临桂、桂林、阳朔、荔浦、恭城、平乐等市县(平乐以下河段称桂江)。漓江流域

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它的中心桂林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区,为孤峰—溶蚀平原,而四周则是东北—西

南走向的崇山峻岭,因此从地理上看漓江流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狭长盆地。但是在各山之间有一些河谷和

隘口可以成为与外部沟通的通道。并且漓江流域处在岭南与岭北交通的前沿,自古以来湘江—漓江谷地就

是交通要道,岭北的楚文化、北方古文化主要是通过湘漓谷地南传到岭南地区的。因此可以说漓江流域是

岭北与岭南文化的交汇点。

本文主要是根据考古资料对漓江流域的早期文化——石器时代文化进行探讨,并试图弄清其来龙去

脉。不当之处,尚祈指正。

一漓江流域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类型及分期

漓江流域的石器时代考古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60年代以来步入黄金时期。截止1999年共发现上

百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中有20来处保存较好。这些遗址绝大多数为洞穴遗址,极少数为露天山坡遗

址且不典型。目前经过科学发掘和深入调查的都是洞穴遗址。根据文化特征的差异,这些洞穴遗址可划分

成六类遗存,每类遗存代表一个文化发展阶段。现分述于下:

第一类:晚期智人化石与打制砾石石器共存的洞穴文化遗存,代表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前期阶段。

这类遗存以荔浦水岩东洞遗址和桂林宝积岩遗址为代表。

荔浦水岩东洞遗址:位于荔浦县双江镇苏村西北的水岩山东洞内。洞内堆积大部已遭破坏。1961年

吴新智等人在洞内残存堆积的第2层中发现1枚人牙化石和5种哺乳动物化石,未见螺蚌壳。①该层堆积

为黄色和黄灰色砂质土,厚约1米。人牙化石是一枚属于12-15岁少年个体的左下第二前臼齿,保存完好,

从特征看与现代人的非常接近,但略粗大一些,具有晚期智人的特征。因堆积大部已被破坏,仅找到5

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巴氏大熊猫为更新世晚期绝灭种。后来在洞内还找到几件打制的砾石石器。②从柳

州白莲洞遗址的堆积情况看,仅出打制石器、不含螺蚌壳但含绝灭种哺乳动物化石的堆积的年代早于含螺

蚌壳但不含绝灭种哺乳动物化石的堆积的年代,两类堆积的分界年代为距今280002000年。③因此水岩东

洞遗址第2层的年代应在距今28000年前。

桂林宝积岩遗址:位于桂林市区中山北路西侧的宝积山宝积岩内。洞内堆积在1970年代被破坏殆尽。

1979年彭书琳等人在第二层灰黄色胶结土中发现2枚人牙化石、12件石制品和16种哺乳动物化石,仅见

1块蚌壳。④16种哺乳动物化石中有巴氏大熊猫、最后班鬣狗、巨貘、中国犀、剑齿象等5种绝灭种。12

件石制品中仅5件可定为石器,依形制可分为凸刃砍砸器、直刃砍砸器、椭圆形周边刃砍砸器和椭圆形凸

刃刮削器,以砍砸器为主。全部石器都是利用砾石为原料,以自然面作台面,用锤击法从单面打出刃部。

在第2层中还发现有炭屑。⑤经测定,第二层下部的14C年代为距今356001500年,第1层钙华板的14C

年代为距今279401000、24760900年,⑥由此可见宝积岩遗址第2层(文化层)的年代应在距今36000-28000

发表于《史前研究》2000年刊,三秦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第101~108页。

桂东北漓江流域的石器时代文化及其与周边地区石器文化的联系

143

年,与水岩东洞遗址的年代相当或略晚。

由于只见简单的打制石器,第一类文化遗存应属于旧石器文化。根据其年代数据,可划入旧石器时代

晚期的前期。这是目前在漓江流域发现的最早的石器文化。

第二类:人类墓葬与打制砾石石器和磨制骨器、穿孔蚌器共存的洞穴文化遗存,代表旧石器时代晚期

文化的后期阶段。这类遗存以桂林轿子岩遗址为代表。

桂林轿子岩遗址:位于桂林市西郊甲山乡唐家村附近的轿子山轿子岩内。洞内堆积保存完好,可分3

层,第2层为灰褐色胶结土文化层,厚约1米,1980年阳吉昌等人从中发掘出屈肢蹲葬的人骨架1具、

10余件简单打制而成的砾石石器和半成品、1件磨制的骨锥、1件穿孔蚌器,并发现1处椭圆形烧坑和大

量柴草灰烬。伴出动物化石有猕猴、竹鼠、豪猪、鹿、麂、野猪等哺乳动物和鱼、龟、螺、蚌等水生动物,

都是现生种属。⑦据此推断轿子岩遗址的年代应晚于宝积岩遗址。但因未发现穿孔石器和磨制石器,更未

发现陶器,看来其年代又不会晚到发现穿孔石器和陶器的桂林庙岩遗址。虽然已出现磨制和穿孔技术,但

尚未用于石器制作上,其文化性质仍属于旧石器文化,从年代上看可划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后期。

第三类:人类墓葬与打制砾石石器和穿孔石器、磨制骨器、穿孔蚌器、素面夹砂陶器共存的洞穴文化

遗存,代表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前期阶段。这类遗存以桂林D洞和雁山庙岩遗址为代表。

桂林D洞:位于桂林市北门附近。1934年裴文中等人在含炭粒、烧骨和较多螺蚌壳的黄灰色堆积中

发现晚期智人化石和打制砾石石器、穿孔石器、石磨盘、石磨棒等。⑧打制石器中有从单面沿周边打出刃

缘的盘状器,与宝积岩遗址的椭圆形周边刃砍砸器有继承关系。穿孔石器系从砾石两面对凿穿孔,没有加

磨痕迹,颇为原始,应系从轿子岩遗址的蚌器穿孔技术发展而来。哺乳动物均为现生种。一般认为其年代

在更新世末或全新世之初。⑨笔者认为其年代与庙岩遗址相当,属新石器时代早期。

桂林庙岩遗址:位于桂林市南郊雁山区李家塘村附近的庙山庙岩内。洞内堆积保存完好。文化层厚

1-3米,为富含螺蚌壳和现代哺乳动物化石的黄褐色和黄灰色粘土堆积。1988年张子模等人从文化层中发

掘出屈肢蹲葬墓2座;石器107件,种类有砍砸器、刮削器、盘状器、铲形器、球形器及有坑疤的石锤和

石砧、带磨槽的砺石、对钻穿孔的穿孔石器,以砍砸器为主;骨器77件,种类有打制的尖形器和铲形器、

磨制的锥形器和扁形器,以磨制锥形器为主;蚌制品13件,分穿孔和打制二种类型。尤其重要的是发现

用粘土捏制的荸荠泥塑1件和残留烟炱痕的素面夹砂陶器残片5块,陶片的颜色呈灰褐色,胎厚,内夹细

石英砂粒和炭粒,质地粗疏,部分成饼状,吸水性强,显得极其原始。陶片出土于文化层的下部,经北京

大学考古学系14C实验室测定,其烧制年代在距今15660260-15560500年。同层位的螺壳样品的14C年

代均在距今1.7万年以前,扣除偏老因素约为距今1.5万年左右。⑩因此把庙岩遗址的早期年代定在距今

1.5万年左右是可以接受的。其晚期年代也肯定比甑皮岩遗址第一期早,应在距今1.1万年左右。

由于已出现可作为原始点种农业工具的穿孔石器和加工工具的石磨盘、石磨棒,特别是出现农作物荸

荠的泥塑和用于烹煮的陶器,第三类遗存已有别于第一、二类遗存,具有新石器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尚

未出现较进步的磨制石斧等农业工具。因此,宜将其划入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前段。

第四类:打制砾石石器与少量穿孔石器、磨制石斧、磨制骨器、粗绳纹夹砂陶器共存的洞穴文化遗存,

代表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后期阶段。这类遗存以桂林市郊的甑皮岩遗址第一期、上岩遗址、丹桂岩遗址

为代表。

甑皮岩遗址第一期:位于桂林市象山区甑皮岩路西侧的独山甑皮岩内。洞内分主洞、矮洞、水洞三部

分,文化堆积分布于主洞、矮洞和水洞口,保存完好。1965年文物普查时在洞内发现4具屈肢蹲葬的人

骨架。111973-1978年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发掘此遗址,后来又进

行多学科的研究,逐步弄清了该遗址的年代和分期,从而确立了甑皮岩遗址在中国史前考古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期文化遗存分布于主洞堆积的第6层,其上部为一层薄钙板(第5层)所覆盖。从第6层中出土

了多件家猪亚化石和陶片。经鉴定,猪已经过较长时间的驯养,形体已发生较大变化,可确定为家猪。12

陶器均已残破不能复原,从残片看应为圜底的炊器,近底部厚达2.8厘米,胎中夹杂很粗的石英砂粒,质

地疏松易碎,从断面可看出明显的分层,显系用贴塑法成型;从胎色看则驳杂不纯,表面呈黄红色,中间

漆招进作品集·史前篇

144

呈褐色或黑色,烧成温度低;外表均饰以粗绳纹。13据王维达先生测定,第6层的3组陶片样品的热释光

年代分别为距今10370870、95501100、9240620年。14又据原思训等人的测定,第6层的家猪骨的14C

年代为距今9100250年,木炭末的14C年代为距今9000150年,15这二个数据经树轮校正后在距今

10300-9300年间,与陶片的年代是一致的。因此甑皮岩遗址第一期的年代定为距今1000-9000年是可靠的。

上岩遗址:位于桂林市七星区穿山公园内的穿山上岩内,吴新智等称此洞为“月岩东岩洞”,实以其

位于月岩东面50米处而临时取名。洞内堆积大部已遭破坏。1961年吴新智等人在含现代哺乳动物化石和

螺蚌壳的黄灰色砂质土堆积中采集到1件以石英岩砾石为原料、由错向直接打出刃部的双边刃砍砸器和1

件用石锤直接从石核上打击下来的无使用痕迹的石片。161965年文物普查时又在洞内采集到1件磨制梯形

石斧和3块粗绳纹夹砂陶片。17

丹桂岩遗址:位于桂林市七星区七星公园内的月牙山丹桂岩内。洞内堆积大部已遭破坏。1965年文

物普查时从残存的含螺蚌壳的灰褐色胶结土中采集到1件磨制梯形石斧、1件磨制骨针,以及鹿、猪、羊、

鳖、龟、鱼等动物化石。18未发现陶片可能是因破坏严重所致。

从磨制石斧来看,上岩遗址和丹桂岩遗址可能略晚于甑皮岩遗址第一期,但应早于存在大量磨制石斧、

石锛和陶片的甑皮岩遗址第二期。如果把距今8000年作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与中期的分界时间,那么可将

上岩遗址、丹桂岩遗址和甑皮岩遗址第一期一起划入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后段。

第五类:打制石器与较多磨制石器、穿孔石器、磨制骨器和绳纹夹砂陶器共存的洞穴文化遗存,代表

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前期阶段。这类遗存以甑皮岩遗址第二期和灵川新岩遗址为代表。

甑皮岩遗址第二期:分布于甑皮岩遗址第4层,根据发掘简报,该层发现有灶坑、灰坑、红烧土等遗

迹;打制的砾石砍砸器、刮削器、盘状器、石杵、石砧;磨制的石斧、石锛、石矛,磨面砺石,沟槽砺石,

穿孔石器;磨制的骨鱼镖、骨镞、骨针、骨笄、骨锥,穿孔蚌器;大量的绳纹夹砂陶片;大量的兽骨、家

猪骨和螺蚌壳。19磨制石器的数量已超过打制石器。陶器仍是用贴塑法成型,但胎壁变薄,夹砂变细并出

现少量泥质陶,器形除釜、罐等圜底炊煮器外,还出现了钵、豆等圈足盛食器;纹饰有粗绳纹、细绳纹、

席纹、篮纹和几何划纹;颜色由红趋灰,质地变硬,显示烧成温度较高。显而易见,第4层的文化遗物比

第一期进步得多,应属于另一个发展阶段且与第一期有不短的间隔。第4层的5组陶片样品的热释光年代

分别为距今80401130、8000650、7940720、7780570、7700730年,20与第一期的3组陶片的年代有

1000多年的间隔,充分证明了这个推断。第4层木炭样品和兽骨样品的14C年代分别为距今7680150、

7580410年,21树轮较正后约为距今8000年左右。因此,甑皮岩遗址第二期的年代应为距今8000年左右,

不会晚于距今7500年。

新岩遗址:位于灵川县定江镇莲花村公所聚田村附近的大头山新岩内。原堆积大部已遭破坏。1992

年在洞左壁基角处的含兽骨、螺蚌壳和炭渣的胶结土中采集到数件磨制石斧和穿孔石器,以及1件陶缸。

22从陶缸看其年代应略晚于甑皮岩遗址第二期,但早于第三期,仍可划入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前期。

第六类:大量屈肢蹲葬墓与几何划纹陶器共存的洞穴公共墓地,代表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后期阶段。

这类遗存以甑皮岩遗址第三期为代表。

甑皮岩遗址第三期:分布于甑皮岩遗址第3层,在1973年就已揭露,但当时未将之与第二期区分开

来。1975年发掘水洞口一带的堆积后,才逐渐认识到可能存在比第二期更晚的文化遗存。1999年由笔者

正式提出划分出第三期,并作了初步的论述。23

水洞口一带的出土物主要为陶器碎片。这些陶片多数为细砂陶,并有少量泥质陶,很少有粗砂陶;成

型方法仍为贴塑法,但部分陶片上似有慢轮修理的痕迹;器形以盛食器较多,并有高筒足器、斜口器、折

肩器、折腹器等;纹饰以细绳纹与几何划纹的搭配较常见,一般是肩以上部位饰几何划纹,肩以下部位饰

细绳纹,单饰几何划纹的也不少见;烧成温度较高,胎色较纯且以灰色居多,硬度较高,但也有1件高筒

足疏松易碎。总的来看水洞口一带的陶器比主洞第4层(第二期)的陶器进步,应单独作为第三期划出。

并且从主洞出土的陶器也有一部分——可能是那些饰几何划纹和细绳纹的细砂陶和泥质陶——属于第三

期,因为在王维达先生测定的从主洞采集的12组陶片样品中,有4组样品的热释光年代分别为距今

桂东北漓江流域的石器时代文化及其与周边地区石器文化的联系

145

7350900、73301110、7160930、6900750年,24与第二期的5组样品的年代有至少400年的间隔。

主洞的墓葬及其随葬品属于第三期。在主洞共发现30余座无明显墓圹的墓葬,葬式多为屈肢蹲葬,

少数为侧身屈肢葬、二次葬。25至少有4具头骨有人工伤痕,有2具女性人骨上撒有赤铁矿粉末,有1具

男性人骨旁有2把蚌刀。这些墓葬基本上分布于主洞中部偏左一带,尤以DT2和BT2探方一带最为集中,

达17具,而BT2探方的东侧(左侧)即是出土第三期陶器的水洞口一带,这种分布状况显示出墓葬与第

三期陶器存在联系。从墓葬的上下地层关系来看,人骨架的顶部大多接近于1973年试掘时所称的“第3

层”的上部,其中有2具分布于岩浆胶结土的侧面,即接近于文化层上面的钙华盖板,从埋藏的角度来看

墓葬的年代最多与文化层上部堆积的年代相当,很可能更晚一些;人骨大多分布于灰土层内和红烧土旁,

但人骨本身并无火烧过的痕迹,这显示墓葬必定是在生活期之后埋入的。因此,墓葬的年代必定晚于第二

期。鉴于在第三期陶器上有干栏式房屋样图案,26可以推断:在第二期之后,人们建造出干栏式房屋并在

房屋中居住,但他们还保留着把死者安葬在过去作为居所的洞穴中的传统,于是甑皮岩就成为氏族的公共

墓地,相继安葬了数十位亲人,并在埋葬和祭奠时把一些陶器遗留在墓地。

关于第三期的年代,可以处于距今7350900-6900750年之间的4组陶片样品的年代为基本依据,同

时参考采自文化层顶部的ZK630木炭样品的14C年代为距今5950265年、27树轮校正后不晚于距今6300

年的情况,定在距今7300-6300年。洞后部的钙华板盖板是在距今7200-3000年间因来自后面水洞的积水

而逐步形成的,28但这只是促使穴居者迁往他处或洞外房屋中居住,而不会对他们在洞中前部埋葬死者产

生阻碍。从时间上看,第三期可划入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后期。

晚于距今6000年的石器文化遗址目前在漓江流域发现极少且均未经过深入调查或发掘,本文暂不予

讨论。

二与周边地区石器时代文化的联系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总结出漓江流域石器时代文化的二个主要传统:

1、打制陡刃砾石砍砸器和穿孔石器、磨制梯形石斧传统。各个时期、各个遗址的石器都是以砾石为

原料,不见燧石质的石器。以打制陡刃砾石砍砸器为主,这种器型一直沿用到新石器时代中期;穿孔石器

是最早的新石器,自新石器时代早期一直沿用到中期;磨制梯形石斧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在中期成为

主要的石器。

2、洞穴屈肢蹲葬传统。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至新石器时代中期成为主要的葬俗。

在这二个传统中,第一个传统在长江以南地区是普遍存在的,第二个传统仅在本地区和广西南部地区

存在,这表明漓江流域的石器时代文化属于中国南方石器文化系统并与岭南西部地区的石器文化关系较密

切。但是广西南部的屈肢蹲葬并不是埋在洞穴中,而且年代比较晚,不可能是漓江流域屈肢蹲葬传统的来

源。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以前,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和交通技术的限制,漓江流域的原始人类与外界的联系应

主要发生在易于交通的周边地区。

(一)东面与湘南潇水流域、粤西北贺江流域石器时代文化的联系。

湘南潇水流域目前已发现5处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均位于道县境内潇水西岸的石灰岩洞穴中,分别为:

寿雁镇玉蟾岩、牛路口乡三角岩、祥林铺乡后龙洞和杨家岩、章塘乡洞尾岩。这5处遗址都是富含螺蚌壳

和现生哺乳动物化石的灰褐色亚粘土堆积,文化遗物均为打制砾石石器与磨制骨器的组合,未见磨制石器,

因此应属同一时代的文化遗存。29目前经过正式发掘的有三襒岩遗址和玉蟾岩遗址,以玉蟾岩遗址的文化

遗物较为丰富。玉蟾岩遗址的石器全部是用锤击法从单面打击而成,器形有砍斫器、刮削器、切割器、锄

形器、刀,其技术风格与庙岩遗址的石器相近,但未见穿孔石器。在玉蟾岩遗址的底部也发现一堆属于一

件尖圜底陶器的碎片,胎质为夹砂夹炭,用泥片贴塑法成型,内外表均饰似绳纹的编织纹,其陶器制作技

术也与庙岩遗址的陶器相近。在玉蟾岩遗址还发现原始栽培稻种,在庙岩遗址则发现后代栽培作物荸荠的

漆招进作品集·史前篇

146

泥塑像。30总的来看玉蟾岩遗址的文化面貌与庙岩遗址的是一致的。但是从年代上看玉蟾岩遗址仅为距今

10000-8000年,31比庙岩遗址晚很多,而与甑皮岩遗址第一期和上岩遗址、丹桂岩遗址相当。三角岩遗址

的年代约为距今10000年,但未见陶器。32由此可见潇水流域的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早期文化落后于漓江

流域,并很可能受到漓江流域石器文化的影响,因为这些遗址正好位于从漓江流域越过都庞岭到湘南地区

的交通要道的东部出口处。

粤西北贺江流域的石器时代遗址以封开县渔涝镇的石灰岩地区发现较多。年代最早的是距今约14万

年的“峒中岩人”,33其后是距今约8万年的“罗沙岩人”,34但均无文化遗物。文化遗物较多的是黄岩洞

遗址,共发现259件石器,绝大多数为用锤击法单向打制的砾石石器,器型以陡刃砍砸器为主,其次为刮

削器、尖状器,未见燧石小石器和细石器;仅见3件穿孔石器和4件磨刃切割器,未见磨制石斧和陶器。

35其总体文化面貌并不比庙岩遗址进步,但其年代却仅为距今10000年左右,比庙岩遗址晚很多。从石器

传统来看以黄岩洞遗址为代表的贺江流域的石器文化与漓江流域的石器文化最为相近,两者应存在密切的

联系。

(二)西面与柳江——红水河地区石器时代文化的联系

西江的上游干流红水河与支流柳江在广西西北部构成一块三角形区域,这块区域是目前广西发现古人

类化石最多的区域。其中古人类化石与文化遗物共存的遗址有柳江西岸的白莲洞遗址和鲤鱼嘴遗址。从这

二处遗址可以归纳出这一区域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脉络:白莲洞西7层无螺壳但含绝灭种哺乳动物化石的

堆积,出粗犷的打制砾石石器,距今30000年左右白莲洞西5-4层含螺壳但不含绝灭种哺乳动物化石的

堆积,出用“反向锤击法”打制的砾石石器和燧石小石器,距今28000-18000年白莲洞东6-4层和鲤鱼

嘴4层含螺壳堆积,出打制砾石石器、燧石小石器、穿孔石器、磨刃石器、磨制骨角器,距今18000-12000

年白莲洞东3-1层和鲤鱼嘴3-2层,出打制砾石石器、少量燧石小石器、磨光石斧和石锛、穿孔石器、

绳纹陶片、划纹陶片,有屈肢葬墓,距今12000-7000年。36将之与漓江流域石器时代文化相对照,可发现

明显的差异:一是其“反向锤击法”技术和燧石小石器为漓江流域所不见,二是其屈肢葬与漓江流域的屈

肢蹲葬是有区别的。由此可见,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以前两地石器文化的交流是十分有限的,两地的石

器文化有着各自的渊源和传统。

(三)北面与湘西沅江流域石器时代文化的联系

沅江是洞庭湖四大水系之一,其正源清水江、次源舞水均发源于云贵高原东部,是沟通黔湘的交通要

道。另一支流渠水发源于黔湘桂三省交界处,是沟通湘桂的交通要道。目前在沅江流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

文化遗址大多位于这三条支流河谷地带的新晃、芷江、怀化、会同、靖县、通道等市县,共有数十处,较

有代表性的遗址是新晃县大桥溪遗址和长乐坪遗址。37沅水流域的旧石器多以黄色条带变质粉砂岩质的砾

石为主要原料,用锤击法从单面直接打制而成,器形以砍斫器为主,其次为刮削器、小尖状器,体型不大,

这些特征与其北面的澧水流域的旧石器存在明显差别,但与其南面的漓江流域的旧石器却颇为相似。看来

沅江流域的旧石器文化与漓江流域的旧石器文化存在密切联系。据袁家荣先生分析,新晃大桥溪遗址的年

代应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属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这比宝积岩遗址早很多。如果推断无误,

那么沅江流域石器文化很可能就是漓江流域石器文化的源头,而潇水流域和贺江流域的石器文化则很可能

是从漓江流域传播过去的。漓江流域是古人类从云贵高原沿南岭山脉向中国东南部迁徙的重要通道。

【注释】

①吴新智等:《广西东北地区调查简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6(4)。

②蒋廷瑜等:《广西古人类的发现与研究》,《史前研究》1984年第2期。

③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等:《广西柳州白莲洞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发掘报告》,《南方民族考古》1,第143-160页。

桂东北漓江流域的石器时代文化及其与周边地区石器文化的联系

147

④王令红等:《桂林宝积岩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和石器》,《人类学学报》1(1)。

⑤李庆忠:《桂林宝积岩人发现的文化意义》,《桂林历史文化研究文集》1,漓江出版社1995年,第10-14页。

⑥原思训等:《阳春独石仔和柳州白莲洞遗址的年代测定》,《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

年,第40-47页。

⑦阳吉昌:《桂林的洞穴遗址及其相关问题》,《桂林文博》(内部刊物)1998年第1期。

⑧PeiWen-Chung,1935:OnaMesolithic(?)IndustryoftheCavesofKwangsi,,14(2),CP.192-198.

⑨贾兰坡等:《广西洞穴中打击石器的时代》、《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2(1)。

⑩《庙岩洞穴遗址》,《桂林市志》,中华书局1998年,第2977页;谌世龙:《桂林庙岩洞穴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中石器

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0-155页;YuanSixun,1997:ApplicationsofAMSRadiocarbon

DatinginChineArchaeologicalStudies,ApplicationofAcceleratorsinRearchandIndustry,andI.L.

MorganAIPPress,NewYork,CP392.

11赵平:《甑皮岩先民非正常伤亡现象纵横析》,《桂林文博》1998年第2期。

12李有恒等:《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动物群》,《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6(4);覃圣敏:《从桂林甑皮岩猪骨看家猪的起源》,

《农业考古》1984年第2期。

13胡大鹏、漆招进等:《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历次发掘出土的陶器》,《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

社1999年,第213-225页。

14王维达:《河姆渡和甑皮岩陶片热释光年代的测定》,《考古学集刊》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15北京大学考古专业14C实验室等:《石灰岩地区碳-14样品年代的可靠性与甑皮岩等遗址的年代问题》,《考古学报》1982

年第2期。

16吴新智等:《广西东北地区调查简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6(4)。

17阳吉昌:《桂林的洞穴遗址及其相关问题》,《桂林文博》(内部刊物)1998年第1期。

18阳吉昌:《桂林的洞穴遗址及其相关问题》,《桂林文博》(内部刊物)1998年第1期。

1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考古》1976年第3期。

20王维达:《河姆渡和甑皮岩陶片热释光年代的测定》,《考古学集刊》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21北京大学考古专业C14实验室等:《石灰岩地区碳-14样品年代的可靠性与甑皮岩等遗址的年代问题》,《考古学报》1982

年第2期。

22阳吉昌:《调查洞穴遗址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桂林文博》1997年第1期。

23胡大鹏、漆招进等:《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历次发掘出土的陶器》,《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

社1999年,第213-225页。

24王维达:《河姆渡和甑皮岩陶片热释光年代的测定》,《考古学集刊》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25赵平:《甑皮岩先民非正常伤亡现象纵横析》,《桂林文博》1998年第2期。

26胡大鹏、漆招进等:《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历次发掘出土的陶器》,《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

社1999年,第213-225。

27安志敏:《华南早期新石器的C14断代和问题》,《第四纪研究》1989年第2期。

28翁金桃:《石灰岩洞穴中文化层盖板成因新见》,《地质评论》27(2);并见⑥。

29袁家荣:《湖南道县全新世早期洞穴遗址及期相关问题》,《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三十周年论文集》,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

年,第100-109页。

30袁家荣:《玉蟾岩获水稻起源重要新物证》,《中国文物报》1996年3月3日,第1版;《道县玉蟾岩石器时代遗址》,《中

国考古学年鉴(1996)》,文物出版社1998年。

31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二四)》,《考古》1997年第7期。

32袁家荣:《道县蛤蟆洞、三角岩洞穴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文物出版社1997年。

33宋方义等:《广东封开峒中岩动物群和人牙化石研究》,《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三十周年论文集》,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年。

34张镇洪等:《广东封开县罗沙岩洞穴遗址第一期发掘简报》,《人类学学报》1994年第4期。

35宋方义等:《广东封开黄岩洞遗址综述》,《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三十周年论文集》,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年。

36同③;易光远等:《白莲洞遗址的发现研究与新进展》,《中日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国

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柳州市博物馆等:《柳州市大龙潭鲤鱼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83年第9期;李珍等:

《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探讨》,《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37湖南省文物局:《1979年以来湖南省的考古发现》,《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04-216页;袁家荣:

《略谈湖南旧石器文化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2年。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10:37: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56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仁爱教育网
下一篇:理财方案
标签:白莲洞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