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仁爱教育网

更新时间:2023-01-27 10:37:01 阅读: 评论:0

2020年面对面语文-海瑞遗物


2023年1月27日发(作者:金华狗肉节)

2009年第5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65期) 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5 20o9

General No.65

谈在教育中如何发扬“仁爱"精神

刘晓茸

(抚顺市第五十中学,辽宁抚顺113006)

摘要: 全面分析和透视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其核心理念可以归结为;“仁爱”。“仁爱”教育理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精华。

继承孔子仁爱思想的合理精华,重新剖析“仁爱”思想的现实表现,努力实践“爱”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和提升当前教育理念。

关键词:孔子;仁爱;孝悌;爱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009)05—0052—02

、进行爱的教育。为“仁”的延展奠基固土

爱是“仁”的前提,古人韩非云:“仁者,谓其中

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

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

所谓的仁,就是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

人有福,并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升起而

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情感。

那么韩非为什么这样关注“仁爱”呢?因为他

认为,人类诞生在这个世界上,不仅要生存,他还要

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寻求生存的方

法。这样人类的存在便不再是自然而然地活着,而

变成了为了逃避危险而活着,为了求得安全而活着。

因此群体生活便成了人类生活的保障。这一步的迈

出,人类社会就出现了小邦国乃至大邦国。而国家

组织的建立,则是人们共同的需要。

大教育家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是儒家伦理

修养论的精华。孔子的“仁”以“孝悌”为起点,“亲

亲”,“泛爱众”。这里,“孝”为亲爱父母,“悌”为亲

爱兄弟。即是说爱心要从父母兄弟等家庭中人开

始,然后推己及人,由近及远,通过“泛爱众”来达到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广阔境界。人生而有家,成长

在家,对父母、兄弟自然有爱、有情。“孝”“悌”是符

合人的天性的爱,是人之常情的爱,是人性的最初表

现。孔子将“仁”建立在“孝悌”之上,又超越这种血

亲情感,它要求把“孝”所包含的亲情之爱扩展和推

延到对社会一切人的关爱,当人依照这种天然合理

的血缘亲情来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就会产生

“爱人”之心,这种出自内心深处平和、谦恭、真挚的

爱向外不断推广,从爱父兄到爱他人,从爱个体的人

到爱群体的人,最终把人拉向社会,形成一种理想和

谐的社会关系。

毫无疑问,以爱示仁,以仁养爱,为和谐社会的

建设提供了保障。那么,如何使这种“仁爱”思想得

到发扬呢?

(一)首先要努力培养仁爱之心

每届学生在接受感恩教育时都有一项家庭作

业: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在“以自我意识为中心”

惯性意识的支配下,很多学生觉得完成这个作业没

什么意义。我们不能说洗一次脚就能促进一个中学

生仁爱意识的养成,但它让学生与父母有了一次心

灵接触,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岁月对父母生命的

侵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心灵的震撼下,终将自

己的疼爱投向父母。用这样Et常行为的每一次小感

动来激发学生的仁爱之心,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怜

悯心,逐渐使学生这种出自内心深处平和、谦恭、真

挚的爱不断向外推广,去对待他人,关心、体谅他人。

通过爱父母、爱家庭,进而达到爱同学,爱老师,爱学

校,爱社会,爱祖国的目的。学生只有“爱人若爱其

身”,这种爱才是真诚的、深厚的、博大的,而不是出

于一己私利的伪善的爱。有了仁爱之心,才能爱人

之爱,恶人之恶,真正达到视人若己,克己为人的崇

高的精神境界。

收稿墨期:2009—09—10

作者简介:刘晓茸(1976一),女,辽宁营口人,抚顺市第五十中学,中学一级,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

・52・

(二)精心树立诚信意识

孔子“仁”的思想还包含着诚信意识,与人交往

不讲“信”,就是不尊重人,不关爱人,自然也得不到

他人的爱与尊重,失于信、失于爱,因此要“言必行,

行必果”。然而诚信离当代中学生有多远?很多人

也许会这样回答:从来就没多远。可考试作弊,作为

一种严重违背诚信的耻辱行为,在学生心中也得到

了极大程度的宽容。诚信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开诚

布公,是~个人向他人的心灵开放,表达着对他人的

尊重和理解,也是一种仁的表现。人无人格不成其

为“人”,而人无“信”则谈不上什么人格。诚信是人

的尊严与价值理想的依托之处,“人元信不立”,只

有具有诚信意识,才能取信于人,才能立人。所以笔

者认为学生仁爱精神的培养必须以唤醒诚信意识为

基础。

(三)认真培育责任意识

孔子认为“仁”的最高极限是济世利民,对社会

有贡献,在今天来讲,就是一份对于社会,对于国家

的责任感。儒家的由内到外,由爱己而爱人进而爱

社会再爱国家的道德理想范型,使自我融于家、国、

天下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现在的学生更

多地关注自我,对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

发展要求比较高,社会责任意识相对淡化,仅仅有小

部分的学生同意“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社会。”因此,

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最后就要归结到培养他们的责

任感上来,要求他们在自我完善的同时具备高度的

社会责任感。中央电视台连续几年举办了“感动中

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其实我们可以效仿在班级

中搞一个“感动班级十大人物评选”即使选不出具

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榜样,达不到推进弘扬社会正

气,倡导积极健康道德风尚的巨大作用,起码能让学

生明确责任意识。个人与他人、国家利益的价值取

向,个人对集体和社会的奉献意识等等,从而使爱由

自发的情感上升为道德的自觉,彻底地体现新时代

“仁”的精神。让学生真正体会“把忠心献给祖国,

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关心献给他

人,把信心留给自己”的仁爱精神的基本原则。社

会成员之间只有相互关心、相互爱护,人人都有一份

爱心,这个世界才是充满希望的。

二、坚持平等,建立和谐美好的“仁教”环境

平等是“仁”的原则,“爱无差等,一视同仁”是

我们教师一直高喊的口号。但由于人的审美倾向不

同,往往容易形成不同的偏好。教师也不例外,当我

们面对一批又一批学生时,很可能对某位学生产生

好感,而对另一位学生产生厌恶之情。虽然,这种现

象完全可以理解,但对教师来说如果任其发展,也许

会预示着危险。

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态度要保持一致,不能以自

己的好恶感情,偏袒、庇护一部分学生,鄙视、冷淡另

一部分学生,要一视同仁,批评和表扬要恰到好处。

学生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个性有不同,能力有差

异,智力有高低,品行有上下,家庭情况有差距。爱

听话懂事的孩子,爱聪明伶俐的学生,这是人之常

情。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单凭自己的感情行事,

就是一种狭隘的偏爱,一种不公正的做法。教师感

情的倾斜,必然也会引起学生心理的倾斜。学生不

一定都会明白地用语言来表达对老师的意见,然而

他们心理的感受是非常清楚的。你即使仅采取了一

次不公平的措施,也会毁掉你长期建立起来的公平

声誉,哪怕你是无心的。所以教师必须公正地对待

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

地位是完全平等的,都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成为

集体的主人。

总之,“仁”是深层次的人与人之间的对等互

爱,这种爱对爱的回报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从而建

造一个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融洽和谐,宁静仁

爱的精神家园。让我们把爱心奉献给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做学生满意的仁爱教师。

参考文献

[1]罗佐才.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

版社,1989.

[2]章海山.中国儒家伦理精神与现代[J].中山大学学报

(社科版),1998(4):1—6.

[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

(4]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M].长

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5]肖群忠.仁爱与为人民服务一道德建设的内在起点与目

标[J).江海学刊,1998(2):1l2—1l8.

・53・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10:37: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56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开国大典教案
下一篇:白莲洞
标签:仁爱教育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