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
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境界,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
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的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的境界,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
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月光曲》音乐带、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听说咱们五(1)班的同学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老师给
大家带来了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谁来告诉大家它是谁
创作的?介绍一下贝多芬。
二、新授:
1、不过,今天老师不是上音乐课,而是上有关《月光曲》
的课文。出题、读题:
17、月光曲。
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一下音乐的境界。
听《月光曲》后:在音乐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感受到的描绘得如诗如画,那么,
课文又是怎么来描
写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读,仔细体会一下。(他仿佛看到
了大海?)
(1)你读懂了什么?
霎时:极短的一点时间。
这部分由内容是曲目所表现出来境界,表现在音乐的旋律上
该怎么去体会?(曲调是一下子转入澎湃激昂的?这中间是不是
有个过程?乐曲开始是轻而舒缓,后来是澎湃激昂。)
(2)师小结:边出图
(3)指名读(评议),师范读(伴音),自由读(你认为
读得好的可站起来读),齐读。
(4)试说,结合出图。
3、这么优雅动听的曲目,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这
其中还有着一个美丽
动人的传说呢?
4、听录音、看课文(29节)
要求:(1)注意生字、多音字、注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思考:传说主要讲了什么?贝多芬共弹了几首曲目?
反馈:(1)正音、提出不理解的词。
(2)回答两个问题。(板书:听到琴声,看到兄妹,遇到
敌意)
5、传说中,贝多芬并不认识盲姑娘,那他为什么要给盲姑
娘弹曲目?你是怎么
看的?(生答)
再看看课文有关段落,划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你知道
了什么?你还找到了什么?)
(1)读议: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目。
理解幽静:幽雅寂静
断断续续:说明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目,但弹得不熟练。
是他的曲目引他靠近茅屋。
(2)读议兄妹对语。
(听了几遍,虽然家穷,买不起入场券,但谱子可以抄或习
得起,假如有谱子,就会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充满对
贝多芬的崇拜,听曲的愿望。
重点:不过随便说说:与姑娘内心是矛盾的,但她怕哥哥因
为家里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这是
劝慰的话。
(穷还表现在哪儿?)
穷:茅屋、旧钢琴、歌的话。
其实她是十分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说明她很懂了,体
谅哥哥,同时也说明她非常喜欢音乐,特别是贝多芬的曲目。
这些对话该怎么读?(姑娘渴望而又装作毫不介意,哥哥:
失望、难过)
指名读后:师引读(分角色)
(3)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引
读4、5节。
你读懂了什么?
读议:不,我是来弹一首曲目给这位姑娘听的。
(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当时的心情,产生这种心情除了由于听
到说话外,还表现在贝多芬心理活动的直接表达)体现他同情穷
人(劳动亿)的思想品质,读出热情诚恳、充满激情的语调。
6、学到现在,你们可知道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曲目?
(出问题)
7、再读25节,读出语气。(先自由准备读、后齐读)
三、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月光曲》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
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波光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
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
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
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
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
曲》的激情来自何处,这一点课文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老师精
心设计,才能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1、搜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
2、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吗?它是德
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你们知道贝多芬吗?学生结合自己
掌握的资料,陈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总结归纳: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
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
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
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
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
其中的一首。
2、关于《月光曲》的谱写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课本上的
第28课《月光曲》。
3、板书课题。学习课文就可以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
的故事,还可以从中初步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阅读课文,思考: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是哪
几首?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教师重点提醒:
(1)字音方面:茵读“yīn”,没有后鼻音。霎读“shà”
不念“chà”。
(2)字形方面:“粼”的左半部分要范写清楚。“盲”的
上面是“亡”,是无、没有的意思,下面是目。没有目就是盲人,
这正是“盲”的意思。
4、学生朗读课文后,交流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
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
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什么地方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到哪讲贝
多芬创作《月光曲》的?
2-7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8-10写贝多芬即兴创作
的《月光曲》。
三、学习弹第一首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2-7自然段,教师及时正音。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到各处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
的曲子,而且因为不能直接听贝多芬本人的演奏感到深深的遗
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
教案《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来自网!
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盲人。他们买
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
了”
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
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
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体贴,手足之情
感人至深。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来?
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
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
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
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弹琴的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
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
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小组分段朗读课文。
四、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新字词掌握情况。
2、学生快速朗读课文1-7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
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部分
1、指名读课文8-10自然段,师生评议。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
匠听到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交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
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
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
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
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
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
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
浸在音乐当中。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篇
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感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
外的创作收获。
三、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1、引言: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
是与文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2、阅读课文,划出文中运用了联想的地方?
如: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
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
__会变得怎么样?
不那么深刻感人。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月光曲》教案3
课前准备:
播放钢琴曲《月光曲》,师生静静欣赏。
一、听曲谈话走向人物
同学们好!
喜欢听音乐吗?那就仔细听下面这首钢琴曲,看谁能听出它
的名字,好吗?
1、刚才这首优美的钢琴曲,谁知道它的名字?
你的知识面真宽!(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题:月光曲),
齐读课题2、你了解这首钢琴曲的作者吗?(引出对贝多芬的简
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谈话:《月光曲》是贝多芬的成名作,是什么激发了贝多芬
的创作灵感?这首曲的创作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带着
这个问题读课文。
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以上问题。
2、交流反馈
好,课文读到这。读了课文,这些字词你们会读了吗?
好,读得真好。这个词(出示“入场券”、“飞奔”、强调
“券”、“奔”的读音)
3、整体感知
看来字词考不倒你们了,那谁能说说是“什么激发了贝多芬
的创作灵感?”(盲姑娘能听懂他的弹奏)
从哪里你能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
说得真好!可见你们刚才读得很认真!真会读课文,那谁知
道贝多芬共为盲姑娘兄妹演奏了几首曲子?
对,是两首。第几首是《月光曲》?
是的,是第二首。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贝多芬为盲姑娘兄妹
演奏的第二首曲子是《月光曲》,那么第几自然段是《月光曲》
内容的具体描写?带着着这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交流反馈。
课文读到这儿,谁来说是第几自然段?(引出对第九自然段
的学习)
3、品读第九自然段。
①听着贝多芬的弹奏,盲姑娘和她的哥哥分别感受到了什
么?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时而低缓、时而明快、时而悠
扬、时而激烈)
②本段描写中哪些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哪些是人物头
脑中想象出来的感觉?(引导学生学习本段虚实结合的写法)
③从本段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是贝多芬演奏技艺的高超。(或贝多芬演奏得很好)
④演奏完这首曲子,贝多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习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
四、品读课文,提升认识
1、谈话: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兄妹演奏曲子?细读课
文,找出贝多芬是怎样遇到盲姑娘兄妹的?
(引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贝多芬对大自然的热爱)
2、从文中的描写你能看出这对兄妹的家境吗?
对,贫穷。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引导学生朗读兄妹的对话,体会这对穷兄妹相互关心、相
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品性)
3、听到兄妹的谈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动者的同情)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从__的学习中,贝多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帮助学生梳理出: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大自然、
对音乐的热爱)
六、布置作业
听一听贝多芬的交响乐《命运》,加深对贝多芬的了解。
下课!
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贝多芬
对大自然、对音乐的热爱
(板书,边讲边板)
《月光曲》教案4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
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
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学习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
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习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从课文结尾入手)
1、《月光曲》音乐起,齐读课题:
曲是什么意思?
2、从课文中你结识了谁?贝多芬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他
著名的?
(相机教学第一自然段。)
3、课文写了他谱写《月光曲》,那课文中还有哪一段和他
创作《月光曲》没有关系?
(相机教学最后一自然段。)
4、过渡:
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还
要连夜写下来?
二、直奔重点,体会乐曲的意境
1、__题目是《月光曲》,主要写的也是贝多芬创作《月光
曲》的经过,我备课时读了半天,你们刚才也说了不少,可是,
__交没有写《月光曲》这首曲子的琴声、节奏和旋律,这《月光
曲》在哪儿呢?
2、出示第九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⑴这段写了什么?
(大海和月光的变化。)
那怎么说是《月光曲》呢?
⑵引导学生理解月光、大海变化的内容,通过朗读来体会,
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相机出示课件: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⑶分清事物与联想:
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联想)是谁的联
想?(读课文9末)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⑷教师小结:
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
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
起呢?
在前面写上:
柔和徐缓
有力快速
高昂激荡
⑸系统练说:
师开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
琴声是柔和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
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生接着说──
⑹是这样的音乐(指板书)引起了这样的联想(指板书)。
这是我们的猜想,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
一听?不过我想: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不一定象我们研究的
那样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尔跳起几个雪白的
浪花,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有低沉波谷,是不是?这样,就
使乐曲的旋律更丰富了。
(音乐欣赏。)
⑺想象练习:
你听着这首曲子好象看到了什么?
三、追根溯源,了解人物的心境
1、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学到这儿,你有
没有什么新的疑问产生?(学生质疑)那么,他的创作激情、创
作灵感从何而来?带着问题自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2、学生分小组研读2~8自然段。
3、引导学生理解创作的源泉:
⑴有感于知音:
什么叫知音?从哪儿看出贝多芬遇到的是知音?这位知音
特别吗?特别在哪儿?在贝多芬遇到知音的过程中,他的感情有
什么变化?
板书:
一分触动
十分感动
万分激动
⑵寄情于月光:
他把这份感情寄托给了谁?
(出示朗读第8自然段。)
4、现在你还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
(是反映贝多芬那天晚上和空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
变化的。)
练说。
五、课外延伸
1、教师: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
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
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
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
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借助网络去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
2、介绍:
他的乐曲热情激昂,像一团熊熊的烈火,迸发着炽热的激情。
《月光曲》教案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
入想象的手法,品味__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
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__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
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
感。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
任务导向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音乐名曲《月光曲》、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
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
教师范读,为同学正音)
2.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思考:《月光曲》
是如何谱成的?
明确: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两首曲子,第二首是在贝多芬有
感于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的情况下,即兴创作的,遂成《月光曲》。
3.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谈感受。
(三)以句带篇,深入研读
1.赏析重点句子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
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
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
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
了。”
(这段文字是语言描写,用兄妹之间的对话,生动传神地表
现出兄妹俩相依为命的真情,同时,也表现了妹妹的善解人意以
及对音乐的热爱,为后文写贝多芬两次为她弹奏奠定了基础。)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
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
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
(体现了盲姑娘不光爱音乐,更能够懂音乐,并且懂得贝多
芬的音乐,使得贝多芬引之为知音,因此而创作了《月光曲》。)
2.学生分组讨论:贝多芬为什么会谱成《月光曲》,他是以
何种心情创作的这首曲子?
(曲为心声,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也
是不平静的。面对着眼前穷苦的兄妹俩,面对着自己真正的知音,
贝多芬同情之中又有感动,更有得见知音的感慨与激动。)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各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内心
是怎么想的,他会对兄妹两个说些什么?
(五)小结作业
1.读完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我们要向贝多芬学习,关爱
别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查找并欣赏贝多芬其他作品,向同学们介绍。
六、板书设计
月光曲
兄妹俩:听琴声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融入想象)
月亮升高风卷浪涌
贝多芬:弹一曲
创作《月光曲》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七、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
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
动人民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意境,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思想
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月光曲》音乐带、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听说咱们五(1)班同学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老师给大
家带来了一首
著名钢琴曲《月光曲》,谁来告诉大家它是谁创作?介绍一
下贝多芬。
二、新授:
1、不过,今天老师不是上音乐课,而是上有关《月光曲》
课文。出题、读题:
17、月光曲。
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一下音乐意境。
听《月光曲》后:在音乐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感受到描绘得如诗如画,那么,
课文又是怎么来描
写呢?请找出来自己读读,仔细体会一下。(他仿佛看到了
大海?)
(1)你读懂了什么?
霎时:极短一点时间。
这部分由内容是曲子所表现出来意境,表现在音乐旋律上该
怎么去体会?(曲调是一下子转入澎湃激昂?这中间是不是有个
过程?乐曲开始是轻而舒缓,后来是澎湃激昂。)
(2)师小结:边出图
(3)指名读(评议),师范读(伴音),自由读(你认为
读得好可站起来读),齐读。
(4)试说,结合出图。
3、这么优美动听曲子,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呢?这其中
还有着一个美丽动人传说呢?
4、听录音、看课文(29节)
要求:(1)注意生字、多音字、注音,划出不理解词语。
(2)思考:传说主要讲了什么?贝多芬共弹了几首曲子?
反馈:(1)正音、提出不理解词。
(2)回答两个问题。(板书:听到琴声,看到兄妹,遇到
敌意)
5、传说中,贝多芬并不认识盲姑娘,那他为什么要给盲姑
娘弹曲子?你是怎么看?(生答)
再看看课文有关段落,划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你知道
了什么?你还找到了什么?)
(1)读议:一天夜晚,……弹正是他曲子。
理解幽静:幽雅寂静
断断续续:说明姑娘很喜欢贝多芬曲子,但弹得不熟练。
是他曲子引他靠近茅屋。
(2)读议兄妹对语。
(听了几遍,虽然家穷,买不起入场券,但谱子可以抄或习
得起,假如有谱子,就会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那有多好啊!充满对贝
多芬崇拜,听曲愿望。
重点:不过随便说说:与姑娘内心是矛盾,但她怕哥哥因为
家里穷买不起音乐会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这是劝慰
话。
(穷还表现在哪儿?)
穷:茅屋、旧钢琴、歌话。
其实她是十分渴望能听到贝多芬演奏,说明她很懂了,体谅
哥哥,同时也说明她非常喜欢音乐,特别是贝多芬曲子。
这些对话该怎么读?(姑娘渴望而又装作毫不介意,哥哥:
失望、难过)
指名读后:师引读(分角色)
(3)听了盲姑娘话,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引读
4、5节。
你读懂了什么?
读议: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
(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当时心情,产生这种心情除了由于听到
说话外,还表现在贝多芬心理活动直接表达)体现他同情穷人(劳
动亿)思想品质,读出热情诚恳、充满激情语调。
6、学到现在,你们可知道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曲子?
(出问题)
7、再读25节,读出语气。(先自由准备读、后齐读)
三、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月光曲》教案7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
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
的传奇故事。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
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让读者感动。课文以生动的文
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听钢琴曲时的感受,为学生学习现实
与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
句。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
表达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
3.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
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情趣。
教学重点: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初步尝试在音乐中联想并
进行练笔。
教学难点:通过对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
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简介,激趣导入
1.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哪篇课文吗?是的,《月光
曲》。请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谁听过这支曲子?既然大多数人
都没有听过,我们想一想,《月光曲》,该是什么样的旋律呢?
从音乐声中仿佛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呢?请你来说说自己的想
法。
2.生自由回答。
【点评】相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月光曲》是陌生的。他
们也许在课前预习时知道了这个传说,但未必有机会领略到曲子
的妙处。这里设计了猜测、设想的教学环节,引出学生学习任务,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奠定了基础。
二、自读课文,感知传说
1.现在请同学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
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呢?
2.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莱茵河盲姑娘蜡烛琴键谱成幽静
请大家从上面的词语中找出一个形容环境的词语,那就是
“幽静”。通过对“幽”字和不同语境的意义选择理解词语的意
思,想想此处使用这个“幽静”的妙处。
3.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点评】了解了学生对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进行了“幽
静”一词的学习,为下文贝多芬听见琴声埋下了伏笔。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动
(一)走近茅屋后的感动
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笔画出贝多芬走近茅屋后被哪些话所感
动,从中你听出了什么?
学生反馈:
1.“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
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
话流露出盲姑娘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听出了那份对音乐执着的
追求与热爱。
指导朗读:想听贝多芬弹琴,对于盲姑娘来讲,不是愿望,
不是希望,而是渴望!来,把这位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读
出来。
2.画出的句子是"......太贵了,......又太穷",从这句话
里看出了哥哥的伤心和内疚。
指导朗读:哥哥因为家境贫寒没有办法实现妹妹的心愿而内
疚、伤心,把哥哥这份伤心和内疚读出来。
3.画出的句子是“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看出来盲姑娘的善良、体贴、善解人意。
(二)弹完一曲后的感动
就因为这样的感动,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
子。弹过之后,双目失明的盲姑娘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仅
凭一首曲子就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学生反馈:盲姑娘有一颗对音乐特别敏感的心;因为热爱
音乐,所以对贝多芬来小镇演出的事格外关注,猜测出此琴艺高
超的人是贝多芬。
知音难求啊!贝多芬弹琴是被兄妹俩热爱音乐的真情所感
动,产生了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和灵感。
指导朗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点评】此处属于难点突破,作者借用兄妹的谈话一步步把
高潮推进,为了使学生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有更深刻的体验,从
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老师设计了“读、画、想、说、读”的环
节,使学生的感情与文中的主人公实现共鸣,从而对盲姑娘的追
求、哥哥的愧疚、兄妹间互相理解体贴的真情有了更为深刻的理
解,更能明白贝多芬弹曲子的初衷。
四、想象曲境,读读写写
如此清幽的环境,如此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此情此景让贝多
芬想了许多,于是他想把心中这份感情借助于这清幽的月光用音
乐释放出来。面对清幽的月光,他按起来琴键——听!(欣赏《月
光曲》)
在这样优美的音乐声中,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徐徐打开了一幅
画。兄妹俩身处这美妙的旋律中,更是心驰神往。他们仿佛看到
了什么,我们来学习第9自然段。1.老师出示相应语段:月亮
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2.要求:读一读,你们发现其中的变化了吗?你觉得这几句话应
该怎么读?3.交流:月亮的变化(升起----升高----穿行)
大海的变化(微波粼粼------汹涌澎湃)朗读时语气应
该由轻到重,速度由慢到快,语调由轻柔徐缓到激昂。
4.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皮鞋
匠……波涛汹涌的大海”,最后让学生当配音演员,结合大屏幕
上出现的画面给《月光曲》配上文字。
【点评】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
获得整体的感知,形成“通感”,获得的印象较为深刻,使学生
对《月光曲》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意境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同时,
老师带领学生分析了想象的画面随音乐的旋律而变化,既对朗读
进行了指导,又为下文“听曲子写画面”的小练笔进行了有效的
铺垫。
5.同学们还记得刚上课时对《月光曲》的想象吗?每个人心
中都有一个独特的月光世界。在__关于曲子的想象中,哥哥的想
象画面是根据什么来变化的呢?是旋律的高低快慢。下面,还要
请你听一首曲子,闭上眼睛,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在音乐声中,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播放《牧童短笛》)请睁
开眼睛,把刚才你看到的画面写下来,一会咱们交流。
【点评】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让学生知道音乐和文字之间
是可以相通的,借用这篇__让孩子学习“如何联想”的写作方法、
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触发学生的感情情验。
《月光曲》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
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
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
的联想。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月光曲》这一钢琴曲的名字,你
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怎样
谱写成的吗?那么,我们就先来听一听《月光曲》,然后再带着
问题学习课文吧!(教师放《月光曲》请学生欣赏。)
(二)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默读课文,画下不认识的生字和词。
(1)读准字音qùn券
这个字的声母是“q”,不是“j”,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读准
字音。
(2)记住字形。
生字中,有两个字的字形容易写错,我们可以这样指导学生。
“券”,下半部分是“刀”,我们可以这样记:
“盲”,上半部是死亡的“亡”字,“亡”是丢失的意思,
眼睛丢失了,不就瞎了,成了盲人了吗?所以“亡”不要写成“云”。
(3)理解字义。
课文中有的词语,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我们可以通过不同
的方法让学生记忆。
例如:
①通过查资料或记住词语。
莱茵河:西欧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奥、
德、法、荷等国,全长1320公里,流域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②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幽静、恬静、安静
这三个词语都有静的意思。但是,“幽静”比“安静”更静,
多用于形容环境、夜色等。如:清晨,校园十分幽静。
恬静:安静、宁静。
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入场券:就是我们用来进入场地的票据。
④抓住重点字理解。
入场券:抓住“券”,“券”就是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那
么“入场券”,本课就是指听贝多芬演奏作入场凭证的纸片。
⑤有的词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
水天相接:先解释“相接”,即“连接起来”。水天,就是
水和天。把拆开的两个词合起来解释,就是水和天连接起来。
微波粼粼: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波,微小的波浪。合起
来解释为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3.请学生再读课文,看一看刚学过的生字记住了没有。
4.出一个小小的练习,给学生做。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
券纯熟波涛汹涌
(2)组词
谱()旅()券()
普()旋()卷()
芬()盲()纯()
粉()育()吨()
汹()涌()陶()
凶()通()淘()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思考:这篇__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可能一时还说不清楚,但是,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围绕
题目,扩展内容说清:课文主要记叙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
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2.引导学生分段。
我们看看课文主要记叙了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那么请同学默读课文,看一看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的是《月光曲》
的谱写经过呢?画下来。
那么,这篇课文怎么分段呢?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至结尾。
3.学生按分好的段读文,读熟。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思考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
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所写的事实和联
想。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①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②有一首曲子叫《月光曲》。
③下面一段将介绍有关《月光曲》的传说。
④这是一种倒叙的开头写法。
2.练习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至结尾)。
1.这一段,可以用学生提问的方法来学习。
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我们以学生的问题贯穿整个段落
的学习中。
(1)贝多芬为什么会给一位盲姑娘弹曲子?(我们引导学
生看书,从书中找答案。)
请同学默读2、3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默读后,要找同学分别读这两段。怎么理解的,就怎
样读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①贝多芬虽然是个音乐家,但是他并没有脱离群众。他能在
演出的间歇到小镇上走一走,正是有这样的行动,才能与兄妹俩
相识。
②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
为兄妹俩弹琴。
A.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
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
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
“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
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B.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
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C.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可出示投影片,请学生选择。)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
你别在意。()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
乐会。()
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
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
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
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
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
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
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
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
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3)为什么__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
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
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
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
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
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
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
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
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
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
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
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
曲》。
(4)《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
请学生仔细读下面这段话,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
的,哪些是他想到的。请用“——”和“”分别表示出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
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
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
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
涌过来……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
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到过的
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
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
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
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
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
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
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
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
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
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
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
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
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练习朗读。
(三)老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已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你们通过自己提问,
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了全文,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下面,我们就带着感情,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指导学生朗读。
《月光曲》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读懂课文,感悟分辨实在的事物和联想的表达方法,并学会
运用。
2、能力目标:
能正确熟练地运用现代技术查阅资料、处理信息,完成学习
任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了解并赞赏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乐于为人民创作音乐的品
质。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贝多芬为一对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以及他创
作月光曲的经过,表现了贝多芬关心同情穷苦人民、乐于为人民
创作音乐的品质。
重点是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技术,能分辨实在的事物和联想,
学习运用联想进行表达。
难点是感受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穷苦人民的品质。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有了自己的思维
方式,求知欲强,要求参与和表现个性的愿望较高。掌握了基本
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强。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节课坚持“以读为本,以读悟情”。通过朗读情境的设计
激发感染学生,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体会联想的美妙。结合丰富
的网络资源和多样化的练习设计,体现“感悟──积累──运用”
的过程,使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下真正做到学有所感,
学有所得。
【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网络电教室、课件。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新知,导入新课
1、播放《月光曲》音乐片断,引导学生点击电脑查阅资料,
粗知《月光曲》的有关知识。
2、出示并让学生读一段评价贝多芬的文字,引入新课学习。
二、体会“月之美”,感悟“月之情”
1、再次欣赏《月光曲》,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
象,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⑴学生交流。
⑵默读课文,了解皮鞋匠和她的妹妹听了后会想到什么,
把他们想到的用笔画一画,再交流。
⑶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段,边读边想,体会《月
光曲》的节奏是怎样的。
⑷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开展评议。
⑸学生比较、感悟在表达中如何运用写实在的事物与联想
相结合的方法,体会其好处。
(点评: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借助多媒体课件
画面指导朗读感悟,达到了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
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
2、查阅电脑资料,边读边思考:你觉得贝多芬是个怎样的
人?
⑴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各抒己见,教师相机点拨。
⑵通过查阅电脑资料,了解贝多芬创作的世界名曲。
三、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进入“讨论小站”,阅读故事:
《不为侵略者演奏》。
2、再联系课文中所描写的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的事,谈谈
对贝多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贝多芬的画像旁写下一、两句
自己想说的话。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写的话,引导学生直接表达自己的感
受。
4、全班齐读句子: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
多么幸福!”
(点评: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
合性和实践性。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学到课本以外的
知识。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
力。)
四、拓展天地
1、结合课堂上实实在在的事物,进行联想实践。
2、要求把在课外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加入适当
的联想进行描写,完成后发送到老师的邮箱上。
(点评:学习语言能够交际运用,一定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的主动性,利用拓展天地创设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将学习课文
内容和语言知识向提高语言实践能力方面转化。)
【板书设计】
月光曲
为兄妹弹奏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舒缓
风卷巨浪波涛汹涌明快、激昂
创作《月光曲》
【总评】
1、“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就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充分地感悟、积累课文
的优美片断,而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朗读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感
情,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使学生在情景的体验中感
受理解文本语言,走进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境界。
2、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协
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商
讨、自我评价,其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月光曲》教案10
课时
【各课时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
①学会本课书的生字新词的。
②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梗概的。
第二课时:①了解《月光曲》的谱写经过的。
②按事情发展,体会贝多芬感情的变化的。
③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情引起的联想
的。
第三课时:①检查指导片断练习。
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
③完成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
分辨事物和联系(板书: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9.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①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板书:听、琴声)
解释:断断续续。
②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因为弹的正是他的曲
子)
③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弟俩的谈话声)(板
书:谈话)(请一学生读这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这段话的含义。侧重分析随便
说说的含义。
④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⑤贝多芬走进茅屋什么?(弹琴)
⑥他为什么弹琴?(他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
琴,坐在钢琴前面脸很清秀的盲姑娘。听到皮鞋匠问:先生您找
谁?走错门了吧?)听到这话,看到这情形,这一切使贝多芬想
到什么?(这家人贫穷,但爱好音乐)激起贝多芬怎样的感情?
(激起贝多芬强烈的同情心。板书:同情)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怀着这种感情,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板书:弹
第一首)。
⑦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解释:纯熟、感情多深。)
⑧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这位先生的确弹得很好。这样纯熟的技艺,这样深沉的感情,
只有贝多芬才能做到。当时贝多芬正在镇上演出。贝多芬没有直
接回答,他想到了什么?(板书:激动)
⑨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琴声)(板书:
第二首即《月光曲》。)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①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贝多芬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
为了描写这环境,文中用了个什么词?清幽。解释:清幽。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让学生说出,在这茅屋里,此时
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板书:月光、琴声)知道这是实实在
在的事物。(板书:事物)
②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
么?
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微
波粼粼,洒遍银光。(板书:月亮初升的海面出示图①)
(月亮越来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宁静被破坏了。
③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板书:波涛汹涌的大海,
出示图②)看到这些现象是由月光、琴声产生的联想。(板书:
联想)此时乐曲的弹奏是怎样的呢?(放录音,老师范读,学生
体会)
④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睁得大大的眼睛。恬静神情安静。__指心中舒适)
⑤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为
什么?(他们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看到兄妹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尤其是给盲姑娘带来了欢
乐和幸福,贝多芬也激动万分,哪个词可以看出?(飞奔)
⑥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花一夜功夫记录下这首曲
子。板书:记)
⑦记的是什么曲子?(板书:《月光曲》)
⑧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
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没有)是茅屋的人和
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板书:激情)
(四)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
课的。
①掌握__的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的。(板书:谱写经过)
②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同情激动激
情)
③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__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
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写__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
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__的思想感情。写__时,在记
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__深刻、感人。(板书:深刻,
感人。这就是二者结合的作用。)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
的。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小音乐家
杨科》、《一幅壮锦》和《读写例话》几篇课文中还要进一步学
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
作文能力。
(五)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
怎样想。请写一段话。
要求: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在写事中加
入恰当的联想。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09:08: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52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