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鲁迅 风筝

更新时间:2023-01-27 08:58:09 阅读: 评论:0

中考英语试卷及-亡羊补牢的道理


2023年1月27日发(作者:守护丽人剧情介绍)

鲁迅风筝的读后感

鲁迅风筝的读后感(一)

我看了《风筝》这篇文章后,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了鲁迅认为

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才玩的,所以他很不喜欢风筝。鲁迅还有一个十岁的小兄弟。

小兄弟非常喜欢玩风筝,而鲁迅又不让这一个小兄弟玩;每一次这位小兄弟想玩

时,只好看一下天上的风筝。小兄弟不能玩风筝是还有一个原因的,就是他买不

起。有一天,小兄弟在看风筝的时候,看见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

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非常高兴。而鲁迅却把这些行为看成笑柄,可鄙

的。

有一天,鲁迅忽然觉得似乎多日没见这位小兄弟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花

园拾竹。鲁迅恍然大悟,便跑去很少人去的堆积杂物的小屋里,推开门,果然在什

物中发现了他,他正在做风筝,鲁迅看到了马上把风筝给踏坏了,把小兄弟伶仃地

留在了小屋里,后来他怎样,鲁迅也没有留心。

然而,鲁迅的惩罚终于到了,他不幸地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书。才

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又想起二十年前那一件

事,而鲁迅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在那时候,他们又见

面了,谈起了童年的往事,鲁迅正想求他的宽恕,小兄弟却说什么都忘记了,鲁迅

的心从此只得沉重着。

我看了这篇文章,觉得鲁迅是一个很不喜欢风筝的人,认为风筝只是没出

息的小孩才玩的,最后,鲁迅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

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那时很后悔,因为鲁迅以为玩是浪费时间的行为,那是有

原因的:就是因为鲁迅小时候家庭很困难,常要拿东西去当铺,每天都要干家务,

所以他认为玩是很浪费时间的,他自己不玩,还很固执,不让自己的朋友玩,所以

他长大后后悔了。

我以后不能学鲁迅那么固执,对人要宽容。

读《风筝》有感今天老师教了《风筝》这一课。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

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

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

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

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

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

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

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耍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

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

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

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

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

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

常可贵。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

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

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

怀。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多学习鲁迅先生的优点,从中得到启发,这样人才会有

进步。更加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方法,本文以一分一总的形式来写这篇文章。

鲁迅风筝的`读后感(二)

鲁迅先生的《风筝》,描写的是:“我”不允许弟弟玩风筝,认为“这是

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待“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

最正当的行为”后,对自己的粗暴深深的懊悔,同时,也折射了旧中国教育存在

的问题,希望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儿童精神不被虐杀。

在那个很多年前的北京的冬日,鲁迅独独不喜欢孩子们喜爱的风筝,他认

为那漫天飞舞的美丽风筝是孩子的庸俗和无知,以至于讨厌起来,对此更是不屑一

顾,看到之后的感觉是鄙夷,对此所不齿的。当还是童龄的弟弟看着那些可以带着

灵性飞上天空的鲁迅的讨厌物时,鲁迅给弟弟的是长辈的控制和教训。

但是正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样的,弟弟在那个破落的隐秘地方用心做

着“叛逆”的风筝,那只漂亮的、经过弟弟呕心沥血的作品在即将完成的时候,碰

到了鲁迅,鲁迅带着那种不容侵犯的长辈尊严将那只可以飞翔的翅膀折断了,而且

是怒不可遏。在文中鲁迅描述到弟弟见到他的表情:“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

他很惊惶的站了起来,失了色的瑟缩着。”

读到这里,我的眼前出现了那个可怜、惶恐的孩子的脸,那是一张多么期

待能够得到属于自己童年快乐的脸,而那个美丽的梦在一阵惶恐不安中被折折,

那是一种怎样的心痛阿?那种心痛是一个已不生活在童年的成年人所能体会的到的

吗?那是在夺取了一个孩子渴望已久的美丽的梦的残忍,那是在占领一个孩子的美

丽的心灵啊!弟弟惊呆了,因了这些,所以才有了这一番的令人默然震动肝肠的痛

苦。

终于,鲁迅懂了,他在多年以后懂了那个本该属于弟弟的梦,那个我们用

成年人的眼光看似可恶的美丽!他感觉到了那种愧疚是对自己的惩罚,他要惩罚自

己了。向弟弟谈起那件事情,而弟弟却以“不曾记得”的态度来抚慰着哥哥的愧疚

之心。这就是弟弟的善良,这就是弟弟对于哥哥的理解。

我读到了这篇文章中弥漫的淡淡的哀伤和惆怅。这种惆怅从看到天上飘的

风筝时已被勾起来。然后记忆回溯。许多人回忆起童年,多是阳光灿烂的。因为那

时简单,还不懂得人情世故。然而作者为何会想到自己无心所做的一件错事?这件

事在别人看来,或许能够轻描淡写地归为淘气。而他却以为自己是进行“精神的虐

杀”了,心里时常有着很沉重的愧疚。

愧疚于他自私地折了蝴蝶风筝的翅膀,同时也无意地抹杀了弟弟作为儿童

的天性。人在无知的时代总是会犯下很多错误,有一些日后意识到它曾经带来的伤

害,也已晚了。无法弥补。也许那人早将这事遗忘,既然忘却了,又何来原谅呢?

童年时所做的事情,对一个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有的人一生不断摒弃弱

点,逐渐发展起健全的人格;而有人却为童年的遭遇深刻地影响着,这种影响或成

为性格上的缺失,或成为心灵上沉重的包袱。

身为一位中年人的鲁迅,为着二十年前的旧事而内疚。他一定善良,并且

足够敏感。这是一种良心上的自我指责与修正。这种不断的自省使他走上正确的道

路,也使得他的人格愈发高尚。

思绪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的学生。孩子们有的时候以为可以和老师、父

母分享的快乐,而在我们大人的眼里是多么的不成熟,以至于让他们用天真所换取

的是斥责和不屑。所以,课堂上、课堂外,学生们看老师的眼神变了,他们认为老

师和自己再也不是同路人,老师是不能和同学们一起跳绳、投沙包和疯跑的人,老

师就应该有个老师的样子。

理解孩子,保护那片美丽的童心之园,或许你能感觉到自己的生命里多了

一份自然的真切之美。

鲁迅风筝的读后感(三)

上中学时,喜欢读鲁迅小说。最近重新看了《祝福》,又有了更深的理

解。祥林嫂的悲剧,是对封建势力的控诉。鲁迅的一生,是与千百万劳苦大众站在

一道的,这一点,在《祝福》里面反映的很明显。

一般人阅读文学作品,常常是从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它。要是作一下角色互

换,如果我们是鲁镇村子里的一个人,我们会对祥林嫂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

如果我们就是祥林嫂本人,面对那么多的精神苦难和身体苦难会怎样?自己又希望

他人如何对待自己?

很多人就是鲁迅笔下的“无聊的看客”,对同一阶层的祥林嫂的死也是那

么的无所谓!很多人也不过是把祥林嫂当成是茶余饭后的谈资,鲁镇人对祥林嫂的

痛苦是又冷又尖的鄙视与戏笑,这是一种对他人痛苦的麻木冷漠。

经典作品可以穿透时间与空间直达今天,是培育、增加了我们的人文素

养,看到愚昧的人的原型下值得尊敬的痛苦,也剖析自己认出我们的原型而涌出悲

天悯人的情怀,理解人世间的痛苦。那么这思想的成长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我想

人们若都能站在他人的立场去与之交往,不管是同事间朋友间两辈间一定是少了很

多不必要的纠缠、伤害,而多了人性化的理解关怀,当然我们的理解是在法律与道

德的范畴内。

一个人如果不懂爱别人,不去资助受难的人们,不同情弱者,那么这样的

人就是低级的人。从鲁迅作品中,要读出人性的根本,读懂自己的为人处世方式,

更要认出自己的缺点,看出社会的不公。起码要明白,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不

尊重别人就是不尊重自己,因为人都一样。

《祝福》堪称一部经典之作,历经时间的考验,人们仍能常读常新。鲁迅

作品的丰富的艺术内涵与思想内涵,的确是博大精深。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鲁迅作

品的思想内涵,仍象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今天的我们身上的劣根性。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08:58: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51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给我一个机会
下一篇:黄岩蜜桔
标签:鲁迅 风筝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