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歌德的诗

更新时间:2023-01-27 07:59:29 阅读: 评论:0

去辅导班面试英语老师-爱因斯坦是哪国人


2023年1月27日发(作者:幼儿园家长育儿知识)

[诗歌]歌德:流浪者之夜歌

歌德WANDRERSNACHTLIED

UberallenGipfeln|IstRuh|InallenWipfeln|

Spurestdu|KaumeinenHauch;|

DievogeleinSchweigenimWalde|

Wartenur,balde|Ruhestduauch.

梁宗岱译《流浪者之夜歌》

一切的顶峰

沉静,

一切的树尖

全不见

丝儿风影。

小鸟们在林间无声。

等待罢:俄顷

你也要安静。

1936年译

群峰一片

沉寂,

树梢微风

敛迹。

林中栖鸟

缄默,

稍待你也

安息。

——歌德《浪游者的夜歌》,钱春绮译,收于《外国名家诗选》33页,重庆出版社,

1983年8月第1版,1983年8月第1次印刷。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钱钟书译

歌德《浪游者的夜歌》赏析,在不同的书里发现相同或者类似的东西,在相同的书里发

现主题的同时发现非主题,一个是在A和B里共同发现C,一个是在C里寻找A的过程中发

现B。我乐于在有意无意中做这两种有趣的发现,它们让读书这件枯燥的事情变得灵动,变

得妙趣横生。

《浪游者的夜歌》/WANDRERSNACHTLIED是歌德的名作,它短小,甚至有那么点散漫,

但却以其独特的魅力遍传世界。象海涅说的,它“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无法言传的魔力。那

和谐的诗句象一个温柔的情人一样缠住你的心,用它的思想吻你,用它的词句拥抱你。”

UberallenGipfeln|IstRuh|InallenWipfeln|

Spurestdu|KaumeinenHauch;|

DievogeleinSchweigenimWalde|

Wartenur,balde|Ruhestduauch.

虽然如斯有名,之前也并未特别关注,毕竟对德语本身没有任何研究。对于一无所知

的东西,即使它美到了极点,我们也只能保持最初的无动于衷,我们不是对美不够敏感,而

是走不上发现美的途径。06年夏天,骤然间在三本书里发现了这同一首诗的三个上佳译本,

这首美却遥不可及的小诗才突然变得有意思起来。

说起来都有些久远了,一首小诗,惦记并疏忽了快一年。暑假总是有些漫长,没事的

时候就爱在家里的书橱前乱翻。有一天翻到一本叫做《野蔷薇》的小册子,是钱春绮翻译的

歌德诗歌,很老的版本,198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价格是一块零五分的样子。忘了是什

么时候淘到的,但显然从来没有仔细看过。不由心里责怪,Slurry啊,你平日里接触

书太多了,以至于失去了对好书那种如饥似渴的感情,这其实不是一件好事。翻到一首叫做

《浪游者的夜歌》的诗,心底突然涌现出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就仿佛在一间房子里,对哪儿

和哪儿都特熟悉,但却找不到灯的开关。

群峰一片|沉寂|

树梢微风|敛迹|

林中栖鸟|缄默|

稍待你也|安息

为了方便不懂德语但略通英文的我们比较和分析,暂且将HydeFlippo翻译的英文版

Wayfarer’sNightSong作为基准。

Overallthehilltops|Iscalm|Inallthetreetops|

Youfeel|Hardlyabreathofair|

Thelittlebirdsfallsilentinthewoods|

Justwait„soon|You'llalsobeatrest.|

对照英文版可以发现,这首诗的翻译者钱春绮并没有原封不动按照原作套翻,而是大

胆舍弃了翻译过来会有些芜杂的枝蔓,只是把诗中最本质的东西用最简洁的字眼表达出来,

从表情达意上做到了精炼传神。从形式上看,如将译作每两行连续排列,原诗散淡的形式则

变成了整齐的六言格局,绝妙的体现了汉语诗歌的工整美。再从诗题的翻译上看,德语

wandres的词根含义有游浪、流浪,漫游、远游、漂泊等义。歌德曾有过一段放浪不羁的生

活,也曾有“Wanderer”的绰号,钱春绮的“浪游者”煞费苦心,独具匠心,可谓神来之笔。

钱春绮专门从事德语诗歌的翻译,是冯至先生“肃然起敬”的三大翻译家之一,虽然有人

诟病他的翻译不够精准,但这首诗却毫无疑问是“得意忘形”的杰作。

突然又一日,闲来无事重温199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宁敏译米兰•昆德拉的经典《不

朽》,没翻几页便意外发现了这首小诗的踪影,原来那种熟悉的感觉来自这里,适才那间亲

切却有些黑暗的小屋,突然变得明亮。在昆德拉的这部小说里,并没有出现诗的题目,但毫

无疑问它就是歌德的《夜歌》。虽然只是一首无题的小诗,一段儿童诵读经典,昆德拉却用

它深重的表达了关于死亡的种种信息。其实它也只是带着昆德拉的气息,我们看不到昆德拉

最初究竟是如何演绎。这个版本不是直接翻译而来,而是1991年GrovePress出版的

《Immortality》英译本译者PeterKussi将原文译为英语,中国的宁敏从英语转译成汉语,

中间转了道弯。当然这只是可能,PeterKussi的英文版夜歌翻译的是德语,还是捷克语,

宁敏的汉语版夜歌翻译的是德语还是英语,这里面存在着许多不一定。

群山之巅|

一片静谧|

所有的树顶|

你听不见|

一声叹息|

林中鸟儿无语|

只等着,很快的|

你也休息。

翻译过来的风格倒是很象儿童文学,曼妙,轻柔,一点点的哀伤就像是美的影子,虽

然悲了一点,却也和谐。其中也有着死亡的阴影,但却是深深隐藏着,不露丝毫痕迹。仿佛,

即使死亡来临,人生同样佳美。形式上,不再是中国风格的对仗,而是有着同原作一样的参

差之美。

快速把这个发现告诉我的他,他却不急不忙的找出钱钟书的全集,翻到《谈中国诗》

一篇给我看。文章讲到某些外文诗歌在口吻和情景上与陶渊明、李太白相似的令人惊讶,其

中的例子便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还有他用五言绝句的形式译作《漫游者夜歌》的这

首诗。打开《野蔷薇》和《不朽》对照,果然也是同一首。

大凡用印欧语系这种发音强于意义的语言写就的文字篇章,翻译到汉语这种意义重于

发音的语言里,往往会丢掉一些东西,很难音意二者兼顾。但在抛弃原作形式,采用中国古

典诗歌形式的翻译作品中,我们又总能时不时的发现一些佳作,比如那首或许永远无法再有

人超越的《绿袖子•袖底风》,嗯,大概是这个名字。钱钟书翻译的五言夜歌同样堪称佳品,

虽然意境上有些过于中国化。关于这个为什么讲它是过于中国化的意境,建议参看林语堂

TheImportanceofLiving中第一章theAwakening的第一节ApproachtoLife,以下也

略有相关言语,不再赘言。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钱钟书的翻译似乎不仅在形式上有了大胆的创新,甚至在情境上,对比原作也有了一

些改变。在自然事物同样无法挽回的变更之下,歌德的被动变成了钱钟书的主动,歌德的无

奈变成了钱钟书的潇洒。无论格雷的哀歌还是歌德的夜歌,他们在写作之初或许都没有陶渊

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没有李太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情,但到了这儿,无一例外都有了相

同的口吻和情景,让人不得不艳羡钱钟书的才情,同时也产生去看看原作是否果真如此的好

奇心。看他的翻译,不由感叹他说的,“翻译者的艺术曾被比于做媒者的刁滑,因为他把

作者的美丽半遮半露来引起你读原文的欲望。”

看了三个不同的版本,看到三种不尽相同的人生态度,对这首诗的兴趣不由的愈加浓

厚,于是查阅资料,试图从歌德写作的心境中发现这首诗的最初含义。

1780年9月的某个深夜,在吉息尔汉山的一个山顶木屋的墙壁上,正值英年的歌德

(1749——1832)用铅笔写下这首《WANDRERSNACHTLIED》。三十年后,歌德六十一岁之时,

他第二次来到这个山顶木屋中,一边吟咏旧作,一边用铅笔将壁上题诗的笔迹加深。又过了

二十年后,歌德八十一岁之时,他再次故地重游,感慨万千,自言自语地念着自己这首诗的

最后两行:稍待,你也安息。次年三月,溘然而逝。

三十一岁,虽不年轻,却也不老,心灵经由山川浸润,诗句也像山岚般随风流动,这

个时候,宁敏的版本当是恰好,即死亡还是隐讳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六十一岁,一切在

盈亏轮转的当口,无论智慧还是胸襟均是人生的高点,或许,他也有钱钟书译本中所展现的

豁达,虽然这种态度在欧美人士中并不多见。八十一岁,人生暮年,感慨良多,旧诗重读,

那种不由衷的无奈,陡然间添了死亡的气息,钱春绮的安息一词,正是点睛之笔。相对于歌

德,同一个人,同一首诗,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解读。相对于夜歌,同一首诗,

不同的译者,不同的理解,相同的美好。

按说这一切到了这儿该告一个段落,毕竟已经在不同的书里发现了相同的东西,但为

什么不继续在相同的作品中发掘一下不同形式的解读呢。既然在A和B里共同发现了C,就

不妨继续在C里寻找其他的A和B吧。

梁宗岱是歌德的翻译者和崇拜者,他的译文据说也是最为优美的,而他本人也是现代

中国诗人中最具诗人才华气质的一位。于是去搜索了他翻译的《浪游者之夜歌》如下:

一切的峰顶|

沈静|

一切的树尖|

全不见|

丝儿风影。

小鸟们在林间无声|

等着罢:俄顷|

你也要安静。|

果然优美,用词也很有那个时代的风格,不是吗。

再来看郭沫若的版本《流浪者之夜歌》

一切的山之顶,沉静,一切的树梢,全不见,些儿风影;

小鸟们在林中无声。少时顷,你快,快也安静。

感觉很有催眠曲的意味。这个一切,我并不喜欢,但大多数译本偏偏都是这么翻的。

歌德的这首夜歌在中国有着众多的版本,有从德语直译的,也有从英语转译的,他特

意搜到新浪一位博友的相关文章,那里详细介绍了歌德写这首诗的前前后后,也列举了这首

诗大概十几种的翻译版本,我从中摘取了郭沫若的版本,参考了一些其他东西,可谓精华已

经融入我的文章,加之其他有意思的东西也不多,因此不再推荐。如果有对歌德的这首作品

感兴趣的,自己上网搜索就是。当然,在《不朽》和《钱钟书全集》中的意外发现,迄今为

止还没见到过相关资料,想必是我的“原创”了。同一首诗,多种有趣的发现,读书这件事

果然可以妙趣横生

昨日在公交车上,用手机看完了这几篇帖子。也只有在路上,才会有闲下来去看、去感受。

歌德内心的这份宁静,确实令人羡慕。可惜我等俗人,难得有这等福分。在这选

喧喧嚷嚷的红尘中,忙忙碌碌,所谓熙熙攘攘为名而来,辛辛苦苦为利而往。怎

能做到有一份宁静,有一份闲情。只能是徒羡垂钓情。

人生短短数十年,所求的太多,可所获的能有多少。何不学学林靖和梅妻鹤子,

学学张志和一蓑烟雨,扁舟一叶江湖中。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07:59: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49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心声作文
下一篇:劝说的近义词
标签:歌德的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