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鉴赏
第一篇: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
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特点归纳】
1、,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
物]
3、写作技巧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
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
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实战演练】
1、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
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2、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
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
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
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
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
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
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
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
理趣盎然。
2.(1)--“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
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
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
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
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
心境。)
第二篇:咏物诗鉴赏教案(范文模版)
“咏物诗鉴赏”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2.过程与
方法: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
总关情”的生活感悟。【教学重点】学会赏析咏物诗歌。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提高学生鉴赏诗歌
的能力。【教学方法】诵读法、讲练结合法、方法点拨法
一、知识链接
1.概念:咏物诗,就是借描写客观物体,表达诗人的志向、理想、
情操的诗歌。内容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
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
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3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描写方式:正
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4.情感分类:
1)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2)抒愤---倾吐心中的不平之气。
3)刺世---鞭鞑社会的丑恶现象
4)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
5)寄趣---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描摹来表达喜爱之情。5.赏析方法:
2010全国卷1诗歌赏析(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衬日光腾起,顺
风势来回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
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
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
浮(1分),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1分),最后“嘉
树欲相依”蕴含作者期盼得明主之意,为全诗主旨。(1分)
归纳方法:
1)审读题目,明白写何物。
2)分析物象:抓关键词语(体现其特征,形态、色泽),概括物
象特征
3)辨析情感,联想诗人生平,找诗人和物象间的契合点,达到
4).明白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等手法
【教学过程】
一、旧题回顾:鹦
鹉【唐】白居易
竟日语还默,中宵栖复惊。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
暮起归巢思,春多忆侣声。谁能坼笼破,从放快飞鸣。(1)全诗
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3分)参考答案:比喻、拟人、象征、托物言
志。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孤独和向往自由的思想
感情。(2分)诗人笔下的鹦鹉白天“语还默”,夜晚“栖复惊”,身
被“囚”,心受“苦”,“思”归巢,“忆”伙伴,诗人是在写鹦鹉,
也是在写人,在写自己,在写世态人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苦。
鹦鹉期望“坼笼破”,“快飞鸣”,这也是诗人渴望冲破牢笼,追求
自由生活的写照。全诗生动形象,含义深刻。(3分)
二、微课展示。学生观摩,做笔记,质疑,教师解答
三、赏析指导:《杨柳枝词》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
属阿谁?
1、本诗咏柳抒怀,写出了柳的什么特点:(4分)
学生答案:写出了杨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样子和柔软的形态,
写出了它美丽的形象
参考:”千万“写出柳的繁茂、生机横溢、等特点。“金色”、
“丝”比喻形象生动,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的轻盈袅娜姿态。思路:
1)手法+效果
2)抓关键词+概括特点————动词、形容词、表颜色的词、
数量词、叠词
2、请简要分析这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学生答案1:用反衬在手法写出了柳树的孤独,无人赏识,抒发了
作者对它在怜惜之情。学生答案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怀才
不遇的情感。
明确:借写美好的一株垂柳却埋没”荒园“,倍受冷落,抒发了
对柳的痛惜,实际上作者以柳自比,寄寓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
的感慨。
答题模式:通过刻画„„(物象)的形象,借助„„手法,抒发了作
者„„的感情/志向。
四、课堂演练走近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注】
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参考】(1)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2分。答
“远离尘世”给1分);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1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
简要分析。(5分)【参考】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
“象征”)手法(1分);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1
分),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2分)和壮志难酬(或“报国
无门”)的悲伤情怀(2分。只答“怀才不遇”或“失意”给1分)。
五、课堂延伸:请结合今天所学内容,给下面这首诗设置题目、
分值,并自己列出答案,相互考考。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蹄。
六、课堂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古人咏物,
意在寄情言志,并明确了鉴赏咏物诗的步骤与方法。要真正学会欣赏
咏物诗,还需要大家今后多练习多积累。
七、课后反思
第三篇:咏物诗鉴赏2011.11.19
咏物诗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方法。
一、什么是咏物诗
咏物诗指那些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
特征着意描摹,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或讽喻现实,或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咏物诗的特点是“不粘
不脱”,也就是说,要写出较好的咏物篇章,就要做到既紧扣所咏之
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咏物诗是以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
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
寄托诗人的心志。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
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
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由于作者的经
历际遇,情趣爱好不同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
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
例如李商隐在《咏柳》中借秋柳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感慨,而曾
巩在《咏柳》中借春柳讽刺了得势猖狂的小人。在高考的诗歌鉴赏题
中咏物诗也是很受出题者的亲睐,2006全国高考重庆卷选用了《红楼
梦》中的两首《咏白海棠》,湖南卷选用了清代张维屏的《新雷》,
都是较为典型的咏物诗。
二、初步感知: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1、诵读解意
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3、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4、手法:托物言志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
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
2、形象分析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环境烘托)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
(正面描写)
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
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三、特点归纳:
1.以物象为题,即咏(题、赠、赞)+物象
2.咏物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
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
象征等手法。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
托的手法。
四、鉴赏方法、步骤鉴赏步骤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欣赏作者对于所
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
之志。即品味诗人将什么感情寄托于物,或者将物赋予什么象征意义。
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把物象的特点与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把物象的环境与社会现实
联系在一起,把物象的遭遇或发生的变化与诗人的经历联系在一起。
总之,咏物诗中的物常常象征人或暗喻人,明写物实写人,要把物当
成人来理解。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即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古人云:“一枝一叶总关情”“歌诗合为情而发”。以客观事物
为描写对象,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抒发出来或暗示自己的志向情操,
这就是咏物诗的定义。咏物诗常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咏物诗的目的
不在“物”,而在“情”。“物”只是一个载体。要提高赏析咏物诗
的能力,关键是要找准“物”的特点,然后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
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那么,怎样让学生理解和把握物品的特点,然
后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呢?这需要学生在熟读诗歌后,加上自己的
生活经历和积累的古诗知识,来架情感共鸣的桥梁。鉴赏方法(写什
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生
长环境,分析物的象征意味)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
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
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
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欣
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
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
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
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
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
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
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
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
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
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抓住在描摹事物中
寄托的感情及物的品质,透视出作者的人生追求、态度,寄托了作者的
理想,或说明一定道理)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
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
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
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
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
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
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
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
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
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
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
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
要细加领悟的。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
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
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
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
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
百花凋零,落红满径。“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
之词。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
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
愿意离开枝头。“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
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
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联
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
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
诗的良苦用心。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把物的特征和作者的生平、遭遇联
系起来(物即作者自己的形象,目的侧重抒怀)]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
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
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
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
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
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
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
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
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
神韵来。
五、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
(一)咏物抒怀类: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
身或是与世人有某种相似。
1、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
追求。例如: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
瓦松高。
诗歌首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莫要把菊同
蓬蒿相提并论,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
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
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
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
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
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
点出菊的高洁。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
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
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
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满”字形象贴切,
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
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作者以池岸
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
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
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
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
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这首诗歌中的“菊”,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写照,表达了诗人清高
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
2、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
愤懑或理想愿望。例如: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
怨未开。
高蟾:晚唐河朔人。本为寒士,屡试不第。本诗是他再次落第后
写给高侍郎的。永崇:唐时长安的坊名。芙蓉:荷花。
前两句说,碧桃、红杏靠着甘露滋润、太阳煦照开出娇艳的花。
“天上”、“日边”象征中第者地位陡然上升,“一登龙门则身价十
倍”;“和露种”、“倚云栽”比喻这些人凭恃靠山,特获宠遇。
三、四句转过来写他自己,说江上的芙蓉却不具备这些优越条件,
只能在秋风中迟迟地绽放,但它自甘冷清,既不怨天尤人,更不肯趋
炎附势。
(二)托物言志类: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
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
作者的观点。例如:
1、画眉鸟王安石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
自在啼。
这首诗歌托物言志。以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
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
定。
2、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
有清霜。这首诗歌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
下场。
咏物诗常见的主题
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
屈服的坚定意志。
2、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愤慨之情
或渴望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
3、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愿望:或远离尘世(污浊的官场),追
求闲适的田园生活;或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4、讽刺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
六、鉴赏示例: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
始道高。
[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
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
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
自喻。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
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
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
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
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
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
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
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
“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杜荀鹤
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
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
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七、课堂训练:
1、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
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
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
“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
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
独白。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
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
趣盎然。
2、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
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
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
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
日,“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
了柳条的蓬勃生机。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两句写春日之
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
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
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
柳的悲叹之情。
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
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3、画眉鸟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
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
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
的歌颂和追求。
4、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
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
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
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
逃灭亡的命运。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
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鉴赏:这首诗是咏物诗。诗人借物喻情。“本以高难饱,徒劳恨
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品格高尚;
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暗合作者身世。由“难饱”
而引出“声”来,故哀中含“恨”。但这样的鸣声是徒劳的,因为不
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也就是说,作者不肯同流合污,所以生活清
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白费功夫。
作者借蝉来表达自己的身世和处境。
接着“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两句,把诗人不得志的感情推
进一步。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碧绿的树
叶,并不为它的嘶叫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蝉声的疏欲断,
与树叶的绿碧本无联系,可是作者却怪树无动于衷,冷酷无情。这看
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
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蝉,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但从寄托身世
遭遇说,责怪蝉本可以依托荫庇而绿叶却无情,又是有理的。
接下去出现了一个转折。“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作者在
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自称薄宦。他经常在各地流转漂泊,好
象大水中的根茎到处漂流。这种动荡不安的生活,使他怀念故乡。
“田园将芜胡不归,”想必家乡田园里的杂草遍地,作者思归心情更
加迫切。
末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用拟人法写蝉。“君”与
“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
饱正与诗人自己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命运
相似的薄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钱锺书先生
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树无情
而人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之;蝉鸣非为‘我’发,
‘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
错综细腻。”
朱彝尊把这首咏蝉诗誉为“咏物最上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
又带蝉!
鉴赏:这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大约是大中
五年(851)诗人在长安初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时所作。
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
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一、二句“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意为春日细长
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最易使人联想起舞女的飘然舞姿。这个“舞”
字,形象地表现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时,又把柳枝与热闹的舞筵结合
起来,更加衬托了柳枝的欢乐。“拂舞筵”三字,仿佛使人看到柳枝
同舞女一同翩翩起舞的场面,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两者互衬,
优美动人!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
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对句又紧接舞筵,
从时、地两个方面加重描绘,说明这不是一般的舞筵,而是春日乐游
苑上的舞筵。“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花
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春风荡漾,百花争艳,长安乐游苑上,士女如
云,舞筵上觥筹交错,歌管迭奏,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
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好一幅春光明媚,繁华似锦的场景。三、四句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却陡然一转,描绘出杨柳完
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又当斜阳,环境
更加凄凉。临近生命终结的秋蝉,鸣声更加凄厉。本来是斜阳照着柳
枝,秋蝉贴在柳枝之上哀鸣,诗中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
着”它们,此与第一句中的“逐”字一样,又使柳枝由被动变为主动,
化客观死景为活景,表现出秋日之柳的不幸。第三句既是反诘,又是
感叹,同时又是转折。“肯”字或释为“会”(见张相《诗词曲语辞
汇释》),但如果解作肯不肯的“肯”,诗意似更深邈:既然秋天是
如此萧条,那你(柳)为何又肯捱到秋天来啊!言外之意是说不如不
到秋天来,大有悲不欲生之痛。此处的转折,用了“如何肯到”这样
顿挫有力的明转,增强了对比感。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
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诗正是通过
这种强烈的对比描绘,来表现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两句中,
虚字运用亦很精妙。第三句“如何”、“肯到”连用,可反诘、感叹
语气更加强烈。结句“已带”、“又带”,更是层层推进。此诗句句
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又句句是情;句句咏物,又
句句写人。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刚病故,自己不久又将只身赴蜀,
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掉念妻子,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
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也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
身世的生动写照。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
世人称道。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
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
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
(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
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
“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
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
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
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
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
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
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
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
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
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
远播,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
“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
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
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
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
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
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
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
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
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20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宋)苏轼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
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
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答案:(6
分)(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
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
惜花之将谢。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
坤.竹石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
风.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蜂
无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白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
甜。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在人
间。
经典诗词鉴赏
一、子规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
著子规鉴赏总: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
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分:
1、前二句“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说古蜀国国君杜
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
流血,令人闻而悲凄。“积”,指时间已过了很久。“啼血”,杜鹃
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
2、后二句“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对此一传说提
出质疑: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
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
“著”,附着,栖息。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
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
又有几多呢如此看来,杜宇倒是其中之幸者。写历代冤魂之多,正是
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总:这首诗主题鲜明,托物言情,借写子规表达自己的愤世之情。
俗中见奇,翻出新意。开篇写杜宇化鸟,不过是相当俗见的题材。但
后二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二、葡萄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
引龙须。
鉴赏总:这首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
望有人援引的心情。(主旨)
分:1前二句“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写旅舍中的
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
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有人
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支离”,指葡萄
枝条杂乱的攀络状。
2、后二句“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诗人希望种葡
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添竹”,指
在架子上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龙须”,比喻
葡萄卷曲的藤蔓。
总:此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托物言志。表面写葡萄,实际是
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
三、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
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鉴赏总:这是一首花王牡丹的赞歌。
分:1前二句“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先评赏芍药和
芙蕖。芍药,花开艳丽,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溱洧》有句
“赠之以芍药”,所以宋韩琦《北第同赏芍药》云:“郑诗已取相酬
赠,未见诸经载牡丹。”但至唐,牡丹始贵,芍药地位渐不如牡丹,
刘禹锡此诗也认为其格调不高,即“无格”。至于“芙蕖”,即荷花,
自古以其高洁清静,或孤芳自赏,故刘此诗认为其“净少情”,即纯
洁而寡情。2后二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面写牡丹。
“国色”,古代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以此比喻牡丹,写出牡丹姿色远
远在其他诸花之上。“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真”字加强语气。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即写了时人对
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唐中书
舍人李正封咏牡丹名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国色天香”
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总: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
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
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这两种名花的赞誉之词;
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
诗人还是将这二花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
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
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
始道高。
总:这首诗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
同态度,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暗含了诗人身世之慨。(主旨)分:
1“自小刺头深草里”,写小松幼时生长在野草丛中,不为人注意。
“刺头”即埋头,寓生机旺盛之意。“而今渐觉出蓬蒿”,写小松逐
渐长大后,人们才发觉其已高出周围的蓬蒿了。2“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时人对小松忽略了,等到它高耸人云后才来称赞。
这种称赞又有多大意义呢只有世上有识材之人,对小松这样将来能
“凌云”之木多加爱护、培育,这样才有意义。“凌云木”,指必将
凌驾云端的松树。后一“凌云”指高高凌驾云端的状态。故诗人感叹:
“时人”目光短浅,不会将小松看作栋梁之材,有多少小松由于“时
人”的“不识”,被忽视掉啊!总:此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说理精
当,寓意深长。五《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
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闭还开。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
被莺唤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
是离人泪。词的起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破空而来,
画出了漫天杨花,纷纷飘坠,一片迷离、凄苦的景象,并以之笼罩全
文。“似花还似非花”,似问非问,似感慨又似彷徨,显示了“万感
横集,五中无主”的深广忧愁;也表明了似花也无人惜,非花也无人
惜,总之是酿就春色、装饰春光的美好事物都无人能惜而任其飘坠。
句句写杨花,又句句写思妇,“直是言情,非复赋物”,令人遗貌而
得其神。“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一语诉尽:抛家,无
家可归,惶惶然丧其家、失其职;傍路,则流离失所,终不免于填沟
壑。“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闭还开。”细而柔嫩的柳枝遭风折损,
宛如辗转的思念愁坏女子的柔肠,而飘扬飞舞的柳叶,就像美人倦极
时欲开还闭的娇眼。“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唤起。”杨
花随风飞转,时起时住,正像美人梦中万里寻郎,忽被黄莺惊醒。留
既难,去亦不可;人不见,梦也难成;是血、是泪,是离情、哀思,
的确抓住了杨花的神魄。“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此
句把杨花的命运和转瞬即逝的春色联系在一起。春天一过,“落红”
遍地,杨花的命运更惨:“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风吹
杨花入水,化为一池碎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三
分之二的杨花飘落路旁化为尘土,三分之一随水流去,“三分春色”
就这样消失了。“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截然顿住,画
龙点睛,余味不尽,发端于杨花,归结到离人,一鳞一爪,读者自可
会心。通观全词,感慨深沉,艺术高超,触物起兴极其自然,达到了
人、物交融,物我莫辨的境界。以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把咏物
和写人结合在一起,在描绘杨花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思妇形象的塑造。
王国维曾称:“咏物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认为此作“和韵
而似原唱”,评价极高。
六、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
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上片写幽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首两句既描写景物,
又交待时间。“疏”字写景之惨淡,“断”字写夜之深沉。两句渲染
出寂寥萧瑟的气氛。在这寂静的深夜里,却有“幽人独往来”。“独”
字写其不得知音,“往来”写其因苦闷不能入寐而起身徘徊。“绕树
三匝,无枝可依”的孤鸿,其眷恋、怅惘、愁怨都凝结在看似悠然而
缥缈的往来盘旋之中。“幽人”在昏暗的月光下,若隐若现,好似
“缥缈孤鸿影”。以“孤鸿”喻“幽人”,启引出下片对鸿的描写。
下片写孤鸿。“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以“惊起”、“回头”
两个外部动作,引出内心世界:深藏的苦衷无人理解。“拣尽寒枝不
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出孤鸿的孤寂处境和傲岸孤寂的品格,暗示
孤鸿不肯随人俯仰,屈身寒枝。“良禽择木而栖”,孤鸿的形象人格
化了,个性化了。孤鸿曲,艺术化地写出了作者被贬黄州后“惊魂未
定,梦游缧绁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的遭遇与心情,其实
是诗人的心曲。
七、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
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①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②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
的憎恶和否定。
八、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
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
其寓意。
答: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
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答:用“天地”好。
“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
与“清霜”重复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
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
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
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
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
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
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
生机。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
永远存在。“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
意。
第四篇:咏物诗的鉴赏
咏物诗的鉴赏
一、定义
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
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二、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
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
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三、主要表现手法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
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
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
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
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
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如陆龟蒙《白莲》: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
清欲堕时。”
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
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
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如虞世南《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1)诵读解意。
(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3)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
借。
(4)手法:托物言志
四、咏物诗的鉴赏要点
1、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
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还不
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一个出色的咏物诗人,就应该像高明的摄影师那
样,他的镜头要深入到对象的灵魂,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也就是,
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所以古人对于咏物诗有一个说法,要做
到“不即不离”,也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但
又要切合所咏之物,写出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欣赏林和靖的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
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所以,读一首咏物诗,
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2、其次,我们在欣赏一首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
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
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
情趣爱好以至观察的角度、深浅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
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举例来说:唐代有三位诗
人都过咏蝉的诗,被人诬陷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里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本
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一生平
庸的文学宠臣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
“清华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
自己的不同感受,堪称咏物的上乘之作。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
而且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
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是每一位考生都要明确的。
3、再次,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一般地说,咏物诗从整
体构思上看,或用拟人,或用比喻。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
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作者自我形象不明显的客观咏
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并不融入描写对象中。此外,从
具体描写方法看,对于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运用侧面
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
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内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作
背景,定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的。
如陆游《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冷荒凉。自身特点:
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芳香如故。)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提示: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
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3)试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提示:(1)托物言志,(2)环
境烘托。)
五、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
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
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
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
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如:王冕《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
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
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六、实践演练
(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陈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
人。
【注】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贵。传
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问: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
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
答:傲然独立的风姿。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
写了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歌咏了不怕困难、倔
强不屈的傲然风骨。陈焕的“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写出在深山僻野、人迹罕至的地方,诗人突然发现了傲然特立、寂寞
开放的一树梅花,感到意外、惊喜。抒写了诗人高蹈自守的襟怀。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北陂杏花①王安石
一陂春水浇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
碾作尘。
【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
一废止。陂: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问: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移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
中”。这种悲壮之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对比,再以
“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
情。(或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
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流露出
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诗人笔下的“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2)简要说明第一联和第三联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4分)
【参考答案】
(1)不畏严寒,傲然独立,幽香四溢,素艳芳洁。
(2)第一联用对比手法,以万木来反衬早梅不畏严寒的品格。第
三联从嗅觉和视觉感受的角度写出早梅内蕴幽香、外显素艳的姿色和
风韵。
(四)2005年上海卷: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
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
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
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
„„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
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1)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
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2分)
答: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鉴赏中揣摩体味语言的能力。“遥看瀑布
挂前川”,前四字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
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
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
“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
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2)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千古长如白练飞:(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
态。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飞流直下三千尺
“,运用夸张的手法,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
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
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千古
长如白练飞“用比喻手法,“白练”写出了瀑布的形状、色彩,“飞”
字写出动态之美,“千古”在时间上拓展和延伸,有较强的表现力。)
(3)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
的看法。(4分)
答: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象更为奇特,富有创造
力,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
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
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五)阅读以下诗句,回答问题:
白云泉(白居易)
太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
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
思想的仕人。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
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
理趣盎然。
(六)阅读以下诗句,回答问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林间
自在啼。
(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答: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
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答: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
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七)阅读以下诗句,回答问题: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
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
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
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答:“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
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答: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
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
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
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
凉心境。)
(八)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闻雁(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这两首都是抒发
____。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参考答案】(1)五言绝句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
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
浓浓的乡愁。
(九)2003年苏州二模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②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
家之地。
(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
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
点?
(2)“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
写的意图。
【参考答案】(1)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
霜,可见其早。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2)“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
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第五篇:咏物诗
咏物诗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内容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
语言表达的条理性。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解读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
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
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
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咏物
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
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
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
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二、旧题回放:
1.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
照红妆。
【注释】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今湖北黄冈)期间。崇光,美艳的光彩。这里指海棠花光泽的高洁
美丽。(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
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答案: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
海棠花早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内容赏析】诗的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
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一“泛”字,活写
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
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
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
后两句中,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
情。
【运用技巧】
1、化用典故。“只恐夜深花睡去”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
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2、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诗人的想象中,面前的这株海棠花说
不定会象人一样因夜深而睡去,所以诗人特意点燃高烛,照耀海棠,
使她打起精神,不致“睡去”。“花睡去”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
把火看。
阅读以上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重庆卷)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
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答案: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爱花之将谢。
2.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答案: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
象。(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三、内容归纳
因“寄托”不同,咏物诗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王冕(元)《墨梅》:“我家
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七言绝句,将咏梅与抒怀不着痕迹地结合在一起,梅花同人的情
操、理想互为表里,融为一体,抒写了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品格,表
现了他不向世俗献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纯洁操守。那枝不着色的
淡墨梅花,正是王冕画梅生涯和自我性情的写照。杜甫在《房兵曹胡
马》一诗中,借笔下的那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寄寓自己青年时期
锐于进取的精神。“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
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二、抒愤――倾吐心中的不平之气。辛弃疾有感于河山沦丧,人才
不被重用,愤而作《巨石》。“巨石亭亭缺啮多,悬知千古也消磨。
人间正觅擎天柱,无奈风吹雨打何!”巨石“亭亭”,本是“擎天”
之材,而它却“缺啮多”,这正是千古风雨的消磨、被摧残的结果。
诗人感叹巨石“无奈风吹雨打何!”实际上是为自己、为南宋的爱国
志士们感叹无奈。“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
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唐·杜荀鹤《小松》)眼光短浅的“时
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
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
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
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
写照?
三、刺世――鞭鞑社会的丑恶现象。“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
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唐·曹邺《官仓鼠》)
官仓之鼠不仅体大――“如斗”,而且胆亦大――“见人开仓亦不走”,
但前方守边的将士和终年辛劳的百姓却仍在挨饿!是谁把官仓的粮食
日复一日地供奉到你的嘴里去的?作者质问的是官仓鼠,实际上谴责
的却是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
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这首《咏柳》
诗,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托物寓
意,描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小人的丑态;并用“天地有清霜”警告
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四、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苏轼《琴诗》:“若言
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表面上探索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
揭示文艺作品创作的道理。在创作过程中,题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
者缺一不可。就像弹琴一样,只有将“琴(题材)”与“指(技巧)”
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五、寄趣――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描摹来表达喜爱之情。贺知章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二月的杨柳,在诗人笔下化身为美人而出现,
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
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的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
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的美的启示。苏轼在《海
棠》诗中则以花(海棠)喻美人,将爱花惜花爱美颂美之情表达得淋
漓尽致。“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
烧高烛照红妆。”
由于诗人个性、地位、遭际等不同,便是吟咏同一事物,往往也
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来。在众多的咏蝉诗中,虞世南
的《蝉》、骆宾王的《咏蝉》和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蝉以寄
意的名作,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清人施补华《岘佣说
诗》对“三绝”作如是评论:“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
不借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
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
不同如此。”三位诗人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又都揉进了自己的
不同感受,构成了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表达出诗人独特的思想
感情
四、特点归纳:训练示例
暑假作业8.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病牛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
卧残阳。
禾熟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
阳。
(1)两首诗塑造的牛的形象各是什么,有没有不同?试作简要分
析。
答案:李诗中的牛是一个耕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谷子
的功臣,但在老病时,却遭到冷遇,没有人同情,但牛还是怀着让众
生皆饱的美好愿望。李诗的牛是流尽血汗仍奉献到底的形象,是诗人
为国为民不惜自身的真实写照。
孔诗中的牛是完成自己一年劳作后,从丰收中获得轻松和满足的
形象,有着不争不怨、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悠闲自得的品格。表达
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颂扬了辛勤劳动的农民。
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
“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
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
手法。
五、步骤归纳因例说法: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
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
2、形象分析
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
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
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六、方法介绍: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
或理想。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
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
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如“本以高难饱,徒
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
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这是一
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
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
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
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
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
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
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
也永远不变初衷。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
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
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
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
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
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
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
悟的。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七、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早梅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
雪未消。
[赏析]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
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
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
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
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
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
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
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
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
“早”也点出了。
(1)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
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
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
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2)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注释〕
①著:放进,置入。
②混:混杂。芳尘:香尘。
③乾坤:天地。
[赏析]从诗歌大的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
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的高格远志。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
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通过阅读与分析,
我们便知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诗先在一、二句描绘墨梅的形象,然后在三、四两句写墨梅的志
愿,一个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内在气质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
超逸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
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
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
哪些特征?答案: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托物言志、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
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07:46: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48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