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一些电影元素引发的通感效果
学院:文史学院
班级:08级新闻二班
姓名:李永祥
指导教师:王广飞职称:副研究员
完成日期:2012年5月25日
浅析一些电影元素引发的通感效果
摘要: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立足视听又超越视听,给人们带来了多重感觉
体验。通过对电影元素引发的集体无意识通感效果和蒙太奇实现导演个体有意识
通感效果的仔细分析,了解到电影艺术是运用通感使非视听感觉视听化的。鉴于
电影元素与通感的密切关系,我将电影元素如何引发通感效果、如何组接通感效
果做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增强电影艺术对通感应用的自觉性。
关键词:电影元素;集体无意识通感;个体有意识通感
目录
一、什么是通感............................................................................................................................1
(一)通感发生机制........................................................................................................1
(二)集体无意识通感....................................................................................................1
(三)个体有意识通感....................................................................................................2
二、电影元素引发的集体无意识通感效果........................................................................2
(一)光影..........................................................................................................................2
(二)色彩..........................................................................................................................2
(三)构图..........................................................................................................................3
(四)静物..........................................................................................................................4
(五)景...............................................................................................................................4
(六)人物表情.................................................................................................................4
(七)声音..........................................................................................................................4
三、蒙太奇实现导演个体有意识通感效果........................................................................5
(一)蒙太奇对色彩通感效果的限制发挥...............................................................5
(二)蒙太奇对静物通感效果的限制发挥.............................................................6
结语:.............................................................................................................................................6
参考文献:....................................................................................................................................6
-1-
引言:
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但它却给人们带来了超越视听的感官体验。究其原因,
是电影元素所能引发的通感效果在起作用。就目前电影艺术而言,其任务之一无非是
将所有的非视听感觉(包括只有内心才能感受到的恐惧、害怕等情感情绪)视听化,
可见通感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电影元素所能引发的通感效果的研究和
自觉运用将有利于电影艺术效果的表达。下面我将就什么是通感、电影元素引发的集
体无意识通感效果、蒙太奇实现导演个体有意识通感效果三个问题做简要论述。
一、什么是通感
感觉在哲学层面上归属于意识范畴。“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①这也就是
说人们的感觉很大程度上被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所限定,建立在人类大脑和身体各个器
官共有机能和属性基础上的感觉在人类看来是客观存在的,比如:一种物质的东西的
大小,温度,湿度等等,具有很强的集体客观性。又因为人类大脑和身体各个器官的
机能和属性必然存在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使得人们对同一具体的物质的东西的同一
属性表现出不同的感觉,比如:肥肉的味道,有人感到鲜甜可口,有人感到油腻恶心,
而这种感觉具有很强的个体主观性。综上我们可以把感觉分为集体客观性感觉和个体
主观性感觉两大类。
(一)通感发生机制
所谓通感,是由一种或几种感觉引发,并超越了这种或这几种感觉的局限,从而
领会到另一种或另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认为,“人在知觉一个对象时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归为某一类,
说出它的名称或赋予它某种意义”②。黄色的光射入我们的眼睛我们感知到了其色彩,
照在我们皮肤上,我们感受到了其温度。大脑将关于黄色光的各类感觉归类打包到黄
色光文件压缩包中。当黄色的光再次射入我们的眼睛,大脑中的黄色光文件压缩包被
解压,所有我们曾经直接或间接接收到的关于黄色光的感觉信息全部被打开,让我们
产生了多重感觉。这也就是所谓的通感。
(二)集体无意识通感
集体无意识通感是人们在接收到外界一种或几种刺激时,集体无意识的引发了超
出这种或这几种刺激的另一种或另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这类通感建立在集体客观性感觉基础上,是人类大脑和身体各个器官共有机能和
属性表现。对色彩温度的感知属集体无意识通感,大家没有有意去联想温度,却有温
度感。这种色彩的温度感是人类集体公认的,故属于集体无意识通感。
-2-
(三)个体有意识通感。
个体有意识通感是一个人在接收到外界一种或几种刺激时,在其独特的审美情趣
或艺术修养等相关因素作用下,通过联想,领会到另一种或另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这类通感建立在个体主观性感觉基础上,是人类大脑和身体各个器官个体差异的
表现。这种差异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原因造成(教育,长期从事的职业等)朱
自清《荷塘月色》中关于通感的经典例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属于个体有意识通感,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作者那样在
闻到清香时仿佛听到歌声,这取决于一个人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等诸多原因。这类
通感不是人类集体共有的。
二、电影元素引发的集体无意识通感效果。
(一)光影
“由于巧妙光线的帮助,不端正的容貌可以变得好看”③可见好的光影运用可以
给人以美感。
当光比较强,影子比较淡时,我们感到一切都很清晰的呈现在眼前,一切事物的
质感都被展现出来,阳光明媚的感觉被唤起,清新、轻松、愉悦。
当光比较弱时,影子很浓,很长,往往打开我们对黑夜的感觉,没有生气,恐惧,
绝望,压力等等。在《金陵十三钗》(张艺谋,中国,2011)中电影的用光就比较弱,
给人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试想一个病人躺在阳光明媚的病房,人们会感到他不久就会痊愈。如果这个病人
躺在一个黑暗的病房里,只有脸上有微弱的光,整个身体都被黑暗笼罩,那么,人们
就会感到他已是奄奄一息。
(二)色彩
首先要说一下,色彩与彩色。黑、白、灰是色彩但不是彩色。色彩分为两类,光
源色和表面色。“万物的色彩无不导源于光,然而却并非都呈现出光源色。”④我们所
看到的万物的色彩,或来自发光体或来自物体表面对光的吸收与反射。
色彩有三要素:色相,明度和纯度。色相即色彩类型。明度即色彩的明亮度。纯
度即色彩的纯正度。
高明度对应低密度,通透感强,低密度往往较轻;低明度对应高密度,通透感差,
高密度往往较重。纯度高,无杂质,给人纯粹或单纯的感觉;纯度低,杂色多,给人
磨损,沧桑感。实验心理学证明:不同的色光照射会不同程度的增加肌肉弹力和血液
-3-
循环速度“以蓝色为最小,并依次按照色、黄色、橘黄色、红色的排列顺序逐渐增大”。
⑤这种色光对机体复杂的影响,为色彩所能引发的复杂通感效果提供了又一有力证据。
(三)构图
这里的构图指各项视觉元素在画框空间的分布与配置。构图引发的通感效果主要
依赖画框和视觉元素的分配与布置。
首先,画框引发的通感效果。“画面的边缘会将物体牵引向它们,正中心也是如
此”⑥人的视觉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有了独特的视觉思维,这种视觉思维赋予画框引
发通感的力量。
画框的底边像现实世界的地面,凝聚着地球的引力;顶边像现实世界的天空,凝
聚着浮力;左右两边像现实世界中人们周围的人或事物,凝聚着人或物之间的吸引力;
中心像现实世界三维坐标的中心点,它在标注出上下左右的同时也标注出了视觉上的
前面与后面。一个同样的小球,我们把它安排在画框中心以上位置,我们觉得它轻;
反之,则重。因为观众只能通过自己日常视觉习惯和画框作为标准来判断事物的大小、
重量、硬度等与天、地、周围的关系,所以导演可以用仰角特写拍摄质量轻体积小的
事物以给人大体积、大重量的感觉,其实这时候的大体积,大重量的感觉是通感在起
作用,仰角特写拍摄夸大了事物的体积和高度,这时,那些充满天、地、周围的庞然
大物的重量顿时被唤醒,让观众产生了重量大和体积大的感觉。
其次,视觉元素的分配与配置引发的通感效果。
水平构图给人以平静、舒展、开阔的感觉,很多影片结尾都采用水平构图,因为
所有的冲突和矛盾都已结束,一切都回到了平静状态。倾斜构图给人以不稳定,失去
重心,倾倒的感觉。倾斜构图往往在影片高潮迭起、矛盾激化、冲突激烈的时候采用。
倾斜的画面使人们想起了自己头晕目眩的经历,从而产生了不安情绪。垂直构图给人
挺拔的感觉,三角形构图给人相互制衡下稳定的感觉,这种构图的平稳与水平构图所
产生的平静是不同的感觉,水平构图往往是矛盾已经解决,三角构图则只是说明矛盾
暂时没有激化,稳定之中暗藏动荡。圆形构图将画框的引力化解产生新的力量并指向
中央,所以当电影主人公被包围时,圆形构图可以很好的说明处在圆形中央的主人公
的严峻处境。圆形是均匀的,各方力量均衡地分布在圆上,没有薄弱环节,没有突破
口,圆形是向心的,所有力量都指向圆心。试想不把主人公安排在圆心位置,安排在
圆面上或接近圆面的园内,这时效果与在圆心位置的效果将相差甚远,因为这时主人
公所受压力都只是来自圆上局部的压力。射线构图给人以绵延不绝浩浩荡荡的感觉,
而这种感觉正是来自射线本身属性以及人们对射线的认识。流线构图给人以流动、柔
-4-
和、高雅灵动的感觉。
(四)静物
静物,在电影中又被称为道具。钟表是记录时间用的,指针有规律的快速旋转配
以光影的移动,给人时间迅速流逝的感觉。指针无规律疯狂旋转,最后飞出钟表,给
人时空错乱,一场浩劫即将降临的感觉。蜡烛燃烧,蜡液顺着蜡体留下来人们会想到
哭泣,从而引发伤感情绪。一把滴血的匕首的特写会让人感到恐惧,毛骨悚然,寒气
逼人。在影片《艺术家》(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法国,2011)中被路人过来过
去踩在脚下的宣传海报给人被遗忘和丢弃的感觉。
(五)景
生活中的景物是中性的,不具有感情色彩的。但电影中的景则是导演对生活景的
提纯和强化,为了达到一定的视觉效果,导演使很多景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移位,同时
出现在同一画面从而引发人们强烈的心理感受。就像“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瘦马”这些景物本不在同一空间和时间被诗人看到,但为了表达特定情感,诗人
将其一并抛出,达到了很好情感表达效果。《肖申克救赎》(弗兰克·德拉邦特,美国,
1994)中主人公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逃出了监狱,在逃跑过程中,雷雨似乎象征着
苦难的洗礼,也为电影营造着紧张气氛。逃出监狱后雷雨又似乎是情绪的宣泄,下得
是那么的酣畅淋漓,那是主人公长期郁结的情绪的表达。情绪本是看不到的东西,但
用雷雨这样的景将其视觉化,便使我们看到了其磅礴的气势。
(六)人物的表情
人物表情与心理感受互相影响的作用十分显著。实验表明:在一个人不受外界刺
激的情况下长期做愁苦的表情,他的心情会随之而消极愁苦。同样地长期做开心微笑
的表情,也会使心情阳光灿烂。众所周知,当人们内心忧郁愁苦时,内心的愁苦又会
不自觉地流露于表情。表情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元素,直接映射心理,心理又直接汇
总了来自各感官的感觉信息,表情的恰当运用可以引发观众产生更加全面的感官体
验。《艺术家》中男主角的笑容,让人看后会不自觉的开心起来。《悲惨世界》(让-保
罗·李塞诺,东德,1958)中沙威在冉阿让一次又一次的善行感动下,精神临近崩溃,
深深的陷入了自我的反思与矛盾当中。他那难以名状的表情告诉观众他内心中难以解
开的重重矛盾。内心的重重矛盾通过沙威多音部的表情得以视觉化,使得观众很好的
体会到了这种感觉。
(七)声音
鸟叫会唤起我们小鸟的视觉,急促的刹车声会唤起我们关于汽车的视觉。有声电
-5-
影的出现使得画面得以释放得以充实。两个人的谈话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打断,我们
会感受到仅有两个人的画面里又多出了一部电话。
除了听觉对视觉的唤起以外,声音还可以表现力感、重感、动感等等。一只脚用
力蹋在桌子上配以桌子欲裂的声音和地板砖破碎的声音,我们能感受到这只脚的力量
之大,不仅使桌子散裂,而且已经传递到了地面使得地板砖破碎。一张森林照片显示
在银幕上,配以欢乐的鸟叫,我们感到森林是活的。将镜头快速摇向已经钉在墙上的
飞镖,配以飞镖快速飞行并“砰”的一声钉在墙上的声音人们会感到飞镖速度极快。
快速飞行的飞镖,镜头很难捕捉,但声音唤起了飞镖飞行途中的视觉感受,弥补了画
面的不足赋予了飞镖动感。“因为我们害怕看不见的东西,所以导演们有时利用画面
外的音响效果来引起人们的焦虑”。⑦可见声音与人们内心感觉的密切关系。
“影片在表达感情和抒情的部分使用音乐是合适的”⑧音乐家为了表达某种情感
就将关于这种情感的感觉信息听觉化,从而表达这种情感。音乐本身是艺术加工过的
听觉元素,其引发的通感效果已被无数次的实践证明,影片对其的恰当运用必然增强
影片的表现力。影片《城南旧事》(吴贻弓,中国,1983)选用民国时期的“学堂歌曲”
作为影片的主题曲,将观众带回到了那个年代,将整个人的感官从现实中抽离了出去。
三、蒙太奇实现导演个体有意识通感效果。
“将若干片段构成场面,将部分场面构成段落,将若干段落构成一部片子的方法,
就叫蒙太奇”⑨蒙太奇其实就是电影的剪辑组合。这种剪辑组合很大程度上是将电影
元素引发的各种通感效果进行了剪辑组合。通过剪辑组合各电影元素引发的通感效果
被充分地限制,统一朝向导演的个体有意识通感效果。
影片《铁皮鼓》(沃尔克·施隆多夫,德国,1979)中导演将小男孩急促的鼓点、刺
耳的叫声与玻璃破碎,人们情绪不安的画面组接在一起,赋予了小男孩、鼓声和叫声
以玻璃破碎,秩序破坏、情绪不安等意义,人们将这一组视觉、听觉、心理感觉互相
映射。所以当小男孩出现在纳粹党举行的迎接仪式现场时,人们隐约已经能够感受到
这个会场一定会发生一些令人难以预料的变化。试想这样的场景:演员品尝一口桌上
的饭菜,露出了惬意的表情,然后组接一个眼前不断有白云飘过,人在天上飞翔的画
面。这就将饭菜滋味视觉化了——在天空飞翔时风的感觉,清新空气的感觉,身体失
重的感觉等等。导演借助这种方式将自己的个体有意识通感顺利传达到观众那里使观
众尝到了饭菜的滋味。
(一)蒙太奇对色彩通感效果的限制发挥
色彩可以引发集体无意识通感也可以引发个体有意识通感。如果不加以约束就很
-6-
难达到导演要表现的电影艺术效果。红色可以引发温暖的感觉,但也有可能率先唤起
某个人的痛苦记忆,映射到了战场上战友的鲜血。如果是这样红色就不会给这个人带
来温暖的感觉。因此在电影艺术中色彩的运用要抽象,尽量引发人们联想,从而引发
通感,同时又要具体,有目的、有规范、有暗示地进行色彩运用。例如在影片《黑炮
事件》(黄建新,中国,1986)中导演想利用红色营造焦虑氛围,故意在赵书信出现
的场合设置了红色的雨伞、裙子、地毯、桌布、发报机和红色号码、警车的红灯,建
筑工地的红砖、红色标语牌等等,以此种方式限制红色引发的通感效果,并最终将其
作用引向焦虑感。
(二)蒙太奇对静物通感效果的限制发挥
静物同样可以引发集体无意识通感和个体有意识通感。如果不用蒙太奇加以约束
也会影响电影效果的表达。影片《十三人》(米哈伊尔.罗姆,苏联,1937)中广袤的沙
漠上密集的马蹄印痕、稀疏的马蹄印痕、马的尸体、人的脚印、一支长枪、人爬行的
痕迹依次出现“我们仿佛读到了一首描写漫长路程的悲剧诗,而每一个新的足迹,每
一件新的东西都是其中的一段新的诗句”⑩。静物经过这么组接很好的表现了骑兵行
进中的困难与险阻。正是这样的组接才使静物引发的诸多通感效果受到限制,只发挥
了导演需要的通感效果。
光影、构图、景、人物表情、声音是同样的道理。蒙太奇使导演能够对视听觉引
发观众多重感官体验加以恰当约束,准确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通感效果。
结语
人类全部感觉逼真再现的电影时代还没有到来,电影艺术对于非视听感觉的表达
还将依赖于电影元素所能引发的通感效果,如色彩引发温度感,画框潜藏牵引力等。
当然单凭电影元素引发的通感效果还不能准确表达电影艺术家想要实现的效果,只有
通过蒙太奇将电影元素引发的通感效果加以恰当组接,限制其不利效果,发挥其有利
效果,才能将电影艺术家自己的个体有意识通感顺利传达到观众那里,最终实现电影
艺术家的预期效果。电影是视听艺术,更是通感艺术,是通感使得电影走出了单纯的
视觉和听觉,展现出了无限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①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7.
②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18.
-7-
③[德]鲁道夫·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M].杨跃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57.
④薛凌.《电影艺术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7.
⑤[德]鲁道夫·爱因汉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461.
⑥[美]阿伦·A·阿莫尔:《影视导演》[M].石川、李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46.
⑦[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胡尧之胡晓辉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113.
⑧[英]林格伦.《论电影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144.
⑨[苏]普多夫金.《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6:43.
⑩[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34.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01:04: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4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