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莫言的代表作

更新时间:2023-01-27 06:47:42 阅读: 评论:0

致敬大师作文素材-西八区


2023年1月27日发(作者:品牌入驻)

1.《蛙》

《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

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后来带领徒弟执行计划生育政

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

流产,此书获茅盾文学奖。

2.《丰乳肥臀》

《丰乳肥臀》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性”大书,是

莫言进行民间史诗性书写的成功试验。本书是莫言篇

幅最为饱满的长篇小说,从抗日战争一直写到改革开

放之后,描绘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书中的母亲和

瑞典人马洛亚牧师生下了上官金童,和其他人生下了

其他姐妹,这些姐妹亲属是贯穿中国20世纪的权力

高层和民间势力,通过描写家庭来反映中国政治气候

的变迁,也表现了莫言对于女性的爱戴、同情和赞颂。

作家倾情把母亲描绘成一位承载苦难的民间女

神,或者就是圣母玛利亚的化身。但命运多舛,她生

养的众多女儿构成的庞大家族与20世纪中国的各种

社会政治势力和民间组织以及癫狂岁月下的官方权力

话语发生了枝枝蔓蔓、藕断丝连的联系,并不可抗拒

的被裹挟卷入20世纪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而这些

形态各异的力量之间的角逐、争夺和厮杀是在自己的

家庭展开的,造成了母亲独自承受和消解苦难的现实:

兵匪、战乱、流离颠簸、亲人死亡以及对单传的废人

式儿子的担心、焦虑,而她在癫狂年代用胃袋偷磨坊

食物的行为更是鸟儿吐哺的深情……母亲是一种意象

符号,是对他作品中“我奶奶”式女人的集合,同时也

涵盖了“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莫言对民间苦难及其承

受者的爱戴、同情和关怀。

小说中,母亲含辛茹苦抚育一个又一个儿女,并且

视上官金童为生命一般重要,其用意在于说明:人永

远是宇宙中最宝贵的,生命具有无可争辩的意义,是

第一本位的。

3.《天堂蒜苔之歌》

这是一部小说,我不为对号入座者的健康负责。小

说中的事件,只不过是悬挂小说人物的钉子。事过多

年,蒜苔事件已经陈旧不堪,但小说中的人物也许还

有几丝活气。在新的世纪里,但愿再也没有这样的事

件刺激着我写出这样的小说。是莫言1988年创作的一

部体现中国作家良知、反映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力作。

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数千农民响

应县政府的号召大量种植蒜薹,结果蒜薹全部滞销,

县政府官员却不闻不问,忧心如焚的农民自发聚集起

来,酿成了震惊一时的“蒜薹事件”。这起被报纸报

道的事件促使莫言放下正在创作中的家族小说,用了

三十五天,创作出这部义愤填膺的长篇力作。

4.《生死疲劳》

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的故事充满了吊

诡和狂热,唏嘘和罹难。在这次神圣的“认祖归宗”仪

式中,小说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草灰蛇线般隐

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

颂歌和悲歌。

5.《檀香刑》

这部结构精巧、语色浓郁的作品中,真实地再现了

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一起民间反殖民的斗争事件。带

头领导这起反殖民斗争的民间艺人孙丙最终被施以

“檀香刑”。

6.《酒国》

省人民检察院的特级侦察员丁钩儿奉命到酒国市去

调查一个特殊的案子:酒国市的官员吃掉了无数婴儿。

丁钩儿虽不断提醒自己不喝酒,最后却醉酒淹死在茅

厕里。

7.《红高粱家族》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他在

《红高粱家族》中创造了他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

“我”的家族里的先辈们一方面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一方面发生着让子孙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爱情故事。

8.《四十一炮》

《四十一炮》这部小说中以五神通庙为主要现实场

景,在民间五通神是肉欲的象征,虚线折射了老和尚

过去荣华靡烂的生活——一个国民党军官。

说起莫言,你的脑海里会闪现什么?其实,莫言的

作品特别多,《红高粱家族》《蛙》……一大堆。其

中《丰乳肥臀》一度受争议,但越受争议,越有文学

价值。

昨天晚上,诺贝尔奖文学奖结果公布后,现代快报

记者多次致电莫言,都发现他已经关机。哥哥管谟欣

知道莫言得奖的消息也是通过电视。管谟欣对莫言获

奖很高兴。有人说,莫言的这些作品,都得益于他的

家乡,看到他的作品,感觉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高粱

味。

记者沈梅胡玉梅

他的童年

无书读时读字典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

大栏乡一个农民家庭,他家屋子后面有一条河,右边

有一个大院子。

童年时的莫言很调皮,两岁时曾经摔进茅坑。那天,

他独自一人来到厕所,看到厕所的角落上钉了根柱子,

就用双手抓住柱子,结果仰面朝天跌进了茅坑,喝了

很多脏水。后来他被大哥捞起,扛到后面的河里,用

一块肥皂洗了洗,莫言现在谈起此事还能回忆起肥皂

的香味。

5岁时,莫言被父母送到村小学,他是班里年纪最

小的学生。那时的人们处于饥饿状态,莫言看到学校

里有一车煤块,一个胆大的小孩试着咬了一口,莫言

也跟着吃了起来……

小学一年级时,莫言脚上生了个毒疮,不能上学,

独自一人在家里,推开家里的后窗向外面看,看见河

水像马一样涌过来,洪水泛滥在童年的莫言心中留下

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后来,他将这种记忆写在《秋水》

里。小学三年级时,莫言开始大量阅读,他读了《林

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

受到文学启蒙。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辍学,

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

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

他的青春

参军后发表处女作

莫言小学毕业后只能回家务农,他常常一个人赶着

牛羊去远处放牧,时常仰看蓝天白云,对着天空喃喃

自语,和牛羊交谈。

18岁的时候,莫言报名参加挖掘胶莱运河。劳动之

余,他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胶莱河畔》,但他仅

创作了一章就停笔了。同年,莫言到棉纺厂当上了临

时工,任司磅员。后来,当上了棉纺厂夜校的语文老

师。

直到1976年,21岁的莫言才迎来了他人生的春天,

他终于参军成功来到渤海边。1979年秋调至解放军总

参谋部,历任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

1981年,莫言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

霏霏》。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85

年发表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注意。

此后,莫言的写作影响力越来越大。

他的中年

“红高粱”被拍成电影

莫言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

起,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同时,其作品深受魔

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

乡的“传奇”,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莫言的作品在影视圈也很有影响,小说《红高粱家

族》被拍成电影《红高粱》,导演张艺谋凭借此片在

国际影坛站稳脚跟。对于当年的合作,莫言曾回忆说,

“改编我的作品爱怎么改怎么改,我对张艺谋没有任何

要求,我说我不是鲁迅,也不是茅盾。你要在高粱地

里实验原子弹也与我无关。非但无关,我还要欢呼你

的好勇气。“

“当时国家有规定,小说的电影改编费是800元钱。

我一开头不想参加改编,但张艺谋希望我参加,因为

牵扯到一些民俗啊之类的东西。”莫言说,“1987年,

我在高密,张艺谋把他的定稿拿给我看,定稿跟我们

原来的剧本完全不是一码事了。张艺谋实际上作了大

量的精简。我当时看了觉得很惊讶。这点儿东西,几

十个场景、几十个细节就能拍成电影?后来我明白了,

电影不需要太多的东西。比如颠轿一场戏,剧本里几

句话,在电影里,就颠了5分钟。”

莫言说,“快开拍的时候,我想把剧组的全体成员请

到我家里去。一大早,我母亲、我婶婶忙着擀饼,我

媳妇忙着上集采购。大约10点钟,一辆涂着若干大字

的面包车停在我家打麦场上,从车上下来了张艺谋、

副导演杨凤良、姜文、巩俐、顾长卫等。”

他的幸运

电影一下“捧红”小说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巩俐的印象一般。她当时在高

密县招待所的大院里挑着木桶来回转圈,身上穿着不

伦不类的服装,脸上凝着忧虑重重的表情。”莫言感觉,

巩俐离小说中“奶奶”的形象相差太大,“在我心目中,

„奶奶‟是一株鲜艳夺目、水分充足的带刺玫瑰,而那

时的巩俐更像不谙世事的女学生,我怀疑张艺谋看走

了眼,担心这部戏将砸在她手里。事实证明,我的判

断错了。”

“这个电影拍出来后,我看样片,确实感到一种震撼,

它完全给人一种崭新的视觉形象。应该说,在视觉上、

色彩运用上,营造出这么强烈氛围的,《红高粱》是

新中国电影第一部。”莫言表示,“电影的影响确实比

小说大得多,小说写完后,除了文学圈也没有什么人

知道。但当1988年春节过后,我回北京,深夜走在马

路上还能听到很多人在高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电

影确实是了不得。遇到张艺谋这样的导演我很幸运。”

他的无奈

出书宣传“傍”郭敬明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曾这样向媒体解释,“这毫

无疑问是影响最大的国际文学奖,但也确实有很多作

家缺席,像托尔斯泰、卡夫卡都并没有获得这个奖项。

获奖作家里面,有的人的作品也并不是我们都很钦佩

的。为什么我不愿意谈这个话题,因为一谈马上就会

有人来攻击。”

莫言还表示,“每年到那个时候,媒体都要拿着这个

话题做一些文章,实际上跟作家的写作并没有多少关

系,也有一些批评家在讽刺挖苦中国作家有诺贝尔文

学奖焦虑症。这个讽刺不一定是正确的,其实有的时

候我们已经忘掉了,是他们没有忘掉。”

尽管在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前,莫言已经获奖无数,

但令人唏嘘的是,2009年莫言新书《蛙》出版宣传的

时候,却需要请郭敬明来做宣传。

有网友回忆,3年前在静安某咖啡馆参加莫言新书

《蛙》的发布会。那天,主办方担心莫言新书的新闻

点不够,居然还请了郭敬明去捧场,让小四当面吹捧

莫言,让记者们有东西可写。现在,出版社再也不用

担心莫言的新书会没人报道了。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06:47: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46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秋夜独坐
下一篇:郭沫若书法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