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等词语的意思,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文包诗”的写作特点,学习对比、反衬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初步感受“文包诗”的写作特法,学习对比、反衬的写作方法。
三、前置学习活动
1.学生熟练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让学
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预习习惯得到进一步培养。
2.学生搜集关于王维和重阳节的资料,对文中古诗的写作背景有更全面的
了解。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2.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但是唐朝的大诗人王维却在重阳节这
天,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师生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
3.理解什么是“佳节”?在本课指什么节日?像这样一年只过一次就叫——
“一年一度”。一年一度的节日还有哪些?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带着你此时的
感受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走近文本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古名句,它出自唐朝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出示整首诗。自由朗读。
2.指导理解诗题:这里的九月九日指的就是——(重阳节)。这里的“山东”
2/5
指的可不是我们居住的山东省,“山”指的是华山,山东就是华山的东面。王维
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的东面。“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想念)试着把诗题
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理解了诗题之后再来自由读读这首诗。指名读(检查是否做到正确、通顺、
流利)。
4.古诗读得很好,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5.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文包诗”,想一想,我们可以怎
样学习这首古诗呢?(总结板书:诗文对照)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读懂这首古诗背后的故事,在故事中你一定会
对这首古诗有更深的了解。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诗文对照,读文悟情
1.自由读一读课文,交流与诗句相对应的课文内容。
2.再读课题,质疑:王维为什么会在重阳佳节如此思念亲人呢?请同学们默
读课文(提醒学生,默读就是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用心去读,边读边思
考),标画出相关内容。
3.汇报:
预设1:(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15岁这年,王维孤身一人离开家乡,进京赶考,不觉已经两年没有见
到自己的亲人了,你最长多长时间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王维已经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了,他又会是一种什么
样的心情呢?(孤独、寂寞、伤心、难过)带着这种心情读好这句话。
(2)创设情境,体会情感。在长安的这两年里,当他取得成绩时,他会想
起(生接:自己的亲人);当他心情不好时,也会想起(生接:自己的亲人);
当他生病时,更会(生接:想起自己的亲人)。700多个日日夜夜,王维独自一
人在他乡忍受着这种孤独和寂寞,这就叫(生接:独在异乡为异客)
(3)(在第一自然段下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漂泊他乡,举目无亲,
内心多么凄凉!带着这种感受读好这句诗?哪些字最能表现王维内心的悲凉?
(独、异、异)短短的七个字,王维竟用了两个“异”字,可见当时的王维是
3/5
多么的孤单,他就像一只孤雁,虽然这里也有新结交的朋友,但这些人远不是
自己家乡的那些亲人,抓住这三个字读好这句诗。
预设2:(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
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
念家乡的亲人。)
(1)读一读,说说当时的长安城在重阳佳节时都有些什么习俗?(根据学
生回答引导:都会有哪些人到大街上来?他们会怎样来呢?这就是“扶老携幼”;
人们的心情怎样?这就是“兴高采烈”,还有哪些词可以形容人们此时的心情?)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有登高、赏菊、
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全家欢聚在一起兴趣盎然,而此时的王维却
是怎样度过这个节日的呢?(独自一人)他的心情怎么样?把这种心情带到这
段话中,读好这段话。
(2)通过与别人过节的欢乐形成对比,更能衬托出王维内心的孤独和难过,
板书:对比。
(3)别人都盼着过节,而王维却惧怕每一个全家团圆的节日,因为每到佳
节,他没有办法和自己日夜思念的亲人团聚,让他变得更加思念家乡,所以他
吟出了这样一句诗:(学生接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4)(在第二自然段下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哪个字最能让你感
受到王维的思乡之情?仅仅这一个重阳佳节让王维有这样的感受吗?15岁的王
维在离开家乡的两年里,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只是到了万家团圆
的节日这种感受才愈发强烈,这就是“倍”的意思。把这种感受放到这句诗里
再来读一读。
(5)引读前两句。是啊,因为王维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今天又
是全家团圆的重阳佳节,此情此景,更加触动了王维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所
以他吟出了这样两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
4.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你发现“文包诗”这类文章有什么特点了吗?(诗
句的意思暗藏在文章中,也就是可以用文章中的内容来解释诗句的意思。)用这
种方法,小组内学习剩下的两句,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指导。
4/5
6.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
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
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
着我呢。
(1)独在异乡的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之中。此时,王维
正站在窗前,向着故乡的方向深情凝望:他又在想些什么呢?
(2)以前的重阳节王维可能会怎么度过?而此刻,他的兄弟们仍然头插茱
萸,登高远眺,只是这登高远眺的队伍里少了(生接:王维一个人),王维独自
一人在他乡过节,他不能和兄弟们一起(生接:头插茱萸),不能和兄弟们一起
(生接:登高),还不能和兄弟们一起干什么?这一切只因为他们(天各一方)
想着这一切会让王维更加怎么样?把这种情感带到这段话中读一读。
(3)而此刻,王维的兄弟们已经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思念着王维呢!
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真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通过描
写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更加衬托出自己对亲人的思念,这就是“反衬”的写作
方法。板书:反衬。
(4)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去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齐
读诗的后两行)
7.小结:同学们,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就会感到事半功倍。学习“文
包诗”的最好方法就是将“文”和“诗”结合起来学,现在请男同学读诗句,
女同学读与诗句对应的课文内容,让我们再一次感受“文包诗”的这种特点。
(四)情感升华,吟诵古诗
1.(配乐诵读)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到了很多
很多,于是,他吟出了这首千古绝唱,(出示古诗)全体同学齐声诵读。
2.渲染情境,引导读诗。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庭院里,听着外面人
们过节的欢笑声,你情不自禁地吟诵着——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山坡
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你无限深情地吟诵着——
3.这么经典的诗句让我们永远地记在心里吧,齐背古诗。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感悟经典,拓展提升
5/5
1.别人全家团聚,而自己却独在异乡,所以他——“每逢佳节倍思亲”;兄
弟们遍插茱萸,而独少他一人,所以他——“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
的又何止王维一人?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吟诵(学生接:每逢佳
节倍思亲);外出工作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吟诵(学生接: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已经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
千古佳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会在后面的课时里继续学
习。
(六)作业
1.搜集思乡的诗。
2.结合本课的学习,体会《枫桥夜泊》所描绘的意境,展开合理想象,试
模仿本课编写一个小故事。
六、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比独异异
反衬思乡
诗文对照倍思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
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06:40: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46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