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两小儿辩日课件

更新时间:2023-01-27 06:37:08 阅读: 评论:0

幼儿园育儿文章大全-璞读音


2023年1月27日发(作者:第七条猎狗)

六年级语文(下)

10、《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鹤壁市第四小学陈瑜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

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

此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就连象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渗透了要

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

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

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

学习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课文动画朗读,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激起学生辩论:

教师: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说出理由。

2、导入:

教师:大家刚才辩论得真激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与辩论有关的文章-----《两

小儿辩日》。(教师板书题目,学生读题。)

二、质疑: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过渡:教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那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相信聪明、

爱动脑筋的孩子一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环节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话题,

激起了学生的辩论,自然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初读课文。

1、教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

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读了课文后,文中除了写了两个小孩,还有谁?(教师板书:一儿、一儿、孔子)

3、以前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能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可以是孔子生平、言论等。)

4、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5、教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学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6、教师:大家在学习中能善于发现问题,很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

大家想不想听。(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教师: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

作上记号。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7、教师:有收获吗?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

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8、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

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

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

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强调:知=智读音zhì

8、教师:让我们学着课件里那样在同桌那里读一读。认为读得好的,就给他在书上

画一棵五角星。

学生:同桌互相读,评价、画五角星。

9、教师:有多少人得到了五角星?(看学生举手人数)看来效果不错。

教师:一起读给老师听听。(学生一齐读课文。)

[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没有回避这个难点,而是直面这个问题。让学

生自己说出困难,其实也就抓住了朗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再让学生在美妙的动画和音乐中欣赏

范读,不但对朗读指导有水到渠成的作用,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最后通过画五角星的办法,肯定了学生的进步,树立了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深入理解:

1、教师:大家再次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句子

的意思?

学生:读文,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交流: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和意思。并相机强调个别重点词句的意

思。(1)辩斗:辩论,争论。(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

远。”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

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富有智慧啊?

3、总结方法:你们是怎么理解到这些句子的意思的?

学生:交流方法。(如结合课后注释,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已有知识、多读等。)

4、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谁来帮帮他?(让学生知识资源互补。)

(学生回答时,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的意思。)

5、教师:出示课件:出示词语、句子,让学生抢答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6、教师:谁能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巩固句子

意思)

学生:先同桌互相讲,再抽学生在班上讲。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注释和其他一些方法理解句意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教

学中重在进行方法总结和指导,并采用说一说,帮一帮,讲一讲等多种形式加以了巩固。]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文,品读课文。

1、教师:谁来回忆一下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刚才这位同学故事讲得很生动。而这么生动的故事。我们的古人用简短精悍的

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我们中国的古文是多么的富有魅力。

2、教师:在你的印象中,古人是怎样读课文的呢?(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大家也

想象古人那样把课文味道读出来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

3、评价:教师:他像吗?哪些地方像?哪里还不像,味道还不够?你认为应该怎

样读?(请点评的学生读一读,老师还可以适当点拨)。

4、教师:谁还愿意读一读》(抽学生读,观察学生表情,信心足不足。)

教师:老师再帮帮你,给你配上音乐。(学生配乐朗读)

5、教师:美吗?让我们大家一起像他那样读一读。

学生:全班配乐齐读。

[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古人读书的样子读,并配上音乐。创设这样的情境,

仿佛把学生带入了中国几千年的灿烂的文化中,更加激发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喜爱和对文言

文的兴趣。]

二、升华拓展。

1、教师: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理由呢?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2、教师: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是怎么做的呢?(不能决也)孔子那么知识渊

博的人,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可见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实事求是)(教师板书)

3、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勇于探索)

4、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是文言文的特点。可以是读书方法,也可以

是人物品质给自己的启示等)。

5、教师:对呀,我们不但要像两个小孩那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探索,还要像孔子

那样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识是无止境的,两千多年前孔

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可现在科学发达了,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么两个

小孩谁对谁错,为什么?

三、解疑释惑

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

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

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

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总之,

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

中午时比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

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

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比早晨时热。

总之,每天中午较热,早晨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近之故。

四、作业: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七、板书

日初日中

一儿日初近(大)日中远(小)勇于探索

两小儿辩日一儿日初远(凉)日中近(热)学无止境

孔子不能决也实事求是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06:37: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46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