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本名不详(⼀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世
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患难,⼯于诗。年四⼗游京师,唐⽞宗诏咏其诗,⾄“不才明主弃”之语,⽞宗谓:“卿⾃
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门⼭,著诗⼆百余⾸。孟浩然与另⼀位⼭⽔⽥园诗⼈王维合称为“王
孟”。下⾯是为⼤家带来的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代:孟浩然
⼋⽉湖⽔平,涵虚混太清。
⽓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
秋⽔胜涨,⼏乎与岸平,⽔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体。云梦⼤泽⽔⽓蒸腾⽩⽩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勤临河垂钓,只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注释
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成⼀体。清:指天空。
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代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济:渡。
端居:安居。
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徒:只能。
楫:(jí)划船⽤具,船桨
译⽂及注释⼆
译⽂
⼋⽉洞庭湖⽔暴涨⼏与岸平,⽔天⼀⾊交相辉映迷离难辨。云梦⼤泽⽔⽓蒸腾⽩⽩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觉愧对明君。坐看垂钓之⼈多么悠闲⾃在,可惜只能空怀⼀⽚羡鱼之情。
注释
⑴洞庭湖:中国第⼆⼤淡⽔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宗时宰相。
⑵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为⼀体。太清:指天空。
⑶⽓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泽⽔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
湖北南部、湖南北部⼀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
⑷撼:⼀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⑸欲济⽆⾈楫:想渡湖⽽没有船只,⽐喻想做官⽽⽆⼈引荐。济:渡。楫(jí):划船⽤具,船桨。
⑹端居耻圣明:⽣在太平盛世⾃⼰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
会就会安定。
⑺坐观:⼀作“徒怜”。
⑻徒:只能。⼀作“空”。
赏析
洞庭湖,是中国第⼆⼤淡⽔湖,在湖南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这是⼀⾸投赠之作,诗⼈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
引,但是,诗⼈却没有直说,⽽是通过⾯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的感叹以及临渊⽽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出来,已具浓
郁的诗意,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诗⼈的笔下却得到泼墨⼭⽔般的⼤笔渲绘,呈现出⼋百⾥洞庭的阔⼤
境象与壮伟景观,实际上已成为⼭⽔杰作。
⾸先点明时令,时值“⼋⽉”,湖⽔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个“平”字,可见湖⽔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与湖岸
相平的景象。洞庭本来就号称⼋百⾥,加上这样的浩⼤⽔势,其⽔岸相接、⼴阔⽆垠的情状更增浩瀚⽓势。此时,诗⼈⾯对洞
庭,极⽬远望,则不仅⽔岸相平,⽽且呈现出⽔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包孕了天宇,“涵虚”,
⾜见其⼤,“混太清”,⾜见其阔。如此壮阔的湖⾯,⾃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
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个“蒸”字,⼀个“撼”字,⼒重千钧,⾃然的湖泊⼀下⼦具有了⾃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
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见其⾮凡的艺术表现⼒和撼⼈⼼魄的艺术效果。
赏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的诗⼈,官⾄中书令,为⼈正直。孟浩然想进⼊政界,实现⾃⼰的理想,希望有⼈能给予引荐。他
在⼊京应试之前写这⾸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湖⽔和天空浑然⼀体,景象是阔⼤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空。
⾼空为⽔所包含,即天倒映在⽔⾥。“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的景⾊。三四两句
继续写湖的⼴阔,但⽬光⼜由远⽽近,从湖⾯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蒸腾,吞没了云、梦⼆泽,“云、梦”是
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动形象)。“岳阳城”,
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蒸云梦泽,波撼岳阳
城”(有的版本作“⽓吞云梦泽”),读到这⾥很⾃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
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之妙。
⾯对浩瀚的洞庭湖,⾃⼰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已的⼒量,但没有⼈推荐,也只好
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外之意希望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也是借指船。
“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却⽩⽩地产⽣羡慕
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结。”诗⼈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有出来做⼀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引荐,所
以这⾥说“徒有”。希望对⽅帮助的⼼情是在字⾥⾏间⾃然流露出来的。
⼲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的产物,⼀⽅⾯,⼠⼦们以之铺垫进⾝的台阶,因⽽⾔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
另⼀⽅⾯,由于阅读对象或为*显贵、或为社会贤达,⼲谒诗⼤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体为之。
这是⼀⾸⼲谒诗。唐⽞宗开元⼆⼗⼀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的是想得到张
的赏识和录⽤,只是为了保持⼀点⾝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泯灭那⼲谒的痕迹。
秋⽔盛涨,⼋⽉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乎平接。远远望去,⽔天⼀⾊,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块。
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繁茂,郁
郁苍苍。⽽“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们眼中的这⼀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
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宽⼴的平⾯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窄
⼩的⽴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笔下的洞庭湖不仅⼴阔,⽽且还充满活⼒。
下⾯四句,转⼊抒情。“欲济⽆⾈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对浩浩的湖⽔,想到⾃⼰还是在野之⾝,要找出
路却没有⼈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样。对⽅原是丞相,“⾈楫”这个典⽤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
个“圣明”的太平盛世,⾃⼰不⽢⼼闲居⽆事,要出来做⼀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事,说明⾃⼰⽬前虽然是个隐
⼠,可是并⾮本愿,出仕求官还是⼼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已。
于是下⾯再进⼀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这最后两句,意思是
说:执政的张⼤⼈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只有徒然表⽰钦
羡之情罢了。这⼏句话,诗⼈巧妙地运⽤了“临渊羡鱼,不如退⽽结”(《淮南⼦·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且“垂钓”也
正好同“湖⽔”照应,因此不⼤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要有分⼨,不失⾝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等⽂字。
这⾸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有特⾊。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般的知识分⼦很难得有机会登上
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求助,写些诗⽂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
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顾虑多、
爱⾯⼦,想做官⼜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的愿望。这种苦闷的⼼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起,触景⽣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
湖⽔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的
⽔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眼看云,只见湖⼭相映,⽔天⼀⾊,浑然成为⼀体,美丽极了。“⽓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在这浩翰的湖⾯和云梦泽上,⽔⽓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
有声有⾊,⽣⽓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正当年富⼒强,愿为国家效⼒,做⼀番事业。这
是写景的妙⽤。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宗开元⼆⼗⼀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副知院⼠,⼆⼈
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诗赠给张九龄,⽬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06:24: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45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