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3-01-27 04:17:49 阅读: 评论:0

初中学霸作息时间表图-带的结构


2023年1月27日发(作者:后会无期 台词)

人教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

第一课魔幻的颜色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

2、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原

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间色)

3、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个间色

2、能否分别说出三个间色分别是由那两个原色调出来的。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水彩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对水彩颜色接触的不是很多,所以有必

要指导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颜色。

1、师:同学们。你们用过水彩吗?谁能说说水彩颜料有

什作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回答

2、师:水彩不但能帮我们画画,还能帮我们和更多的颜

色交朋友呢!

二、发展阶段

1.认识三原色3360

a.出示定义。

q:这么多颜色的时候,什么样的颜色叫原色?哪些颜色是

原色?请先记住这句话,不是别人能做出来的。

合成的颜色称为原色。(老师贴了定义)。

b.看电脑课件。

师:哪几种颜色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下面大家来看一组

画面。听听颜色自己的声音。(师击键,播放设计制

作好的电脑课件,一段拟人卡通画面)。师:看了动画镜头,

知道几种什么色在说话?

让学生回答并说出红色、黄色和蓝色。)

老师:这三种颜色说了什么?

(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

c.得出定义:我们知道,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的颜色是原

色,红、黄、蓝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那么,

红、黄、蓝就是原色。因为是三种颜色,所以我们称它们

为三原色。

2.认识三种颜色3360

a.观看幻灯片,让学生观察三原色能否变成其他颜色。

b.演示色轮,展示三个色轮,分析三原色改变了哪三种颜

色。

问:色环3360中红色和黄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颜色?

色圈黄色和蓝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

色圈蓝色和红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

(让学生细致观察后回答。)

分部:由一个颜色块表示。

红+黄=橙

黄+蓝=绿

蓝+红=紫

d.做实验: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三个公式。

师演示:为了证实三原色相加是否产生了橙、绿、紫,先

从红、黄两杯色水中各倒一部分渗合,大家看看渗

合后变成什么色?(师边说边做)。生:橙色。

让学生上台继续将黄、蓝、蓝、红分别加入绿、紫的实验。

总结:通过色水实验,我们进一步证实了这三个公式是正

确的。据解释,添加三原色将产生新的颜色橙色、绿色,

紫。

e.得出定义。

师:通过刚才的讲解、实验。我们发现这三种色里面,不

管哪」种色,都是由两种原色相加产生的。根据这

点,我们还定义了中间色。

生:(答)

贴中间色的定义(两个原始色调合成的颜色称为中间色)。

3、做游戏:

:老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这个游戏是这样的。

3360黑板上有三个公式,每个公式都少了一两个颜色。

师把这三个公式上少了的颜色,以"击鼓传色"的形式在同

学间传开,鼓声停止时色块稳谁芋另、";那位同学

就把手中的色块放在黑板上三个公式申适当位置。

老师击鼓,为了公平可让同学用红领巾蒙住眼晴。

学生传颜色,老师和学生一起做这个补色游戏。在申请学

校中玩耍,将课堂气氛推向******。

4.老师演示三原色,混合三原色。

老师在预先画好的单色圆环图上演示了三种颜色的混合过

程,边adj边填写

再依次填上三间色。

三、课堂练习

1、用圆、方、三角形等几何图形,自·己·译计排列组合,

形成新图形,分别用三原色和三间色进行填色练习。

2、作业要求:

可自己设计图形填色。

调色时注意水份的掌握。

平涂着色。

3、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4、讲评作业。

四、看录像结束教学

1、看课本第P11。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原色、间色的定义,也

知道了哪几种色是三原色,哪几种色是主间色,我们还应该懂

得三原色、三间色在日常生活申处处可见。如课本中:红色的

苹果,黄色的香蕉,蓝色的有海永、天空,绿色的荷叶、小草、

树叶等。

2、看录像。

师:大家一起来观看一组录像,注意观察生活中哪

些地方可以见到原色、间色,师播放,生看。

师:通过今天的研究,看了刚才的录像。我们更应

该热爱生活,用自己的画笔描绘美丽的人生。

五、收拾与整理

六、课后拓展

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绘出七色彩

虹,绘出春天(或夏天,秋天,冬天)的感觉,表达心情,天

气,味道……

教学后记:

在色彩调配知识的教学中,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

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刚接触调色,

可以说对每一种物品和色彩都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

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

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

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第二课万花筒

教学目标: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

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

的图案。

3、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重难点: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

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彩

色纸,剪刀,绘画笔。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导阶段

1、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

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3、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

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

4、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

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

一个中心点对称。

二、发展阶段

1、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

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

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2、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

用印的方法来画……)

3、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

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

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三、收拾与整理

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

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四、

课后拓展

在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海鸥无

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

的学生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建议学生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图案的形状,

表现它的缤纷。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第2课时)

一、复习就知识

二、研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万花筒”的美丽图案

四、学生练习

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

五、小结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设计巧妙的

地方。

教学后记:

本课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运用游戏方式使学生

了解了万花筒设计的简单知识,使学生对研究美术、

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标志产生了兴趣。用游戏的方法解

决了本科的重难点,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存,

进行探索性研究。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兴趣高,设

计大胆,色彩、材料运用较为突出,达到了本科教学

目的。

第三课大人国与小人国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

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

或“小人国”。

教学时数:2小时

1、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

“小”。

2、用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现方法

是否有创意。

3、构图是否完整。

4、能否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自己喜欢的色彩组合。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

物品,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绘画

工具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导阶段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

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1、同学们,你知道格列佛和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吗?

如果你能在想象中漂流,就一定会创作出更多的奇迹。

请同学欣赏课件:《大人国与小人国》

2、提出问题:

(1)你们认为格列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你们想知道格列佛曾经有过哪些奇遇吗?

(3)格列佛认为战争不是好事。为了阻止小人国与邻国

之间的战争,他用绳子将邻国的战船扎在一起,不让他们航行。

(4)渐渐地,小人国的人们和格列佛成为了好朋

友,有些人还敢在格列佛的头发里玩捉迷藏的游戏呢。

二、新授阶段

1、观察、思考、感受:

a:出示几组大与小比较的课件:让学生说说你会有什么感

觉。

b:出示课件:有一个男孩还有一个女孩。想一想怎样将其

中的女孩变成巨人?

互相说一说,巨人的哪些动态适合用横构图表现?

哪些动态适合用竖构图表现?

三、发展阶段

1、出示课件:假如你是一个巨人,遇到以下情况

怎么帮助小朋友解决?

(以小组合作方式讨论)

(1)朋友们到一个神秘的大森林里去旅行,会遇

到哪些困难?险境?假如你是巨人,你会怎么帮助他

们?

(2)假如你是巨人,在愉快的节日里,你会为小朋友们

做哪些事情呢?

(3)假如你是一个巨人,你还有哪些办法能使我们的地

球变得和平、安宁、清洁和美丽呢?(请把你的想法与同学共

享,看看谁的想法新奇、有趣。)

(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了解不同的表现方法,

体验在《大人国与小人国》里的快乐。2、课堂练习:

通过以上的欣赏与了解,如何结合自己想象与感受,

把你编的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画成一幅画,画完后

讲给同学听。

3、小结:

4、展示、评价、延伸:

各组选出有特色的作品贴到黑板上,互相欣赏、互相提出

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教师及时评价,给予肯定。

四、课后拓展

课后根据自己的喜爱用泥塑等形式来表现这一主题,

把小的东西放大或把大的东西缩小。(第2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课堂教学

1、让学生把上节课的作业拿出来和课本的作品比

一比,自由讨论:找找作业的绘画方法及步骤要

点,在讨论交流中明确研究任务。

2、出示教学范图,用欣赏的方式复习构图知识:

①要有主题,有情节。

②画面要饱满、丰富。

三、学生练习

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

四、小结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巧妙的地方。

教学后记:

本节课通过观察、欣赏让学生自主研究,自主提问,自己

研究解决的办法。表现到大人国与小人国时的情景和感受。想

象、创作出有特色的"大人国与小人国"。通过电教欣赏、示范

讲解、来感受和完成教学目的及目标。

第4课前前后后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

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否用“近大远小”的规律来表现脉络。

教学时数:1课时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

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

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2:通过逐渐缩小一个物体的大小,它也会有前后的

感觉。

学生2: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

感觉。

2、教师小结: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

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

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

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

合理?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优秀作业点评

四、收拾与整理

要让学生养成将剪下来的废纸屑随手放进纸篓的习惯,这

样课后的收拾与整理就比较方便。

五、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

加以书面评论。

教学后记:

这节课利用〔荷兰〕霍贝玛的《林间村道》的画。由于这

幅画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

在美术教学上被我用来作为示范作品。在例举"近大远小"

的现象。在课前让学生观察道路两旁的树,电线杆等有明显透

视现象的景物,如有条件,可让学生用照相,速写等方式记录

观察结果。学生能够直观的观察并了解。

第五课天然的斑纹

教学目标:

1、能够用一两句话说出不同肌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

受。

2、能够用拓印,拓印添画,绘画等方法表现1-3

种不同的肌理。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理解肌理的含义。

2、能否说出不同肌理给人的不同感受。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的树叶、羽毛、各种有凹凸纹理的徽章等。水

彩工具,蜡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一)摸一摸,说一说。(引导学生认识肌理)

1、教师用语言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中一些平常不

太被关注的细节,让学生不光会用眼睛,还要尝

试用触觉去感知这些细节的美丽,积累一些视觉和

触觉的经验。

2、教师将自己带来的和学生收集到的材料都展示

出来,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肌理,摸一摸,说说它

们给你什么感觉?

3、教师可以示范:树皮给我的感觉是粗糙的,丝

绸的感觉滑滑的,金属摸上去又硬又凉。还可以

指导学生做一些对比,譬如:棉布比丝绸粗糙,但

比树皮细腻,皮毛的感觉比皮革温暖;青的树叶比枯

叶要滋润,细腻……

(二)看一看,猜一猜。

欣赏拓印的肌理图片,猜一猜:这是什么物体的肌

理?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04:17: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39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罗丹砍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