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是一篇关于历史故事的讲读课文。文章详细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
廉颇与蔺相如由不和到和好的过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注意
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说明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
识大体。
在人物的认识方面,学生也知道了课文的几个故事不仅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
的特点,而且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挺身而出与秦王据理力争,说明了蔺相
如具有爱国主义的思想,为后面的对廉颇的忍辱退让打下了基础,使他对外寸步不
让、针锋相对,与对内步步退让、忍辱回避,这正是所以能言归与好的思想基础,
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的品质也随之浮出水面。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适时插入一
些历史背景,让学生对整个课文有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我觉得不足的地方就是,由于课堂容量比较大,而且我侧重于引导学生对人物
品质的分析,所以在对指导感情朗读的这一环节关注的就较少,今后一定在吸取他
人的授课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授课水平。让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有较大的
提高。
学生精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很
浓。对于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梳理,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
课外去研究。这样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
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
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
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
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
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
好品质。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
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
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
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如何引导小学生读《将相和》?如果
只要求一般的读懂故事情节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
赵王,还需要下番工夫。因此我采用对比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的人物。首先从读
切入感悟几个人,这可算是整体感悟,但这种感悟还是初步的、表层的;再就是感
悟重点人物蔺相如;最后以重点人物为主轴,引发对比,从对比中加深对人物的感
悟。体现了“读”是内化的吸收,学生读懂了人物的品质:蔺相如大智大慧,有勇有
谋,临危不惧;廉颇骁勇豪爽,知错就改,开了“负荆请罪”的先河。
再有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教师教得得法、高效,学生主动的进行探索学习。于是
我创设让学生“揣摩”、“讨论”和教师“引导”、“点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摒充
教师包办代替或一问到底的教法。课堂上学生们学得较主动,必要时我加入适当的
点拨,学生可以“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想法,互相启发。讨论时,学生理解的就说,
不理解的就问;有不同见解的就争议、交流,学生的讨论可以说紧扣教材。只要学
生能说的,我就让学生说;学生理解不透的,我就启发深化。渐渐的人物形象显明
了,精神品质领会了,阅读的重点训练项目也得到训练了。
充分发挥学生的立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在课堂上形成多向的信息交
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课堂上教师的主
导作用不是以教师讲多讲少为准绳,而是体现在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文字知
识教学都教在点子上。
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讲完后我让学生写自学笔记的习惯;培养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认真读书的习惯;养成学生主动发言、质疑、争议的
习惯。
《将相和》一文是十一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借助重点
句来理解课文。因此在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的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
引出了哪三个故事?
和、不和、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发展、原因
(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把学会读书作
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二、让学生在开放作业中学会合作。
开放式作业要打破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要突破单纯注重知识和智力的局
限,就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根据教材拓展延伸,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灵活多
样,特别要重视小组的集体学习。
1、展开想象,补充课文的空白内容。
出于表达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叙述比较简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师
可以抓住这些简略进行补充练习。教学《将相和》时,我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
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
密相连,故学生很乐于展开自己的想象,也易于学生接受。
2、课内外结合,开展辩论。
三、借助课本剧形式,加深人物形象。
通过上面几方面的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
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把做
的过程放给学生。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不必强求要达
到什么效果,学生理解的深浅也可以不一。因为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
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故事中人物形象
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
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根据文章
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精读课文时,我结合课后“思考・练习”,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
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学
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很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
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
问题,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这样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
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
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
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
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
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
好品质。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
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
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
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这篇课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
之间因果关系环环相扣。针对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自读会读”的讲读方法,以点
带面,做到“抓主线、索因果、悟品质”,课堂氛围浓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给学生自读会读的知识和方法
“自读会读”的教学思想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
如何掌握科学的学习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还应该教给学生“会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比如“抓关键字词”深入地阅读课文,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将相和》这篇
课文主要是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
讲团结,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在“完璧归赵”中,我抓住了一个“骗”字,
分步进行自读会读的教学训练:1识破“骗局”。2以“骗”对“骗”。引导学生研读蔺相
如在秦宫里是怎样以“骗”对“骗”的?可以看出蔺相如具有怎样的品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讨论前要自学揣摩,写自学笔记的习惯;课
堂上养成学生主动发言、质疑、争议的习惯;训练学生能按课文内容的顺序,一个
问题讨论透了,再换一个议题,不颠三倒四的讨论习惯等等。发挥学生个体性,让
他们在全班站起来表述自己分析,钻研课文的成果。
三、积极探索,使学生成为自读会读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阅读目标,提示了阅读的思路和方法,向学生传
授了“怎样读”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技巧,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独立阅读、
思考、批注、评点、揣摩、质疑,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十
分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答,
并能用已经学过的语汇来解决新的学习问题,如:用恰当的词语(成语)概括文中
的三个故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揭示人物的品质,复述故事,再通过表演的形式
训练学生的语言。该课教学采取了层层“剥笋”,步步推进的方法,通过自读会读的
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课文所蕴
涵的思想教育意义。
几次磨课试教的大致过程和体会是这样的:
根据课堂教学的预设,我第一次执教课堂,具体分三个板块开展:
其次是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将”和“相”之
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能和好?)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待
到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出示地图,简单介绍历史背景。接着请同学们想一想,说
说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预习充分的学生能说出一二,
可也出现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到此时,课堂上还未进入品读人
物环节,文本也刚接触。
第三,在“深入研读,感受形象”环节,教师预设问题:“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
‘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两人不和。”根据学生的找读,出示重
点句子:“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
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接着指导学生读
读这段话,说说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让学生试着把那种不服气和不满
读出来。
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以后,说:“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
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就有麻烦了。你能劝服正在气头上的廉颇吗?为了劝好,
老师建议大家再去浏览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只是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待到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大家“劝服”廉颇。师生交流感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
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虽说是尽力让学生去说,学生也积极响应。但
到头来,没有让学生朗读文本中的重点句子,学生都是脱离文本在发议论。人物的
特点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得到内化。课堂上也没有完成必要的书面练习,就匆匆
结束了课堂。
课堂结束以后,一方面自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三个:
从课堂开始至出示课题,这个导入环节时间近4分钟,导入节奏缓慢,罗嗦,超
时;研读人物脱离文本没有深入;课堂缺乏语言文字的训练,人物形象没有得到内
化。在听取了听课老师的建议以后,我进一步研读教材,重新梳理课堂教学内容,
对教学设计和课件进行了修改。
几天以后,我按照预设的四个板块第二次施教,具体可以从以下环节看出来:
在“走进历史,揭示课题”这个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出示地图,在激烈的厮杀背
景下简单介绍历史背景。利用情景,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探
究欲望。教师马上出示课题《将相和》。设问: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
“和”的意思是什么呢?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很快进入故事,阅读全文,进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先带领检查
文中词语,帮助扫除阅读障碍。再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
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后,老师接着说:
师:课文就是写将相怎么“不和”,后来又怎样“和好”的过程。
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两人不和。请你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
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1:很嫉妒。
生2:很不服气。
生3:对赵王和蔺相如都很不满。
师:是啊,此时的廉颇心里窝着火哪!
师:你能把那种不服气和不满读出来吗?学生读,教师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句话。
师:在座的同学们,廉颇认为“蔺相如的成功是靠一张嘴。”而你们是亲眼目睹
过蔺相如带着国宝出使秦国的,你们也经历过蔺相如在渑池会见上的情形的,你认
为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呢?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前两个小故事,把描写蔺相如的重点句子或重点词划出来,
看看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
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准备阐述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言,教师指导学生体味句子,
品读人物。
……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有道理,我廉颇现在才知道蔺相如是一个不畏权势、有勇
有谋、忠君爱国的人啊!他的确是一个有能耐的人哪!是我错怪他了。我这就去向
蔺相如认错赔罪(教师出示“负荆请罪”的画面)。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感觉教得还算轻松,学生学得也较愉快,课堂教学效果
也大为改观,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扩大了课堂参与度,课堂学习研讨氛围浓烈。
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不过细究起
来,还是有些欠缺:首先是词语教学部分还需改进,重点应该突出对成语的理解,
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积累这些重点词语。对于梳理课文内容部分,还要帮助学生建构
故事体系,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研读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
练上缺乏频率,尤其在朗读廉颇的不满语句时还不够到位,当时还是有些忽略;二
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还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三是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展开
想象对人物进行说写,补充课文的空白内容,使人物形象能够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内
化。
两次的课堂实践,使我对于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除了把词语教学部分适当改
进,在人物体会之后增加小练笔环节,我更多的是花时间去朗读课文中的句子“我
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
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因为这是统领课堂教学的
关键句子,围绕这句话开展学习,全课教学的思路就十分清晰。
所以,在展示课(第三次上课)上,我大力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廉颇说话时的感
情,指导学生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自读后体会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气的语气读。
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我问学生:“蔺相如的成功仅仅是靠一张嘴
吗?”请快速读课文小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动
作,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
于是,学生动手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
后回归到廉颇认识到自已错了,让学生把廉颇心中的话表达出来,从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的成功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
问题。这堂课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不但使一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教学起来简单多了、
而且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给了学生充足的
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体会后说写人物语言,让学生做了
学习的主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
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对重难点的点拨下,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
展,达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
自己长期教学了课文后,留下了许多的沉思,我也知道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
正是在这不断的反思中,教学才日趋成熟。
本课教学,有以下几处值得提倡之处:
一、“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
以我执教的《将相和》为例谈谈怎样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懂的。
第二课时教学,出示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
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
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
先让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自读后体会到第一句用骄傲的语气读,第二句用妒忌的语气读,第三句用不服气
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问学生:“蔺相如立功,蔺相如仅
仅是靠一张嘴吗?”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说出了哪些话,请快速读课文第一个小故
事《完璧归赵》,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读一
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
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
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立功,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
价值的问题。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
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
会情感,读中沉淀阅读的方法。可见,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是读。
我想,道理就在这里。
二、对文本进行了加工处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1、在学习“负荆请罪”内容时,结合文章此处的留白,让学生自已设计想象两
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并表演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全文学完后,我利用班队课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一个
或两个小故事,重点研究人物的言行。即研究剧本,再上台表演,表演后要向“观
众”说明你为什么要这么演,使每个人在“合作”演的同时,能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提高认识,获得深刻的体验。
2、听了我校老师的课后,她在上课开始就设计了一个小故事,让学生读了小
故事后填写一句俗语:“将军额上能走路,宰相肚里能撑船。”我在最后总结全文时,
板书设计做了一点新的尝试,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板书了上联是:宰相肚里能撑船,让学生结合人物品质,对出下联来,学生很快
就对出:将军背上能负荆,对人物的品质铭记于心。
结合区教研活动的评课,以及自己的教学,觉得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1、对学生的评价我总觉得还不够及时,评价的语言还不够丰富。评价学生,
是对学生现阶段学习方法的.一个小结,也是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手段,
因此作为老师一定要关注并评价每一次学生的发言,用真心的鼓励换取他们的学习
积极性。
2、还要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分析,阅读的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
目的。
今天讲《将相和》一课,感觉整体思路是按自己课前备课设计的,起初孩子们
还不能进入状态,但在剖析课文时,表现越来越好,几乎达到人人都有话要说。现
反思如下:
一、导课。抓住了课题中的三个多音字,虽然这一环节用时较多,但学生明确
每一个字的读音了。(这一环节,可不可以这样处理:我在引出三个多音字时说:起
初不敢读题目,读了几遍课文后才回过头来读题目的。既然这样说,何不就势顺推,
找一两个孩子读,然后读课文验证哪个同学读的对,而不是像今天这样着急揭秘,
效果会更好。)
无论找到哪一部分,学生都能谈出蔺相如不是仅靠一张嘴官职升到廉颇之上的。
(这一环节,有一个很大很大,很亮很亮的生成点,我没有把握住,当孔焱说出,
蔺靠的不是一张嘴时,她找到了渑池之会上蔺的表现,勇敢果断,为赵国挽回了面
子,并一块提到,当秦王知道廉颇已在边境守候,也就作罢。我这时总结“原来渑
池会上廉颇也有功劳啊!”这一节就过去了。如果当时我继续问“可是,看渑池会回
来之后,赵王做了什么?”学生一看就明白,赵王只奖励蔺,忽视了廉颇。所以才
造成廉颇不服气,再读廉颇的话,学生就更能理解廉颇当时的态度了。唉!大的失
误!这也造成这课上的比较平淡。包括课前准备的补充蔺在渑池会上的表情,也给
忘掉了。)
明天讲时,一定再回头找找这个地方,让学生真正体会每个故事每个环节,当
时人物的想法。看来平时就要把每节课都要准备细致一些,一定一定及时写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较长篇幅的课文,然而,由于受教学时间的影响,
我们需要长文短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课文《将相和》就是一篇长课
文。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长文短教的问题。
【教学内容】
截取的文字要短,发挥的效应要长。
将蕴涵事情意义的文字或人物关键细节要作为教学重点。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或记事(包括场面描写),或写人。抓住人物
描写的关键性细节,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点。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
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
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时间】
教师的指导要短,学生的实践要长。
一、教师的指导要短
问题要集中。要切实做到长文短教,首先问题要集中。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
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
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
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
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二、学生的实践要长
1、初读感知,读书时间要长:
课文的初读,留给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课文读一
遍。使学生能比较充分的感知课文。
2、点上深入,思考交流时间要长:
在寻找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时,我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书、思考,
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才是班上的反馈、指导。教学效果还不错。
长文短教,是个老问题,又是个新问题。新课程语文,长课文多而课时总量少,
长文短教显得尤为迫切。
总之,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
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
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将相和》中的渑池之会,我抓住学生爱分胜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问,
并让学生围绕问题充分展开讨论,激活了学生思维,创造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
闪现,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我首先设问: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在渑池之会上,赵王和秦王究竟谁战胜了
谁?这个问题挑起了学生思维的矛盾,课堂里一下子像炸开了油锅,学生展开了激
烈的讨论。有的说战成了平局,有的说秦王战胜了赵王,有的说赵王战胜了秦王。
面对这种争论不休的局面,我没有一锤定音,而是让学生细读课文,分小组进行讨
论。变争论为讨论,结果学生意见得到了统一,大家都认为在渑池之会上是赵王战
胜了秦王。紧接着,我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争着发言。一生说:课本上
说秦王没占到便宜,我推想一定是赵王占到了便宜,所以我认为是赵王战胜了秦王。
一生说:赵王为秦王鼓了瑟,秦王也为赵王击了缶,但秦国是大国、强国,赵国是
小国、弱国,因此可以说是赵王胜了秦王。一生说:赵王鼓瑟是秦王让他做的,而
秦王击缶是蔺相如让他做的,从这个角度说,也是赵王胜了秦王。还有一生说:我
是从乐器的声音听出来的,瑟的声音优雅动听,缶的声音像敲罐子的声音,所以我
觉得赵王战胜了秦王。
这个教学片段的特点在于:设问抓住了教材要点,又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启
发性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较浓,老师仅说了三句话,而其余都是学生主动读书,
主动思考,主动答问。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最后的回答令人耳目一新。
第二课时时,我决定采用以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分析人物形象。其实,要读懂
这个故事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廉颇还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因此,我设计
多层次地训练学生的朗读,希望能通过读,让学生找到感觉,身临当时历史环境中。
通过学生的读来展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蔺相如的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廉颇的骁勇善战、知错就改,以及二人的共同的爱国心。在读有关描写蔺相如的句
子时,我用不同的激励语言鼓励学生,当学生读出了胆识过人的蔺相如,我会称赞
"好一个胆识过人的蔺相如";当学生读出理直气壮的蔺相如时,我会肯定"多么理直
气壮的蔺相如啊!"这种激励手法,实是想让学生真正的投入课文中,潜移默化,
从各方面去深入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渐渐地人物形象在学生的朗读中鲜明了,
精神品质也逐渐在学生们头脑中清晰了,那么以读为本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多层次读
的训练中顺利完成了,并随机板书。
最后,我对本文的语言进行的总结,希望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有所进益。即按
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矛盾的发生、发展与结果依次展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心理都是对人物刻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的;用词力求简洁、精准。
本次教学中,我与学生共同完成了对故事的分析,对人物的分析,对语言的分
析。课堂节奏较为紧凑,对于重点的把握较为准确。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投入
兴趣较大。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更注意让学生成为主体,更多地让学生的主体
性突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
励、唤醒和鼓舞。"另外,在以后的备课中,应当更加仔细,对小细节进行雕琢。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较为成功。一个完美的课堂需要反复的雕琢,在以后的教学过
程中我会发现自己的不足,积极改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
《将相和》这篇课文,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故事内容不是重点,更不算
难点,结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有关论述,我确定了“蔺相如”和“廉颇”从“不和”
到“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为学习的重点。难点定为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
结果以及着三个故事之间的互相因果关系。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基于它是一篇较长历史性故事的文章,在教学中我从大处着眼,采用
“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
反思一: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节课,
我抓住了文本中廉颇不服蔺相如的一句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我的胜,立下许
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做为重、难
点的突破口,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予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
反思二:通过质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他
们对文中难懂的词句进行了讨论,在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中,提高了综合学习语文
的能力。
反思三:根据课文的重难点,对课文进行了分析,看到了课堂的气氛,学生对
“双基”的掌握是我遗憾的一面。这主要从中差生的作业中反映出来,完成的质量不
高,表现在答案上不完整,对个别词语理解也不够准确。
反思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本节课上是一大缺陷,分析教多,读得太
少,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出现了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
通过以上四点教学反思,我对新课标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那就是“双基”教学必
须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高度出发,走“三维目标整体挺进”的路子。在坚守语文
本位,打好语文基础的前提下,激活学生的思维,兼顾“双基”的训练,提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学生精读课文合课后的“思考.练习”,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
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的积极
性高,学习兴趣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
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
生在课外研究。
这篇课文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
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军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
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
体验。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
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
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美好
品质。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
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本课教学,我认为自己有如下值得保留之处:
1、注重了朗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
读出人物的不同心理来,如,读廉颇的那段话时,要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读蔺相
如与秦王的对话时,要读出理直气壮的大无畏精神来,而读蔺相如与下人的对话时,
要读出语重心长的语气来。
2、注重了理解课文方法的训练。理解人物品质时,注重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
神态、动作、语言来品析,从中体会出人物的品质来。并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
法在书上适当批注。
在教学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的改进:
1、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及时,评价的语言还不够丰富。评价学生,是对学生
现阶段学习方法的一个小结,也是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手段,因此做为
老师一定要关注并评价每一次学生的发言,用真心的鼓励换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适当的点睛之笔。当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品质时,做为教
师要有梳理、概括学生的零乱的发言的能力,把学生语言中提到的闪光点做一下恰
当的结语,这样对文章的内容学生就会产生整体的认识。
3、还要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分析,阅读的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
目的。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感觉教得还算轻松,学生学得也较愉快,课堂教学效果
也比自己想象中的好,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扩大了课堂参与度,课堂学习研讨
氛围浓烈。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不过细究起来,还是有些欠缺:对于梳理课文内容部分,还要帮助学生建构故事体
系,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研读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
乏频率,尤其在朗读廉颇的不满语句时还不够到位,当时还是有些忽略;二是对于
人物形象的分析,还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三是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展开想象对
人物进行说写,补充课文的空白内容,使人物形象能够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内化。
自从多媒体走进我们的课堂,不仅给老师带来了许多方便,更重要的是给山村
的孩子带来了一个全新而丰富的世界。通过多媒体,孩子们纵览课文涉及的祖国河
山,目睹了千百年来伟人的容颜,感受了“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总之,在这个
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孩子们的眼界开阔了,了解的知识丰富了,对语文
的兴趣提高了。所以老师喜欢用,学生也乐意上。但《将相和》的课堂效果和课后
反思,让我认为:多媒体课上,同样要给孩子多留下点想象空间。
《将相和》是一篇经典课文,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更重
要的是要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人物知错就改、顾全大局的气度和精神境界。
用多媒体上课再好不过,其中关于《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和《负荆请罪》三
个场面的flash动画、课文朗读,让整节课精彩丰呈。针对第三则故事,在精彩镜
头之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请两位同学小试身手:表演“负荆请罪”,并发挥丰富的想象,想象当时
人物的语言,想象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2)假如赵王看见这个场面,赵王可能会怎样说?
(3)假如廉颇的手下人看到这个场面,他又会怎样说?
(4)假如赵国的老百姓知道这件事,又可能怎样说?
问题展示后,要求小组合作探讨,五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表演汇报。五分钟后,
汇报成果令我兴奋,更让我惊讶:孩子们的想象力之丰富,真让我这个做老师的自
愧不如!
孩子们那些奇特绝妙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表演,让我真切的认识到:多媒体课
上,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对他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丰富的想象,是孩子们走向天堂的阶梯;丰富的想象,是孩子们心灵飞翔的翅
膀,无论教学条件多么优越,教学手段多么先进,定不能剥夺孩子们想象的空间。
尤其多媒体课上,教师应多留点这样的空间,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超越知识之上的
智慧和灵感,又让学生体验到了突破课文知识束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让学生焕发
出了一种生命的灵性与才情。而且这样做,在无形之中又回归了新课标理念下素质
教育的要求与目的,何乐而不为?
《将相和》一文是十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借助重点句
来理解课文。因此在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的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
引出了哪三个故事?
和不和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发展原因
(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把学会读书作
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二、让学生在开放作业中学会合作。
开放式作业要打破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要突破单纯注重知识和智力的局
限,就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根据教材拓展延伸,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灵活多
样,特别要重视小组的集体学习。
1、展开想象,补充课文的空白内容。
出于表达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叙述比较简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师
可以抓住这些简略进行补充练习。教学《将相和》时,我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
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
密相连,故学生很乐于展开自己的想象,也易于学生接受。
2、课内外结合,开展辩论。
学习了《将相和》之后,我精心设计一道辩论题:究竟蔺相如的职位应该不应
该比廉颇的职位高?要求学生课后准备,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我欣喜地看到,
学生都在积极地为辩论赛做准备,他们翻阅图书杂志,上网查找
三、借助课本剧形式,加深人物形象。
通过上面几方面的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
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把做
的过程放给学生。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不必强求要达
到什么效果,学生理解的深浅也可以不一。因为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
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将相和》评课
评课人:章彬彬
任老师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由学生自
由组合,积极参与。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
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
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横暴充分表现出来了;而饰演
秦王的学生,也生动的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的放回蔺相如地尴尬丑态。
评课人:师长缨
任老师本节课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针对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了灵
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渠道。打破了教师问,学生答的常规教法,
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
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
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
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这段话,是一个
重点也是难点。讲读时,我以“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能爬到廉颇头上去的。”
来诱发学生思维。经过学生的思考和议论,他们慢慢地认识到:蔺相如能完璧归赵
维护赵国的利益;在渑池会上不畏横暴,维护了赵王的尊严,他的确是一位智勇双
全的英雄,不管胆识还是能力都比廉颇强,官比廉颇大理所当然,同时也说明赵王
善于用人的具体表现。这样诱发思维的问点,问在将相不和的矛盾之处,问在课文
的重点之中。它不仅提揭示文章主题,直奔课文的中心,还把学生引向课文的思路,
训练了学生捕捉事物矛盾的能力,实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物质认识。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第18课《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
改写自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文章以赵秦两国的矛盾为背
景,记叙了几个小故事,包括《渑池之会》《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写出了
将相(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由“和”变成“不和”,最后又“和好”的过程。本节课主要学
习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下面是我完成《将相和》的教学后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有深
远的影响,小学生往往对语文材料有多元的反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语
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身为小学语文老师,在这方面不
应该受社会上的流行元素所影响。
词语是构建言语大厦的基础。积累词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默写词语,可惜这一
传统训练已经逐渐被淘汰出课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对传统训练的挖
掘和创新。
《将相和》是篇长篇课文,根据这个特征,我在教学中设计了默写词语的环节:
“请同学们翻开练习本,根据意思默写词语。同桌之间一个说一个写配合进行。”
1、“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每次战斗,没有不胜利的。”是“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我们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战功赫赫”。
2、“理由充分正确,很有气势。”是“理直气壮”,“请找出这个词的反义
词。”“理屈词穷。”
3、“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物。”是“无价之宝”。“谁能根据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造一个句子?”“和氏璧是无价之宝,秦王千方百计想得到它。”……
这一来,小学生们都来兴趣了,听得非常专注。词语默好,1分钟。看来譬如
形式与目标都单一的传统型默词语,也不好。
训练学生听力以及注意力分配;积累词语以及整体感知课文;对“大大方方、理直
气壮、同心协力”这些重点词语有了初步理解,也为下一环节作好铺垫。
在教学“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说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
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
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
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蔺大人,您真是宽宏大量,
肚中能撑船,我廉颇是粗鲁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顾国家生死存亡和
您闹不和,真是罪过。蔺相如:将军能知错改正,不是很好吗?有何罪过?
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
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将相和》教学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
听答”的常规教法,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实活动
的积极性。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03:31: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37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