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更新时间:2023-01-27 03:24:01 阅读: 评论:0

初三解方程题目大全-苯的性质


2023年1月27日发(作者:男生qq网名)

1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

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

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

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

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

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2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

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

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

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

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

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

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

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4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

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

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

步长测教室长。记下结果。

(3)学生同法操作,记下不同人测的结果。(数与单位齐全)

(4)思维导向: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得的长度数据不一样?

(5)揭示矛盾问题: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和单位都不一样,故

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6)思维导向:要想准确地量出这些东西的长度,应该怎么办?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经常用到的工具是尺子。尺子有

很多种,课件简介。

5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

(2)这就是我们学生常用的尺子,叫直尺。请你摸一摸,看一

看,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观察后汇报,课件展示①: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

解尺子的结构:尺子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线,叫刻度线。

长些的线都对应着一个数字,从0到20。还有两个字“厘米”,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补充板书:单位。板书:

厘米)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感受1厘米的长度。

(1)在直尺上找:

①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

来。

②交流得出: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

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③问: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

吗?

6

④提示思考后得出: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

度3……都是1厘米。

⑤感受1厘米的长: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

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

米有多长)

(2)在生活中找1厘米:

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在我们身边还有

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举例: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

约是1厘米?

想一想:我们的作业本里哪种格子大约是1厘米宽?

2、认识几厘米,感受几厘米的长度。

(1)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

长?

(2)指导操作:用左手大拇指尖掐在直尺的0刻度线上,右手

大拇指尖掐在2刻度线上。

(3)两指尖之间是几厘米长?0到3呢?

7

(4)小结:(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5)再操作:掐在4和7上,这之间是几厘米?掐在5和14

上,这之间又是几厘米?

(6)小结:(末端数减始端数的得数就是几厘米。)

(7)比划一下10厘米是多长?问:你的直尺是多少厘米长?

3、用厘米量。

(1)课件展示②测量纸条长的方法:

两对齐:直尺与长边对齐,不能斜着;0刻度线与纸条左端对齐。

看刻度: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

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2)学生实测物体的长,并随机点名回答,防止单位说错。

板书数量与单位,介绍长度表示方法:几厘米,几㎝。

1测量自己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

同桌互换纸条测量,两人结果一致?

②量一量你的新铅笔和用过的铅笔分别长多少厘米。

8

③量一量练习本的长边多长。

④量一量你的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几厘米。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一的1-2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和本领?(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

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

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五、课堂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一、长度单位

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直尺、软尺、卷尺、皮尺等)

长度单位:厘米cm

1厘米2厘米3厘米7厘米10厘米26厘米

25px50px75px175px250px650px

课后反思:

9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

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

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

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1米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问:你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学生操作:用直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

10

启发思考:长边不止20厘米长,该怎么量?(在20厘米处做记

号,再接着量,最后加起来)

交流测量的结果。

3、学生操作:用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4、请一名小朋友用直尺量黑板的长,再请他用米尺量。问:发现

了什么?

说明:前面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可以

用厘米做单位。

5、揭题: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

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

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尺,感受1米的长度。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11

①出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也可表示为1m。

②课件展示

③:米尺放大图,感受米尺的结构。

米尺的一面上有厘米刻度线,对应的数字是从0到100,有100

厘米,也就是1米。

米尺的另一面也有刻度线,这面是寸和尺为单位的,我们以后学,

现在不管它。

④学生操作: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

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

⑤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或1米绳子比一比两臂张开长,

看从左手指尖到右边哪里是1米。

⑥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或1米绳子比一比身高,看从脚

底到胸前哪里是1米。

⑦学生操作:用1米绳子比一比,课桌面长边有1米长吗?

⑧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感知几米的长度:

12

①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量出1米、2米、3米的长

度给大家看。

②学生操作:点两人合作,用米尺,量出教室地面长和宽分别是几

米。

(3)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再次展示米尺:米尺是1米长,上面有100厘米。

启发思考: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操作:用20厘米的直尺量一量1米绳子,看看绳子有多

少厘米?

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并引读:1米=100厘

米)

2、用米量。

(1)出示卷尺:这是卷尺。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

距离。

(2)学生操作: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几条长绳子

的长度。

13

(3)小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

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

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一的P8第3、4、5题。

3题:用新铅笔在米尺上比出。

4题:根据生活认识判断。

5题:用卷尺直接量出黑板长,把卷尺靠在黑板前,轮流读出别人

的身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

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

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米和厘米量。厘米适合表示较短的

长度;米适合表示较长的长度。

五、拓展练习:比较长短,按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1米10厘米40厘米1厘米1米35厘米5厘米28米

六、课外活动:

14

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米和厘米量。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

或最感兴趣的物体,用直尺和1米绳子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

下来。

七、板书设计:

认识米和用米量

工具:米尺软尺卷尺

标注:1米、2米、3米、6米、9米

进率: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1m=2500px2500px=1m

课后反思:

第3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

法以及估算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直尺画出指定长

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15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教学难点:学会画制定长度的线段。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1米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直尺,细铁丝。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小明家到学校有4条路,走那条路最

近?为什么?

导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弯的、直的东西还很多,下面我们

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认识线段。

(1)出示:直尺、直的吸管、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

问:你觉得这些东西哪些是直的?

(2)小结:像这样直直的线,有两头的,我们就叫它线段。(板

书课题:认识线段)

16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几条线段后介绍:

线段都是直的。

线段的两端有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

3、找线段。

(1)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学生交

流,说一说、评一评。)

(2)P5做一做第1题。(并说出判断的根据。)

二、自主探究,量画线段。

1、量线段。

(1)提出问题: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怎么量呢?点名说说,

教师示范。

(2)学生操作:量一量课本P5上线段的长度,并标注在线下。

(教师巡查指导)。

(3)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线段的左端,直尺

不能把线段蒙住。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量折线。

17

(1)提出问题:小花画了一条这样的线,(黑板上画出折线),

怎样测量它的长度?

(2)点名回答,或启发回答:这里面有线段吗?可以看成几条?

(3)小结量法:分段测量,再加起来。

3、画任意线段:直尺放平,铅笔贴着直尺,从任意地方起,画至

任意地方止,拿开直尺,标注端点。

4、连接指定的两点成线段:转动直尺挨着两点,露出的差不多多,

在两点之间画直线。

5、P5做一做第2题。

6、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画了许多线段,都不知道多长。现在

我们学习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

(2)示范画法:

①纸上合适的地方画左端点,确定线段起点;

②直尺平放纸上,左手指稍张按住直尺,右手拿笔,从0刻度线

处按下铅笔,笔尖贴着直尺,往右慢慢画,到3刻度线停止。

18

③拿开直尺,在线的右边标注端点。

(强调:一定要按住直尺,在画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动,

笔尖贴着直尺,把线画直。)

(3)学生练习:

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

线下标注。

同桌互查:量一量同桌所画线段是不是5厘米和10厘米。

三、巩固练习。

1、P6做一做:

1题:先量出那条线段的长度,再在下面画一条。

2题:先把直尺靠上长线段,线段要看得见,让0刻度线与红旗

下的黑点对齐,在3厘米刻度线处竖着画个短线,在短线上画花。画

树和气球都要从红旗开始量。

2、P9第6、7题:

6题:提示学生转动直尺或转动书本,尺线靠近,端点对齐。

19

看看测量的结果,发现了什么:长方形对边相等(一样长),正方

形四个边都相等。

7题:先激发兴趣,让学生两手握书,伸直手臂,看起来右边竖着

的长一点;再把书横过来,伸直手臂看看,感觉上面那条长点。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

的特征,还有怎样量一条线段的长度,怎样画线段。)

五、板书设计:认识线段

课后反思: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

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限整

厘米)。

20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对长度和长度单位的感受以及动手实践能

力。

教学重点:比较长短。

教学难点:用熟悉事物的长度来判断长度单位。

教具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练习本上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

2、比一比,按从短到长排列:

10米1米5厘米10厘米1厘米50厘米

3、说一说前三节课我们曾经量过物体的长度。

食指宽(1)厘米食指长(3-4)厘米中指长(5)厘米

新铅笔长(20)厘米一步距离(50)厘米桌面长边(60)

厘米

米尺长(1)米教室门宽(1)米黑板长(4)米

21

教室长(9)米,宽(6)米篮球场长(28)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P7例8

2、引导分析:

(1)要解决什么问题?

(2)怎样思考?(在直尺上比出13厘米)

要学生比划出13厘米,想一想,旗杆可能只这么长吗?那肯定是

13什么?

(3)还可以怎样想?

(用熟悉的事物已知的长度来比较,例如:直尺是20厘米,新铅

笔长20厘米,米尺1米,身高1米多,教室长9米)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用熟悉的事物来比较判断;防止题意理解错误,而用

直尺在图上测量)

四、题型练习:指导完成P9-10第8-11题。

22

第8题:

(1)理解题意:判断单位对不对。

(2)提示思考:用熟悉的事物联想每个长度分别有多长。

26米(篮球场长边28米);

50厘米(课桌面长60厘米);

3厘米(食指长3-4厘米)

6米(教室宽6米);

8米(教室长9米);

10厘米(直尺的一半长)

(3)然后判断事物长度表述是否正确

第9题:

(1)理解题意:先估计;再量一量,选择正确的答案画勾。

(2)引导估计,然后学生测量、判断。(大门比1米宽,房门

比1米窄)

第10题:

23

看图理解题意,再提示思考:说得对不对,要看他们测量、读数、

计算对不对。

逐一引导判断,并引导说出正确说法。

第11题:

(1)看图理解题意: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乌龟,提出数学

问题)

(2)怎样思考?点名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思考。

(乌龟爬的是线段,几厘米可以用直尺量出来;)

(图上还有蚂蚁的路线,提出数学问题肯定是问什么?)

(它爬的路线是折线,可以看成几条线段?怎样测量?怎样计

算?)

(3)小结:测量多条线段时要标注长度,防止忘记了。

五、单元小结:本单元结束了,你知道了什么?或学到了什么?

1、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说一说为什么)

2、知道1厘米和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

24

3、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

4、知道用厘米和米表示事物的长度。(例如……)

5、比较长度的大小时,单位要化统一才能比,不能用数字直接比。

跟元角分一样。

六、课堂作业。

七、板书设计:

用熟悉事物的长度来比较判断

食指宽1厘米食指长3-4厘米中指长5厘米

直尺和新铅笔长20厘米一步距离50厘米桌面长边60厘米

米尺长1米教室门宽1米黑板长4米

教室长9米,宽6米篮球场长28米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一、单元教学分析:

25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

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

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

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相关应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

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计算,并说明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

些简单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点: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

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在熟练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

五、单元教学措施:

1、依托小棒的操作理解算理算法。

2、以讲解、模仿、自主应用的方式学习竖式笔算,逐步提高熟练

程度。

26

3、结合具体情境和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六、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4课时

2、两位数减一位数………………………………4课时

3、解决问题………………………………………2课时

4、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1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

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正确列竖式。

27

教学难点:掌握笔算的书写和计算方法,能熟练列竖式计算。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P11主题图,故事化情境

2、了解图文数学信息:

二(1)班是2个老师带着35个学生;

二(2)班是2个老师带着32个学生;

二(3)班是2个老师带着37个学生;

二(4)班是2个老师带着34个学生;

二、提出问题,列式待算。

1、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分析问题:

要解决什么问题?

知道了什么?

28

怎样解决?(就是把学生数和老师数加起来)

2、列式待算:35+2=

三、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1、用小棒来算:拿出小棒,数出35根摆好。以前我们接着把2

根小棒摆在35根的右边,今天起变成摆在35的5根的下边,与5

根对齐。数一数,是多少根?

2、引出新知:以前我们用小棒算出或者口算出来后就直接写得数,

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写竖式,用笔算的方法计算。(笔算就是列竖式

计算)

3、引导列竖式笔算:

(1)竖式怎么写?拿算术本,写35+2=的横式,然后学着老

师的样子写,注意空格。

①像摆小棒的样子:在横式加号下格分两格写35。

②在十位3的下面前一格写加号,2没有十位就空着,再在5的

下面写2,个位5和个位2对齐。

③然后在+2的下面画一条横线表示等号。

29

(2)竖式怎样计算?

先算个位,5+2=7,在2下写7。

再算十位,上面十位是3,下面十位没有就是0,3加0得

3,得数十位处写3。

35+2的得数就是37,37写得与35的数位对齐。

(3)最后在横式后写上得数。(强调这步一定不能忘了。)

4、交换加数:2+35=怎么列竖式笔算?(过程略,防直接

口算先在横式上写得数)

5、在算术本上把以上两式各学写2遍,边写边读。

教师逐个巡查。

6、再试一试:

列竖式计算40+8=(过程略)

四、巩固练习:P12做一做。

1题:引导第一式的书写和计算,强调不忘横式最后写得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两式,教师巡查。

30

2题:引导编题,带单位列横式,然后指导竖式的书写和计算。

五、拓展认识:

用竖式笔算可以算很复杂的算式,例如:425+153=(讲解

竖式书写与计算过程)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笔算,也就是列竖式计算。

竖式计算作用很大,可以算很复杂的加减法。

今后我们做加减法时就要有四步:看横式,写竖式,竖式算得数,

横式写得数。

七、课堂作业。

八、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笔算:列竖式计算

35+2=37

35

31

+2

37

课后反思:

第2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教学难点:掌握笔算的书写和计算方法,能熟练列竖式计算。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列竖式计算:(点名演板,余下人在算术本上做。先

巡查,后订正)

34+4=72+5=3+42=4+95=

二、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列式待算:

32

1、课件展示:承接单元主题图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2)

班一共多少名学生?

2、引导分析:

(1)要解决什么问题?

(2)怎样思考?(求两个班一共多少人,就是把两个班人数加

起来。)

(3)列式待算:35+32=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加数情况,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用小棒来算35+32=:

(1)摆小棒:先拿35根小棒摆在桌上,左边3捆右边5根。

再在下面对应摆上32根,3捆与3捆对齐,散的5根与散的2根

对齐。

(2)算小棒:散的加散的,是7;整捆加整捆的,是60。得

数是67。

2、引导列竖式笔算:

33

(1)尝试自主探究:昨天我们模仿什么写竖式的?谁能模仿小

棒的摆放写出竖式?

(2)竖式怎么算:

先算个位,5+2得7,在得数区个位对齐写7;

再算十位,3+3的6,在得数区十位对齐写6;

得数就是67。最后在横式上写得数67。

3、再试一题:列竖式计算57+40=(引导书写和计算的过

程)

4、小结: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先算个位,

再算十位。

四、巩固练习:P13做一做

1题:看小棒写横式,再写竖式,相同数位对齐,算得数。

2题:注意书写顺序:看横式,写竖式,算竖式,横式写得数。

五、补充练习:P15第1、2题。

学生在算术本上抄题,完成笔算,注意空格。(教师示范两例,余

自主完成,巡查)

34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

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七、课堂作业: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35+32=6757+40=97

十个十个

3557

+32+40

6797

教学反思

第3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教学目标:

35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

的进行计算。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教学难点:掌握进位方法,理解进位点的意义,能熟练列竖式计

算。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列竖式计算:(点名演板,余下人在算术本上做。先巡

查,后订正)

34+4=4+95=72+22=30+42=

二、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列式待算:

1、课件展示:承接单元主题图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3)

班一共多少名学生?

2、引导分析:

36

(1)要解决什么问题?

(2)怎样思考?(求两个班一共多少人,就是把两个班人数加

起来。)

(3)列式待算:35+37=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加数情况,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

位)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用小棒来算35+37=:

(1)摆小棒:先拿35根小棒摆在桌上,左边3捆右边5根。

再在下面对应摆上37根,3捆与3捆对齐,散的5根与散的7根

对齐。

(2)算小棒:散的加散的,5+7得12,捆1捆余2根;

整捆加整捆的,3捆加3捆再加进位的1捆,得7捆。

得数是72。

2、引导列竖式笔算:

37

(1)尝试自主探究:昨天是模仿什么写竖式的?谁能模仿小棒

的摆放写出竖式?

点名试一试,并问为什么这样写。

(2)竖式怎么算:

先算个位,5+7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小1写

在横线十位下或得数十位处均可);

35再算十位,3+3得6,再加进位过来的1,十位得7。

+37得数就是72。

72

3、比较总结:讨论比较:例3和上节课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

不同点。

总结:

相同点:

①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②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③都可以从个位加起。

38

不同点:例3出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4、尝试练习:P14“做一做”。

前2式引导进位的书写和十位相加,末式引导数位对齐,从个位

加起,以及进位。

三、巩固练习。

1、P15第4、6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

集体订正,纠正典型错误。

2、P14“思考题”。

(1)结合实例说明题意:18、27有什么特征?

(2)启发思考:有这种特征的数还有那些?照样子写几个。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

向十位进一。)

39

五、课堂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35

+317

72

教学反思:

第4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

理,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掌握进位方法,能熟练列竖式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40

一、复习巩固。

1、列竖式计算:点4名演板,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后集体

订正。

56+3=56+23=54+29=48+48=

2、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笔算方法。

二、题型练习。

1、P15第3题。

(1)了解文字和表格信息。

(2)根据问题在问号后列出横式,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2、P15第5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三题的书写和计算过程,对照笔算两位数加两

位数的书写和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指出错在哪,并把错误的地方改过

来。

3、P16第7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1

4、P16第8题。

要求: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然后把得数卸载横式下面,最后比

多少。

教室巡视,找出部分同学计算较慢和错误的原因。

5、P16第9题。

要求: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再把得数卸载横式后。

教室巡视,找出部分同学计算较慢和错误的原因。

6、P16第10题。

可利用卡片改成竖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7、P16第11题。

(1)了解图文信息。

(2)引导解决(1)小题:

求什么?怎样列式?

列竖式计算,横式后写得数和单位。

(3)引导解决(2)小题:

42

理解题意:买两样或三样,可以在50元以内或刚好50元,但不

超过50元。

有序思考:从飞机开始,按顺序组合,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飞机和汽车、飞机和火箭、飞机和船;

汽车和火箭、汽车和船;

火箭和船

引导口答:可以买()和(),或者()和()……

三、课堂小结。

两位数加两位数,有的同学能很快口算出来,就不用笔算。口算不

出来,就用笔算。

有些题目要求列竖式笔算,就必须列竖式笔算。

四、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5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教学目标:

43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鼓励学生探索算法,掌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3、结合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掌握笔算方法,能熟练列竖式计算。

教具准备: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竖式计算:

36+23=36+50=36+28=

2、小明有16张卡片,小红有9张,小明比小红多几张?小红

比小明少几张?

(课件提示分析)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44

1、创设情境:北京举办了2008年的奥运会,在这届奥运会上,

中国运动员取得金牌第一的好成绩,请看统计表。(课件展示)

2、读统计表,了解数据。

3、提出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课件展示)

4、列式待算:36-23=

5、观察算式特点,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

三、探求新知。

1、教学例1:56-22=

(1)操作小棒,理解算理:摆36根小棒,减去22根,怎么

减的?(课件展示)

(2)竖式计算。(课件展示)

(3)思考: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一样,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再减,并从

个位减起。

2、补充教学,P18做一做。

45

(1)课件引导完成。

(2)小结各式算法。

3、在算术本上学习列竖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P20第1、2题。

第1题:在书上完成。

第2题:在算术本上抄写横式,笔算。

四、课堂小结。

学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2、个位相减得0写0,十位相减得0不写。

课后反思:

第6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46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

作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掌握退位方法,理解退位点的意义,能熟练列竖式计

算。

教具准备:小棒、课件2-5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6-8=10-4=15-7=12-5=17-8=

11-6=12-8=10-5=13-7=18-9=

2、列竖式计算:(点名演板,余下人在算术本上做。先巡查,后

订正)

34+4=46+31=37+38=

47

45-3=78-28=99-90=

二、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列式待算:

1、课件展示:承接单元主题图信息提出问题:中国比美国多多少

枚金牌?

2、引导分析:

(1)要解决什么问题?

(2)怎样思考?(就是求51比36多多少,用减法。)

(3)列式待算:51-36=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个位减个位的情况,板书课题:两位数减

两位数(退位)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用小棒来算51-36=,(知道退位是什么回事。)

2、引导列竖式笔算:

(1)自主书写竖式,与课件对照。

(2)竖式怎么算

48

先算个位:个位1减6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在十位数头

上打个点,相当于从十位上借了个10。)用11减6得5。个位

写5。

再算十位:上面的5被借走1,只剩4。4减3得1。十

位写1。

3、演示:从十位减起怎么不方便。

4、教学例3:

观察算式和竖式,引导思考:

个位:0减4不够减,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

十位:从十位退1后,十位要算几减几?

5、讨论比较:36-23=51-36=50-24=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

同点。

总结:

相同点:

①都是两位数减两位数。

②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49

③都要从个位减起。

不同点: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6、在算术本上学习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

1、P1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

集体订正,纠正典型错误。

2、P20第4、7题。(在算术本上抄写横式,列竖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

十位退1。)

五、课堂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50

51

-36

15

教学反思:

第7课时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一)

(总第1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

地进行计算。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分辨退位和不退位,能熟练列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竖式计算: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03:24: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37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myfavoriteanimal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