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清明时节梨花扬,祭祖⼈群串流忙;花飘花落知⼈⼼,飘飘洒洒诉哀伤;细⾬绵绵降不断,泣哭声声悲凄惨;祷告
亡灵永安息,后⼈传承恩不忘。以下是⽆忧考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欢迎阅读!
【篇⼀】清明节的由来故事
“清明时节⾬纷纷,路上⾏⼈欲断魂”。清明节,既是我国⼆⼗四节⽓之⼀,⼜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关于它
的由来,有许多动⼈的传说。下⾯就挑⼀个来讲讲:“春秋时代,晋国国君的⼉⼦重⽿为躲避追杀,在介⼦推等⼈的帮助下逃
到了国外。他们在荒⼭中迷了路,⼜找不到东西吃,此时的重⽿还⼼系百姓,这感动了介⼦推,他从⾃⼰腿上割了⼀块⾁,烤
熟了递给重⽿吃。重⽿在外流亡了19年后,终于回国做了国君。他给跟随他逃亡的⼈都封了赏,惟独忘了介⼦推。经⼈提
醒,他⾮常过意不去,决定亲⾃去请介⼦推。谁知道介⼦推早就带着⽼母亲躲到绵⼭⾥去了,重⽿带⼈搜⼭,也没能找到他
们。有⼈提议放⽕烧⼭,重⽿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适得其反,把介⼦母⼦烧死在⼀棵⼤柳树下。重⽿⾮常后悔,把他们葬在
柳树下,为忌烟⽕,他命令全国百姓每个的这⼀天都不得点⽕做饭,定为“寒⾷节”。第⼆年,重⽿领群⾂去绵⼭祭奠,发现柳
树复活了,就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把“寒⾷节”禁⽕,在“清明节”插柳,代代相传,成了全国性的⼤节⽇。
我们知道先烈们⽤⾃⼰的鲜⾎染红了国旗,⽤宝贵的⽣命为共和国⼤厦奠基,先烈们的丰功佳绩是不朽的,他们的精神是
永存的,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民不会忘记他们!⽣活在幸福⽣活中的少年⼉童更不忘记他们!
忆往昔,诉不尽我们对先烈们的⽆限怀念;看今朝,唱不完我们对明天⽆限的憧憬;展未来,我们信⼼百倍,壮志豪情。
不管我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我们祖国的⼉⼥,肩负着先烈们没有完成的事业,肩负着建设经济发达、⽂明富强、巍然屹⽴于
世界东⽅伟⼤祖国的历史重任,让我们以实际⾏动呼唤⽂明春风,告慰烈⼠忠魂!
【篇⼆】清明节的来历故事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是重要的“⼋节”(上元、清明、⽴夏、端午、中元、中秋、冬⾄、除⼣)之⼀,⼀般是在公历4
⽉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前8⽇后及10⽇前10⽇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祭祖扫墓,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个固
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需从⼀个现在已失传的节⽇—寒⾷节说起。
寒⾷节,⼜称热⾷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期⼜距冬⾄105⽇,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天或两天,这个节⽇的主要节俗
是禁⽕,不许⽣⽕煮⾷,只能⾷备好的热⾷,冷⾷,故⽽得名。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祭祖扫墓,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种
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中的清明节⽓。冬⾄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清明节⽓共有15天。作为节⽓的清
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清朗,四野明净,⼤⾃然处处显⽰出勃勃⽣机。⽤“清明”称这个时期,
是再恰当不过的⼀个词。
地球公转⼀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后每运⾏15度有⼀个节⽓,共有⼆⼗四节⽓。因此,节
⽓在阳历上的⽇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以会相差两天。
【篇三】清明节踏青的来历
踏青,⼜叫春游、探春、寻春。是⼀种习俗娱乐活动。于花草返青的春季,结伴到郊外原野远⾜踏青,并进⾏各种游戏以
及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
古时以农历⼆⽉⼆⽇为踏青节。是⽇,⼈们纷纷出城采蓬叶,备牲醴纸爆⽵,为⼟地神庆寿⾏祭礼。后来,由于清明扫
墓,正值春光明媚,草⽊返青,⽥野⼀⽚灿烂芬芳。扫墓者往往“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圃,列坐尽醉”,由单纯的祭祀活
动演化⽽为同时游春访胜的踏青。宋时诗⼈吴惟信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寻春半出城。⽇墓笙歌收拾去,万株扬柳属流
莺。对当时春游⾃昼及暮,笙歌如痴的盛况可谓描摹得淋漓尽致。
《和⼦由踏青》踏青,⼜叫春游、探春等。我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
书》记载:每年春天,⼈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唐宋尤盛。唐代诗⼈杜甫就曾记载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三⽇
天地新,长安⽔边多丽⼈。”千百年来,踏青渐成了⼀种仪式,仿佛只有⾏了这种仪式,才真正拥有了春天。“逢春不游乐,但
恐是痴⼈。”⽩居易的《春游》诗正是这种⼼境的写照。
踏青虽在⼀年之春,但具体时⽇常有出⼊。明朝冯应京、元朝费著、唐朝李淖,分别在⽂中指明踏青时节为正⽉初⼋、⼆
⽉⼆⽇、三⽉初三。其实,⼈们⼼中最认同的那个时节,也是被称作“踏青节”的,是春暖花开的清明时分。在这个时节⾥,他
们结队出游,在凭吊先⼈的同时,感受春天⽓息。在郊野中荡秋千、放风筝、拔河、⽃鸡、戴柳、⽃草、打球等,⼼情被放飞
得不想回转,快乐也渐渐从脸上溢满内⼼。⽽诗⼈骚客更是吟颂成篇,佳句华章⽐⽐皆是。如“岁岁春草⽣,踏青⼆三⽉”(孟
浩然《⼤堤⾏》),“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欧阳修《阮郎归·踏青》),“胜⽇寻芳泗⽔滨,⽆边光景⼀时新”(朱熹
《春⽇》)等,雅的⽆疑是1600多年前,发⽣在浙江绍兴的“曲⽔流觞”了,这⼀踏青活动中,不仅产⽣了37⾸酒中所赋之诗,
更诞⽣了“天下第⼀⾏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02:04: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33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