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习俗及发展
推荐文章
七夕节的习俗及传统美食热度:七夕节的起源及发展进程热度:
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热度:七夕节节日的习俗热度:七夕节
有什么习俗热度: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
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
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七夕节的习俗及发展,
供大家阅读参考。
习俗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
《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
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
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
“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
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
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
《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
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
焉。”
习俗2.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
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
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
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
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
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
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
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
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
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习俗3.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
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
“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
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
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
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
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
《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
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
以卜女之巧。”
习俗4.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
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
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
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
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
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
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
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
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习俗5.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
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
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
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
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
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
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
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
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习俗6.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
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
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
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
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
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
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
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
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
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
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
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
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
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
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
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
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
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
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
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
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
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
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传说中情人节来源于古罗马的牧神节,据说鸟类在这一天开始交
配。那时的风俗是:在牧神节期间,每个青年男子从一只盒子里抽签,
盒子里放的是写有青年女子姓名的条子,抽到谁,谁就成为那个青年
男子的心上人。后来这个节日改为纪念一位叫瓦伦丁的教圣徒。
古罗马青年教传教士圣瓦伦丁,冒险传播教义,被捕入狱,感动
了老狱吏和他双目失明的女儿,得到了他们的悉心照料。临刑前圣瓦
伦丁给姑娘写了封信,表明了对姑娘的深情。在他被处死的当天,盲
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
月14日。
现在,在情人节里,许多小伙子还把求爱的圣瓦伦丁的明信片做
成精美的工艺品,剪成蝴蝶和鲜花,以表达对爱人的深情厚意。男女
表达爱意的方法是,男生通常会赠送给心上人一枝红玫瑰,而女孩子
则会送给心上人一盒心型的巧克力。
最通俗的说法其实是,巧克力的味道就像是爱情的味道,甜蜜和
苦涩相互夹杂,一吃进口即刻享受融化的快感,仿佛情人的呢喃软语
一般,温暖又温馨。另外,巧克力吃了以后能补充体能和力量,使人
情绪高涨,这也就寄托了送礼人对情人的美好祝愿,祝愿爱情就像这
巧克力一样甜甜蜜蜜,也祝福情人能够健康快乐。
热恋中的男女:一般送玫瑰花、百合花。这些花美丽、雅洁、芳
香,是爱情的信物和象征。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起初的乞巧节并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
个人的,民间称“七姐”。因而七夕节首先是女子的节日,而织女被
视为纺织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对象,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
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当然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得一如意郎君。
据《东京岁时录》载:“七夕家家锦彩,结为乞巧棚。”其盛况
可见一斑。“乞巧”活动,其实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
汉代就已有乞巧习俗;南北朝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到唐代这一
习俗尤盛,以丢针卜巧,即取清水一碗曝晒与日光下,然后丢枚小针
浮于水面,看水底的针影形状以卜验投针女子智愚巧拙。
到了明清,七夕节又演变为“七娘会”,就是由七位姑娘邀约一
起,用通草、彩纸、米面等为材料,包成各式花果人物、宫室器玩,
于七夕晚上陈列在庭前八仙桌上,供游人评赏,然后一起比赛穿针、
祭拜织女。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01:48: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33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