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赏析
阅读这篇小说,要特别注意在分析人物、环境时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更
好地把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从而有所感悟,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还要注意小说中的
议论对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
想家、革命家。一生著作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散文集《朝花夕
拾》,散文诗集《野草》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2.文体常识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的社
会生活。
小说按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故乡》为短篇小
说。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第一要素,小说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
来表现主题的,小说中的人物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是多种多
样的:可以正面描写,主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来塑造;也可侧面烘
托。小说的情节包括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
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描写有交代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等作用。
内容梳理
1.结构层次
课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依据时间的顺序,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
故乡”的情节,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回故乡。写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我”回故乡
的时间和原因。
第二部分(6~77段):在故乡。写“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通过闰土和杨二
嫂的变化,反映农村的凋敝和农民的极度贫困,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冷漠、隔膜。
第三部分(78~88段):离故乡。写“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感触,表达了“我”对新生
活的执著追求。
2.主题思想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杨二嫂”两个主要人物的变化对
比,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
的社会根源;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遭受的精神上的束缚,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希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
活的强烈愿望。
人物形象
课文主要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
闰土:
外貌:
少年闰土: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
手
中年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
身上只穿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
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
少年闰土: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
真
中年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
中年闰土: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
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杨二嫂:二十年前年轻美丽,人称“豆腐西施”,“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二
十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
搬弄是非爱唠叨。为了从“我”家捞点东西,交替着虚伪的吹捧、尖刻的嘲讽,还中伤闰土偷
碗碟。成为一个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关于作者的情感态度,可以有多种认识:因为中国农民的活力被封建社会扼杀而悲伤;
对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苦难轮回无可奈何;为纯真的人性被扭曲而痛苦;对理想的人与人关
系的渴望,等等。
“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可悲”
在于这样的“隔壁”是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着的,而且也是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
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封建秩序观念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使人们不得不
在精神上、肉体上屈服,在封建秩序中寻找并最后苟安于既定的位置,成为麻木、机械的顺
民。“厚障壁”是封建秩序的需要和必然。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01:27: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32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