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宛在水中坻

更新时间:2022-11-14 00:31:53 阅读: 评论:0

陕西中考数学第25题-球类运动有哪些


2022年11月14日发(作者:heyjude歌词)

高中古诗:《蒹葭》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心。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

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

心。

河边芦苇密又繁,早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

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

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

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

洲。

解释

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亮、

茂密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苍苍:茂密的样子。

为:凝聚成。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思念的。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一方:那一边。

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

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从:寻找。

阻:险阻,(道路)难走。

宛:仿佛,似乎。

晞(xī):干。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跻(jī):水中高地。

坻(chí):水中的沙滩

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二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早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啊。就站

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寻找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

长。顺流而下寻寻找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心。

芦苇凄清一大片,早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

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寻找她(他),那道路坎坷又困难。顺流而下

寻寻找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早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

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寻找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顺流而下寻寻找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解释二

选自《诗经·秦风》。蒹葭(jiānjiā):芦荻,芦苇。蒹,没有长

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密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为:凝聚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思念的。

伊人:那个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ù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查找她。溯洄:逆

流而上。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顺流而涉。游,通“流”,指直流。

宛:仿佛。

萋萋:茂密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密。人教版为“萋萋”,苏教

版为“凄凄”。

晞(xī):晒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

跻(jī):上升,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密的样子。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赏析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日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

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

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扬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

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

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由于

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

人来到河边,为的是寻找那思慕的人儿,而消失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

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

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诗人

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

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这种或

许是毫无盼望但却布满*的寻找在诗人脚下和笔下绽开。把“溯洄”、“溯

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

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

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查

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

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

下寻找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心,四周流淌着波光,照旧无法接近。《周

南·汉广》中诗人也由于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

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行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

古编·附录》)“可见而不行求”,可望而不行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

中“宛”字说明伊人的身影是模糊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

下生出的幻觉。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

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详细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

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

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

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

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动。如“白露

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

上升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耀下蒸发——说明了时间的连续。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稳固他的国家(《毛诗

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行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

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拟详细实在不同,

此诗并没有详细的大事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

两种理解或许当时是有依据的,但这些依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缺乏

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疑心了。《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

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

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

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先以苍苍的蒹葭起兴,再

写男子追求意中人,所追的人在何方?在茂盛的蒹葭丛里,似见非见,时

隐时现。这首诗用反复重章来表现悬念迭起。“苍苍”、“萋萋”、“采采”

近义;白露“未霜”“未晞”、“未已”,内容也差不多。总之,这首诗的重

章整齐、浅显,读起来节奏明快、悦耳。

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涵空

间。读者触及隐蔽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

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

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

且长”、“宛在水中心”也不过是反覆寻找与寻找的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

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模糊可见却依旧遥不行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

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际近”,《蒹

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罢。

诗人的寻找好像就要胜利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

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患病惩处——忍受永久的焦渴

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

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

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行即。目标的切近反

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苦痛、惋惜,最让人难以承受的失败是距离胜利仅

一步之遥的失败。

探究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

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洛神赋》、

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

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

是以此诗为本改写的。

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详细事物的感受,因而在它的意

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却好像有意把

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大事都虚化了。寻找者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而寻找?

我们不知道;被寻找的“伊人”是什么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

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殊是“伊人”,音容

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心,一

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疑心他是否真有实体存

在。无疑,由于寻找者、特殊是被寻找者的虚化,使整个寻找人物、寻找

大事、寻找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

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追“伊

人”的男子在经过了三次的寻找没有寻找到他的“伊人”由此可见所谓的

伊人不过是可望而不行即的梦幻与虚境。但是追梦男子并没有放弃,而是

为了幻想而上下寻找,不怕困难险阻。

意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

象。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很多类似

大事、类似感受所综合、分散、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

理情境的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

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寻找者和被寻找者的虚化,

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寻找路线,以及伊

人所在的“水中心”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

不行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

游就自相冲突,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胜利,

就在于诗人精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制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

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00:31: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3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一个执一个鸟
下一篇:克克方程
标签:宛在水中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