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渔歌子(现代文)》
渔歌子(现代文)
春天到了,到西塞山附近去走走吧!
远远望去,雄伟高大的西塞山前,有小白点似的东西在跃动。细细一看,原来是身体轻
盈的白鹭啊!他们正扑闪着翅膀向远方飞去,传递着新的希望。瞧,那粉红色的桃花多像
孩子露出的一张张笑脸啊!一排排,一列列,十分整齐。好似一大队军警正在向远处张望,
探寻敌情。在桃花夹岸之间溪水是多么的清澈,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偶尔会从水面上
冒出几只肥美的鳜鱼,他们正活蹦乱跳的嬉戏着,你一摆,我一甩,打破了水面的宁静。
头上戴着青色的斗笠,身上披着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要回家。在这
朦胧的烟雨中,谁忍心离去?谁不愿在这里观雨景?谁不想在斜风细雨中尽情享受?这幅画
卷的色彩是多么明亮,画面是多么清新,显得十分美好而宁静
这里是多么富有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呀!
河北张家口蔚县蔚州镇前进路第三完全小学四年级:金珊
第二篇:《《渔歌子》赏析》
《渔歌子》赏析
张志和肃宗时待诏翰林,做过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事被贬,作南浦尉。赦还以后,
绝意仕途。朝廷赐给他奴婢各一名,他把他们配为夫妇,取名“渔童”“樵青”,自号为“烟
波钓徒”,长期过着隐逸生活,徜徉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他对文艺多所通晓,凡歌词、书
画、击鼓、吹笛,无不精工,善于汲取各方面的营养化为己用,《渔歌子》便是借鉴民间的渔
歌而成的。
由于取自民间,这首词的基调以清新、质朴见长。但另一方面,由于作者张志和并不是
一个真正的渔父,而是以“烟波”为寄托的文人式的“钓徒”,所以词中除了具有民间文学的
质朴、清新之气外,还融和着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古代高蹈文人的淡泊、澄洁的高情远意。
因此,我们可以说《渔歌子》是渔父式的文人之歌,也是文人醉心渔父而确乎领略了烟波妙
境的歌。尽管这境界不能代表渔父的心境,但作为诗人艺术加工的形象,作为张志和由于长
期徜徉太湖之上积淀而成的审美意象来说,则是“以淳古淡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词
人的淡怀逸致不是诉诸直接咏怀,而是寄情于景,以画入词。通篇二十七字,写了山,写了
水,写了白鹭和肥鱼,写了斜风细雨,更写了悠游自在的渔父。词人借渔父寄托自己的情怀,
而渔父又是被安排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显示了这是一幅江南水乡的渔歌图。尽管诗
是时间的艺术,画是空间的艺术,一动一静,各有特点,然而它们却又可以相通和相补。东
坡论王维之作“诗中有圆,画中有诗”,这正说明高明的诗人,善于在时间流程中,突出事物
的某一点,描绘出空间中一刹那间静止的状态;而高明的画家,也善于在暂时凝固的画面中,
不着一笔,巧妙地传写出事物静止时前前后后可能出现的变化。张志和是词人,又是画家,
所以他对淡怀逸致的抒发,是诗画相兼的。从渔父的长期烟波生活中切取这么一点恰是斜风
细雨时,江南春色方浓时,而偏偏又是桃花汛泛起时。就这样,作者写出了一刹那的空间状
态,相对凝定式的图画。与此同时,他还用中国传统的“散线透视”画法,以旧吴兴县西的
西塞山作为观察点,罗罗清疏地、几乎是信手拈来地捕捉了山前的一片景色高处有从水田飞
入上空的白鹭鸶,低处有落英缤纷的春水绿波,以及引起人们鲜美味觉的大口细鳞的肥嫩鳜
鱼。作为画图中心的,则是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父。而从这些互为烘托的静
态的空间结构中,分明又通过景物生气的渲染,抒发出渔父内心悠然自得的动态。鹭在飞,
水在流,鱼在嬉逐,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新鲜、清丽、秀润,当然,渔父也就被当前的景物所
吸引,产生了自然、淳朴的意趣和不愿离开这一个魅人亦复宜人的境界的深情。你看,“斜风
细雨不须归”,对渔父说来,不正是他对美的发现、美的执著吗?在斜风细雨中,渔父体验到
鹭鸶的飞翔更为飘逸,漂流在水里的桃花瓣格外鲜妍。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垂钓,渔父的心
情,就不只是为美陶醉,而且还为当前的优美画境而坚定了意志,不仅是“不思归”,而且更
进一步作出诉诸审美判断形式的“不须归”了。渔父所执著的已经不是垂钓,而是作为词人
内心的自白——“我决心以山水之间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终老”。
(摘自《唐宋词鉴赏辞典》)
第三篇:《渔歌子》
学习《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播放动画课件《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
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
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
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
宁静又充满活力。
2、看视频《渔歌子》,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一、复习导入
复习前两首古诗的内容和主题,检查背诵。
二、自主学习
1、正确朗读古诗。并在诗句中用“/”划出朗读时需要停顿的地方。
2、解诗题,知作者
渔歌子张志和
3、抓字眼,明诗意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白鹭桃花流水不须归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④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三、合作探究
1、说说从这首词里你感受到什么?(师范读)
2、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画。
3、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4、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赛读赛背,在读背中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四、质疑点拨
比较《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与《渔歌子》在内容以及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五、自结强化
1、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
什么区别?
2、词,我们这学期已经学过一首了,你还记得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小结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
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
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
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作业默写两首古诗。
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背给大家听听。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
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前两首古诗。{渔歌子现代文}.
、回顾《忆江南》,走进《渔歌子》。
师烟花三月走江南!这些天咱们可没闲着,去了充满田园气息的《乡下人家》,才了翁卷
的《乡村四月》,又赏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田园风光领略无数,江南美景尽收眼底,
怎一个“好”字了得!难怪白居易会写下《忆江南》
(出示词,请生配乐吟诵)
师真好!这是我们学过的第一首词,你们一定知道许多有关词的知识吧?
(《忆江南》词牌名,词有长短句,词读起来很有韵味,词还可以唱呢。)
师了解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吟诵的《渔歌子》,又是一首词。(板书课题)《渔歌子》
是词牌名,注意“渔”字有三点水,渔翁的渔。
第四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渔歌子》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渔歌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塞、鳜、箬、笠、蓑”这5个字,读准字音,会正确写“鳜、箬、笠、蓑”。
{渔歌子现代文}.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感和韵味。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江南春景的优美和谐;走进诗人的内心
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浓郁的江南春景,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描绘词中
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不须归”的意境。
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伴着悠悠的古筝乐曲,我们一起走进古典文学的园地,走进唐诗宋词的艺术氛
围。你一定会有一种至纯至美的精神享受。(播放古筝乐曲《渔舟唱晚》)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著名的词——《渔歌子》(伸出手指,跟我一起写课题、
齐读课题)。
“渔歌子”又叫“渔父”,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所以你看这个“渔”是有三点水的。这
里的“子”读第三声,你来读准它。(指名两人读。)渔歌子,是一种词牌名,让我们再读课
题。(再读课题)
二、理解词意,读出词的味道。
请打开课本,把这首词多读几遍,努力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谁愿意亮开嗓子
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2-3人
评语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好极了!/你的声音真好听!/你真的做到了正确流利,
不简单!){渔歌子现代文}.
释义。在这首词里,你最想知道哪个字词的意思?有学生知道的就来释义。西塞山塞,
这里读“sài”,一座山名,在今浙江湖州市的西面。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我们常熟
人说的“ji鱼”。学写“鳜”箬笠、蓑衣
跟我一齐读这两个词。你们见过箬笠和蓑衣么?知道干什么用的吗?(图片出示),
箬笠,就是戴在头上的帽子,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看,是用什么编的?(竹
子!)所以,是竹字头。在桌上写一遍。
蓑衣,相当于现在的雨衣。是用草、棕编的,都和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一起来书
空一下。
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词读一读,做到字正腔圆。
读词,读准了字音,读流畅了,那是远远不够的。诗词和文章不同,诗词在古代都用来
唱的,特别是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让我们再来读词,读出词的节奏感,读
出点词的味道。(出示划分节奏的词,学生练读。)
指名读词。评价有点感觉了!像是在读词了!有音乐感,有韵律美!
齐读。师引读第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生接。
三、反复吟诵,体会词的景色之美。
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同学们,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景和物呢?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是啊,短小的词里藏着的美景真多呀!
读全词,感受景物色彩之美。
(1)再请你轻声读读这首词,找出词中表示色彩的词。(白、青、绿)
(2)你再默读这首词,找找藏在词背后的色彩?(西塞山、桃花)
(3)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的箬笠,绿的蓑衣,这些景物的色彩也很多,很
美!一起读,让我的眼前出现这么多缤纷的色彩!
美景需要细细品,静静品。请大家闭上眼,现在,你就在一叶小舟之上,请静心聆听,
静心想象,会有一个怎样美妙的世界展现在你的眼前呢?(师配乐读词)
A西塞山前白鹭飞
1坐在小舟上,向远处望去,你看到了什么?
(高耸入云、连绵起伏、青翠欲滴的西塞山,一群自由自在飞翔的白鹭)学生说到什么
就什么,相机指导朗读。
(▲请你带着我们一起读,读出“西塞山”的连绵起伏,让我们的声音也跟着山势高低
起伏。
▲请你读,让我看到这一群自由自在飞翔的白鹭!)
2此时,你的脑海还能飞入哪一句诗?(一行白鹭上青天。)嗯,我想这肯定也是一群悠
闲自在的白鹭!)
3我们一起读,读出山的青翠、连绵起伏,让目光追随着白鹭,一起高飞。
B.桃花流水鳜鱼肥
过渡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词人是一个摄影师,
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那么,让我们调整焦距,把视线拉回到溪边,回到
河面。出示“桃花流水鳜鱼肥”
1此时,你又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预设
▲桃花如仙子落入凡间,在枝头悄然绽放——请你读好这句词。▲流水清澈见底——
请你带着我们一起静看流水!
(看着这潺动的江水,清澈明洁,真可谓是“春来江水绿如蓝”啊!)
▲鳜鱼肥美,在水里自由地嬉戏——是啊,鳜鱼多自由,多欢快,似乎要跃出水面来了
呢,请你读好这句词!
2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跃,这样的美景需要慢慢欣赏才是啊,让我们慢慢地读好这句
词——“桃花流水鳜鱼肥”。
3你们想象的画面真美妙。一起来读这两句词,让白鹭飞得更高,让鳜鱼跳得更欢腾。(齐
读前两句词。)
C.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01:03: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31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