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论(苏轼)阅读答案
贾谊论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
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①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②大,则必
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③,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
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④,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
汉文⑤,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
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
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
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
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⑥,灌婴连兵数十万,以
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
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
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
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⑦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
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
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⑧!观其过湘为赋以吊
屈原,萦纡郁闷,趯然⑨有远举之志。其后卒以自伤哭泣,
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
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
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哲不
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
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
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谊之臣,则
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⑩,不能复振。而
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注】①所取者:指功业,抱负。②所就者;也指功
业。③可致之才:能够实现功业,抱负的才能。④贾生之
论:指贾谊向汉文帝提出的《治安策》。⑤汉文:汉文帝刘
恒。⑥“夫绛侯亲握天子玺”句:绎侯,即周勃,汉初大臣。
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刘邦旧臣,诛杀企图夺取刘家天下
的吕产、吕禄等人,迎立文帝。文帝刘恒回京城路过渭桥时,
周勃向他跪献天子玺。⑦优游:从容不迫的样子浸渍:渐渐
渗透的样子。⑧遽为人痛哭哉:指贾谊在《治安策》的序中
所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
太息者六。”遽,急速,骤然。⑨趯然,跳跃的样子。趯,
同“跃”。远举:原指远走高飞,这里比喻退隐山林。⑩病沮:
困顿灰心。沮,灰心失望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试:尝试,这里指游说。
B.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穷:贫穷的困境。
C.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备:完备,详细。
D.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谨:谨慎地对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组是(2分)()
A.犹且以不用死B.君子之欲得其君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蚓无爪牙之利
C.夫如此而不用D.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师说》以贻之
6.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贾谊“不能自用其才”的一组是
(2分)()
①优游浸渍而深交之②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
③萦纡郁闷,趯然有远举之志④其后卒以自伤哭泣,
至于夭绝
⑤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⑥有高世之才,必
有遗俗之累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认为是贾谊在政治上不得志,是“不能自用其
才”,“不善处穷”,气量狭小,操之过急。
B.本文引古据今,设身处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指出才智之士应不怕挫折,胸怀要宽阔。
C.苏轼认为贾谊如果往上能取得君主的信任,在下能
与大臣们深交,逐渐影响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那
么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改革政治的理想。
D.苏轼引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的这个反面事例,意
在深切悲叹人才“不能自用其才”的悲剧古已有之。
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
(2)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
4.B(不得志的困境)
5.D(/A且①尚且,还②况且;B之①取独②定语后置
的标志;C①却②而且;D均表目的)
6.C(①“优游浸渍而深交之”是绛侯、灌婴等人的作为;
⑤⑥是作者的议论,而非贾谊的表现)
7.D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是正面事例,意在阐明睿
智之君对贤臣的信任利于社稷。
8.(1)译文:他们这种君臣之间相互信任的情分,哪
里只是父子兄弟般的亲密关系呢?
(2)译文: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
再被采用呢?
【参考译文】
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不容
易。可惜啊,贾谊虽然能够做帝王的辅佐之巨,却未能施展
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则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
就伟大的功业,则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
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
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过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实行了,即使夏、商、
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他?他遇到了汉文帝这样
的明君,还因为得不到重用而忧郁地死去,那么,如果无下
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究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
圣人,多次往各国游说,只要不是非常无道的国家,他都想
勉力扶持它,希望有朝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他将要到
楚国去,先派冉有去试探,再派子夏去申明他的意见。君子
想要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尽心尽力啊!……做到了
这样,却还是得不到信任,然后才知道天下果然不能够有什
么作为,这才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
帝不重用他,而是他自己不能利用汉文帝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
十万兵力,决定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
的老部下,他们这种君臣之间相互信任的深厚情分,哪里只
是父子兄弟般的亲密关系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
要想使汉文帝在一个早晨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
的新主张,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来说,应该上面取得君主
的信任,下面取得像周勃、灌婴一班大臣的支持,从容地、
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怀疑。大臣们不猜忌。
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我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
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哪有在谈说时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的
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郁结烦闷,心绪不宁,
表露出退隐的思想。后来,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
这也不善于在逆境中生活啊,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
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情势的变化,却
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实在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
才华有余而识见不足啊。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
因此没有聪明通达、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
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平民百姓中起用了王
猛,不久就把他的旧臣全部斥去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
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不就是因为这
个缘故么?我深切悲叹贾谊的志向不能实现,所以详尽地评
论了他。这也是为了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
臣子,要了解这类人有洁身自爱的操守,一旦不被重用,就
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而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
谨慎的对待自己的立身处世啊!
本文发布于:2023-01-27 00:38: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30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