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讲述: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仁者霸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孟子提出的
王道精神,是中国政治哲学的一个大原则。自孟子提出这个
观念以后,中国历代的政治思想均以此作为政治的大原则。
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权势及武力为手段,而又假借
仁义为口号的,这种政治就是“霸道”。中国历史自尧、舜、
禹三代以后,政治路线变了,所行的差不多都是霸道。而行
霸道的先决条件,必须自己先能为一个大国,也就是说国家
本身的军事力量要强大,经济力量要雄厚,人民要众多,领
土要广阔,等等。必须先具备这些厚实的国力,霸道才能行
得通,所以孔子、孟子都认为,自周朝以来,王道就开始逐
渐衰微了。
孔子在《礼记》的《礼运篇》中,说到人类文化衰微的演变,
就感叹后世已失去了王道。世界大同思想体现于《礼运篇》
中的一段,描写王道政治普遍实施以后理想的社会状况。他
说,中国在上古时候的人类社会,就是这种大同世界的“太
平”盛世;等而下之,王道的精神变了,王道的政治也没有
了,但还可以致“升平”的社会;再等而下之,便是衰乱之
世了。而孟子在这里,就更加强调失去大同世界理想、失
去王道精神以后的政治,都只是假借仁义的“霸道”而已。
但是他为霸业下了一个定义——霸业必须具备一个强大的
力量来行使治权。然而,纵使是一个具有强大力量的政权,
要想图强称霸,还是要假借仁义之名,利用仁义做它的号召。
换言之,霸道的政权、霸道的君主、霸道的大国,如果不借
仁义为名,还是不行,不能成为霸。历史上这类事例很多,
一定要两者掺和来用,虽然有政权、有实力,但也还要借助
仁义这块招牌。
例如十九世纪以后,西方政治思想所标榜的“自由民主”,
表面听上去无可厚非,其实真正的“自由民主”也就是中国
传统所讲的做到“王道”精神的一个渠道。可是直到现在为
止,全世界的国家民族中哪个真正做到了“自由民主”呢?
即使有,也不过是假借自由民主之名而行霸权之实,不也正
是孟子所说的“以力假仁者霸”吗?【以德行仁者王,王
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孟子再为王道下一个
定义,“以德行仁者王”,以最高的道德政治为中心来施行仁
政,就是“王道”。而以道德为基础的仁政,则不在乎土地
是否广大,人民是否众多,武力是否强大,经济是否雄厚等
问题了。他并且举出历史的例子作说明。这里要注意,引申
孟子的思想,姑且裁定尧、舜、禹三代是上古最纯粹的、不
着意的、本然而行的王道。他在这里所举的,是后世所称道
的吊民伐罪——有所为而为的王道的代表。然而这一典型,
也往往被后世假借而利用。他说,像商汤开始起来的时候,
领土只有七十里;而周文王在开始建国的时候,领土也不过
百里而已。幅员如此之小,他们却能够实行仁政,因为他们
实行之初并不是企图扩大领土,成为大国,也没有其他的野
心。那是以一个道德的政治思想做原动力,所以不需要假借
一个大国的力量去行使仁政。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孟子更进一步引申
王道精神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后世的
霸道以权力、武力去征服别人、慑服别人,而在表面上被征
服、慑服的那些人,内心并没有真正地被降伏或佩服这种征
服者。实际上,只是因为自己力量不及,无法对抗,只好投
降,作出服从的表示而已。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你
比别人狠,比别人能干,比别人有钱有势,别人只有听你的,
只好对你好了。譬如说你是一个有钱的老板,你公司里的职
员因为要向你领薪水,只好听你的,但是他心里不服你,也
不一定佩服你。【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
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又提出另一面:“以德服人者,中心
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凡是以道德来服人的,
是使别人内心高兴、心甘情愿去服从他,这就是王道。像孔
子,只是一个平民老百姓,既无财又无势,什么都没有,自
己还一度落魄到没有饭吃。可是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
这些忠诚耿耿的学生,在任何情形之下都跟着这位老师,连
饿饭的时候都跟着老师一起饿饭。因为孔子的修养、道德使
他们衷心地敬仰,故而服从他,这就是以德服人的道德精神。
孔子也因此成为“素王”。这个“素王”是非常崇高的尊称,
也就是千秋万世的王,等于佛教尊称释迦牟尼佛为“空王”
一样。空王的含义则更为豁达,什么都不要,他并不是想坐
大殿里垂目而称王。你来烧香也是如此。所以空王、素王,
都是一样的极端高明。
孟子这一段画龙点睛就在“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这一句,点
出孔子“以德服人”而成就千秋素王之业。素王不是争取一
时的功名富贵,不是要富有四海或保有天下的一代王业。换
句话说,真正的王道德业有两种,一种是实际的行为,见之
于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表达的,如尧、舜、禹、汤、文、
武;另一种便如孔子一样地有素王之尊,永垂万古。我们拿
西方文化的名词来说,这是精神文化的王国,永远属于孔子
的天下。《孟子与公孙丑》-------------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说,
以无事而取天下是最高的道德,就是做事业也要以之为最高
道德标准。这也就是最高的政治哲学,也是最高的谋略。中
国的历史,是讲究无事取天下的,尧、舜、禹可以说是如此,
禹以后商汤、文、武、周公、孔子,历代的圣王,差不多都
是如此。说到孔子,虽然他没有取天下,不过他取了另一个
天下,就是空的天下,所以被称为素王。素王是没有土地的
皇帝,换言之,他是文化王国的帝王,在文化王国中,他号
令数千年,甚至可以号令万代。这样取天下,是历史上取天
下的标准,也就是以无事来取天下。“无事”就是只要求
自己行为的功德成就,道德的成就;不是以谋略,不是以手
段,不是以有为的功业来取天下。所要求的,仅是自己内在
的圣人之道。虽众望之所归,那是余事,不是本事;本事就
是本分的事,就是学道,学习如何完成一个圣人之道。所
谓学道,学圣人之道,当然不是我们现在打坐的修道;打坐
修道是修道的一种而已。而修圣人之道,则是道德行为内外
的成就。“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以力量功业打下来
的天下,是有事取得的天下。所以,秦汉以后的中国历史而
言,都是有事取天下。因此,我们在历史哲学上,可以用两
个观点来看,三代以上所谓的公天下,是以道德治天下,不
是以战功取天下。秦汉以后必须有功在人间,尤其是战功,
这也就是以武功取天下的。所以,秦汉以后取天下,就是老
子所讲的有事取天下。有事取得了天下,也是成功,当时
也有了天下,但是老子为什么又说这样是“不足以取天下”
呢?这就是我们中国历史哲学的特点,正如孟子所提过的
“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人者霸”。到秦汉以后,以战功而
统一国家天下的,都不是以德取人,表面上以王道做号召,
实际上是霸道。“以力假人者霸”,就是以战功使人不能不服
从。老子所讲的道理,加以引申,提出一个王道,就是道德
政治的哲学,也就是政治道德。《老子他说》-----
-----------中国有句古话,“以德服人者王,
以力假仁者霸”。简简单单十二个字,就把中国历史文化“王
道”和“霸道”的界别说得一清二楚了。假定三代以上,在
唐尧、虞舜时代的政治。是“以德服人”的“王道”。三代
以下,尤其在东周以后,都是“以力假仁”的“霸道”治权。
在古汉语中的“假”字,不完全当作真假的假,假当作“借”
字用。所谓“以力假仁”的意思,是说,虽然都是用权力来
统治,但也必须借重仁义之道来作号召。我们讲到这里,
必须要了解,在这个世界上的东、西文化不同的各个国家民
族之间,早在公元以前,就能接纳外族归附移民,不记宿仇,
没有种族歧视的成见,除了中华民族,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了。
因为中国文化,本来有“王道治天下”的传统,以“民吾同
胞”、“物吾与也”的仁义精神,才能做到。也可以说,中华
民族的“华夏”文化,早已在公元以前,就实行了人类大同
的理念,早已泯除种族歧视的狭隘胸襟。例如在这以后的唐
末五代,以及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国的历史事实,都是具有这
种精神的作用。就以历史的事实为证明,中华民族从来不
肯侵略他人,不是以强权当公理的民族,只有“忍辱谦让”,
化解其他民族的非礼侵凌,加以感化而融归于整体“人道”
之中。所以在公元六世纪初,南朝梁武帝的时代,印度佛教
的禅宗达摩祖师,决定要“东渡”中国传法。别人问他为什
么一定要去中国,他说:“震旦有大乘气象。”换言之,所谓
“大乘气象”,就正如佛说的“娑婆”世界中的中国,确然
具有慈悲(仁义)的精神。“娑婆”是梵音,它的意义,是
说“难忍能忍”的“堪忍”的精神。《原本大学微言》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00:25: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2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