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小故事分享
关于读书的小故事(一)
牛顿
世界上有许多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
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
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于1642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牛顿
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时再婚。牛顿
十四岁时,继父不幸去世,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离开学
校,回家帮母亲种地。母亲想培养他独立生活,让他经营农
产品。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
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
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
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
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牛顿对商业越来越反感,他心里喜
欢的只有读书。后来牛顿干脆不在镇上做生意了,只让老仆
人一个人去。因为害怕家人发现,他每天都和他的老仆人出
去,中途停下来在篱笆下学习。每当下午老仆回来,一起回
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
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
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
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
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
“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国后,舅舅极力劝说牛顿的母亲放弃生意,去上
学。在叔叔的帮助下,牛顿如愿重返校园。
关于读书的小故事(二)
马雅可夫斯基
已经是深夜了,马雅可夫斯基还在紧张地工作。然
而,睡魔越来越纠结。他觉得头很沉,眼皮好像被胶水粘住
了,睁不开。他不能再工作了,所以他不得不安顿下来躺一
会儿。
他跑到厨房,拿来一大块柴火,放在床上,把头靠在
柴火上睡着了。棱角分明的劈柴在他的后脑勺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他在睡梦中微微转动了一下身体,他感到头一阵剧
痛。他醒来,跳起来继续工作。
这就是马雅可夫斯基独创的“劈柴替枕法”,真可谓别出
心裁。那时他在罗斯塔做革命宣传工作,工作极度紧张,几
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严寒的冬天到了,也是一天到晚在没有
生火、冰冷的工作室里忙碌,而且往往回家后还要“加
班”。有时实在太累了,他就稍睡一会儿,为了怕睡过去忘
记醒来,就想了个用劈柴作枕头的办法。
马雅可夫斯募对待工作从来就是这样勤奋、顽强、坚忍
的。一九一五年的春夏季节,他住在芬斯基海湾库阿卡拉的
别墅里,创作一首长诗。每天天一亮他就到库阿卡拉海岸上
来了,这里有许多又圆又滑的大石头从水里露出来。人们看
见他站在这些大石头上,从这一块走到那一块,有时停下脚
步,吸几口烟。然后又迈步走着,时而放慢脚步,时而又加
快脚步,时而眉心紧皱;时而又显得悠闲轻松。就这样连续三
个、四个、五个钟头,不住地吟咏着,挑选着需要的字眼,
组成合适的诗句。想出儿行诗来以后,就把它写在香烟盒子
上,或者干脆记在心里,再往下“搜索枯肠”,继续工作。
马雅可夫斯基写作长诗《列宁》时,首先专心致志地研究
了列宁的传记和有关的回忆录,以及列宁本人的论文和演
说,然后进行紧张的写作。
据马雅可夫斯基的朋友—青年诗人阿谢也夫回忆,当时
“他跟谁也不说话,免得分心注意别的事情。他上别墅去
住,在那里独自住了三个月。他感到自己在这个巨大的主题
面前负有很重大的责任。”
另一位目击者回忆说:“他正在写作长诗《列宁》,旅行
皮箱里放满了列宁的著作和论述列宁的书,在海滨浴场上,
饭馆里,散步时—到处都掏出一个黑漆布面的小册子。微动
着嘴唇,哼哼哪卿地写出了涌入脑海的诗句。”
经过六个月的艰苦劳动之后,长诗完成了。当马雅可夫斯
基在群众中朗诵之后,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报纸当时是这
样报道的:“大厅里挤满了人。长诗博得整个大厅的热烈鼓
掌。开始讨论时,许多都说,这是歌颂列宁的作品中的
最有力的一篇。绝大多数发言者都不谋而合地一致认为:这部
长诗完全是我们的。马雅可夫斯基写了这首长诗,是做了一
件无产阶级的大事。”
勤奋刻苦的马雅可夫斯基,一生中成就卓著。斯大林曾经
赞扬他说:“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而且现在还是我们苏维埃
时代秀、最有才华的诗人。”
关于读书的小故事(三)
霍金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
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
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
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
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
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
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
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
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
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
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
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
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关于读书的小故事(四)
诸葛亮
诸葛亮年轻时曾师从隐居在襄阳南部的水镜先生学习
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中午公鸡一叫三声,水镜先
生就下课了。诸葛亮不喜欢听讲座。
后来他想了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个口袋,每天上学
的时候在口袋里放点小米。临近中午,他悄悄把一把小米扔
出窗外。公鸡看到黄灿灿的小米,忘了打鸣,啄了一下。刚
啄完,诸葛亮又撒了一把,直到口袋里的小米吃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
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么搞
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
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师娘是个聪明人,知道这里面一定有玄机。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
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
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
这一天,水镜先生回来了,老师笑着说:你这个老师,
还不如小诸葛呢。所以她告诉水镜先生她刚刚看到的一切。
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
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
军事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关于读书的小故事(五)
林兰英
女科学家林兰英的家乡是福建莆田县。在旧社会,女
孩很难上学。
当林兰英上到小学三年级时,她的堂姐妹都纷纷退学,回
家做家务事或外出当女工去了。妈妈也劝她:一个女孩子
家,念书有什么用?看你堂姐,都能纳鞋挣钱了。
女孩子读书就真的没有用?小兰英心里又是生气又是不
平。她写信给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倾吐了自己的心里话。爸
爸的思想倒很开明,多次回信鼓励女儿:在外国,有出息的
女孩子多着哪!好好念书吧,只要胸有大志,女孩子也能干大
事!
小兰英从此发愤学习,直到小学毕业,年年成绩都在前三
名。可妈妈受封建思想影响,说什么也不同意女儿上中学。
兰英对妈妈说:中学里有规定,考第一名的学生不用交学
费。我要争取第一名!妈妈又气又急,赌气说:好!要是交钱
就别去上学!母女俩就这样达成了协议。
林兰英怀着一团火跨进了莆田县砺青中学的大门。刚进校
时,男同学都瞧不起她,还有人讥讽道:单独的竹子扎不成
排,毛丫头念书长不了!
林兰英睬也不睬,只是埋头读书。虽然,她每天都要干许
多家务活,但上学从没有迟到或早退过。老师布置的作业,
也总是按时完成。
有志者事竟成。第一学期结束时,林兰英真的获得了
第一名。直到她初中毕业,每学期都是第一名。母亲别无选
择,只能放弃。
关于读书的小故事(六)
1988年,孙中山先生移居英国伦敦。
这个消息立刻引起了一些华侨和中国留学生的注意。这些
人有的怀着崇敬心情,有的抱着好奇心理,都想见到孙中山
这位赫赫有名的革命领袖人物。其中有些迂腐的人推测,孙
中山肯定是一个大字不识的“绿林豪杰”。
直到我见到中山先生,我才知道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有着渊博的知识和非凡的勤奋。
当时,中山先生经过旅途的辗转周折,所带的费用已分文
不剩了,眼看着连一口面包都吃不上。于是,一些热心的留
学生便慷慨解囊,你凑一点,我凑一点,凑了三四十个英镑
送给中山先生,以暂时维持他的基本生活。不料三天之后,
大伙儿再去看望他时,却见他已将这些钱买了一大堆新书。
一见面,中山先生便津津有味地指着书告诉众人说,这是什
么书,那是什么书,这本书怎么怎么好,那本书又如何如何
重要。众人见此情景,一个个不禁目瞪口呆,有的为中山先
生的好学精神所惊骇,也有的抱怨他不该将吃面包的钱拿来
买了书。
这些人哪里知道在中山先生看来,书比面包更重要得多。
他曾经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
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
的确,在中山先生的一生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度假,
每天除了吃饭做事,他总是什么都放纵。每次旅行,他可以
不带行李,但总会带几本出版的书。即使是在火线上监督战
事,他也会在指挥所里随身带着很多书籍杂志。军事工作一
停下来,他就把书拿在手里,一字一句地读。
他曾经对一位朋友说:“我几十年来,因为革命,居无定
所,每年所买的书籍,读完了之后,便送给朋友去了。至于
读过了的书籍之种类和数目,记不清楚。大概在我革命的时
候,每年所花的书籍费,至少有四五千元;若是在革命很忙的
时侯,所花的书籍费便不太多,大概只有二三千元。”
关于读书的小故事(七)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
学、音韵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是当之无愧的
一大名儒。顾炎武从小就勤奋学习,对待学问非常认真。长
大后,每当外出旅行时,他都用马或骡子驮着沉甸甸的书,
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在游历期间,也十分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整
理。如果他到了某个地方,发现那里的地理、风土人情和他
以前了解的不一样,他就会翻开相关的书籍去查对、纠正。
顾炎武就这样手不释卷,刻苦攻读,终于积累了丰富的知
识。顾炎武凭着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众多学术领域成就
非凡,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
【感悟】青少年学习要像顾炎武一样具有求真务实、刻苦
钻研的精神,这样,才能够在狱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从而在未来的社会中施展身手。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23:12: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26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