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子夜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秋月》
3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秋雨中赠元九》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初秋》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秋晚江上遣怀》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不拟彻双鬓,他方掷岁华。
附加阅读:《秋晚江上遣怀》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
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而诗人怎
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
4
“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
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
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
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
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
《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
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
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
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
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
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
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
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
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
月之下,而在这翠竹青莲之中,而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
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
想,这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
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而因
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
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
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
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这二者又互为补充,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
5
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
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而诗人
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
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
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
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
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22:48: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25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