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二月里来

更新时间:2023-01-26 22:46:04 阅读: 评论:0

上海中考数学第23题解题方法-peaches是什么意思


2023年1月26日发(作者:白术的美容功效)

2015第10期│《党史博采》47

毛泽东点将创作《生产大合唱》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中国抗日战争正处

在最为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由于日军对抗日

民主根据地频频发起“扫荡”及进行封锁而使

根据地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国民党加紧对陕

甘宁边区进行重兵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之发生

灾荒,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遇到

了抗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极大的生活

困难。各抗日根据地出现了粮食、医药、棉布、

子弹、食盐以及其他日常用品奇缺的状况。

面对如此残酷艰难的现实,毛泽东等中央

领导人几经分析后一致认为:自力更生,靠自

己的双手,才是抵抗日军和国民党封锁的唯一

出路。

1938年冬,延安各界集会纪念“一二·九”

运动,毛泽东发表了《青年运动的方向》这一

著名讲演,并首次提出:要在延安根据地开展

“大生产运动”。会后,毛泽东、李昌和塞克3人

在中央机关合作社食堂同桌进餐。席间,毛泽

东指出,人民大众希望塞克有新作品问世。延

安的文艺家应当用文艺作品来反映“大生产运

动”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并希望塞克以“笔

耕”的形式来参加“大生产运动”。塞克是一位

诗人、剧作家,任教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

恰巧此时,同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的冼星

海向塞克求词,他说:“你来写个厉害的!写点

新的、带劲的歌词!”塞克开始琢磨这一前一

后毛泽东和冼星海的话,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写什么才是厉害的?什么才是新的,才是带劲

的呢?冲啊、杀呀,已经不少了,有点儿陈旧,

于是他琢磨找一个新的题材,在艺术上作出新

史林折枝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48《党史博采》│2015第10期

的尝试。

转眼到了1939年春天,为了解

决和战胜各根据地面临的严重经济

困难,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战胜日本

侵略者,中共中央、中央提出发

展生产的策略。2月2日中共中央在

延安召开了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在

会上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的号召,要求部队在不妨碍作战的情

况下参加生产运动。

随即,大家行动起来,不少人在

驻地周围的山坡、路旁、河滩等空地

开荒种菜,还有的养鸡、养鸭、养

兔,延安的大生产运动红红火火搞开

了。

有一天,塞克在延河边散步。参

加大生产运动归来的延安各界青年,

三五成群,说说笑笑,从他身边经

过……这一根据地的繁忙景象对塞

克触动很大,使他深受感动,塞克突

然眼前一亮:中国的希望,不就在这

些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延安青年身

上么?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开展的

大生产运动,对抗日战争产生了伟大

的影响,将来在历史上也会记上一

页。这不就是冼星海所指的“厉害”

的吗?不正是新鲜、催人奋进、带劲

的歌曲创作题材么?这个题材完全

可以搞一个大型的、新颖的、有气魄

的作品呀,可以称得上是前所未有的

啊,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

不费工夫”!

塞克随即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

望,并在延河边上借景生情地当下就

构思起来。经过反复的思索,塞克觉

得腹稿基本上成熟了。

一天早饭后,塞克将自己关在屋

里,激情满怀地进入了写作状态。用

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到掌灯时分,一

组以生产与抗战为主题的多场《生产

大合唱》的脚本一气呵成!

冼星海拿到脚本后,喜出望外,

非常欣赏这部大合唱的漂亮歌词,便

于3月1日立即动笔,集中时间、精

力,投入到封闭式的创作状态中。

由于冼星海对大生产运动有切

身体会,所以对歌词有深刻理解,创

作起来就激情勃发,仅用了不到一个

星期的时间,就全部谱完了曲。他与

塞克一拍即合,携手创作出了著名的

《生产大合唱》。

《生产大合唱》开创了中国歌曲

使用“大合唱”的先例。它以载歌

载舞和戏剧表演相结合的形式,通

过“春耕”、“播种与参战”、“秋收突

击”和“丰收”4个场面,丰富、形

象、全面地表现出解放区人民的生产

劳动和抗战生活,音乐具有民间风

味,合唱粗犷质朴。歌曲不仅集中响

亮地热情讴歌极富改天换地般豪迈

激情的那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而且表现出极大的爱国抗战自觉性

和唤醒万众的鼓动性,歌里反复强调

“自家的过失都可原谅,顶天立地的

仇人是东洋”、“你拿刀,我拿枪,牵

起手来打东洋”、“大家出力才是全面

抗战”、“国力加强,鬼子就胆寒”、

“坚持团结,进步抗战”、“在全中国

的田园和农场,前前后后四面八方到

处是抗日的队伍”、“民族的尊严不可

损伤”……

时值中华民族抗战热情高涨,加

上鲁迅艺术学院培养的大批文艺人

才,为实现“大合唱”创造了条件。

在大合唱排练期间,他们遭遇了

好几次空袭警报。在这样紧张的环境

下,大家依然坚持排练。特别是冼星

海的妻子钱韵玲虽然有孕在身,但也

热情地参加了排练和演出。

1939年3月21日,由冼星海亲

自指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师生在陕

北公学大礼堂首演了《生产大合唱》,

并获得成功。接着,大合唱又陆续上

演了几场,奠定了其抗战音乐经典的

地位。此后,这个大合唱响遍了全

国。其中的《二月里来》和《酸枣

刺》两个段落,常被作为独唱和童声

合唱曲目,广泛演唱,流传至今。

《二月里来》面世后备受广大群

众喜爱与欢迎,颇有知名度。它是

《生产大合唱》第二场“播种与参战”

里面的一首歌曲,描述了抗日战争时

期,我边区人民为支援前线抗日而努

力生产时的豪迈心情。

二月里来呀好春光,

家家户户种田忙,

指望着今年的收成好,

多捐些五谷充军粮。

二月里来呀好春光,

家家户户种田忙,

种瓜的得瓜呀种豆得豆,

谁种下仇恨他自己遭殃。

加紧生产哟加紧生产,

努力苦干努力苦干,

年老的年少的在后方,

多出点劳力也是抗战。

塞克虽接受过西洋音乐教育,却

极看重中华民族特色文化,所以,这

首歌曲的歌词写得质朴顺口,前两段

以“二月里来”开头,沿用了传统江

南民歌中用时令作序引的“某月里

来”的表达方式,本身具有民歌风。

原词一共六段,每段四句。冼星海在

谱曲时,大量使用民族音阶、调式,

既彰显旋律,又讲求歌性,使该曲抒

情婉转,入耳难忘。

冼星海在后来的《创作札记》中

描述这首歌,是在“风和日暖”的播

种场面中,以非常“恬静、安适”的

情绪唱出的;在延安首次演出时,这

首“江南风味很浓重的曲子”就“极

受观众的欢迎”。它的旋律舒展流畅,

线条柔婉,感情细腻,具有清新的江

南民歌风格;装饰音的运用,更增添

了曲调秀美的抒情色彩。唱得亲切流

畅、沁人心脾,使人仿佛可以闻到解

放区新鲜的空气和泥土的芳香。

尽管大合唱的创作时间很短,但

里面蕴含了冼星海一直以来的重要

艺术追求,成为“大众化、民族化、

艺术化”的中国新音乐。《二月里来》

在当时流传较广,冼星海认为它代表

了新音乐运动的一种方向。

《酸枣刺》全曲短小精悍,通俗易

懂,朗朗上口,主要由上下两个乐句

组成,采用领唱、合唱等演唱形式,

具有一呼百应、此起彼伏的效果。情

绪活泼天真,坚定乐观,反映了当时

根据地儿童与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

者的蔑视和抗战必胜的信心,表现了

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和乐观向上的精

史林折枝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2015第10期│《党史博采》49

神风貌。

延安文艺界专门为《生产大合

唱》举办了作品研讨会,同行们对其

给予高度评价。受此启发,在写作

《生产大合唱》期间所积累经验的基

础上,冼星海又很快相继谱写出了不

朽篇章《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

唱》《牺盟大合唱》等,在中国音乐

史上开创了一个大合唱的高潮。

赞歌献给359旅“生产模范”

一听到或一唱起《南泥湾》这

首妇孺皆知、广为传唱、旋律欢快

的老歌,我们就仿佛穿越70年的沧

桑回到了那个自力更生、拿起锄头、

喊着号子、垦荒种地的如火如荼岁

月……人称“王胡子”的王震在战场

上骁勇剽悍,搞起生产来也是一把好

手。从华北调回陕甘宁边区担负保卫

党中央和边区任务的八路军第120

师359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于

1941年3月在南泥湾开展了大生产

运动。歌曲《南泥湾》唱的就是王震

率领的359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

展大生产运动的火热景象。此歌成为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开展大生产运动

的有力见证。

1939年春毛泽东和党中央发出

大生动运动号召后,尽管大家也在行

动,不少人在驻地周围的山坡、路

旁、河滩等空地开荒种菜,还有的养

鸡、养鸭、养兔,可是由于规模小、

经营分散,效益不明显,解决不了经

济困难的根本问题。

为此,从1940年秋到1941年

春,朱德多次组织人员到延安周边实

地考察,希望能物色到一块垦荒屯田

的好场地。经勘察,发现南泥湾土质

肥沃,水源充足,有近万亩土地可以

开垦。但当时南泥湾是一片荒山野

岭,被老百姓称之为“烂泥湾”,方

圆几十里荒无人烟、荆棘遍地、野兽

成群。当年,最初的歌谣是:“南泥

湾呀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滩。方圆

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

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对

于当时的延安八路军来说,形势的艰

难逼迫他们要在这一片荒芜、荆棘遍

野之地上开辟出未来的希望。

1941年3月,359旅遵照毛泽

东“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

党中央”的指示,在王震的指挥下,

开始分批从绥德警备区开赴南泥湾,

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

精神,开始了“背枪上战场,荷锄到

田庄”的垦荒屯田,进行生产自给。

在南泥湾,359旅广大官兵克服各种

困难,甩开膀子,热火朝天地大干起

来,并创造出“自力更生、艰苦奋

斗、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南泥湾

精神。短短3年时间,359旅就把昔

日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烂泥湾”

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的陕北“米粮川”、“好江南”,为大

生产运动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其经

验很快被推广到各抗日根据地。有了

南泥湾的收获,不仅彻底打破了国民

党的经济封锁,使根据地度过了困难

时期,而且还有力地支援了前线的抗

日斗争。抗战乃至中国革命才度过

了非常时期,红色延安才走过了“寒

冬”。

自1942年起,南泥湾翻天覆地

的巨大变化就吸引着许多知名人士

络绎不绝前来参观访问,并写下了不

少诗文。著名爱国将军续范亭的《南

泥杂咏》20多首诗作,著名诗人萧

三的诗歌《我两次来到南泥湾》,诗

人何其芳的散文《记王震将军》等,

都是高度赞扬南泥湾垦荒成就的佳

篇。

1943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

产运动渐入高潮,作为“生产模范”

的359旅更是名震边区。这年,延安

军民精心筹办了慰问品,并带上文艺

节目,要到南泥湾去慰劳359旅全体

官兵。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在负

责准备文艺节目时,就想到应该排练

一个和359旅有关联的节目。

编创人员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

于构思出一个名为《挑花篮》的秧歌

舞,由8位女演员挑着8对花篮,伴

着插曲在台上表演,插曲歌词的最后

一段名叫《南泥湾》。

19岁的诗人贺敬之同样也被

359旅广大官兵开展大生产运动的

高涨热情和巨大成效所感动。因此,

当贺敬之接到为该插曲创作歌词的

任务后,他毫不费力地结合自己对边

区军民大生产运动、尤其是359旅垦

荒南泥湾的深刻认识和体会,充分酝

酿、一气呵成这段著名歌词:

花篮的花儿香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359旅在南泥湾开荒生产。

史林折枝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50《党史博采》│2015第10期

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

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

好地方来好风光

好地方来好风光

到处是庄稼

遍地是牛羊

往年的南泥湾

处处是荒山,

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不一呀般

如呀今的南泥湾

与呀往年不一般

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

陕北的好江南

鲜花开满山,开满呀山

学习那南泥湾

处处是江南,是江呀南

又学习来又生产

359旅是模范

咱们走向前

鲜花送模范

咱们走向前

鲜花送模范

这首歌词,由时年25岁的作曲

家马可(1918-1976,江苏徐州人),

采用陕北民歌的调式为它立即谱了

曲。《南泥湾》全曲共用一个民间气

息极其浓厚的音调,可分为对比性的

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

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最后采用五度上

行的甩腔手法结束全曲。歌

曲旋律优美、抒情,歌唱南

泥湾由荒凉变成“江南”,并

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

功勋的八路军战士。歌曲吸

收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

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

式,更加生动感人。

1943年春节这天,延安

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

到南泥湾,进行慰问演出,

向359旅的英雄们献上新

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受

到359旅全体官兵的热烈欢迎。王

震高兴地走上舞台与该节目的演员

一一握手,并与她们合影留念。歌曲

《南泥湾》就这样诞生了。

随着《挑花篮》在陕甘宁边区的

巡回演出,特别是郭兰英演唱起来层

次分明,十分动人。这样由她演唱

后,这首歌迅速在陕甘宁边区走红,

并传遍全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曲。

而一代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艺术人

生也由此起步。1964年,这首歌曲

被编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至今仍传唱不衰。

鼓舞斗志的《军民大生产》

诞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军民

大生产》(又称《大生产》),原名为

《边区十唱》,原曲调为陇东民歌《推

炒面》,是从大凤川诞生,后来成为

了全国几代人都会唱的名曲。

当时,在毛泽东提出“自己动

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和“发展经

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后,陕甘宁

边区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

运动。其中,1943年4月,八路军

129师385旅770团的上千名战士,

在团长张才千、政委肖元礼带领下,

进驻甘肃省的大、小凤川垦区,向荒

山进军,开展生产活动。当时的大、

小凤川70里荒芜人烟,野兽经常出

没,但那里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是

农垦的理想地方。

由于缺乏劳动物资,加之大凤川

位于子午岭林区边缘,耕地开垦相当

艰难。尽管条件有限,但英雄的770

团指战员们克服各种困难,两年内共

开荒地3.4万亩,还种出陇东稀有的

稻子,同时办起了山货加工等各种作

坊,开展烧酒、割漆、采药等数十种

副业生产,做到了粮食满仓,蔬菜有

余,牛马成群,猪羊满圈。他们还从

凤川口到甘湫子修了一条车马大道,

在小凤川沟门修筑一座木桥(叫七七

桥),利济行人。在军民齐心协力的

艰苦奋斗下,曾是野山僻壤的大凤川

成了“万宝川”。

770团的屯田垦荒,在边区又创

造了一个“南泥湾”,为战胜蒋介石

的封锁,减轻人民负担,加深军民情

谊,建设和保卫陇东根据地作出了卓

越贡献。他们深受陇东人民的拥护和

爱戴,群众称他们为“抗日之英雄,

生产之好汉”。

1944年11月,770团奉命南

下。离开大凤川时,曾立石刻纪念碑

一座,记述了全团屯兵生产的业绩和

英雄模范人物。如今的这片土地,已

是陇东的大粮仓。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艺术

源于劳动。”1945年春,曾创作《松

花江上》的著名音乐家张寒晖由关中

来到甘肃省庆阳地区的华池县一带

采风,前去慰问在陇东大凤川、豹子

川、平定川一带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军

◆音乐家张寒晖被当地军民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所深深感染,创作出朗朗上口的《军民大生产》。

史林折枝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2015第10期│《党史博采》51

(上接34页)

教学内容和方法等重大

问题,写了一个筹建方案,即国发

[1985]139号文件。邓小平同意这个

文件,并在签署成立国防大学的命令

中明确指出,为加强我军革命化现代

化正规化建设,国防大学要担负起培

养陆、海、空军军以上军事、政治、

后勤指挥军官,高级参谋,高级理论

研究人员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干

部,并进行有关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

设问题研究的重任。他还亲笔为国防

大学题写了校名,这些都给予张震以

巨大的鞭策和鼓舞。后来国防大学研

究生院成立时,张震请邓小平题写院

名,邓小平很快满足了大家的愿望,

表达了对培养军队青年一代的殷切希

望,激励张震把国防大学办得更好。

1992年党的十四大前夕,邓小

平从永葆人民军队性质的高度着眼,

谆谆嘱咐张震,军队要发扬优良传

统,保持老红军本色。他关注着十四

大军队人事安排,在给中央的信中也

谈到这一问题,他要求张震等老

要搞好传帮带。依据邓小平的指示,

十四大后,及时作出了《关于发

扬优良传统加强廉政建设的决定》。

邓小平的指示,抓住了在改革开放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治军

的关键,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邓小平对军队选拔,培养接班人

的问题十分关心。在十四大闭幕接见

全体代表时,邓小平走到张震跟前,

拉着他的手亲切地问了张震的近况,

交代要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军各

级领导班子建设好,保证各级领导掌

握在忠于党的路线的手中。党的

十四大以后,根据邓小平的嘱托等,

搞了一个《关于加强军以上领导

班子建设的三年规划》。《规划》明确

提出了培养干部的目标和选拔干部

的标准,要求选拔培养优秀的年轻干

部,必须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

原则;坚持搞“五湖四海”,防止和

克服山头主义、宗派主义;坚持干部

交流和能上能下,在实践中培养锻炼

干部,坚持党管干部,严格按照规定

的程序办事;充分走群众路线,公道

正派地选用干部。选拔的对象,一要

听党的话,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二要

有能力,包括有知识,有实际工作

经验;三要有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坚持原则,民主作风好,关心部队,

廉洁奉公。《规划》还规定了一些年

龄界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办法。

这个文件送给了邓小平,尽管他退下

来以后表示不再看工作性文件了,据

秘书告诉张震,邓小平还是看了这个

《规划》,并表示完全赞成。

1997年2月19日晚,张震在医

院与病逝的邓小平作最后的诀别。回

到家里,他仍然哀痛不已,心境难

平,彻夜未眠,多年来在邓小平领导

下工作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他认为,邓小平是伟大的军事家、战

略家。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

期,他为党为军队建立的功勋彪炳千

古。自己有幸在邓小平领导下经历了

淮海决战,百万雄师渡长江,特别是

新时期治军的长期实践,深感受益良

多。现在张震老将军亦已驾鹤仙逝,

人们记住的是他们对人民军队建设

的丰功伟绩。■

民,被当地军民热火朝天的劳动热情

和场面所深深感染。

在采风期间,张寒晖时不时就能

听到当地百姓口中唱出一些优美铿

锵的“叫号子”类的民间小调,并极

感兴趣地调查、学习和研究其曲调,

特别是向群众中的掌夯把式虚心请

教。他了解到:庆阳人在建房、修路

时多用石夯筑地基,打夯时就是用

“叫号子”的办法,使大家把力气使

在一处。打夯号子就这样在劳动中诞

生,并不断发展形成固定的调子。打

夯调子是固定的,但没有固定的词,

全凭领唱人目之所及,情之所至,直

抒胸臆,脱口而出。好的唱词,还可

起到鼓舞情绪、激发劳动干劲之功

能。特别是他还采集到一首陇东小调

——《磨炒面》。优美的旋律伴着箩

面的“咣当”声与毛驴的“踢踏”声

吸引了他,令他激动,激发了他的创

作欲望。

随后,张寒晖便以华池民间小调

《推炒面》为基调,以轰轰烈烈的大

生产运动为背景,采用“旧瓶装新

酒”的手法给这首民歌编入新词,创

作出了高亢优美的劳动号子——打

夯歌《边区十唱》:

(领)四二年那么,(合)嗬咳,

(领)大生产呀么,(合)嗬咳,(领)

边区的男男女女,

(合)西里里里察拉拉拉索罗罗

罗太,

(合)齐动员那么嗬咳!……

这首歌曲内容通俗易懂、直白热

烈地反映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

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大生

产运动。一共十段歌词,采用一领

一合的方式,琅琅上口,气氛热烈,

富有慷慨激昂的歌词、奋进明快的节

奏、雄壮豪迈的曲调,不仅再现了当

年的劳动情景,也表现了老区人民对

新生活的美好向往。一经问世就受到

广大军民的欢迎和喜爱,很快就成

为陇东军民大生产中的劳动号子在

当地驻军和群众中传唱开来。不久,

这首歌曲又广传陕甘宁边区,传到延

安,传到各抗日根据地,鼓舞了根据

地军民的斗志。

该曲在1964年10月2日人民大

会堂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

红》中为“齐唱”,位于第四场《抗

日的烽火》,段落精简为5段,并把

它更名今天家喻户晓的《军民大生

产》。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

农民下地劳动时有时吼的就是《军民

大生产》这首歌。

“自己动手么嗬咳,丰衣足食么嗬

咳……”《军民大生产》之所以能被

广泛传唱且经久不衰,是因为它唱出

了劳苦大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和

“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思想。这首歌也

成为全体军民战天斗地、克服困难、

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助推器。■

史林折枝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22:46: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25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眼见为实
下一篇:指南录后序
标签:二月里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