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那些事儿
中秋又到了,先祝大家:
年年圆满如意,月月事事顺心,日日喜悦无忧,时时高
兴欢喜,刻刻充满朝气,月圆人圆花好,事顺业顺家兴!
分享几个网络故事,慰藉荒芜的心灵。
经典中的经典:嫦娥奔月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
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
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
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
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
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
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
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
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
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
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
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
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
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
平安。
成神了,人间便就开始拜神嫦娥了,但拜月是女人的事情,
即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特别是结了婚的女人,在中秋节一
定要拜拜月的,因为月属阴,主生育,过去是多子多福,拜月自然是
希望自己多怀孕。拜月时,会供上一种圆圆的有馅的饼子,这种圆饼
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月饼”。除了供月饼,另会有瓜果之类的时鲜,
特别是有籽的瓜是不能少的。除了拜月,过去女人在中秋时,还要“摸
秋”和“送瓜”,送瓜就是送子,此行为是过去中国民间乞子心愿的
一种流露。
历史的痕迹之一:唐高祖与“祝捷饼”
中秋节的第一主角是月饼。关于月饼的来历,传说很多,较流行
的观点是出现在唐朝。唐初,东突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
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
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
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渊委
任当时著名将领李靖为北征总指挥(行军总管),反击突厥,最终得
胜。
李靖凯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当晚有吐鲁番人向李渊献饼
祝捷。李渊其时正与群臣分享李靖胜利的喜讯,看到圆圆的祝捷饼十
分高兴,笑对当空,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这句话的大
概意思是,应该邀请月亮之神下凡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可口的胡饼。
李渊遂将胡饼分给群臣,君臣一道品尝,赏月。据说,八月十五中秋
节吃月饼习俗由此而来,并由宫中传到民间。
其实,这个传说并不能作为月饼起源的依据。上古时,中国古人
对日、月、星辰等天体十分崇拜,便有“春祭日,秋拜月,夜占星”
的风俗,在拜月时,都会供上一种圆圆的小饼子,这个小饼子才是月
饼的雏形。
历史的痕迹之二:杨贵妃为“月饼”起名
说了月饼来历的传说,再说月饼这个名字的故事。在早期,人们
并不把月饼叫“月饼”,其叫法很多,如李渊说的“胡饼”,还有“小
饼”、“月团”、“宫饼”、“金饼”(宋代)、“月糕”(元代)
等叫法。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饼。过去,汉人把生活在中
国北方、西方的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统称
为“胡人”。胡人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饼,被汉人称为“胡饼”。这
种饼圆圆的,糖馅、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么,胡饼又是如何改称月饼的?这便与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
玉环——杨贵妃有关了。
杨玉环,原名杨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
妃子。杨美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众,真若出水
芙蓉。李隆基听说后,便把时年已27岁的玉环册封为贵妃,万千宠
爱集于她一身。有一年中秋节,李隆基和杨贵妃一起吃胡饼赏月。风
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风雅,觉得胡饼一名不好听,想改个名字。但起
什么名字好呢?一时想不出来。杨贵妃抬头一望,其时高悬空中的一
轮圆月,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李隆基一听,连
连拍手叫绝。“月饼”一名,由此叫出来了。
其实,在宋代,人们也不把月饼叫“月饼”,文人喜欢称之为“金
饼”,如与梅尧臣齐名的宋代文学家苏舜卿有诗句:“云头艳艳开金
饼”、“金饼隔林月”。在宋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尚没有普及。到
了元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才变浓,但多称之为“月糕”。一直到明
代,“月饼”才正式定名,中秋节吃月饼风俗也广为流行。如“明嘉
靖《威县志》称,”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明田汝成的《西
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
圆之义。"
历史的痕迹之三:吃月饼与“杀鞑子”
中秋的传说多是美妙的,但这个“杀鞑子”的故事却渗透了一段
不愉快,它与元末起义的传说有关。在元末,天灾人祸连连,民不聊
生,蒙古人对中原汉人的统治也更为严厉。为防止汉人造反,还不准
民间私藏铁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汉
人的不满,民间反抗情绪强烈,各地都在酝酿起义,相约“杀鞑子”,
推翻元政权。当时公开聚会是行不通的。为了传递统一行动的信号,
保证隐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便选择八月十五吃月饼
的机会,将写有起义信号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通过这种传递方式,形
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势力。
其实,这个传说应该是张冠李戴了,想出“吃月饼,杀鞑子”
妙计的是当时江苏泰州的大盐商、后来在苏州称王的的吴王张士诚,
而不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当年并没有这么牛,他和尚、要饭出身,
后来过不下去了,才跟着郭子兴闹革命,并最终夺得江山的。
好玩的传说——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又称月老,神话传说中主管人间婚嫁之事。
唐朝时有个名叫韦固的人,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一
天晚上,韦固走出南店,看到斜月下有一个老人靠着一个布袋,坐在
阶梯上,借着月色看书,韦固便好奇地走近。老人告诉韦固,那书记
载着天下男女的姻缘,布袋里的红绳,是用来系住有缘男女的脚,将
来会结成夫妻。老人还告诉韦固,他的妻子是市场卖菜盲妇怀里的三
岁小女孩。韦固听了很不高兴,觉得盲妇的小女孩根本配不上自己。
韦固气得找人刺杀小女孩,但那人一时失手,只在小女孩眉心划了刀。
转眼过了十四年,韦固娶了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长
得很美,只是眉间常贴着一片花子,连沐浴时都不曾拿掉。韦固觉得
很奇怪,于是便逼问妻子,妻子说:“小时候保母抱着我去市场时,
被个狂贼刺杀,留下一个刀痕,所以用花子遮盖。”
韦固听了,突然想到十四年前的往事,便紧张地问说:“那
保姆是不是一个失明的妇人?”妻子答说:“是啊!”韦固惊讶不已,
想到当年月下老人说的话,深觉男女的姻缘,果真是上天注定,没有
人可以改变。
此事传到宋城,宋城的地方官即将南店题为“定婚店”。因
为故事中的月下老人正是掌管人间姻缘的人,所以后来“月下老人”
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主管男女婚姻的神。亦借指媒人。
有趣的兔儿爷
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治不好。
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
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她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们为了感
谢玉兔,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
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
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
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消除了
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
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
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
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
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还亲切地称她为“兔
儿爷”、“兔奶奶”。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22:20: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24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