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桃源行

更新时间:2023-01-26 22:12:37 阅读: 评论:0

初中圆大题答案-坪坝的意思


2023年1月26日发(作者:教研室工作计划)

王维《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

桃花夹去津”全诗翻译赏析

王维七言乐府诗《桃源行》将陶渊明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改用

诗歌形式表现出来,更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颇为后人称道;还有同

名诗词刘禹锡、王安石的“桃源行”也各具特色;初山微画雕《桃源行》

则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一种理想社会的迷茫意境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王维七言乐府诗《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注释:

(1)逐水:顺着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因为。

(4)一说“行尽青溪忽值人”。见人:遇到路人。

(5)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6)旷望:指视野开阔。旋:不久。

(7)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

(8)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9)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10)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

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11)物外:世外。

(12)房栊:房屋的窗户。

(13)喧:叫声嘈杂。

(14)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15)引:领。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16)平明:天刚亮。闾巷:街巷。开:指开门。

(17)薄暮:傍晚。

(18)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去:离开。

(19)灵境:指仙境。

(20)尘心:普通人的感情。乡县:家乡。

(21)游衍:留连不去。

(22)自谓:自以为。不迷:不再迷路。

(23)峰壑:山峰峡谷。

(24)云林:云中山林。

(25)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作品译文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走

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远望去丛丛绿树

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第一次才听说汉以

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

里共建了世外田园。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

声响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清

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当初因避乱

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

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

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

仙源。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当

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

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译文:

渔船顺着溪流走观赏山水一溪春;古老的渡口夹岸的桃花艳丽缤

纷。坐看红花一树树忘却究竟走多远;行至青溪尽头空空荡荡不见有

人。有一山洞入口暗行小径开头曲折;走不多远旋即看见陆地广阔无

垠。远远望去有一个云树相聚的去处;近看却是千家万户种满花卉竹

林。

樵夫最初自我介绍他们汉代姓名;村中的居民都没改变秦代的衣

裙。他们居住的地方是武陵的桃花源;还在世外仙境建起了自得的田

园。月明高照松下房舍窗棂一片清静;云中朝阳初露到处是鸡犬的吠

鸣。听说来了凡人大家集拢来看究竟;竞相引领回家打听家乡近来情

景。

天一亮,他们就开门打扫街巷花径;傍晚,渔人樵夫便乘小船回

到山村。当初因为避乱先人离开混乱人间;再说来到这神仙境地就不

想回还。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

的云山。至今已不再怀疑仙境之难于闻见;只是尘心未尽仍然思念旧

的乡县。

出洞后尽管觉得桃花源山水远隔;始终打算辞家去桃花源长期游

历。自以为走过的旧路应该不会迷向;怎么知道山峦沟壑而今已经改

变。当时只记得进入山中后很远很深,沿着青溪几经转折才到深邃云

林。春天已经来到遍溪都是桃花流水;辨不清桃花仙境该到何处去找

寻?

赏析: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

散文《桃花源记》。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

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像醇酒,

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

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

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

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

花源记》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

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

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

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

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

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

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

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

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

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

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

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

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

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

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

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

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去领悟、去

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

接着,读者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

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

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

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

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

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

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

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

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使桃源中人感到

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

“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

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

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

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

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

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

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

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

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

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

地难寻,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

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

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

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

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

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

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

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王维这首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现代的人多有非议。

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

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

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

散文《桃花源记》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

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

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颇

为后人称道。清代王士禛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

摩诘(王维)、韩退之(韩愈)、王介甫(王安石)三篇。观退之、

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

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这“多

少自在”四字,便是极高的评价。翁方纲也极口推崇说,这首诗“古今

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这正是结论性的评

价。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22:12: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24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中国航空大学
下一篇:卫风
标签:桃源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