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贾谊过秦论

更新时间:2023-01-26 21:47:14 阅读: 评论:0

夸人是黑马是什么意思-昨天用英语怎么说


2023年1月26日发(作者:白术茯苓)

贾谊《过秦论》翻译与鉴赏

一、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

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老臣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

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

儒家一派。所著政论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其文议论风发,挥洒

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颇有文采,感染力很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原有集,

后散佚,今人辑有《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

二、背景材料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五百多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

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

张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三、补充注释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卬为将而击之。商鞅遗书公子卬,

愿与为好会而罢兵。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卬而袭夺其军。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

秦以和。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首次合纵在前334年至前332年之间,苏秦说六国合纵,任纵约长,佩六国相印,“秦

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前318年,苏秦再次约六国攻秦,楚怀王任纵约长,至函谷关,

秦出兵击六国,六国皆引兵而归。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秦。前247

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政论叙史只是一种概述方式,跟史

书记载不尽相同。

③伏尸百万

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秦击六国杀伤人数皆有记载,如前293年击韩伊阙,

斩首24万;前273年击魏华阳军,斩首13万(《年表》作15万);前260年,破赵长平

军,杀卒45万(10万以下不计)。

④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这句话是对陈涉起义的肯定。陈涉于起义后半年即被叛徒杀死,但作者认为他是成功的,

功业极大。司马迁也表示过同样的意见,《史记·陈涉世家》云:“陈胜虽已死,其所遣侯

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四、参考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

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

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

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

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

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

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

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

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

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

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

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

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

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

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

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

浮得起。(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

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

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

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全国人民,威

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

绳子,性命听凭秦的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

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

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

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

(的反抗力量)。然后据守华山以为帝都东城,以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

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

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

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

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平

常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

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

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

都带着粮食,影子似的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可以断言,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不弱小(无力抵抗),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

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

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

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

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

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

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

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

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啊。

五、读贾谊《过秦论》(吴小如)

《过秦论》共有三篇。其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这第一篇。它最早附见于《史记·秦

始皇本纪》篇末,列为第二篇;后来褚少孙补《史记》,又把它单独附在《陈涉世家》的篇

末。《汉书》《文选》也都选录了这一篇。今传贾谊所撰专著《新书》,当由后人搜辑而成,

对此文则明确标出它是三篇中的“上篇”。在《史》《汉》《新书》《文选》四部书中,本

篇凡五见,文章字句颇有出入。

从明、清到当代,几乎所有的古文选本都选了这篇《过秦论》(上),因此前人对它的

评语也很多。如清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评它为“雄骏宏肆”,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

的夹批中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

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因此吴闿生的意见是比较有

代表性的。我这篇小文就想先从气势充沛这一点谈起。

从语言的角度看,所谓气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本篇固不例外(如第2段中

从“于是六国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领起,贯穿下面三句,罗列了大量人名,就是排

比句式;如“蒙故业”以下四句,每两句一对仗,就是对偶句式。也有排比兼对偶的句式,

如开头说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即是)。但这还

只是从表面现象去理解。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对偶句的文章并不少,却不一定篇

篇气盛。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比比皆是,然而读起来并不感到气很盛。

可见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只是使文章气盛的因素之一,是属于外在的艺术技巧,而不是主要因

素。

本篇之所以以气盛为特点而传诵不朽,之所以使人觉得有说服力,我以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是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

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

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

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个特

点为什么就能使文章读起来有气势呢?关键在于:一、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

富的内容,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含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沛,读起

来思路自然而然跟着作者的笔锋走,那当然会显得气“盛”了;二、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

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上来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

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的;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

铺陈发挥,使人不仅看到“线”,还看到“线”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点”。

于是你不由自主地会顺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读,他不中断,你就不能中断,他

不节外生枝,你就不能旁及其余。因此,这也给人带来了气盛的感觉。

第二个使读者感到文章气盛的原因,亦即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

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

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

“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

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2、第4、第5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

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

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

不能之感。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的缘故。作为作家,贾谊不仅是政治家,也

是文学家;作为作品,《过秦论》同样具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还有第三个原因,也是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

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稀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

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

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

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

气盛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下面我们再一段一段地简单分析一下。

前三段,主要写三个方面:一、秦国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国实力愈来愈强大;三、

由于靠实力,秦国统一天下并不很难。第1段着重写有野心,第2段着重写有实力,第3

段兼而写之。全篇的铺排和对比都从这三方面入手,把具体事实贯穿进去,用概括的语言勾

画出大的轮廓来,使叙述的内容有了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如说“秦人拱手而取西

河之外”“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和第3段结束处写“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等等,都是极写秦之野心和实力,极写得天下并不难。与此同时,作

者也写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国之师”“六国之士”等等,愈写对方也就愈反衬秦之

强大,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但我们却感到:愈写秦之强大,就愈见秦之骄横愚昧;愈写秦

之自信太强,就愈见秦之主观片面;愈写秦之野心极大,就愈见秦之眼光短浅。作者虽处处

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了。

这里想侧重谈谈第3段。第3段开头只说了九个字:“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这当

然是事实。但也并非一点可写的事都没有。可是作者不准备在这里多费笔墨,只把那一条贯

穿于秦之各个时期的纵线画出来就够了。从行文方面来说,一篇气盛的文章也不能一点不喘

息。第3段开头的十几个字,就给全篇形成一个短暂的停顿。明代古文家归有光就说过,这

是“如人吐气”(见归有光《评点史记》)。我们固然不能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硬要在一气

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个“气口”;但文章写到这里,自然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如人吐气”,

还是必要的,也是学写作的人应予注意的。

前面说过,第3段写秦始皇:野心与实力,兼而写之。但第3段与第2段还不一样。第

2段是用正反对比手法两面写,第3段却全从正面写,把秦始皇的实力和野心描绘得淋漓尽

致,愈写愈足,愈写愈神气。甚至到了第4段开头处,还要找补两句:“始皇既没,余威震

于殊俗。”吴闿生夹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这就像给皮球或车轮打气,打到最大限

度,再加上两下,自然球胎或轮胎就非爆裂不可了。然后一下子反跌下来,改从陈涉方面写

起,却又处处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写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论”和“断”,仍用对比手法把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结论,即

所谓“断”。为了使结论下得郑重,于是又把秦重新提起总说一遍,才以“仁义不施而攻守

之势异也”收尾。文章须能放能收,能开能合,始见本领。贾谊在这篇杰作中完全做到了这

一点。

金圣叹在《才子古文》(历朝部分)卷二中对本篇加批语说:“《过秦论》者,论秦之

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

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这是说得相当扼要的。

应该承认,这篇文章在当时确实起了好影响。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

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

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终于被人民灭亡。有了这个认识,

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

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有了贾谊这一番描绘,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

而弱的经验教训。因此,我们一面学会了怎样作文章,一面也借鉴了历史。我们读《过秦论》

(上)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这个。

(节选自《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六、峻拔锋利语警词工──谈贾谊的《过秦论》(徐应佩、周溶泉、吴功正)

贾谊是西汉时期杰出的辞赋家和政论家。他的赋写得云蒸雨降、回肠荡气,以《鸟赋》

《吊屈原赋》最负盛名;他的政论写得峻拔锋利、语警词工,以《论积贮疏》《陈政事疏》

为世所重。《过秦论》则兼及辞赋的文采辉耀、语势腾纵和政论的见解精辟、雄辩有力,以

汪洋恣肆之文表拯世救民之意,成为别具一格的辞赋家的政论。

《过秦论》如题目所示,旨在讲论秦王朝的过失,揭示秦至二世而亡的原因。作者充分

发挥赋体“铺采摛文”的特长,不径言秦之过而先以奔放之言历举秦之功,不直言秦之衰而

先以豪迈之语详述秦之兴,不先写秦之亡而先以昂扬之笔书秦之盛,犹如长河入海直奔尾闾

之窟。作者在纵笔泼墨绘足龙腾云卷之态后予以点睛:“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辞赋

的艺术手段,使得文势充畅,波澜层迭,议论风发,题旨轩昂,使人不仅理性上可以得到启

迪,感情上也能够得到震动。

《过秦论》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为叙史事,一为发议论。述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

事的升华。叙述史实,以时序为经,以事迹为纬。先叙秦孝公时的“兴”,继而写“孝公既

没,惠文、武、昭襄”王时和“延及孝文王、庄襄王”时的“强”,接着写“及至始皇”时

的“盛”,最后写“始皇既没”,陈涉首难,使秦终至败亡。作者概括了秦“百有余年”由

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议论时,以陈涉与强大的秦王朝比,

与山东六国比,是非立分,结论自出。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便于作者按辞赋的写作规

律,施展才华,驰骋笔墨。

《汉书·艺文志》分赋为四大派,将贾谊归属“屈原派”,也就是说贾谊承续了《楚辞》

的余绪,且有新的创造,所以扬雄说:“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

因而贾谊以其辞赋手段写政论,即用其所长,弃其所短,确为刘勰所说的:“丽词雅义,符

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

而没有堕入“繁华损枝,膏腴害骨”的泥淖。《过秦论》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使得文势滔

滔,有一唱三叹之慨。

极化对比,气魄恢宏。辞赋惯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过秦论》写秦由兴而盛的“攻

势”,将攻和被攻的双方向两极强化,极言被攻对象的力强势盛,极言进攻方面的力弱势孤,

结果却易攻轻取,对比之下显得气魄很大,且更能说明问题。秦孝公时,“君臣固守以窥周

室”,一个“窥”字,透出了秦伺机而动的野心,写出了他偏居一隅的地位,也暗示了周天

子地广人众、位高权重的形势。双方力量悬殊,而“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河之外大

片土地,只是“拱手”便得,极言取之甚易,如反掌之劳,似吹灰之力。这反而突显了秦的

兵力雄厚,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九国之师”“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

秦”,兵多将广,声威烜赫,攻势凌厉,结果“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秦不费一刀一箭,就叫山东六国“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始皇时,“却匈奴七百余

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所有这些,都是采取将双方“极化”

的办法,反衬而说明问题。一般的夸张,通常是“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

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就事物的某一属性予

以夸大。而贾谊写秦攻之易,却先将双方极化,再将攻取极化,则文词便壮采飞扬,足可披

瞽骇聋。“壮词可得喻其真”,像“拱手而取”“无亡矢遗镞之费”“辞虽已甚,其义无害

也”,反而有助于文义的鲜明显豁。

同义叠句,气势酣畅。《过秦论》中也袭用赋中同义叠句的句法,可是作者不是不看场

合,不看对象,不加选择,不予节制地叠床架屋,使得文字臃肿累赘,而能以气势酣畅之文

为表达主题服务。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卷、

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古文观止》的编者

评述说:“四句只一意,而必当叠写之者,盖极言秦先虎狼之心,非一辞而足也。”为了突

出某种意思,不惜重复数句。作者写秦始皇时之强盛:“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四句也只一意,说始皇践帝位奴役天下之人。与秦

相对比,写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三句同写其地位卑微。一般

地说,作文时要惜墨如金,一词能达意则不用两词,一句可尽意则不赘两句,可是这里贾谊

却一意连用多句,可谓泼墨如云。这是因为这些地方“非一辞而足”,一辞虽能达意,却不

能“极言”,达不到强化、极化的目的。由于一意以多句写之,便把秦的虎狼之心披露得淋

漓尽致,把秦的暴虐之行描述得无一可掩,也把陈涉的出身写得使人印象深刻。以整齐句式

叠写一意,使得文字气足神完,一气呵成,读之犹如骏马走坂,流水下坡。

多重排比,气氛热烈。辞赋中往往铺锦列绣,排红叠翠,排比句如鳞次栉比。可是因为

句式少变,致使文字板滞僵直。《过秦论》则变化其用,以多组排句复合,从而犹如繁弦急

管般热烈,增强了艺术效果。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先以“齐有孟尝,赵有平原,

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四个相同的主谓结构的句式排比,显示“合从缔交”的广。接着以“明

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三个相同的联合结构的词组排比,显示上述四君子的

谋略才干。再以“……中山之众”“……杜赫之属为之谋”“……乐毅之徒通其意”“……

赵奢之伦制其兵”四个基本相同的带有长串定语的主语以及相同谓语形式的句子,显示“天

下之士”合纵缔交,戮力攻秦的力量。最后更以“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

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伏,弱国入朝”八个结构异同交错的四言句,显示秦乘胜

前进夺天下,摧枯拉朽攻诸侯的声势。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奔放,如果只是一式到底,那又

机械呆板了,将多种句式的排比句组合起来,则整齐与参差结合,相为映照,文章便张弛有

致、气韵流转了。作者为了集中排比,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对比条件,着力渲染,且

有言过其实之弊。据《史记·六国表》载,周慎靓王三年(前318)有“五国共击秦,不胜

而还”之事,并没有“九国之师”齐出动的情况。作者简单概括了战国时代所有的人才,且

加以排比,突出了声势浩大的气氛,和秦日后的崩溃作了鲜明对比。《过秦论》中多用排比,

而句式多变,组合有异,这也是本文格高调响的一个原因。

潜义伏理,气蕴于内。作者写秦气锐势盛,是为了说明这是施仁义的结果。可是贾谊只

将施仁布义隐嵌于字里行间,反而铺张扬厉地大写追亡逐北、席卷天下的声势,待到文末点

题后,回顾前文一审视细察,始觉作者原来处处设伏,密而不漏。作者于第1段就带出了秦

能轻取易攻的原因:“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由

于采取了商鞅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对内、对外政策,司马迁也认为这属仁义之举。他说:

“地形险阻,所以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为治也。犹未足恃也。夫先王以仁义为本,而以

固塞文法为枝叶,岂不然哉!”作者叙秦的每一阶段,都紧扣住这点。本文题旨在于“仁义

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于前文却明写、详写“攻守之势”,暗写、略写“仁义之施”,

气蕴于内,象呈于外,使人首先从气势磅礴的文辞上得到感染,直到最后才将内蕴的含义加

以挑明,读者拨除疑念,释除悬念,把握主旨,则顿觉原来的潜义伏理腾跃而出,熠然生辉,

戛然作响。

反复比照,导出题旨。作者为了导出论述中心,反复比照,逐步深化。先是远比,以叙

述设置比照条件。作者写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不成军旅,可是“斩木为兵,揭竿为

旗”,随即得到天下人的响应、支援,“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写陈涉起事如此之

易,和前文写诸侯攻秦如彼之难,遥为映照,对比鲜明,为下文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再是

近比,从比较中引出议论。陈涉之位和九国之君比,尊卑悬殊;陈涉武器和九国之械比,利

钝大别;陈涉之众和九国之军比,众寡极异;陈涉之谋和九国之士比,智愚径庭,陈涉和山

东之国相“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不可同时而语,可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激起

读者急切追寻原因,为作者揭示答案蓄积了语势。最后是总比,总括前文两极对比,从而揭

示题旨。总结全文时,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广有天下,势力由弱到强,统制诸侯,统治

由暂到久,长及百年。一夫毁七庙,宰割天下者反身死于人手,将秦与陈涉两方面都予以极

化。这样,“何也?”的设问就更为强烈。在如此步步进逼的情势下,迸发出“仁义不施而

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便如水到渠成般自然,雷霆震空般有力。

贾谊写作《过秦论》,是为了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他说:“野谚曰:‘前事之不忘,

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

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他是借此来宣传他的所谓“治乱之道”的。

《过秦论》作为辞赋家的政论,在当时独标新帜,这种文风并沾溉后世,像唐代杜牧的

名篇《阿房宫赋》,宋代范仲淹的代表作《岳阳楼记》等,都能明显地看到其影响。今天我

们学习它,也能从它别具一格的散文艺术上获得有益的启示。

(节选自《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21:47: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22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端午即事
标签:贾谊过秦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