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山涛

更新时间:2023-01-26 21:01:27 阅读: 评论:0

初二试卷品牌排行榜-极致的近义词


2023年1月26日发(作者:猛烈的近义词)

在嵇康死后的许多年里,往事渐渐地封沉于历史之中,曾经拥有过的玄音,放诞,玄谈

与饮酒,不复再有了。然而,在记忆的深处,一切不曾淹埋。那个存活的人,依旧记得那封

无言的绝交书,那首畅快淋漓的广陵散,那些竹林中悠远的身影„„一切依在眼前,犹在眼

前,却有意无意地隐藏,随着洪荒如流的历史沉淀在苍茫里。那个存活的人,太单薄,也太

无奈。人总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活于世道里,而他的世道,太遥深,也太呼啸,死生无

常,合久必分,悲凉凄怆,更兼着“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明澈,他惟有过着自

己的生活,尽着自己微薄的所有。作为一个竹林名士,面对亡去的故友,面对远去的岁月,

他犹如踏雪的飞鸿,那复计东西。

在几千年来,正统的文化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名教思想,自先秦之后渐渐深入人心,

成为文士一种不可磨灭的信仰和治国之术。汉朝独尊儒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得以

宏扬。然而,岁月流迁,世事更替,名教思想的派生条件一再发生变化,人为的流弊,带来

思想的流弊。在战乱纷纷,杀戮频繁的年代,思想被人为地利用,甚至成了为禁锢个性和杀

人的工具。东汉末年,清议时政,党锢之祸,曹魏篡汉,孔融、祢衡、杨修等人被杀;魏晋

之际,清谈玄虚,放浪形骸,司马氏篡魏,何晏、曹爽、嵇康等人被诛。因此,清醒的人士,

在夹缝中寻求生存,韬光养晦,静观彷徨,在自然名教中寻求出路,“用舍由时,行藏在我”,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的自然名教两用,有的附自然而弃名教,有的附名教而

弃自然„„(当时,北人更尚名教,好郑玄《庄子注》,南人更尚自然,好王弼《庄子注》。)

但是,自先秦以来的名教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无论如何无法从文士心中驱除。而山涛好自然

杂以儒术(或者更确切的说好儒术杂以自然),始终在出仕入仕之间,寻求人格的独立和自由

的思想。

从史书上看,竹林七贤均有为官的记载,其中,山涛官威显赫,居位较长。“年四十,始

为郡主簿、功曹、上计掾。”后仕历从事中郎,尚书吏部郎,行军司马,冀州刺史,吏部尚书、

太子少傅、尚书仆射,司徒等职,位列三公,“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事天朝三十余年”。

同时,山涛为官正直,清明少欲,深识远见。或“隐身不交世务”,或“甄拔隐屈,搜访贤才”,

或“翼赞朝政,多有讽谏”„„正始年间,山涛辟河南从事,时曹爽得权,司马懿称病不朝,

山涛夜宿不寐,暗起蹴石鉴言道:“今何等时而眠也!知太傅卧何意?”石鉴回道:“宰相三

日不朝。与尺一令归第。君何虑焉。”山涛大怒:“咄。石生无事于马蹄闲也。”投传而去,未

到两年,果有司马氏争权,曹爽被杀之事。因此,隐身不交世务,以避祸端。

在司马氏和曹爽争权之际,举国摇荡,文士祸福难料,大有山雨欲来之忧。山涛等以旧

臣立足纷争的尤为如此。因此,旧臣以静观韬晦,去职还乡来逃避祸端,不失为官者的深思

远虑。而事后,曹爽、曹彪、何晏、丁谧等人,或为残杀,或被赐死,或遭灭族,更使文士

动则得咎。而阮籍被辟为司马氏的幕僚;山涛因表亲关系而见景帝,其中有乱世文士的无奈,

也有乱世文士的理想——儒学的经世致用。《晋书》山涛本传记载:“帝曰:‘吕望欲仕邪?’

命司隶举秀才,除郎中。转骠骑将军王昶从事中郎。久之,拜赵国相,迁尚书吏部郎。”于是,

山涛开始了真正意义的仕途,也给天下带来了一丝的光明。此后朝廷议奏,举贤受能多少可

以窥见山涛的身影,而他深识远见,犹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的神韵不改当初。

司马氏当权之后,杀戮过重,激起了一些旧臣的不满,毌丘俭、诸葛诞先后在寿春、扬

州等地起兵,嵇康多次为文直对司马氏,文辞辩难,行如剥茧,同时,含沙射影,笔锋精密。

当时,嵇康欲助毌丘俭起兵,赖山涛权衡局势,极力劝阻而未成。事后,犹如山涛所言,毌

丘俭、诸葛诞依次兵败,齐王被废,司马昭“以武平乱”,几欲封为晋公,进位相国。魏晋禅

让,以成定局。

自古成大事者无不深思熟虑,谋在千里之外,同时,成大事者无不亲身履道,志向坚定,

至死不逾。应当说山涛在司马氏当权之后,选择了经世致用,而他也为之身心付出,为这个

王朝尽心尽力。《竹林七贤论》写道:“咸宁中,吴既平,上将为桃林、华山之事,息役弭兵,

示天下以大安。于是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时京师犹讲武,山涛因论

孙、吴用兵本意。涛为人常简默,盖以为国者不可以忘战,故及之。”山涛虽不学孙、吴用兵

之法,但“为国者不可以忘战”“不宜去州郡武备”谙合孙、吴用兵之道,因此,举坐听其言

者无不以为“天下名言。”王衍称为“公暗与道合。”然而,帝不能用,以至永宁之后,诸王

构祸,寇贼蜂起,犹如涛言。这是山涛立足司马王朝,权衡局势,深识远见的地方;也是一

个臣子为他的朝廷和百姓所思的长久谋划。

自古为官者不可不谙识仕道,权衡局势,静观韬晦,同时,为官者不可不“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以亲身洁其务,启天下之方;以亲事终其身,劝天下之俗。山涛为官三十余

年,“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所任尚书吏部郎,吏部尚书,尚书仆射等职,均系典选,正直敢

言,举贤授能,可谓居其位,谋其职(可见上篇“山公启事”),晋人有言“山叟知材”,可见

如此。(山涛典选,“唯用陆亮,是诏所用,与公意异,争之不从。”①)此外,山涛出任冀州

刺史,亦曾“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变更冀州风俗,使俗薄之地人怀慕尚。因此,

在穷达之际,以一己之力济天下之人,可谓穷其身,尽其力。然而,时人、后人有以“阁东

大牛②”、“两朝元老”非议之,不免有失风度。想来,西汉,东汉,魏晋,六朝„„未必都

好,未必都不好,而作为一个文士立足于世道,只要于己,于人,于天下问心无愧,出入哪

朝又有何妨!

同时,山涛为官廉洁,所思少欲,臧荣绪《晋书》描述:“袁毅为鬲令,赂遗朝廷,以营

虚誉,遗山涛丝百斤。涛不欲为异,乃受之,命内之阁上。后毅事露,吏验至涛所,涛于梁

上取丝,尘埃黄黑,封印如初,以付吏。”晋人通脱,为官亦通脱,不欲与同僚为异,收其礼

视为韬晦;收而不用,纳于梁上,“封印如初”,视为廉洁。王戎任侍中期间,南郡太守刘肇

曾贿赂王戎,筒中细布五十端,王戎未收,但书信以恩情相报,后为清谈所不容,事后帝王

以不怀私得,不标新立异为王戎开脱。此处不妨以“不欲异于时”,为山涛(深知官场韬晦的

名士)开脱,视为官场的风气和无奈。后人于此以“悬丝尚书”雅称山涛,大概是深知官场

通脱的缘故。

此外,《世说新语语言》记载:“晋武帝每饷山涛恒少,谢太傅以问子弟,车骑答曰:‘当

由欲者不多,而使与者忘少。’”可见,山涛素来所思少欲,不以物喜与悲。山涛为官长久,

但时时清虚恬简,秉德冲素,器宇渊济,有古人之风。早年为尚书吏部郎时,文帝书召曰:

“足下在事清明,雅操迈时,念多所乏”,除议郎时“涛清俭无以供养”,为三公时“贞慎俭

约,禄赐俸秩,散之亲故”,待仙逝时“旧第屋十间,子孙不相容”„„可见,山涛所思于公,

非私,在天下,在道义。而帝王或赐“钱二十万、谷二百斛”,“藜杖一枚”;或赐“床帐茵褥”,

“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五十万、布百匹”„„是对山涛的一种信任和关怀。其中,“藜杖”

是魏帝赐与景帝的,转赐涛母;而“蜜印紫绶,侍中貂蝉,新沓伯蜜印青硃绶,祭以太牢”

更是一种至高的荣誉和肯定。

从史料上看,司马氏对山涛信任有佳。景帝时“除郎中,转从事中郎,拜赵国相,迁尚

书吏部郎”。文帝时,钟会于蜀叛乱,帝将西征,任山涛为行军司马,授予亲兵五百,镇鄴—

—时鄴为魏氏诸王公居住所在。同时,“咸熙初,封新沓子,转相国左长史,典统别营”,又

因山涛有乡闾宿望,太子亲去拜见。武帝时,任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后屡

迁为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司徒等职。同时,多次下诏给予体恤和表奖,所谓“山仆射近日

暂出,遂以微苦未还,岂吾侧席之意。其遣丞掾奉诏谕旨,若体力故未平康者,便以舆车舆

还寺舍。”所谓“朕犹侧席,未得垂拱,君亦何得高尚其事乎!当崇至公,勿复为虚饰之烦。”

所谓“君以道德为世模表,况自先帝识君远意。吾将倚君以穆风俗,何乃欲舍远朝政,独高

其志耶!吾之至怀故不足以喻乎,何来言至恳切也。且当以时自力,深副至望。君不降志,

朕不安席。”等等。此外,在宣武场讲武之时,山涛有疾,帝命乘辇导入。可窥一斑。

山涛历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晚年虽多次辞官,但平心处中,履臣之道。《世说

新语方正》写道:“山公大儿着便服,倚于车中,武帝欲见之,山公不敢辞,问山该,山该不

肯行。时论云胜山公。”着便服见武帝原为不敬,但武帝欲见,勉为其难,问儿„„原本为臣

者拘于礼数,为官者拘于臣道,两难之下,避轻就重,取恪尽忠贞,望风承旨之意,可谓尽

心③。此前,武帝尚未立之时,文帝因景帝建功未遂,承奉相续,欲立景帝之后,齐王攸。

问裴秀以为不可,问山涛以为不可,山涛言道:“废长立少,违礼不祥。国之安危,恆必由之。”

于是立武帝。原本国立储君,系国家安危,以礼制为思,以安危为忧,可谓尽心。因此,无

论典选还是用兵,无论礼制还是教化,山涛居职则尽名士微薄之力,以怀王道天下之忧。

然而,山涛为官期间也曾多次辞官,或以母辞,或以老辞,或以病辞,但其中亦见天下

之忧,忠贞之意。咸宁初,固辞以老疾,上表陈情。“古之王道,正直而已。陛下不可以一老

臣为加曲私,臣亦何必屡陈日月。乞如所表,以章典刑。”山涛上表数十,久不摄职,为左丞

所参违诏,参者受责后,山涛不安,上此表,言,“不可以一老臣为加曲私,履荡荡之王道,

以章典刑。”清尚如此。又值晚年后党专权,山涛“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帝虽悟而不能改。”

于是山涛以老请辞“臣年垂八十,救命旦夕,若有毫末之益,岂遗力于圣时,迫以老耄,不

复任事。今四海休息,天下思化,从而静之,百姓自正。但当崇风尚教以敦之耳,陛下亦复

何事。臣耳目聋瞑,不能自励。君臣父子,其间无文,是以直陈愚情,乞听所请。”由此可见,

山涛辞官有老疾之因,也有讽鉴之意。而“若有毫末之益,岂遗力于圣时”“崇风尚教以敦之

耳”语重心沉,忠贞怀忧。又有“臣事天朝三十余年,卒无毫厘以崇大化。陛下私臣无已,

猥授三司。臣闻德薄位高,力少任重,上有折足之凶,下有庙门之咎,愿陛下垂累世之恩,

乞臣骸骨。”读来感人肺腑,与《出师表》之恳切,异曲同工。

想来,竹林名士均有放诞之风,山涛虽然不免,却也不同。阮籍“礼岂为我辈设耶”,嵇

康“越名教而任自然”,刘伶“惟酒是务,焉知其余”,阮咸“人种不可失”,向秀“不虑家之

有无,外物不足怫其心”,王戎“善发谈端,赏其要会”„„就居丧而言,阮籍,阮咸,王戎

等人生性至孝,但或为“嗜酒荒放,露头散发,裸袒箕踞”,或为“借客驴着重服,自追之,

累骑而返”,或为“无礼自持,鸡骨支床”„„而山涛生性至孝,居守名教的多。山涛为太常

时,遭母丧,返乡里,虽年岁老迈,但居丧过礼,手植松柏,负土成坟。如是,竹林名士于

自然名教取向不同,于司马王朝取向也不同,山涛作为其中之一,犹如向秀与嵇康之间的辩

难,履地是自己的道,行地是自己的理,这才不失为一个独立的名士,不失为一个真正的知

己。

后世关于山涛的记载,看则很多,实则不多,多数雷同。但如山涛这般,于夹缝中寻求

生存,于乱世中寻求出路,“达则兼济,穷则独善”,“人格独立,思想自由”,自然名教两通

的名士却很多,大概系着一种文化和风度的传承,是一个民族的精髓虽在。山涛死于太康四

年,享年七十九岁,谥号康,有五子,其中,山简才盛,见重当世。而山涛著作,《晋书》记

载“有集十卷,亡佚”(《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集》九卷,亡佚)。后世有《高逸图》《七

贤图》《七贤像》《竹林七贤图》,均以竹林七贤为原形,其中,山涛或抱膝而坐,或席地而坐,

风姿特秀,清雅高逸,伴着历史沉淀后人的心中。

注释:

①王隐《晋书》写道:“山涛为吏部,前后所选,周遍百官,举无失才,凡所题目,皆终

如其言,称山公启事。唯诏用陆亮,涛毕力争之,不得,亮寻以贿败。”当时,山涛居尚书左

仆射领选,与贾充典选有异,而世祖敬用山涛,贾充每不得所欲。因此,贾充欲举陆亮为吏

部郎,参与典选,合陆亮之力不召山涛而选,以得所怀。山涛力争,累言陆亮可为左丞相,

非选官之才,欲举阮咸为吏部郎,世祖因“咸耽酒浮虚”不用,用陆亮,后陆亮坐事而免。

②《世说新语政事》写道:“山公以器重朝望,年逾七十,犹知管时任。贵胜年少,若和、

裴、王之徒,并共言咏。有署阁柱曰:‘阁东有大牛,和峤鞅,裴楷鞧,王济剔嬲不得休。’

或云潘尼作之。”

③《晋书》山涛本传也有类似的记载,山涛第三子,“允字叔真,奉车都尉,并少尪病,

形甚短小,而聪敏过人。武帝闻而欲见之,涛不敢辞,以问于允。允自以尪陋,不肯行。涛

以为胜己,乃表曰:‘臣二子尪病,宜绝人事,不敢受诏。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21:01: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20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老师我想你
标签:山涛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