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安石简介8篇
王安石简介8篇
王安石简介(1)
古代诗人王安石简介
本文是关于古代诗人王安石简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古代诗人王安石的人物简介
王安石(1020xx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
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
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
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
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
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
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
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
新的高度。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
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
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
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古代诗人王安石的主要成就
文学成就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
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
风作出了贡献。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
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
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不失大家风范。[3]
2
散文
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
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
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
浓厚的政治色彩。
王安石的论说文,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
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结构谨严,说理透彻,
语言朴素精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为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王安石的短文,直陈己见,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形成了“瘦硬通神”的独
特风貌,如史论《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然而层次分明,议论周密,词气
凌厉而贯注,势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
简洁明快而省力,亦记游,亦说理。
诗歌
主词条:王荆公体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
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
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
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
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
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词
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大致可分为抒写情志和阐释佛理两类,“瘦削
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其抒情词作,写物咏怀,多选空阔苍茫、淡远纯朴的形象,
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豪纵沉郁,
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共开豪放词之先声,给后来词坛
以良好的影响。
古代诗人王安石的历代评价
历史评价折叠史书评价《宋史》评价《宋史·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
3
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
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
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
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
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
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折叠历代评价北宋评价元祐元年
(1086),王安石去世后,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
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司马光对
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北
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
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
古代诗人王安石的代表名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伤仲永》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梅》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泊船瓜洲》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登飞来峰》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
禅”。——《游褒禅山记》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夜》
王安石简介(2)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
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
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
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王安石简介(3)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生平简介王安石是怎么死的?
4
导语: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生于公元1021
年,去世于公元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抚州市临川人。人们对于王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生于公元1021年,
去世于公元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抚州市临川人。
人们对于王安石的认识,大多数在于两方面,一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一是
他在政治上的成就。文学上,他是著名的诗人、词人、散文家,政治上他官至宰
相,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在诸多方面都取得如此成就,足以证明王
安石此人的真才实学。
王安石于天禧五年,出生于临川,父亲王益是当时的临川军判官。王安石词
人本来就天性聪颖,又是官宦人家出生,所以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有过
目不忘之能,有喜好读书,因此小小年纪便能下笔成文,让人惊叹。最为出彩的
还不是王安石喜好学习之事,而是他不单单只沉迷于书本之中,同样的也在年少
之时便接触了现实。
古时候的书生,大多数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现代
人都知道,理论不可脱离实际。王安石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
苦,为其文章添色不说,同样的也为他日后的政治道路找到了方向。
宋仁宗庆历二年,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
判官。任期满之时他没有选择留驻京师,而是选择了外放为官,进行自我锻炼。
皇祐三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爱民,治绩斐然,先后受到宰相文彦博
及欧阳修的推荐,虽然最后因为主客观原因未能成事。随后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
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
嘉佑三年,王安石为度支判官,进京述职。早此次如今面圣之时,王安石第
一次提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他总结自己多年在地方为官所看见的经历,矛头直
指现在朝廷所存在的弊端,如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空虚等。针对这些
问题,王安石提出了自己具体应对的主张,希望皇帝能开启变法,改革国家积弊,
增强实力。此次上奏,便是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王安石简介(4)
王安石罢相贬职简介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著名的政治家,入朝为官也经历不顺,先后几次被罢相贬
5
职。你知道怎么回事吗?下面由为大家介绍王安石罢相贬职的简介,希望能帮到
你
王安石罢相简介
王安石曾两次罢相,第一次是被神宗罢免宰相之职,第二次是王安石主动请
求辞去宰相一职。
王安石第一次罢相:王安石自变法以来就遭到了守旧党派的强烈反对,但是
幸得有神宗的拥护与支持,变法才得以顺利推行。
王安石变法自推行以来就受到了各方的阻力,1074年,天下大旱,颗粒无收,
饥民遍野,流离失所,反对变法的大臣们纷纷上书弹劾新法,上书是免行钱造成
的这种局面。神宗左右为难,信心动摇,欲打算废除不好的法令。但是王安石认
为这属于天灾是难以避免的,天灾不可避,但是我们能后天处理和维护,派人治
理方可解决。反对派们不仅上书反对甚至还绘制流民旱灾困苦图给神宗看,为新
法的过失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并且要求罢免王安石。
敌对关系正是紧张时刻,两位太后也出来干预朝政,认为王安石乱了整个天
下。神宗心中动摇,于是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之位,让其当吏部尚书。被罢免后
的王安石为了新法能继续推行,就推荐了新法的拥护者吕慧卿和韩绛在朝中任要
职,没想到吕慧卿掌权后,对王安石下手,在韩绛的帮助下,王安石再次回朝。
王安石第二次罢相:1075年,王安石再次当上宰相,但是王安石的变法依然
受到多方阻碍,内部矛盾加外部因素,变法失败不能在推行。一年后,王安石就
以生病为由,辞去宰相之位。先后任职左仆射,同平章事等职位。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与很多有才之士一样通过考取功名
入仕,入仕后,王安石从地方官吏发迹,在任职地方官吏时,关心民生,鼓励发
展,扩办学校,为百姓们做了很多好事,在政治上颇露能力,在政绩上颇显成就。
宋仁宗时期,王安石第一次提出了变法,但是没有被采纳,王安石则辞去工作,
不求仕途,拒绝入朝。1067年,宋神宗即位,王安石受到了皇帝的赏识与重用。
王安石贬职简介
王安石被贬第一次:
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官至宰相,颁布新法,进行了一些列的变
法。1074年,天灾人祸,天下大旱,百姓们无家可归,饥不果腹,守旧派们将这
6
些怪罪于王安石变法,给宋神宗施加压力,还绘制流民旱灾苦图给宋神宗看,一
条条罗列新法的过失,上书要求罢免宰相王安石。
同年,宋神宗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有大臣的控诉也有太后的哭诉,
最终心有怀疑,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位,将其贬为知江宁府,吏部尚书。王安
石被贬后,他的麻烦并没有结束,吕慧卿害怕王安石威胁自己的地位与权力,多
次迫害王安石及其亲人。
王安石被贬第二次:
1075年,王安石二次被任命为宰相,第一次的失败就是因为守旧派的强烈反
对,没有人支持王安石变法,那么王安石第二次上台同样也是反对者多于支持者。
与此同时,变法引发了严重的内部矛盾,外部又有很多的压力,内因外因导致新
法无法推行。
1076年,王安石主动辞职,先后任判江宁府,左仆射等职位。
王安石简介(5)
唐宋八大家简介--王安石(个人恩怨)
说到东坡的敌人,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
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
怨。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和弟弟、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
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东坡本人的政治观念与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
新学格格不入,忠鲠谠直的他不可能违心地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
要成为新党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党党魁王安石发生冲突。
嘉祐六年(1061),二十六岁的东坡参加制举,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出任考
官。东坡在制策中全面地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许多观点正好与王安石两年
前向仁宗所上的万言书截然相反。众考官都欣赏东坡的“文义灿然”而置之于高
第,王安石却斥责东坡之文“全类战国文章”。王安石随后还在任东坡为福昌县主
簿的制文中说:“夫士之强学赡辞,必知要然后不违于道。择尔所闻,而守之以要,
则将无施而不称矣,可不勉哉!”虽是代朝廷立言,但也显示了他本人对东坡的不
满之意。
苏洵与王安石素不相协,嘉祐年间苏洵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安石却未有一言
7
褒奖。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东坡对其父
写《辨奸论》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有些话说得太过分。东坡对王安石的文才也非
常赞赏,曾称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
但是东坡对王安石好为大言诡论的行为非常不满,曾在祭刘敞的祭文中予以
讥刺。王安石则把东坡视为隐然的强敌,必欲把他驱逐出朝廷而后快。熙宁二年
(1069),东坡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非常重视,当天就予接见,然后又
想让东坡修中书条例,王安石却竭力阻拦,并力荐吕惠卿。同年,东坡为国子监
举人考官,策题以历史上君主独断或兴或亡之事为问,王安石大为不悦。神宗又
想让东坡修起居注,王安石却说东坡不是“可奖之人”。神宗说东坡文学出众,为
人亦平静,司马光、韩维等大臣都称道之。王安石回答说东坡是“邪险之人”,还
说三年前东坡遭父丧时,韩琦等赠送赙金不受,却利用运丧的官船贩卖苏木入蜀,
还说此事是人所共知,所以东坡虽有才智和名望,但只能当个通判,不可大用。
然而王安石却绝非奸佞小人,他与苏东坡的矛盾仅仅是政治观念的不同,为
了推行新政,王安石当然要打击,排斥清洗反对派,但也仅仅是将其降职或外放,
从不罗络罪名陷害对手,也从未企图将对方置于死地。甚至,当“乌台诗案”发
生时,已经辞官的王安石还挺身而出上书皇帝,营救朋友兼政敌苏东坡,直言“岂
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要知道王安石与苏东坡长期政见不和,而苏东坡却正是因为
蔟击新政而罹祸,王安石却能摒弃私见主持公道。更何况,当时不但苏轼本人已
经屈打成招,就连他自己的许多亲朋好友都噤若寒蝉,无人敢为苏东坡说一句话,
而王安石这时却是一个被皇帝和百官厌弃的人,此时他受尽攻击遍体鳞伤,又痛
失爱子家破人亡,一人孤独在家独守贫寒,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冒险在苏东坡的
亲友都不敢为他说话时上书皇帝为他申冤,正因为个人品德高尚,所以他可以不
顾个人好恶宁肯冒着危险在别人都不敢为苏轼说话,甚至连其亲朋好友都不敢为
其说话时在自己失势的情况下仍然挺身而出为苏轼向皇帝直言鸣冤,真可谓高风
亮节!
同样,苏轼对王安石的不满也仅仅限与政治观念上,苏东坡不但在王安石落
难之后写诗给他,说“从公已觉十年迟”,而且在代宋哲宗所拟的敕书中,高试评
价自己的这位政敌,说正因为天意要托付“非常之大事”,才产生王安石这样的“希
世之异人”,并自然保护区他“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期
8
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此外,王安石的品行不论是他的敌人还是朋友都十分敬佩,无话可说。王安
石质朴,节俭,博学,多才,在当时士大夫中有极高威望,且是历史上惟一不坐
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
王安石简介(6)
千锤百炼为一“绿”手抄报
王安石(1021年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临川盐阜岭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中
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
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作品大都收集在王
临川集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
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病逝于江宁(今南京市)钟山。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
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泊船瓜洲》是由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思
恋家园的感情。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
人所传颂。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
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
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
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
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
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
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
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
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
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9
王安石简介(7)
王安石《泊船瓜洲》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泊船瓜洲》原文
北宋·王安石
京口2瓜洲3一水4间5,钟山6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7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8。
注释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
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
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这里的“一水”指
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间:根据平仄来认读jiàn四声。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吹绿,拂绿。[2]
还:回。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泊船瓜洲》写作背景
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
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
的感情。[4]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
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
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
时。[5][6]
《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也有争议,虽然都认为写于王安石晚期,
10
但具体的说法主要有三种意见: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
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
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
京途经瓜洲时所作。
《泊船瓜洲》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
居士。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自号临川先生。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宋徽宗时追封为舒王。故世人
又称王荆公、舒王。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杰
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
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
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王安石简介(8)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
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临川(现抚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
文学家,也是著名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
警辟精绝,风格或遒劲有力,或情韵深婉。1069年任参知政事始,推出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深刻影响,被列宁誉为“中
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杜牧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
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
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
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
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
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
11
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
杜”。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
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
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
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
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
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
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20:59: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20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