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把根留住

更新时间:2023-01-26 18:59:53 阅读: 评论:0

初一数学下册压轴题及答案-事半功倍什么意思


2023年1月26日发(作者:安全标准化管理制度)

时代经贸 2010年4月中旬刊 忘第166期

把根留住——浅谈苏州方言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方式

周丽敏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2)

【摘要】我国众多方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方言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义务、有责任给予关注和传承。本文就苏州方言的语言特

色和表现方式作一探讨。

【关键词】苏州方言;语言特色;表现方式;保护传承

、引言

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建城悠久,

英才辈出,经济繁荣,文化茂盛。自泰伯、仲雍以来,吴中文

物之盛、历史不衰,这是世界城市中罕见的奇迹。苏州具有三

古之美(古城、古镇、古典园林)、山水林壑之美(太湖、水

乡、水巷)和人文之美(历史遗存丰盛) 而苏州方言之美,

也是吴文化的一大亮点,其语言特色和表现方式在我国众多方

言中独树一帜。

二、苏州方言的历史追溯

苏州话具有同苏州城一样的古老历史,源远流长,根生

叶茂。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泰伯奔吴带来中原

地区的华夏语,同吴地百越民族相融合,产生了关于他们的

用语,又经过两千多年无数的变异和融合,才形成了今天的

吴语体系。苏州话历来被称为“吴侬软语”,是吴方言的代

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软”、“柔”、“甜”、“温”、

“糯”。这种方言孕育了三朵艺术之花——昆曲、评弹、苏

剧,这种方言造就了苏州人儒雅、

内敛、淡定的气质,这种方言又蕴涵了苏州城2500多年的

历史文化,其语言魅力非其他方言可比。因此,苏州话成为全

国最有影响的方言之一。

长期以来,由于苏州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地位和影

响,苏州话一直是吴语的代表。昆曲、评弹,以及明清以来大

量白话文学作品中都有苏州话的丰富、生动记录和写照。如明

朝,长洲(今苏州)大文豪冯梦龙所作的《三言》(喻世明

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中运用的语言,是在口语基础上提

炼加工的通俗白话,保留了丰富、生动的吴方言口语词汇;清

朝张南庄的《何典》是一部用吴方言写的借鬼说事的社会讽刺

小说,作者使白话文方言更加口语化;还有光绪十八年(1892

年)江苏松江府(今属上海市)人韩邦庆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

《海上花列传》,写的是清末上海十里洋场中的妓院生活,是

最著名的吴语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方言小说,全书由文言和

苏白写成,大量对白都用苏州话,可以说对话皆用苏州方言是

此书的鲜明特点;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他的《天龙八部》中不

仅描写了苏州美景,而且出现了许多精彩的苏州话对白;现代

著名作家范小青也擅长在小说中使用吴语,其代表作《裤裆巷

风流记》可见一斑。

三、苏州方言的语言特色

苏州人说话,素有“吴侬软语”之称。所谓“软语”,

除了说话声调软绵、柔和之外,还表现在语言简洁生动,含义

深刻,富有韵味。苏州人说话,其声细而糯,其音清而亮,如

溪涧流水,雅静而好听。在同属吴方言语系的其他几种方言

中,无锡话、嘉兴话、绍兴话、上海话、宁波话、常州话等

都不如苏卅I话来得温软甜糯。苏州语至今保留了相当多的古

音,有着浓浓的古意和书卷气,至今使用很多古文中的用法,

如苏州人说“不”为“弗”;句子结尾的语气词不用“了”,

而用“哉”。苏州话的特点是语调平和而不失抑扬,语速适中

而不失顿挫,故让人回味无穷。苏I、1'1话带着浓浓的古意和书卷

气,苏州人说“不”为“弗”,句子结尾的语气词不用“了”

而用“哉”。苏州人把日常的劳作叫做“爬”,老苏州人碰头

会问:“奈最近在做啥?”“呒啥,瞎爬爬。”“瞎爬爬”是

谦虚的词,意思是胡乱做点事情。修建房屋,改善居住叫爬房

子:做家具,添陈设叫爬家什;侍弄盆景叫爬盆景;不停地做

事叫“勿停格爬”。爬不是奔,速度可能不快,可却细致、踏

实、永不停息,是一种“韧性的战斗”。说起来苏州的刺绣、

丝绸,苏州的园林也都是心灵手巧,耐心细致的苏州人是在漫

长的岁月中爬出来的呢!因此,苏州话的语言特色非常鲜明:

(1)诙谐幽默,富有情趣,如“搭浆”、“写意”、

“十三点”、“陆墓火着——窑言(谣言)”;

(2)不显不露,意思含蓄,如“寿头”,“温吞水”,

“枇杷叶面孔”;

(3)联系历史,善于用典,如“讲张”、“敲竹杠”、

“管张管朱”;

(4)因地制语,地方性强,如“戮桥户头”、“商量北时

塔”、“木渎鼓手——一套头”;

语言表达及临场应变的能力。

2.4.4检查与评估: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共

同评估。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不再

像是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单方面的讲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能够独立学习、查阅资料、进行实践。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使学生能够相互受到启发,共同进步。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

化的课程设计,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能力的提高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学科领域课程体系开

发模式,给学生提供与他们以往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实现了

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

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上述真实学习情境开展之前,学生必须从教材、网络中

收集有关导游相关材料,对信息进行筛选、研究和理解,并思

考如何用所学知识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做出解释,这同时

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2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的提高

由于每个学生事先有分工,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信和团队协作

的能力,并且有责任意识。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体会到应帮助、理

解其他同学,坦诚相待,并且乐于互相学习。

3.3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

学生对外面的世界有一个了解、认识的过程。通过接触真

实的学习情境,他们逐渐明白了应如何把学到的课本知识应用

到工作中,他们必须直接面对客户,必须学会与他人沟通。在

这一过程中,学生还必须掌握灵活应变的能力,同时对他们的

英语应用能力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Ⅲ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D】实践与创新,2oo7(4)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3]聊宗龙.情境教学法在职教语文课堂上的运用uJ.教育广角,2009(2):284.285.

【4]邢彦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理论之后现代解读【J Jl职业技术教育,2ooa( ̄).

【5】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Ⅱ1职业技术教育57.007(34).

作者简介:张晓嘉(1981一),女,天津人,现供职于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

院。

・249・

Economic&Trade Update Mid-journals Sum.NO.166April.2010

(5)结合民俗、乡情味浓,如“出道”、“和调”、“软

脚蟹”,“观音山轿子——人抬人”等。这些话语,虽仅有两

字、三字、四字……含义却十分深刻,有的包含一个故事,有

的藏有一个典故,有的是一种生活习惯……假如是外地人,不

了解苏州地方的人文掌故,不懂得地方的风俗民情,不知道苏

州地方的地理环境,这些话是无法听懂、难以理解的,这也是

苏州话的地方特色吧。

已故著名苏州作家陆文夫在《吴侬软语细细弹》一文中

说:“吴侬软语出自文静、高雅的女士之口,确实是优美柔

和,婉转动听。吴侬软语由男人来讲就有点‘娘娘腔’了。

四、苏州方言的表现形式(苏州话的语音表现艺术)

(1)苏州话中数字的说法

数字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概率是相当高的,苏州话中说数

字相当有意思的,而且有讲

究的,如“2”的读法有三种。[nyi][er][1ialq],有着它

固定的用法。如:222,22.2,32,2斤,32斤,2O。但是,在

报号码以及小数点后面数字的时,只读作[1ian]。

2O有两种读法。[nyie],即“廿”,[er seh]。但是从2l开

始,习惯上只说[nyie],如,21,22,23,24,25,26,27……

在苏州话中,数字搭配的说法也很形象。比如“七”与“八”

搭配,讲法很多,往往都意味着乱了套。譬如:七颠八倒、七手八

脚、七穿八孔、七鞴八裂、七嘴八舌,瞎七搭八等等。

还有“七荤八素”这句俗语很生动,但出典难以查考。据

说源于对中华饮食习俗的一种颠覆,旧时国人传统宴席一般为

“八荤七素”,“八荤”也就是“八珍”(有“山八珍”和“海

八珍”之说);“七素”一般是指青菜、萝b、蕃薯、芋头、南

瓜、蘑菇、豆腐。如果将此饮食习俗搞混淆,就成了“七荤八

素”,引申之意就是将事情弄得“一塌糊涂乱糟糟”。

(2)苏州话中四个字的象声词

在祖国的方言宝库里,苏州话占有重要一席,拙俗中透

露奇巧,平和中深藏玄机。笔者说的是苏州话中四个字的象声

词(请用苏州话读,下同):“喔唷,楼浪‘平灵碰浪’作啥

家?”“格个天‘铁哩嗒啦’,哪亨亦勒浪落雨哉! ”这里的

“平灵碰浪、铁哩嗒啦”就属于四字象声词。

还有“平灵蓬隆、星灵松隆、轻灵空隆、定灵洞隆……”

等等。

如果把这些象声词连在一起读,十分有趣,仿佛在读“绕

口令”,又像是在读日语的“假名”表。它们极其自然地,常

在苏州人的口边“溜”出来,说的人和听的人并不在意。但

如果拿出来品咂一下滋味,你会发觉,内中奥妙无穷啊!我琢

磨这些象声词似乎与第四个字的韵母有关,韵母一变,声音也

变,用途也随之变化。还有,四字象声词中的第一个字,我们

把音标中的“清辅音”和“浊辅音”一对调,如“乒”换成

“平”,“叮”换成“定”,它所表示的声音对象就不同了。

老祖辈就是伟大,方言文化不可小觑(qu),它们日积月累,口

头传承,仅以苏州话中四字象声词为例,其分工之细,音韵之

生动、酷肖,令人叹绝!

(3)苏州话中的重叠词

苏州话中的重叠词运用颇有韵味,非常生动和形象化,往

往带有一种夸张、渲染的感情色彩,从而把事物的个性特征描

述得有声有色。如:

苏州话 普通话

野野哗哗——没边没沿 老嘎嘎——老三老四

鸭连连——鸭 蜡蜡黄——黄

鸡咕咕——鸡 旭旭红——红

猪噜噜——猪 碧碧绿——绿

羊咩咩——羊 雪雪白——白

霜霜青——青 墨墨黑——黑

(4)苏州话中的“话搭头”与“口头禅”

“话搭头”这类词,是为加重语气和强调程度之用,一般

无意义。各地方言均有话搭头,苏州话里话搭头尤为丰富和微

妙。比如,有一话搭头为“得来”,苏州人在一句话的结尾很

感慨地加上这个词,说明这句话里形容的事情或说起的东西,

一定是非常了不起的,或者说是到了一定的程度。如介绍某女

的男友时说:“他年轻有为是清华大学的硕士生得来”;讲起

阳澄湖大闸蟹时“好吃是好吃得来”:形容下雪时: “外头的

雪落得大是大得来”。还有一话搭头为“煞脱哉”,也是用在

结尾的,像“昨日夜里看鬼故事,害得我一夜天勿困好,今朝

眼皮肿煞脱哉”: “休息日脚勒了屋里请客,我是忙煞脱哉”

……讲是讲“话搭头”,但用在语句结尾的为多,照理应该叫

“话搭尾”,但这已是多年的习俗了,也就约定俗成了。

有人认为话搭头就是“口头禅”,其实不然。口头禅有

其独立的含义,一般是在传统环境下个人养成的习惯用语,它

背后往往隐含着说话人的个性和心理状态。苏州百姓口头禅很

多,有雅致的、有粗俗的,如“你在说书(编故事)”、“拆

烂污(敷衍了事)”、“肚肠根痒(看别人做不好事,恨不得

自己去做的心情)”、“石底股子(实际上)”“唔清头(不

懂道理不动脑筋)”,还有“勿来三”、“真家伙”、“偷死

挂”等等,这些口头禅应该算是为苏州口语或苏州俗语,因为

它们有完整的意思。话搭头是没有完整意思的。

而那种说话接二连三的老是有“那么、那么”,“阿是、

阿是”或者“老实讲、老实讲”的既不算是话搭头,也不能算

作口头禅,只能算是口齿不清,词汇贫乏,显得语言哕嗦、拖

泥带水。

语言,有时就像一种音乐,音乐势必就有好听不好听之

分,否则就不会有“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说话”的说

法了。所以在苏州话里,点缀一些富有特点的话搭头和口头

禅,就会让苏州话不像其它方言那样硬梆梆、直笃笃,而使得

本就软糯的苏卅I话愈加婉转好听。

语言的风格是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挂在嘴边的话搭头和

口头禅所属的语言风格,会让人很自然地把你与这种气质联系

到一起。例如“谢谢”、“对勿起”等文明、有教养的词汇,

会让人感觉到话主人的高素质,而总是把“晤不经”啊、“短

命”“要死快哉”等挂在嘴边的人,只会让人感觉到话主人的

低级和颓废。

五、苏州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三十年前的苏州,交际用语全是苏州话。但如今,中年以

下的人恐怕己没有不会说普通话的了,小孩子交际用语基本用

普通话了。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随之而来的是,苏州话的流

行受到了很大限制,越来越多的苏州人不能说标准和流利的苏

州话。更突出的是越来越多的字,苏州人读不出苏州音,只能

读字典上的普通话语音。其实,在推广普通话之前,无论什么

字,苏州话都有自己的读音。我感觉苏州话正在走向衰落,如

果我们不引起重视,也许三代以后我们将听不到纯正的吴侬软

语了。

笔者认为,方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在苏州这

样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话的衰落和消亡必将对苏州文化造成

严重的损害。像苏剧、昆曲、评弹这样的口头文化遗产,正是

通过苏州方言来传达的。对于这些文化遗产来说,方言的消亡

犹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将难以保存和传承

随着苏州改革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经济的腾飞,来自五

湖四海的新苏州人、洋苏州人来到这里就业创业,给这个城市

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也想早日融入这座古老的城市,那么想

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首先必须熟悉这座城市的语言,所以学说

苏州话也成为新苏州人的一种生活需求了。

我们主张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双言齐放”的局面,即让

苏州人(包括老苏州人和新苏州人)既能说普通话,也能说苏

州话。这也许是苏州人执着的一种家乡情结和文化使命。

参考文献:

[1】王梦沂.城市商报2009—11-29.(22).

【2】苗虎.姑苏晚报.2009—4—22.(33).

f3]潘君明.苏州街巷文化[tvq.古吴轩出版社2006.

『4]王平标准苏州音手册【MJ.齐鲁书社,2007.

翻王国平.苏州史纲IM1.古吴轩出版社.

・250・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18:59: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15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把根留住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