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式)中考诗词鉴赏《天净沙-秋思》(含答案)
一、诗词鉴赏《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
、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
物是:"_____"。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
答案:依次: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2、《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
的心情。
答案: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2分)
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6、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答案: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
的心境。
二、诗词鉴赏《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天净沙·秋思》是一
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与“夕阳”相呼
应的是:“_____
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
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
___”。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4.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
肠人”是一位“游子”,“天涯”即“极远的地方”。6.对《天净沙秋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
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
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D.末句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抒发了长年漂泊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1.小令曲牌名题目
2.枯藤
老树西风昏鸦古道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3.孤独、凄凉、冷清的深秋晚景。
4.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漂泊他乡,浪迹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5.A6.B
三、诗词鉴赏《天净沙秋思》
1.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
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诗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2.对本曲赏析有误的一项
是(C)
A、此曲语言明白而内涵丰富,景物的描写凝练,但情感尽在景中。B、曲子用多种意象连缀,在萧
瑟凄清的秋景中蕴含着绵绵乡愁。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D、
本曲描绘了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图,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B、“小桥流
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
诗人的疲惫、困乏。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
了充分的表现。
4.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下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恬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
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C、全篇没有一句
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请语”,作品因此更感人。
D、这首小令仅28个字,生动地表下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5.下列选项中错误
的一项是(C)
A.这首元曲虽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
凄苦的心境。
B.“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写出作者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烘托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境。
C.此曲作者是马致远,字东篱,元代杂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D.此曲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6.下列错误的一项是(C)
A.全曲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
被后人喻为“秋思之祖”。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游子眼中所见,“古道西风瘦马”则是游子自身写照。
C.此曲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以及天涯游子的愁楚悲凉。D.“夕阳西下”
一句动静结合,互相映衬,同时也点明了时间。7.下列选项错误的是(B)A此曲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
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副深秋的景色图B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C断肠人句中的断
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D最后两句由景及人,道出天涯游子的心情,断肠是全文主旨
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古道西风瘦马”的“瘦”表现了旅人的辛劳。C.前三句勾勒出“秋”色,末二句点出了“旅”
思。D.这首散曲主要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9.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
A.本文前四句写景,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B.本文使用众多意象来表达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C.本文采用悲春这一审
美情感体验方式,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
D.本文只用二十八个字,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准确地传达旅人凄苦的心境。10.选出
正确的一项(B)
A.本文以景托情,寓景于情,刻画出游子凄苦、悲凉的心境。
B.末句“断肠人在天涯”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成为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C.本文
运用极其华丽、复杂的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D.全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使作品更加动人。11.对这首小令分析不
当的一项是(B)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B“小桥流水人
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小桥流水人家”描写
了诗人所见到的景象,是那么的幽美恬静,使得天涯游子动了思乡之情。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
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D“断肠人在天涯”
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C)
A此曲写出了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B秋思是曲牌名,天净沙是题目
C此曲共描绘了九种景物,刻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
D此曲被誉为“春思之祖”13.选项错误的是(D)
A.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
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B.全诗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
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
致。
C.此曲以九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
D.秋郊夕照图抒发了游子回归故乡的喜悦之情(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14.选出正确的一项(D)A.“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写哀情,
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B.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等。C.马致远(《天
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D.全曲前两句写眼中所见,第三句是对游子自身境况的描述,最后两句直抒游子的心理感受。
15.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B)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
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C.这是一幅
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
量。
16.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C)
A、此曲后两句动、静相衬,表现了游子内心的悲凉、愁苦。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表现出曲中游子对温馨家庭的渴望,更体现出游子内心的悲凉、愁
苦之情。
C.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朝阳下的孤独与愁苦。D.此曲使
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17.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B.景与情结合,
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18.下列语句中,对本曲赏析不正确的是(B)
A.最后两句由景及人,道出天涯游子的心情,断肠是全文主旨。
B.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古道西风(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
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C.“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出一派温馨的景象,与
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D.本曲格调低沉,宫调为越调。
第二篇:天净沙·秋思诗词赏析
出自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
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
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
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
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
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
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
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
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
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
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
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
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
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
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
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
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
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
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
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
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
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
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
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
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
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
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
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
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
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
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
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
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
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
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
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
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
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
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傈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
羁旅而无友生。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
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马
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
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
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属于曲
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三篇:乡愁天净沙·秋思诗词比较阅读答案
【甲】乡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
在那头
【乙】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5.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
票、船票、、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等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
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3分)
16.诗人用浅浅的描述海峡,并不符合客观事实。诗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分)17.【乙】诗中首句昏
鸦的意象选择最有深意,最能表现远方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这是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5.坟墓、海峡家国之思16.和诗人深切的故国家园之思相比,再深的海峡也变浅了。诗人这样写意在
突出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
17.昏鸦即黄昏时归巢的乌鸦,乌鸦尚可归巢,而人却不能归家,这个意象深刻地表达了远方游子对家
乡的思念。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第四篇: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教案
中师於敏佳2一.课题:《天净沙秋思》
二.授课时间:2015年3月28日星期六三.授课课时:一课时四.教学目标:
1.朗读整首词,体会词的韵律美2.了解马致远的生平及写作背景3.找出词中所用的意象并理解意象的
涵义
4.品读这首词,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及是人的思想情感五.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所表达的背井离乡的游子的思念六.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的意向及作用七.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教授法,练习法八.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长时间离开家的经历吗?那时候是什么心情呢?„„通过你们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
出你们基本都是因为旅游或拜访亲友,你们可以说应该是很享受这种过程的,可是想一想等你们长大了,
你们必须面临一些其他的事,你们可能在外求学甚至直接在那里成家立业,那个时候你们可能会由于一些
原因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不能回到你的故乡见到你的亲人,那时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不过在
现代这个社会我们已经拥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先进的通讯,我们可以用这些东西来缓解我们对亲人的思念,
但是你们知道在古代如果背井离乡的人想家了该怎么办吗?„„对,他们没有汽车没有电话,只能靠书信或
者是诗词等一些东西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古人是怎样用诗词寄托思家之情的,《天
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又是以怎样的心境在异乡生活。
(二)初读感知1.介绍作者
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元大
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至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
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
年级上人教版语文15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
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
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
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
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李时中、
红字李
二、花李郎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东篱乐府》。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
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片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
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只小玲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
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
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2.齐读全词,读准字音,感受词的韵律感,请学生给
词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
一、
三、五句押尾韵“a”,
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再感受一下。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
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
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
式美。
3.在读准字音,节奏的基础上再次请学生朗读,了解大概意思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落下,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三)深入理解1.再次朗读,了解意境
(1)词中都有哪些意象描写,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
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
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
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通过这些意象可以看出这是一幅悲凉秋景图,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设想一下诗人当时的
情景,一生不得志,长久漂泊在外,他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
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
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
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
子的悲苦与心酸。)2.分析景物
(1)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几个字,我们似乎能感受到秋天的萧条与凄凉。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
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2)“古道西风瘦
马”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秋的味道?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
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
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3)“小桥流水人家”不太符合悲凉的意境,作者把它用在这里有什么样的想法
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
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
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
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
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这种氛围好
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
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
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4)
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
古道西风瘦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
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5)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
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
乡愁。
3.这首词运用的什么抒情笔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及在外漂泊身心疲惫的思想感情,通过对秋天黄昏时的景物描
写,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情,也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
(四)拓展延伸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思》,并写一篇描写秋天景色的小文章,300字左右,文体不限。
(六)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悲凉秋景图
表达方式: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九.教学反思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词的结构,了解了意象这一特殊名词的运用及涵义,也了解了作者
对家乡的思念及秋色的萧索与冷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
力。
第五篇: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西吉县实验中学马维清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掌握有关作者马致远的文学常识,了解元散曲的文体知识。
3、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图片导入。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多媒体),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自古以来,中国就
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文本背景
(一)、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
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
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
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
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
“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意思是秋天的愁绪。
2、我们对刚才了解的知识小结一下:“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是元
代的新诗体。元曲可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可分为套数和小令。套数: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
的组曲。小令:又名“叶儿”,只有一个曲子,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唱的文字,故就有不同
的曲调。每个曲调有一个名称,叫曲牌。
(二)、了解作者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
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
(三)、了解写作背景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
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
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
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困窘
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三、文本内容。
(一)诵读感知。
1、让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节奏和感情。
2、教师朗读,同学仔细听,并对老师的朗读做点评价。
3、点一学生朗读,由其他同学点评。
4、老师指导朗读后让学生听名家朗诵:
(1)读出节奏。前几句是二二二拍停顿,最后一句是三一二拍停顿。
(2)读出语调。注意押韵的字的声调变化;注意声音的高低,总体是低沉的;注意语速的快慢,总体
是缓慢的;注意语调的轻重,重读“断肠”。
(3)读出情味。这首曲子古代是可以歌唱的,我们在歌唱时,常把带有抒情意味的短小的诗句反复吟
诵,因此,我们做一次尝试,把“夕阳西下”读两次,第二次读出日暮思家的喟叹。学生配乐诗朗诵。(4)
同学背诵这首小令。
(二)、景物分析:
1、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多媒体)藤树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
(多媒体)枯藤老树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
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
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
2、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
(多媒体)古道西风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
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行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
劳顿,精神疲惫。马儿都瘦了,哪人呢?诗人以此表现了旅途生活的艰辛。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
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3、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
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
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
—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
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
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
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4、课中一练
(1)、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
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异同:
第一句的3种景物写出一片萧杀秋景,造成一种黯然凄凉的气氛,衬托旅人内心的悲哀。
第二句的三景则是安谧,明净,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心笑语也仿佛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羁
旅之苦。
第三句三景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作用:第
一、三句色彩情调一样,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的羁旅之苦。
(2)、绘一绘,并朗读。
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
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
袅炊烟的农家小屋,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
着一匹瘦马,向远方踽踽(jǔ)而行。
5、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
“古道西风瘦马”。这时候,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
了什么程度?诗人用了哪个词?“断肠!”。“断肠”,点睛之笔,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
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
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6、课堂一练
(1)、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背景之下呢?
夕阳西下
我们看到,时间愈来愈晚,光线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氛围。
(2)、结句点明了什么?
结尾句让我们体会到,处在这种环境下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
(3)、绘一绘,并朗读。
此时此刻,太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
子却仍是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
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
!
(三)、问题探究。
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
写景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抒情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写景的句特点:苍凉,恬
静,荒凉。抒情的语句抒发了:思乡之情。
3、综观这首小令,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字。游子思乡图。
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系?
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烘托关系。
5、第二句写景与
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对比,反衬。
五、课堂检测。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天净沙是秋思是散曲的。
2.《天净沙·秋思》作者,是元代著名、。他与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
称为“”。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
物是:。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四、课文小结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了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
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环境,含蓄地表示出了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
恬静温馨的画面,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
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点出了时间,并照应了上文的“昏”字。“断
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
尽致。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本首小令
2、抄写重点字词、词意
3、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首现代散文
六、拓展练习
1、把小令改写成一小短文;
2、阅读比较本小令与《天净沙〃秋》(白朴)。
天净沙①〃秋
孤村落日残霞②,
轻烟老树寒鸦③,
一点飞鸿影下④。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②残霞:晚霞。
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比较《天净沙〃秋》与《天净沙〃秋思》的异同,填写下表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18:56: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15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