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fèi,取自“蔽芾甘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
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
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
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
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巴金晚年患有帕金森氏症、慢性气管炎、高血压、恶性间皮细胞瘤等多种
疾病,曾表示要求安乐死。巴金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
《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现
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
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
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
《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1931年在《时报》上
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巴金被人们称为世纪老人。他于1938
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
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
《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中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人》
为著名。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
笔名的第一个字。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
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
个“巴”字。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得再加一个字,用什么字好呢?正
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李尧棠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李
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
摊着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指指说:“就用克鲁
泡特金的‘金’吧。”李尧棠爽快一点头:“好,就叫‘巴金’,读起来顺
口又好记。”随之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
编辑本段赏析
从内容上看,文章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回到
18年前的故居,在门外徘徊时的所思所感。当作者看到故居照壁上“长宜
子孙”四个字嵌在那里时,不禁感慨万千,回想起18年前的往事。
第二部分,从第五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这一部分,作者集中笔墨写
了自己对一位被旧制度吞噬掉生命的姐姐的深切怀念,指出:生活在这个
封建家庭中的子孙,只能是“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
第三部分,从第八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这一部分,作者满怀激愤之
情,抨击了旧社会、旧制度摧残人才、浪费生命的罪恶。
第四部分,从第十自然段至第十二自然段。这一部分,作者批判了“长
宜子孙”对子孙们的迫害,并指出:“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
的。”
第五部分,从第十三自然段至文章结束。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再次离
开狭小的家,在“心灵的灯”的指引下,走向广大的世界。
本文是一篇感情浓烈的抒情散文。一九二三年五月,为了反抗封建礼
教,追求生活理想,作者毅然冲出了封建家庭的牢笼,到上海、南京等地
求学,探索社会的出路;一九四一年一月,作者第一次回到故乡成都时,
巴金已成为一个反封建的斗士,他以自己的笔倾诉着对封建制度的恨和对
光明的不懈追求,影响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走向革命;但令作者悲哀的是,
十八年后,他的故乡依然笼罩在旧制度的阴影下,于是饱含深情地写下了
这篇短文,进一步揭示了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毒害,表达了对旧制度的
强烈憎恨,通过对“财富并不‘长宜子孙’”的这一思想的分析,指出:
青年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理想、自己的生活技能,从旧家中冲出一条血
路,到社会中去寻找光明之路。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是本文的主题之一,但
作者在表现这一主题时,并不是空洞地说教,而往往是让这些主题从现实
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凸现出来,进而引发读者的深思。如作品开头在写了故
居外貌的变化以后,笔锋一转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大门开着,照壁
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
蚀。”这富有深意的一笔绝不是在写故居的不变,而是通过这种自然景观
表达着作者自己对社会的看法,显然,没有被“风雨剥蚀”的不会是“长
宜子孙”这四个字,而是难以撼动的封建遗教,暗示出五四运动二十年后
的今天生活的依旧,在其中透露着作者对时间无情地流逝而人的际遇却无
变化的现状的悲哀。第九自然段的一段话则更为切实地流露出了这种感
情:“十九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死了许多人,毁
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接着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
要的悲剧。浪费,浪费,还是那许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
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我去的时候是这样,回来时看见的还是一样
的情形。”物是人非,生活依旧,这体现了作者对难以改变的社会秩序的
感慨和对生活哲理的探索。作者在写故居时,其感情并不局限于自己的家
庭,而往往能让读者通过作者家庭的衰败,体会出生活中的深意。在写到
写有“长宜子孙”的照壁时,作者并不是睹物伤怀,而是在自己家庭衰败
的这一背景下揭示了一个人生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
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
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
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
面。”如果没有生活技能,财富只能让子孙坐吃山空;如果只是让子孙们
遵守家族的遗训而不让他们去睁眼看外面的世界,那么它就成为一个囚
笼,禁闭青年人的心灵,使他们在狭小的个人天地和财富的享乐中耗尽生
命;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更进一步地指出了另外一条新路:冲出家的束缚,
走向世界,去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的道路!这种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在深化作品主题的同时,也能使不同时代的读者在其中探讨生活的真谛,
从而走上真正隶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文中多处运用了象征艺术手法。在作品中,灯光是贯穿全篇的线索,
但不同的灯光又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作者首先写到的是大门里的灯光,
“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并不曾
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这个灯光是“阴暗中的一线微
光”,象征着大家庭的没落和崩溃,同时也是窒息人的生命的封建礼教制
度彻底衰亡的象征。文中的第二种灯光是欧洲古传说中“爱尔克的灯
光”,这一灯光在引出作者思念姐姐的感情的同时,也象征着希望的破灭
和生活的悲剧,同时也暗示青年人只有冲出家庭走向世界才能找到生活的
真正意义。第三种灯光出现在作品的结尾,是作者“心灵的灯”,是追求
理想和光明的象征。这三种灯光在文中依次出现,作品的主题也层层深入,
增强了作品的诗意。
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是本文艺术上的另一特色。作者自己曾经说
过:“我有感情必须发泄,有爱憎必须倾吐,否则我这颗年轻的心就会枯
死”(《谈<灭亡>》),“我只是用自己的感情去打动读者的心”(《谈
我的短篇小说》)。本文中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记叙,触发了作者强烈的
爱憎感情,进而引发了作者对旧家庭衰败的感慨和议论,从而使作者由对
往事的回忆和对姐姐的怀念发展到对人生哲理的积极探索。回忆性的记叙
引发了抒情,而议论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如果仅仅是记叙,则使文章显
得平淡,仅有抒情、议论则会使作品流于枯燥,由于作者将记叙、抒情和
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使本文中的“情”真挚感人,“理”精辟透彻,
充满了迷人的魅力。
注释
1本文原载1941年4月19日重庆《新蜀道》,后收入散文集《龙?虎?
狗》。作者编定文集时收入《巴金文集》第十卷。
2哈里希岛上的灯光:这是一个欧洲古老的传说。巴金在另一篇散文
《灯》中也曾复述过这个传说,“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
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立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
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
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爱尔克的灯光》是巴金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41年3月。
以小说家著名的巴金同时又是一位散文家。曾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海行杂记》、
《旅途随笔》、《点滴》、《生之忏悔》、《忆》、《短简》、《控诉》、《梦
与醉》、《感想》、《黑土》、《无题》、《龙•虎•狗》、《废园外》、《旅途
杂记》、《怀念》、《静夜的悲剧》等。巴金是一位重感情的人,他的散文总是
写得感情色彩浓郁。无论是写人、记叙、漫谈人生哲理,或是写景,巴金总是能
将描写、叙事、议论与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另外,他的散文语言纯朴、流畅,
艺术境界清新。
1923年,巴金冲破家庭樊篱,走向新生活。以后,他浪迹四方,直到1941
年初再次回到故乡成都时,他已经是一个37岁的中年人了。这年初,巴金本是
怀着希望家乡有所改变的心情回到故乡探望的,但在故乡住了50天后,他失望
了。他发现,那里和他18年前出走的情况几乎差不多。他思绪万千,最终再次
离开家乡。《爱尔克的灯光》这篇文章便记录了作者此次重返家乡的心情。
从内容上看,文章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回到18年前
的故居,在门外徘徊时的所思所感。当作者看到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嵌
在那里时,不禁感慨万千,回想起18年前的往事。
第二部分,从第五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这一部分,作者集中笔墨写了自己对
一位被旧制度吞噬掉生命的姐姐的深切怀念,指出:生活在这个封建家庭中的子
孙,只能是“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
第三部分,从第八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这一部分,作者满怀激愤之情,抨击
了旧社会、旧制度摧残人才、浪费生命的罪恶。
第四部分,从第十自然段至第十二自然段。这一部分,作者批判了“长宜子孙”
对子孙们的迫害,并指出:“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第五部分,从第十三自然段至文章结束。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再次离开狭小的
家,在“心灵的灯”的指引下,走向广大的世界。
从内容看,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相当深刻丰富的。全文以故居照壁上“长宜子
孙”四个字为中心,通过自由联想,抒写了对被旧制度吞噬了生命的姐姐的怀念,
抨击了旧社会、旧家庭摧残生命的罪恶,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长宜子孙”
的思想。从而再次肯定了对封建家庭的背叛,表达了对光明世界不懈追求的坚定
信念。
18年前,作者离开家乡后一直没有再回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家乡没有一
丝留恋。1937年,巴金在小说《家》的“十版代序”中曾这样写道:对自己的家
虽然是充满愤怒的,然而“那些人物,那些地方,那些事情,已经深深地刻在我
的心上,任是怎样磨洗,也会留下一点痕迹。我想忘掉他们,我觉得应该忘掉他
们,事实上却又不能够。到现在我才知道我不能说没有一点留恋”。正是这种留
恋,18年后,作者终于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但是,18年过去了,作者故地重
归又见到了什么呢?
傍晚,当作者“靠着逐渐黯淡的最后的阳光指引”,伫立在18年前分手的“旧友”
--故居面前时,尽管故居的面貌已有些改变,但最终没有变的,是照壁上“长
宜子孙”四个大字。作品写道:“大门开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
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长宜子孙”是作者祖父留下的遗训。
祖父曾辛辛苦苦修建了房屋,搜集了书画,建起了家业,本是想让儿孙们过上舒
适安逸的生活。如今,祖父的“遗训”还在,祖父辛辛苦苦修建的房屋也还在,但
这所居舍的后代们又生活得怎样呢?望着“长宜子孙”四个字,作者“被一种奇异的
感情抓住了”,作者的思绪一下子飞向了“18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接着,作者
由“长宜子孙”四个字,联想到欧洲古老的传说“爱尔克的灯光”,忆起了被这个旧
家吞噬掉生命的姐姐。
在古老的欧洲哈立希岛上,曾经有一束明亮的灯光,那是一位叫爱尔克的善良
的姐姐点燃的。为了使远去航海的兄弟不迷失方向,这位细心的姐姐“每夜每夜
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但是,“最后
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18年前一个春天的早晨,当作者离开这座城市、这条街
的时候,他曾许下诺言:有那么一天,他要回来看望他的姐姐,并跟她谈一些外
面的事情。他也确信:他的姐姐会等他回来。那时,他姐姐“还是一个出阁才只
一个多月的新嫁娘,都说她有一个性情温良的丈夫,因此也会有长久的幸福岁
月”。然而,也就是在作者离开家只不过一年半的光景,他便接到了“哥哥用颤抖
的哭诉的笔”写来的信。哥哥在信中含泪讲述了这位从小就以《烈女传》里的节
烈女性为人生榜样的姐姐,是怎样寂寞地死去的消息。这位善良的女性,生前没
有得到过丈夫真正的爱;死后,她的丈夫“也不曾做过一样纪念她的事,她寂寞
地活着,寂寞地死去”。
善良的姐姐永远地离去了,“死带走了她的一切”。她的悲剧正是这罪恶的家造
成的。那么,18年来,这个家中的其他人又怎样呢?1932年,当作者的长篇小
说《家》刚在报上发表以后,家中又传来了噩耗:作者的大哥在悲痛中自杀了。
18年来,这个家中的人有的死去了;活着的,有的堕落了,有的也只能“摘吃自
己栽种的树上的苦果”。正因为这样,作者悲愤地说:十几年,“似乎一切全变了,
又似乎都没有改变”。变化了的是“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
入黄土”;没有改变的是“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还是有那么多
“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也正因为这样,
作者在痛苦中清醒地意识到;“长宜子孙”只能是先辈们的一个梦想。一个富裕的
家庭,即使有万贯家财,也不能拯救其中一代代人被毁灭的命运。“财富并不„长
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
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
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由
此,作者将对“长宜子孙”这一封建家族遗训的批判,拓展到了对封建道德,以及
整个封建没落制度的批判。当然,作者在否定旧道德、旧思想的同时,还进一步
坚定了自己“走向广大世界”,追求光明的信念。文章最后说:“这不是我应该来的
地方”,“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这篇散文篇幅虽然不算长,但在艺术方面却有许多成功之处。
第一,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构思精巧。全文以“灯光”为标题,又以“灯光”为线
索,“形散神不散”,集中笔墨抒发了感情,表达了深刻的主题。
故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使作者“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想到了“在寂
寞中死去”的姐姐。由此,作者清醒地看到:祖上的遗训是荒唐的,“长宜子孙”
无法改变封建家族的堕落。作者在批判了封建家庭的遗训后,告诉人们:“爱尔
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文章最后,当作者再一次离开狭小的家,又
投身于广大的世界中去时,作者说他仿佛又看见了灯光,那是作者常见的灯光,
是永远指引他前进的“心灵的灯光”。文章始终以灯光为线索,最后又以灯光作结,
结构严谨,笔墨集中,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第二,抒情色彩浓郁,语言平易流畅。
巴金在《谈我的短篇小说》一文中曾这样谈自己的创作:“我写小说不论长短,
都是在讲自己想说的话,倾吐自己的感情”,“我只是用自己的感情去打动读者的
心”。确实,巴金是一位擅长抒情的作家。其实,抒情色彩浓郁,不仅是巴金小
说创作的一大特点,也是巴金散文创作的一大特点。本文抒情笔调真挚、浓郁。
当作者望见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时,他“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痛苦地
在心里叫起来。当忆起可怜的姐姐忆起在这年中“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时,
作者的情感由悲转怒——“„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文章结尾处,
当作者决意再次离开狭小的家庭,去拥抱广大的世界时,笔调又由怒转喜“我很
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表达了对新生活、
对大世界的热爱。在短短的篇幅中,作者抒写情感一波三折,时而哀,时而怒,
时而喜,使文章具有了很强的抒情色彩。另外,文章无论叙事、抒情,还是议论,
都不事雕琢,作者总是以平易流畅的语言,向读者倾诉内心的情感,字字写得真
诚,句句语意真切,具有平易中见真情,朴实中见深刻的魅力。
教学目标:
一、通过给学生讲解巴金的家的背景及人生经历,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
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二、,通过对“灯光”的分析,把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
法。
三、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朗读技巧,恰当地表现本文内容、情感。
四、在思考与讨论中,理解长宜子孙并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
义。
教学难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
义。
教学方法:讲解式与探讨式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一、作者介绍):同学们,我们已经有没有学过巴金的课文?《鸣凤之死》。那
我们对巴金有多少了解呢?巴金(1904-2005)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巴
金是他在写小说《死亡》时起用的笔名,之后一直延用。巴金的代表作有被称为激流三部曲
的(《家》《春》《秋》),以及被称为爱情三部曲的(《雾》《雨》《电》)。巴金的代表小说还有
《灭亡》《寒夜》《憩园》;代表散文有其晚年写的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忏悔录”的《随
想录》和《海行杂记》。巴金被人们称为一个敢说真话的作家。亦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
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板书:一、巴金(1904-2005)李尧棠,字芾甘。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随想录》“真话的大书”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当时全国各地燃烧着抗日的烽火,而在成都巴金的老家却像一个闭
塞的孤岛。那些生活在封建大家庭里的青年,受着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禁锢,他们虽然不
满现实处境,但没有勇气冲出“甜蜜的家”,也看不到广大的世界。作者在远离家乡的18
年中之久后,带着家乡有所改变的愿望回到故乡。但当这个旧家庭的叛逆者真正站到故居面
前时,却看到人、事、物依旧,禁不住感慨万千,并在家乡住了50天之后再次离开了旧家
庭。这篇文章就是记录巴金回家这段时间的一些思考。
三、题解
“爱尔克的灯光”是一个欧洲古老传说,是巴金在法国留学时从一本教科书上读到的。
在哈立希岛上,姐姐爱尔克每晚在窗前点一盏灯,等候出海的弟弟归来,最后带着失望进入
了坟墓。爱尔克虽然没有等到弟弟,但那盏灯却帮助了许多航海的人。这个传说讴歌了姐弟
深情、表现游子归乡情思,恰好与作者返乡之情契合。更重要的是,巴金曾经也有一个在黑
暗中殷殷期待着他的姐姐,他姐姐也是没有等到与弟弟相见的那一天就死去。这种姐弟之情
与那个欧洲传说相似。他在这篇散文中就引用了这个传说,并以此作标题,以寄托对姐姐、
对亲人、对故乡的怀念。
四、学生三分钟时间阅读课文(试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找出文章的线索)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回到故乡、所见所思。
第二部分:(5~9段)回忆姐姐,批判封建思想。
第三部分:(10~12段)批判“长宜子孙”。
第四部分:(13~15段)再次离开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学生回答:线索是灯光。然后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找出文章中出现了哪几次灯
光。
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就是要理解文章出现的这三种灯光,以及作者的感情变
化。
五、课文分析
一)首先看到第一部分,作者回到故居。
(1)我们知道,作者回到故乡探望,此时已是离家十八年之后了,巴金当初为何离家
出走?他这十八年做了什么?
我们看到课文中的注释1中写到,巴金生长在一个封建官僚的大家庭里巴金的家叫李
公馆,是一个世代做官、数世同堂的大家庭。小说《家》也就是以他生活过的这个封建家庭
为素材而写的。据他回忆,这个家有将近二十个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姐妹,有四五十
个男女仆人。在这个百口人的小社会里,最高的家长就是巴金的祖父李镛,他做过多年的县
官,精明能干,广置田产,李家达到了鼎盛时期。《家》中的高老太爷就是以巴金的祖父为
原型而创作的。我们昨晚看了电影《家》也了解了高老太爷这个人的性格。这个家庭的最高
统治者主宰全家人的命运,不允许任何人破坏他的权威,他守旧又顽固,竭力维护固有的封
建秩序,让家庭一代一代兴旺发达下去。
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巴金的母亲却教他爱一切人,不管他们贫或富她教我帮助那些在
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巴金在这个典型的封建家庭,巴金亲眼目睹家对年轻生命的囚禁和
摧残,看到了在家中的黑暗、腐朽和罪恶。这一切都激起了幼年巴金对封建制度和封建家庭
的不满和憎恨,于是在五四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他决心冲出这个封建家庭的牢
笼,离开这个家,到外面的世界追求光明和自由。对于巴金的离家,我们也可以从《家》中
高觉慧不顾祖父阻挠,积极参加社会斗争、支持觉民抗婚行动的行为和他想摆脱家庭牢笼,
摔掉旧的思想镣铐的意义上加以理解。
1923年19岁的巴金离开故居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之后留学法国,创作了一系列
小说。巴金的早期作品都有一个主题就是反封建。1941年离家十八年之久的巴金重踏故乡
就块土地,我们看作者看到了什么,作者感情是怎样的?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初步了解“故居”
(1)回到第1自然段,作者回到故居时看到的故居的面貌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改变的(巍峨的门墙代替了太平缸和石狮子);没变的(那样宽的街,宽的
房屋;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
高兴——“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但是它们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十分亲切”
(第1自然段),作者是满怀希望回到故居,看到故居的面貌他觉得亲切,此时他的心情应
该是高兴的。
2、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在这里出现了第一种灯光旧居的灯光。其他的同学思
考一下:灯光是怎样的,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1)灯光是什么样灯光,为什么“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头的黑暗”,
灯光代表着什么?
教师总结:旧居的灯光封建旧家庭大门内所亮起的灯光,它照亮的是照壁上的“长宜
子孙”四个字,是这种封建思想。灯光是“阴暗中一线微光”;一线微光则说明灯光非常的
微弱,即将熄灭,代表着衰亡与没落。灯光代表着作者的旧居,象征那个狭小的家,象征着
旧家庭、旧礼教的没落与衰亡。
(2)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文章中有几句话描写了作者的感情:“我只得失望地走了。”“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
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这里运用了比喻,形象
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作者为什么说他是失望与痛苦的呢?
作者原本是带着家乡有所改变的心情回到故居,但看到故居还是十八年前的样子,旧
家庭、旧制度的尚未改变使作者的希望破灭。于是他用失望和痛苦这两个词来描绘他当时的
感情。
这样子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说“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这种
奇异的感情是对长宜子孙这种封建思想十八之年之久都不曾改变的惊叹。是一种希望与失望
交夹的感情。
二)第二层次分析
过渡: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写到:仿佛看到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作者由旧居的灯光
想到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也就是爱尔克的灯光。再想到了“自己的事情”——姐姐(讲述
巴金的姐姐)
1.简单介绍巴金的姐姐的命运(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并解释其原因。
(1)巴金在文中提到的姐姐是作者的三姐李尧彩。巴金离家前一个月,她还是一个刚
出阁的新娘,。她是给人家做填房,上轿的时候,挣扎痛哭的情景曾给巴金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是一年后,她饱受公婆的折磨,丈夫也堕落成鸦片鬼,最后她就寂寞地死在医院里,尸骨
未寒,丈夫竟第三次做新郎了。
(2)课文第九自然段用一句话简单而精炼地概括了姐姐这种封建旧式女子的命运——
“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姐姐是个善良年青的女性,本该有长久的幸福,然而她却
悲惨的、早逝,甚至死后还受到冷遇。姐姐的悲剧命运就是封建家庭中那些女子的命运。那
些旧式女子出嫁,并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将会有什么样的命运。长辈们要为她们安排
人生,不容她们拒绝和反抗。这些年轻善良的人,他们的命运就是罪恶的家造成的。封建家
庭、封建礼教摧残了青年、摧残了青春、也摧残了生命。
(3).姐姐的悲剧是罪恶的家造成的,那么这十八年来,这个家中的其他人又怎么样
了呢?
我们看到小说《家》中,鸣凤、瑞珏、梅表姐最终过还是逃不过像姐姐这样的旧式女
子的命运而一一寂寞地死去。还有巴金的大哥李尧枚,父母逝世后,大哥就挑起了掌管全部
家务的重担。巴金的《家》刚在报上连载的第二天,他就听到大哥服毒自杀的噩耗,悲痛之
余,巴金毅然决定调整小说的构思,让大哥成为《家》中高觉新的原型。读过《家》,我们
知道觉新作为长房子孙,长期受着封建礼教的熏陶,养成了温和和百依百顺的性格,面对家
庭把他与深爱的梅表姐分开,面对妻子瑞珏为了避所谓的“血光之灾”,而被长辈逼迫城外
分娩等等事情,他都只是屈服、照办。面对黑暗的封建势力,他不敢反抗,成了封建礼教的
牺牲品。
(4)这就像作者在第九自然段提到的:“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
请一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看一下哪些
“似乎一切全变了”——变化了的是“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
入黄土”,“这许多年中间所改变的就只有装束和名词”,指旧家庭人和物的外在变化;
“似乎都没有改变”——没有改变的是“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还
是有那么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指旧家庭影
响下人的思想和命运都没有改变。
第二种灯光:爱尔克的灯光
2.请同学朗读第七自然段解释爱尔克灯光的意义。
灯光在呼唤我,我恨不得腋下生出翅膀,即刻飞到那边去。“作者想回到家,去看看自
己的亲人,但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
这是文中出现的第二种灯光,哈里希岛上的灯光就是爱尔克的灯光。旧家庭微暗的灯
光,使作者联想到了哈里希岛上的灯光。(请同学看注释②)爱尔克的灯光是姐姐为弟弟点
的灯,为的是给弟弟指出一条回家的路,这是姐姐对弟弟的爱,这孤灯虽不曾唤回那位航海
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的人都能得到它的帮助,这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助相爱,因此这
灯光是照路的灯也是爱与温情的灯。姐姐愿意用一生守侯弟弟,只要姐姐还在,灯就不会灭,
希望也就还在,因此,这灯光也象征着一种希望。
3.作者的感情:
愤怒——由爱尔克的灯光,作者想到了姐姐的悲剧命运,他认为姐姐的命运就是罪恶
的家造成的,由此作者对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做出强烈的批判,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作
者此时的情感是十分愤怒的。
三)第三层次分析(第二课时再讲)
四)第四层次分析
过渡:作者在爱尔克的灯光的指引下,想起了自己的姐姐,批判了封建家庭、封建礼
教摧残人才、摧残青年、浪费生命罪恶。我们在爱尔克的灯光的指引下,继续寻找作者写的
第三种灯光。
第三种灯光:心灵的灯
1.请同学们全部第13—15自然段,理解心灵的灯的含义。
作者说:“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到一线光,一
个亮,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一定是我心灵的灯,它永远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心灵的灯是作者提到的第三种灯光,他说:“这一定是我心灵的灯光,它永远给我指示
我该走的路。”那灯光只是作者的感觉,是他“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欣慰与追求光明、
理想的信念,并且,作者认为这一“心灵的灯光”,将“永远给我指示着我应该走的路。”应
该说“心灵的灯光”与“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这“心灵的
灯”是作者心目中认定的人生道路,是他对坚定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2.作者的感情是喜悦——“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吼叫,车轮的滚动,和
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第14自然段),拟人的手法写“微
风”、“尘土”、“马达”、“车轮”、“菜子花”驱散了“我”的离愁,写出了作者又走出小家,
来到“广大的世界”的快乐心情,对新生活充满了信心。
3.十八年前,作者就是带着对封建家族的深深失望,带着对新生活的热望和憧憬离开
家的。当这次故乡之行,旧家族的噩梦再次击碎他的幻想时,作者忽又感到了一种轻松和振
奋,他说“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我仿佛又看见
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一定是我心灵的灯。”这灯光就像是一种
指引,贯穿着巴金一生对光明、公平、正义、良知的呼唤和对黑暗、不公、虚伪的鞭挞,正
是这种追求光明的精神和信念支撑着巴金,使他在他的作品中,在他的人格中都同样闪烁着
理想的光辉。他在《激流三部曲》中,通过封建家庭里青年一代的痛苦挣扎和悲惨遭遇,控
诉着那些年轻生命的被摧残;在《爱情三部曲》中,他表现着有为知识青年的理想和反抗;
在《寒夜》中,他哀悼着善良人们命运的渺小和无力,试图通过这些悲剧性的描写,唤起人
们对黑暗不公的憎恨和记忆,和对于光明的渴望。也正是因为始终对未来抱有希望,这些作
品才能在当时不仅仅唤起广大读者的悲哀、痛苦和同情,而且更能使他们惊醒和感奋起来,
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时代和环境,选择一条改变命运的道路。早期的作品如此,晚年的《随想
录》更是以深刻的反思精神撼人心灵,赢得了世人对巴金的尊敬。《随想录》是巴金晚年抱
病完成的作品,是对十年文革的自我剖析、自我反思和批判,《随想录》被人们誉为“讲真
话的大书”,巴金也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从板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章不只一条线索,明线是灯光,暗线是作者的感情变化。
板书
高兴
回到故居阴暗的灯光狭小的家、旧制度灭亡
失望
痛苦
回忆姐姐爱尔克的灯光爱、希望和坚定的信念
愤怒
离开故居心灵的灯喜悦生活信念、追求理想
第二课时:
写作特色:
第一,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构思精巧。全文以“灯光”为标题,又以“灯光”为线索,
“形散神不散”,集中笔墨抒发了感情,表达了深刻的主题。
故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使作者“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想到了“在寂寞中
死去”的姐姐。由此,作者清醒地看到:祖上的遗训是荒唐的,“长宜子孙”无法改变封建
家族的堕落。作者在批判了封建家庭的遗训后,告诉人们:“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
里来的。”文章最后,当作者再一次离开狭小的家,又投身于广大的世界中去时,作者说他
仿佛又看见了灯光,那是作者常见的灯光,是永远指引他前进的“心灵的灯光”。。文章始终
以灯光为线索,最后又以灯光作结,结构严谨,笔墨集中,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我
们写作文中也是可以做到的。像前面慕老师给大家讲的一篇作文《距离》。作者以“距离”
为题,由距离展开自己对开始一个月的预科生活的思考,由距离将整个文章提携起来。我们
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应该努力去构思。
第二、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意蕴深远。象征就是要通过某个具体形象表现一
种深远的含意。我们曾经学过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是“让暴风雨来
得更猛烈些吧!”暴风雨象征反动势力,茅盾《白杨礼赞》中,作者由白杨笔直的干、笔直
的枝,想到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正直”有相似点。本文以三种灯光作为贯穿全文的
线索,因其象征内蕴的不同而使文章充满诗意:故居大门里微弱的灯光,象征着旧家庭和旧
礼教的败落与瓦解;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希望破灭的悲剧性的旧生活;“我心灵的灯”象征
主人公对新的生活和理想的追求。象征跟比喻不一样,比喻是在一个句子中,而象征则要在
全篇文章中才能表现出来。这种写作手法含蓄,而形象。
第三、作者善于将叙事与抒情融合无间。事情的叙述在感情与思绪湍流的推进、加深
中呈现,情感的抒发伴随或引导着情节的展开,叙议结合,虚实相生。抒情主要体现在作者
的感情变化,议论则主要体现在对“长宜子孙”的议论。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尤其在写叙
事文的时候,一定要避免把文章写成记流水帐,似一潭白开水,没有自己的感情。一定要将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样子文章才会有一种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讲到了灯光,讲到了三种灯光象征意义及作者的感情变化。文中还
有一个词出现了多次:长宜子孙。长宜子孙四个字的意思是使子孙长久地过上舒适的生活。
我们看到长宜子孙的第一次出现在哪?第一自然段中“然而大门开着,照壁上“长宜
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长宜子孙那四个字真
的一点颜色也不曾改变吗?它的寓意是什么?寓意是这种封建思想未曾改变。毒害着一代又
一代人。
重点看第三层次
(1)作者对长宜子孙的批判。长辈们怎样做,子孙们怎样做,长宜子孙的害处在文章
中表现在哪里。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长辈们:空空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子孙安排了舒适的
生活,保留房屋和字画;子孙们只有两字“分和卖”;害处: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残了,
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捱着日子。(姐姐以及其他
人)。作者的态度:一个字“恨”。
提出道理(让学生齐读)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
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
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
上面。
(2)长宜子孙的害外:第十自然段以及姐姐的例子。姐姐是个善良年青的女性,本该
有长久的幸福,然而她却悲惨的、早逝,甚至死后还受到冷遇。姐姐的悲剧命运就是封建家
庭中那些女子的命运。那些旧式女子出嫁,并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将会有什么样的命
运。长辈们要为她们安排人生,不容她们拒绝和反抗。
(3)作者在第十自然段中说“我没有跟着那些人走一条路,我当然在这里找不到自己
的脚迹”。分别是哪两条路。
教师总结:,生活道路一条是享受“长宜子孙”的待遇,永远被束缚在那个封建家庭里,
另一条则是与旧家庭决裂,走向广大世界。巴金自己像《家》中的觉慧一样毅然选择了后面
一条生活道路。
五、课堂讨论
从巴金写《爱尔克的灯光》至今已有60多年了,人世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
“长宜子孙”的思想并没有变。上一辈人凭着自己有利的社会地位、辛苦积攒的财富、丰富
的生活经验,苦心为子孙后代安排好生活的道路。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希望能充分展开讨
论,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采用分组辩论)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18:37: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14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