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唐王之涣
王之涣的凉州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凉州词唐王之涣,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
大家。
凉州词唐王之涣篇1
凉州词①
黄河远上②白云间,
一片孤城③万仞④山。
羌笛⑤何须⑥怨杨柳⑦,
春风不度⑧玉门关⑨。
——唐·王之涣
注释
①凉州词:是唐大乐府《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
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原是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
此调作歌词,描写西北方的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
②黄河远上:黄河的尽头。
③孤城:孤零零的戍(shù)边的城堡,这里指玉门关。
④万仞(rèn):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万仞:形容
极高。
⑤羌(qiāng)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后常作军乐。羌:我国
古代西北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
以游牧卫生。
⑥何须:有什么必要。
⑦杨柳:指古代的一种歌曲《折杨柳》,其中提到行人离别,常
常折柳枝相赠,因“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
⑧度:越过。
⑨玉门关:古代西北边关名,汉代建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解读翻译
黄河之水汹涌奔腾,仿佛来自云端,
孤零零的凉州城外是万仞高的群山。
羌笛何必要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
春风他从来没有吹到过这遥远的玉门关。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守卫边疆的将士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
深切同情,委婉的批评了朝廷对于他们缺乏关怀和呵护的冷漠做法。
诗人没有从戍边将士的生活状态入手,而是在第一句远眺黄河上游,
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端直泻而下,渲染了恢弘的气势,烘托了
开阔的意境。第二、三句描写了边疆将士的生存环境是在群山峻岭之
中的一座孤城,以及在这孤独寂寞的环境中,传来了如泣如诉的《折
杨柳》这首曲子,让人心碎。最后一句中的“春风”比喻“封建统治
者”,尽管将士们的生活环境很不好,离开家很久,非常思念家乡,
但是统治阶级根本感受不到这些,诗句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对于边疆将
士疾苦漠不关心的社会现实。全诗苍凉悲怆(chuàng),深沉含蓄,打
动人心。
趣味阅读
玉门关的传说
相传,在甘肃小方盘城西面,有个地方叫“马迷途”。这里的地
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hè)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丛生,就连
经常往返于此路的老马也会晕头转向,难以识途。
有一次,一支专贩玉石和丝绸的商队刚进入“马迷途”就迷路了。
人们正在焦急万分的时候,忽然不远处落下一只孤雁。一个心地善良
的小伙子拿出自己的干粮和水让大雁吃个饱。大雁吃饱以后,飞上天
空,领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小方盘城。
过了一段时间,这支商队又在“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
飞来报恩,告诉商队在小方盘城上镶上一块夜光墨绿玉的玉石,以后
有了目标,就再也不会迷路了。但是商队老板实在舍不得一块宝玉,
就没有答应。
没想到下一次商队又在“马迷途”迷了路,一连很多天找不到水
源,生命危在旦夕。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它警告商队:“舍不得墨玉,
绝不引路。”老板害怕了,跪着向大雁起誓,大雁听后,在空中旋转
片刻,把商队又一次引出了“马迷途”。
到了小方盘城,老板再也不贪财了,立刻挑了一块最好最大的夜
光墨绿玉,镶在关楼的顶端,每当夜幕降临之际,这块玉便发出耀眼
的光芒,方圆数十里之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过往商队有了目标,再
也不迷路了。
从此小方盘城就改名“玉门关”。
凉州词唐王之涣篇2
凉州词(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介绍】: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
(今山西绛县)。他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诗用词十分朴实,但是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王之涣的个性豪放不羁,常
击剑悲歌,还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
词》)配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
之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
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
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
威县)。
3、“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
器,属横吹式管乐。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
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
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
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
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评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
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
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像
一条丝带蜿蜒飞上云端。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
远川高山的反衬下,越发显得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这两句的地
理描写为后面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第三句诗人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戍边士卒身处荒凉之地,听到
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
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
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
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这首诗描写了边
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
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
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
是吹不到的啊!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
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
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
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
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杨柳: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
表示留念。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18:17: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13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