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旅夜书怀赏析
唐代大诗人杜甫(712—770),晚年生活居所不定。公元765年,
可以依托的朋友严武突然死去,杜甫只好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
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经渝州、忠州一
带时写的。这一年杜甫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
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
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
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
沉重,《旅夜书怀》一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全诗如下: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一首感叹身世之作。
前四句写旅夜风景。首联写了六种景物:草、风、岸、樯、夜、舟。
大意是:夜来临了,微风徐徐吹来,纤细的小草随之摇曳起来,岸边
泊着一只小船,船上的桅杆高高竖着。单看这六种景物组合起来的画
面,与旅途中其他夜晚的所见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如果我们关
注一下六种景物前面的定语,尤其是“独”这个字,就会别有一番滋
味在心头。“独”本来形容“舟”的,这江岸边的小舟任夜风吹拂,
任水浪拍击,孤孤单单,冷冷清清,是那样的孤单、寂寞,这小舟的
命运不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吗?写此诗时,杜甫已到垂暮之年,他的
好友李白、房绾、郑虔、高适、严武在这几年相继去世,加上疾病缠
身,现在又“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去蜀》)的生活刚刚结束,
未来的生活又难以预料……种种情愫纠结在内心,怎一个愁字了得!
颔联承“夜”字继续写景: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
处,明朗的月夜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
历来为人所称道,争议也不少。有人认为写出了诗人的“开襟旷远”
(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写出了诗人的“喜”(《唐诗论文
集·杜甫五律例解》),仔细揣摩,这两种解释都难以服人。杜甫诗
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特征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
论者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进雕赋表》)。所谓“沉郁”,主要
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
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形成这种特点的根
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
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他的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
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式。这样,使得诗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
而受控制的涌动。我们不妨把杜甫的这两句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作一比较:李诗是昼景,杜诗是夜景;
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细观;李诗流转自然,不事雕饰,杜诗
用字凝练,注重推敲;李诗飘逸,给人更多的是动态感,杜诗沉郁,
给人更多的是力度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应与全诗
顿挫诗风协调一致,毕竟杜甫在释放自己的感情时不像李白那样明朗
放任,那么,为什么要写辽阔的原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空这些
阔大的景象呢?原来是为了反衬他那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
怆心情,这种方法就是古典文学中常用到的以乐景写哀情。“垂”“涌”
算是这两句的诗眼,使人想到诗人站在空阔的原野之上,低垂的星空
之下,万千思绪涌上心头,感慨着岁月的无情,是那样的渺小、无
助……
诗的最后两联“抒怀”。颈联是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
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诗人将“名”和“官”
相对提出大有深意,其实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
政治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虽然因为写诗使他名满天下,
所到之处常常受到关照,但这毕竟不是他的心愿,不能得官实现其理
想才是最大的遗憾。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显然有主宾之分,
上句说“名”是作为烘托,下旬说“官”,才是正意所在。既然休官
的原因不是“老”和“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说,我们却从他为官
经历中得到答案,原因是受排挤,原来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
本原因。为什么不说呢?那是因为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三年
前,他在漳州《客亭》中写到“圣朝无弃物,衰病已成翁”,就是明
证。总之,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接吐出来,只好
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尾联两句是诗人即景自况。水天空间,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
徙江湖,深刻表现了诗人漂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在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里,杜甫也提到鸥鸟,那一年他37岁,
他写道:“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诗人借鸥鸟的形象,将他高
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刚强的性格表现得辞气喷薄,显示着一种碧
海展翅的冲击力,可见青年时代的诗人英雄才俊,豪情万丈。同是一
个人,只因年龄不同、遭际不同,对同一意象的感觉竟有这么大的差
异,景因情设之语确实不假。在写完《旅夜书怀》的第二年,杜甫又
写了一首咏物诗《孤雁》,其中有“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
一片影,相失万重云?”的句子,特别是后两句,诗人与雁,物我交
融,浑然一体:孤雁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天壤茫茫,又有谁
来除瞄我呢?这失去伴侣的雁儿,与那漂泊无定、在天地间声声哀鸣
的白鸥,让我们真真切切地体味到晚年杜甫的心境。
总之,这首五言律诗很能代表杜甫晚年的心情,也是他“沉郁顿
挫”诗风的又一杰作。从表达方式上看,景与情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
处,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寓景于情。寓情于景,就是写宜于
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寓景于情,不是抽象
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本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
藏其宅的一个典例。
本文发布于:2023-01-26 18:07: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413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